"並州王頍參見太原候。"王頍行禮道,一來到太原他就馬不停蹄地來見李淵。
李淵坐在主位上,身邊站著李瑗,在數日前他就已經得知最新的情報,楊諒派人前來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如今王頍到來,證明楊諒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動兵。
"哈哈哈哈,王大人免禮,不知道找我有何要事?"李淵明知故問。
"今日實則有一事要和太原候式商量,還請太原候給我單獨談話的機會。"王頍看了看站在旁邊的李瑗,意思是要讓李瑗出去。
"王大人有話可盡管說,李瑗是我堂侄,深得我信任,我凡事都不會對他隱瞞。"
王頍看到如此便說道:"太原候鎮守太原多年,麾下兵強馬壯,錢糧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對你尊敬有加,然而天下之大不僅太原一地,除卻太原之外,其餘各地百姓皆是不服當今天子,到處民不聊生,起義軍更是從未間斷,可見天子不受擁戴,不以百姓為重,何以治天下,不以萬民為主,何以得人心。"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李淵心領神會,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說道:"王大人有話請直說,何須拐彎抹角,在我這裏什麽話都能說,就算是大逆不道之話,也絕對不會泄露出去。"
王頍略感意外,沒想到李淵這麽直接,虧他還有所保留,想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來做開頭,他直言道:"太原候果然快人快語,楊廣繼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大臣不服,百姓不服,**和楊秀都被他所殺,據說先皇楊堅也是死在他手上,如今漢王楊諒麾下已有十萬之眾,打算**大興城向楊廣興師問罪,為先皇和幾個兄弟報仇,不知道太原候意為如何,是否願意與我等站在同一陣線,共討大敵?"
李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做出為難的樣子,他從座位上站起來,來回踱步,裝作思考,良久之後才緩緩道:"對於宮內之事我也有所耳聞,然而此事事關重大,非一時半會就能下決定,王大人還請先去休息,我需要與手下商議才能做決定。"
"漢王在數日前就已經開始集結兵馬,如今他的大軍已經出發,還請你盡快下決心。"
"漢王這麽快就出兵了嗎,這樣吧,你給我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後我答複你。"李淵讓下人帶王頍去休息,然後與手下商量,他派人傳喚劉文靜和裴寂前來。
這兩人是李淵的心腹手下,也是太原元謀十七功臣之二,許多人都知道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欽點,太原元謀十七功臣是李淵稱帝後欽點,這十七人在太原時跟隨李淵起兵,是真正的唐朝開國功臣,一部分人在建立唐朝後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所以也位列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劉文靜和裴寂是太原元謀十七功臣裏較為重要的兩人,他們很早就認識了,並且關係很好,然而在唐朝建立後互相交惡,最終劉文靜在裴寂刻意陷害下蒙冤被殺,直到李世民繼位後才為他平反,並追複其官爵。
劉文靜在隋末擔任晉陽縣令,官位不算高,不過他眼光獨到,看出李淵胸懷大誌,雄才大略,有稱霸天下之心,於是與李淵結交,兩人性情相投很快成為好友,在起兵時他時常為李淵出謀劃策,深得李淵信任器重。
裴寂是唐朝的第一任宰相,更是李淵的首席謀士,相對於劉文靜來說他對李淵的影響更大,更得寵幸,後來兵敗河東,被李淵下獄,不過李淵很快就後悔,又將他釋放,官複原位。
"漢王楊諒派王頍前來邀我一起出兵造反,你等意為如何?"李淵問道。
眾人都知道李淵早有謀反之意,隻是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如今楊諒主動邀請,麾下兵馬更是多達十萬,楊廣剛坐上皇位,根基尚未穩定,朝上大臣多有不服者,當下確實是推翻他的最好時機。
劉文靜說道:"既然楊諒邀請我等出兵,那我們不打更待何時,楊廣不得人心,甚至有傳言先皇也是因他而死,我們可以借為先皇報仇之名攻打興城,占據了大義,出師有名,百姓信服,我認為現在就是最好時機。"
"裴寂你意為如何?"李淵又問道。
"文靜此言差矣,雖說楊廣根基不穩,不得人心,但他仍是正統的皇帝,麾下更有楊素,高熲,賀若弼和童雲飛等大將坐鎮,要是派遣這些大將討伐我們,我軍未必是對手。"裴寂較為謹慎,沒有過於樂觀地認為楊諒一定能推翻楊廣。
"你們二人覺得我該不該出兵相助,還是按兵不動?"李淵看到他們意見不合,也不敢輕易下決定,成功還好說,要是失敗,那他多年來的苦心經營都會付之東流,並且還會株連九族,再無翻身可能。
劉文靜與裴寂爭論了好一會,依然是無法統一意見,各執己見。
一直沒有出聲的李瑗慢慢地舉起手,說道:"叔父,我有一想法,不知道能否一言。"
這時李淵才意識到還有李瑗在場,隻因他太過年輕,所以他才沒有詢問他的意見,看到李瑗主動發言,他說道:"你盡管說,對錯不要緊。"
"楊諒此次出兵不管是否能夠成事,我都認為叔父不該隨他一起。"
"為何不能隨他一起?"李淵疑惑道,不僅他,劉文靜和裴寂也很好奇。
"叔父可以試想一下,漢王楊諒是皇子之一,他麾下兵馬也要比我們多,如果我們隨同他一起出兵,一定是以他為主,我們為輔,要是能夠慶幸大興城,楊諒就能登基坐上皇位,叔父也會被大大封賞,然而如今叔父坐鎮一方,麾下兵馬眾多,真要入京為官,縱使官位再高也會受到楊諒製衡,手上兵權更是會被收回,情況其實遠不如在擔任太原留守,如若叔父以橫掃天下為目標,沒有兵權當再大的官也是雞肋,倒不如繼續忍讓,等待更好的時機再出手。"
李瑗可謂一言驚醒夢中人。
李淵坐在主位上,身邊站著李瑗,在數日前他就已經得知最新的情報,楊諒派人前來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如今王頍到來,證明楊諒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動兵。
"哈哈哈哈,王大人免禮,不知道找我有何要事?"李淵明知故問。
"今日實則有一事要和太原候式商量,還請太原候給我單獨談話的機會。"王頍看了看站在旁邊的李瑗,意思是要讓李瑗出去。
"王大人有話可盡管說,李瑗是我堂侄,深得我信任,我凡事都不會對他隱瞞。"
王頍看到如此便說道:"太原候鎮守太原多年,麾下兵強馬壯,錢糧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對你尊敬有加,然而天下之大不僅太原一地,除卻太原之外,其餘各地百姓皆是不服當今天子,到處民不聊生,起義軍更是從未間斷,可見天子不受擁戴,不以百姓為重,何以治天下,不以萬民為主,何以得人心。"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李淵心領神會,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說道:"王大人有話請直說,何須拐彎抹角,在我這裏什麽話都能說,就算是大逆不道之話,也絕對不會泄露出去。"
王頍略感意外,沒想到李淵這麽直接,虧他還有所保留,想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來做開頭,他直言道:"太原候果然快人快語,楊廣繼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大臣不服,百姓不服,**和楊秀都被他所殺,據說先皇楊堅也是死在他手上,如今漢王楊諒麾下已有十萬之眾,打算**大興城向楊廣興師問罪,為先皇和幾個兄弟報仇,不知道太原候意為如何,是否願意與我等站在同一陣線,共討大敵?"
李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做出為難的樣子,他從座位上站起來,來回踱步,裝作思考,良久之後才緩緩道:"對於宮內之事我也有所耳聞,然而此事事關重大,非一時半會就能下決定,王大人還請先去休息,我需要與手下商議才能做決定。"
"漢王在數日前就已經開始集結兵馬,如今他的大軍已經出發,還請你盡快下決心。"
"漢王這麽快就出兵了嗎,這樣吧,你給我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後我答複你。"李淵讓下人帶王頍去休息,然後與手下商量,他派人傳喚劉文靜和裴寂前來。
這兩人是李淵的心腹手下,也是太原元謀十七功臣之二,許多人都知道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欽點,太原元謀十七功臣是李淵稱帝後欽點,這十七人在太原時跟隨李淵起兵,是真正的唐朝開國功臣,一部分人在建立唐朝後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所以也位列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劉文靜和裴寂是太原元謀十七功臣裏較為重要的兩人,他們很早就認識了,並且關係很好,然而在唐朝建立後互相交惡,最終劉文靜在裴寂刻意陷害下蒙冤被殺,直到李世民繼位後才為他平反,並追複其官爵。
劉文靜在隋末擔任晉陽縣令,官位不算高,不過他眼光獨到,看出李淵胸懷大誌,雄才大略,有稱霸天下之心,於是與李淵結交,兩人性情相投很快成為好友,在起兵時他時常為李淵出謀劃策,深得李淵信任器重。
裴寂是唐朝的第一任宰相,更是李淵的首席謀士,相對於劉文靜來說他對李淵的影響更大,更得寵幸,後來兵敗河東,被李淵下獄,不過李淵很快就後悔,又將他釋放,官複原位。
"漢王楊諒派王頍前來邀我一起出兵造反,你等意為如何?"李淵問道。
眾人都知道李淵早有謀反之意,隻是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如今楊諒主動邀請,麾下兵馬更是多達十萬,楊廣剛坐上皇位,根基尚未穩定,朝上大臣多有不服者,當下確實是推翻他的最好時機。
劉文靜說道:"既然楊諒邀請我等出兵,那我們不打更待何時,楊廣不得人心,甚至有傳言先皇也是因他而死,我們可以借為先皇報仇之名攻打興城,占據了大義,出師有名,百姓信服,我認為現在就是最好時機。"
"裴寂你意為如何?"李淵又問道。
"文靜此言差矣,雖說楊廣根基不穩,不得人心,但他仍是正統的皇帝,麾下更有楊素,高熲,賀若弼和童雲飛等大將坐鎮,要是派遣這些大將討伐我們,我軍未必是對手。"裴寂較為謹慎,沒有過於樂觀地認為楊諒一定能推翻楊廣。
"你們二人覺得我該不該出兵相助,還是按兵不動?"李淵看到他們意見不合,也不敢輕易下決定,成功還好說,要是失敗,那他多年來的苦心經營都會付之東流,並且還會株連九族,再無翻身可能。
劉文靜與裴寂爭論了好一會,依然是無法統一意見,各執己見。
一直沒有出聲的李瑗慢慢地舉起手,說道:"叔父,我有一想法,不知道能否一言。"
這時李淵才意識到還有李瑗在場,隻因他太過年輕,所以他才沒有詢問他的意見,看到李瑗主動發言,他說道:"你盡管說,對錯不要緊。"
"楊諒此次出兵不管是否能夠成事,我都認為叔父不該隨他一起。"
"為何不能隨他一起?"李淵疑惑道,不僅他,劉文靜和裴寂也很好奇。
"叔父可以試想一下,漢王楊諒是皇子之一,他麾下兵馬也要比我們多,如果我們隨同他一起出兵,一定是以他為主,我們為輔,要是能夠慶幸大興城,楊諒就能登基坐上皇位,叔父也會被大大封賞,然而如今叔父坐鎮一方,麾下兵馬眾多,真要入京為官,縱使官位再高也會受到楊諒製衡,手上兵權更是會被收回,情況其實遠不如在擔任太原留守,如若叔父以橫掃天下為目標,沒有兵權當再大的官也是雞肋,倒不如繼續忍讓,等待更好的時機再出手。"
李瑗可謂一言驚醒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