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八零年代是由守轉攻的年代,也是收獲勝利果實的年代。[.超多好看小說]
隻是,對世界而言,這卻是一個動蕩的年代。
一九八四年底,在巴爾幹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德軍焦頭爛額的對付那些躲藏在山林裏的遊擊隊的時候,一場將持續六年的戰爭在海灣地區爆發了,這就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
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伊拉克,根源則是世俗政權與宗教政權的矛盾。
原因就是,海灣地區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在戰後都建立起了世俗政權,不管是沙特這樣的王國,還是伊拉克這樣的共和國,政治都跟宗教劃清了關係,而發生在伊朗的事情,讓這些國家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脅。
說白了,如果伊朗的革命之火向外蔓延,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將首當其衝。
顯然,不管是國王、還是總統,都不希望統治下的國家成為下一個伊朗,也更不希望丟掉手裏的大權。
結果就是,阿拉伯國家找到了一個新的敵人。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伊拉克總統以伊朗軍隊炮擊伊拉克領土為由,正式向伊朗宣戰。
兩天之內,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幾乎全部表示支持伊拉克。
如果僅僅是兩個國家的戰爭,那麽伊拉克肯定不是伊朗的對手,因為伊拉克的國土麵積與人口都隻有伊朗的三分之一,而且伊拉克的國內矛盾極為突出,什葉派與遜尼派,還有北麵的庫爾德人相互仇視。
問題是,這絕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第三天,沙特國王就為伊拉克送去了一份厚禮,即把沙特皇家陸軍的十個師的裝備贈送給了伊拉克,還為伊拉克提供了四十億華元的外匯,讓伊拉克能夠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到所需的軍火。
沙特的行動,立即引起了連鎖反應。
到一九八五年一月底,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全都慷慨解囊,有武器的援助武器,有金錢的援助金錢。
隻是,其他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敘利亞保持了沉默。
主要就是,敘利亞一直把占領著戈蘭高地的以色列當成仇敵,而中國已經公開表示支持以色列,因此敘利亞自然把中國當成了敵人。如此一來,就算曾經與伊拉克同為“阿拉伯聯邦”成員,敘利亞也沒有理由公開支持伊拉克去打擊把**做為主要口號的伊朗,甚至會同情與支持伊朗。
受敘利亞的影響,埃及也保持了沉默,直到一九八五年底,埃及才半公開的譴責伊朗的侵略行徑,開始支持伊拉克。
結果就是,這成為了一場阿拉伯世界對抗伊朗的戰爭。
顯然,麵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哪怕在前線戰鬥的隻有伊拉克,伊朗也沒有半點勝算。
問題是,這也絕非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在原則上保持中立。
不可否認,為巴列維提供了政治庇護的中國肯定不會支持伊朗,但是中國也沒有理由支持阿拉伯國家。原因就是,除了埃及與約旦之外,其他阿拉伯國家都沒有承認以色列,而阿拉伯國家在擊敗了伊朗之後,肯定會把矛頭轉向以色列,並且依靠在這場戰爭中積聚的軍事力量對付以色列。如果中國明確支持阿拉伯國家,那就等於為接下來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以色列當局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一九八五年初,以色列總理佩雷斯訪華,向剛剛當選總統的顧祝同提出,希望中國考慮到以色列的安全,在兩伊戰爭中保持中立,至少得在表麵上保持中立,即不直接支持交戰的任何一方。
顯然,顧祝同答應了佩雷斯的請求。
問題是,有能力幹預兩伊戰爭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德意誌第二帝國。
雖然在兩伊戰爭初期,受巴爾幹戰爭影響,德意誌第二帝國宣稱將保持中立,而且也較為嚴格的履行了中立政策,即不向交戰方提供武器裝備,但是到一九八六年,隨著伊朗麵對戰敗的威脅,與中國關係良好的阿拉伯國家將在海灣地區坐大,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始以間接方式向伊朗提供武器裝備。
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介入,讓這場原本應該在一九八六年結束的戰爭由延續了四年。
當然,中國也擺脫不了幹係。
這就是,如果伊朗戰敗,中國也未必能夠嚐到甜頭。
原因就是,如果伊朗被伊拉克擊敗,那麽伊拉克將毫無懸念的成為海灣霸主,而中國與伊拉克的關係並不密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總統肯定不甘心僅僅是海灣霸主,也就必然會製造新的戰爭來提高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介於敘利亞與伊拉克的關係,下一個遭到打擊的很有可能是以色列。
正是如此,在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始通過第三方為伊朗提供急需的武器裝備時,中國則加大了針對交戰國的武器禁運,並且通過外交手段,讓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降低了對伊拉克的直接援助。
結果就是,這場戰爭在一九八六年底來了一次大逆轉。當時,已經攻入伊朗境內的伊拉克軍隊遭到圍殲,伊朗在艱苦抵抗兩年之後迎來了反擊機會,並且一度攻入伊拉克境內,其進攻部隊甚至挺進到了離巴格達不到一百公裏的地方,伊拉克總統則在此時逃往巴格達北麵的老家。
問題是,如果伊拉克戰敗,中國同樣沒有好處。
說白了,伊拉克是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屏障,伊朗在擊敗、甚至是占領伊拉克之後,將對其南麵的沙特等國構成直接威脅。
顯然,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沙特受到威脅。
別忘了,沙特不但是海灣的頭號產油大國,還是全球第一的產油國與石油出口國,來自沙特的石油占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百分之三十。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畢竟中國有足夠多的石油進口地。關鍵就是,沙特的石油價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控製油價是中國維護世界秩序的能源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政治上,沙特一直是中國在海灣地區的同盟基礎,如果中國不能保證沙特的安全,意味著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聯酋與阿曼等海灣國家將選擇更加可靠的盟友。
顯然,中國必須保證沙特的安全,也就必須幫助伊拉克渡過難關。
當然,中國沒有直接介入這場戰爭,需要做的隻是放鬆軍火出口管製,通過第三方為伊拉克提供武器裝備。
正是在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聯合幹預下,這場戰爭才打了六年之久。
要知道,以兩國的實力,如果沒有外來幹預,這場戰爭能打一年就非常不錯了,而且在一九八六年就已經有了停戰的基礎。
當然,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都沒有能夠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實質性的好處。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來說,受巴爾幹戰爭影響而無法直接參戰,所以伊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僅獲得間接支持的情況下打贏得到了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支持,還有中國在背後撐腰的伊拉克。如果伊朗無法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不管戰爭以什麽方式結束,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力都極為有限。
對中國而言,問題更加複雜。這就是,即便中國不希望伊拉克戰敗,也同樣不希望伊拉克取勝,因此中國不可能直接支持伊拉克,甚至會在伊拉克取得優勢的時候轉變政策,也就不可能獲得伊拉克的有益,更別說在戰後影響伊拉克總統了,而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軍事力量,必然成為海灣地區的不穩定因素,而且伊拉克也會因為中國在戰爭期間奉行的某些政策而仇視中國。
說白了,這場戰爭不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海灣地區的國家間矛盾,反而會激化矛盾。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讓海灣地區的矛盾浮上了水麵,也就預示著需要用另外一場戰爭來解決暴露出來的矛盾。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正在中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奉行的兩麵政策,導致了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隨後發生的地區性軍備競賽,並且最終使得伊拉克成為了不安定因素,成為下一場戰爭的策源地。也正是如此,中國才不得不在九零年代邀集四十多個國家,通過一場精彩絕倫的作戰行動,解決這場戰爭的遺留問題。
問題是,中國在當時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答案是明確的,中國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一點,顧祝同最為清楚。
從某種意義上講,顧祝同與兩乙戰爭在一九八四年底爆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他促成了這場戰爭。
原因就是,顧祝同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參加總統大選。
雖然根據顧祝同的回憶,他並不願意成為總統,但是愈演愈烈的冷戰,讓他不得不在這個時候站出來,以中華民主黨代表的身份參加大選,以求領導中國打贏冷戰,為國家做出最後一次貢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隻是,對世界而言,這卻是一個動蕩的年代。
一九八四年底,在巴爾幹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德軍焦頭爛額的對付那些躲藏在山林裏的遊擊隊的時候,一場將持續六年的戰爭在海灣地區爆發了,這就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
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伊拉克,根源則是世俗政權與宗教政權的矛盾。
原因就是,海灣地區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在戰後都建立起了世俗政權,不管是沙特這樣的王國,還是伊拉克這樣的共和國,政治都跟宗教劃清了關係,而發生在伊朗的事情,讓這些國家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脅。
說白了,如果伊朗的革命之火向外蔓延,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將首當其衝。
顯然,不管是國王、還是總統,都不希望統治下的國家成為下一個伊朗,也更不希望丟掉手裏的大權。
結果就是,阿拉伯國家找到了一個新的敵人。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伊拉克總統以伊朗軍隊炮擊伊拉克領土為由,正式向伊朗宣戰。
兩天之內,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幾乎全部表示支持伊拉克。
如果僅僅是兩個國家的戰爭,那麽伊拉克肯定不是伊朗的對手,因為伊拉克的國土麵積與人口都隻有伊朗的三分之一,而且伊拉克的國內矛盾極為突出,什葉派與遜尼派,還有北麵的庫爾德人相互仇視。
問題是,這絕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第三天,沙特國王就為伊拉克送去了一份厚禮,即把沙特皇家陸軍的十個師的裝備贈送給了伊拉克,還為伊拉克提供了四十億華元的外匯,讓伊拉克能夠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到所需的軍火。
沙特的行動,立即引起了連鎖反應。
到一九八五年一月底,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全都慷慨解囊,有武器的援助武器,有金錢的援助金錢。
隻是,其他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敘利亞保持了沉默。
主要就是,敘利亞一直把占領著戈蘭高地的以色列當成仇敵,而中國已經公開表示支持以色列,因此敘利亞自然把中國當成了敵人。如此一來,就算曾經與伊拉克同為“阿拉伯聯邦”成員,敘利亞也沒有理由公開支持伊拉克去打擊把**做為主要口號的伊朗,甚至會同情與支持伊朗。
受敘利亞的影響,埃及也保持了沉默,直到一九八五年底,埃及才半公開的譴責伊朗的侵略行徑,開始支持伊拉克。
結果就是,這成為了一場阿拉伯世界對抗伊朗的戰爭。
顯然,麵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哪怕在前線戰鬥的隻有伊拉克,伊朗也沒有半點勝算。
問題是,這也絕非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在原則上保持中立。
不可否認,為巴列維提供了政治庇護的中國肯定不會支持伊朗,但是中國也沒有理由支持阿拉伯國家。原因就是,除了埃及與約旦之外,其他阿拉伯國家都沒有承認以色列,而阿拉伯國家在擊敗了伊朗之後,肯定會把矛頭轉向以色列,並且依靠在這場戰爭中積聚的軍事力量對付以色列。如果中國明確支持阿拉伯國家,那就等於為接下來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以色列當局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一九八五年初,以色列總理佩雷斯訪華,向剛剛當選總統的顧祝同提出,希望中國考慮到以色列的安全,在兩伊戰爭中保持中立,至少得在表麵上保持中立,即不直接支持交戰的任何一方。
顯然,顧祝同答應了佩雷斯的請求。
問題是,有能力幹預兩伊戰爭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德意誌第二帝國。
雖然在兩伊戰爭初期,受巴爾幹戰爭影響,德意誌第二帝國宣稱將保持中立,而且也較為嚴格的履行了中立政策,即不向交戰方提供武器裝備,但是到一九八六年,隨著伊朗麵對戰敗的威脅,與中國關係良好的阿拉伯國家將在海灣地區坐大,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始以間接方式向伊朗提供武器裝備。
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介入,讓這場原本應該在一九八六年結束的戰爭由延續了四年。
當然,中國也擺脫不了幹係。
這就是,如果伊朗戰敗,中國也未必能夠嚐到甜頭。
原因就是,如果伊朗被伊拉克擊敗,那麽伊拉克將毫無懸念的成為海灣霸主,而中國與伊拉克的關係並不密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總統肯定不甘心僅僅是海灣霸主,也就必然會製造新的戰爭來提高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介於敘利亞與伊拉克的關係,下一個遭到打擊的很有可能是以色列。
正是如此,在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始通過第三方為伊朗提供急需的武器裝備時,中國則加大了針對交戰國的武器禁運,並且通過外交手段,讓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降低了對伊拉克的直接援助。
結果就是,這場戰爭在一九八六年底來了一次大逆轉。當時,已經攻入伊朗境內的伊拉克軍隊遭到圍殲,伊朗在艱苦抵抗兩年之後迎來了反擊機會,並且一度攻入伊拉克境內,其進攻部隊甚至挺進到了離巴格達不到一百公裏的地方,伊拉克總統則在此時逃往巴格達北麵的老家。
問題是,如果伊拉克戰敗,中國同樣沒有好處。
說白了,伊拉克是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屏障,伊朗在擊敗、甚至是占領伊拉克之後,將對其南麵的沙特等國構成直接威脅。
顯然,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沙特受到威脅。
別忘了,沙特不但是海灣的頭號產油大國,還是全球第一的產油國與石油出口國,來自沙特的石油占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百分之三十。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畢竟中國有足夠多的石油進口地。關鍵就是,沙特的石油價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控製油價是中國維護世界秩序的能源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政治上,沙特一直是中國在海灣地區的同盟基礎,如果中國不能保證沙特的安全,意味著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聯酋與阿曼等海灣國家將選擇更加可靠的盟友。
顯然,中國必須保證沙特的安全,也就必須幫助伊拉克渡過難關。
當然,中國沒有直接介入這場戰爭,需要做的隻是放鬆軍火出口管製,通過第三方為伊拉克提供武器裝備。
正是在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聯合幹預下,這場戰爭才打了六年之久。
要知道,以兩國的實力,如果沒有外來幹預,這場戰爭能打一年就非常不錯了,而且在一九八六年就已經有了停戰的基礎。
當然,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都沒有能夠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實質性的好處。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來說,受巴爾幹戰爭影響而無法直接參戰,所以伊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僅獲得間接支持的情況下打贏得到了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支持,還有中國在背後撐腰的伊拉克。如果伊朗無法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不管戰爭以什麽方式結束,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力都極為有限。
對中國而言,問題更加複雜。這就是,即便中國不希望伊拉克戰敗,也同樣不希望伊拉克取勝,因此中國不可能直接支持伊拉克,甚至會在伊拉克取得優勢的時候轉變政策,也就不可能獲得伊拉克的有益,更別說在戰後影響伊拉克總統了,而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軍事力量,必然成為海灣地區的不穩定因素,而且伊拉克也會因為中國在戰爭期間奉行的某些政策而仇視中國。
說白了,這場戰爭不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海灣地區的國家間矛盾,反而會激化矛盾。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讓海灣地區的矛盾浮上了水麵,也就預示著需要用另外一場戰爭來解決暴露出來的矛盾。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正在中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奉行的兩麵政策,導致了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隨後發生的地區性軍備競賽,並且最終使得伊拉克成為了不安定因素,成為下一場戰爭的策源地。也正是如此,中國才不得不在九零年代邀集四十多個國家,通過一場精彩絕倫的作戰行動,解決這場戰爭的遺留問題。
問題是,中國在當時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答案是明確的,中國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一點,顧祝同最為清楚。
從某種意義上講,顧祝同與兩乙戰爭在一九八四年底爆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他促成了這場戰爭。
原因就是,顧祝同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參加總統大選。
雖然根據顧祝同的回憶,他並不願意成為總統,但是愈演愈烈的冷戰,讓他不得不在這個時候站出來,以中華民主黨代表的身份參加大選,以求領導中國打贏冷戰,為國家做出最後一次貢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