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成為歐洲與西方世界的霸主,是中國能夠做出的最大讓步,也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底線。(.無彈窗廣告)


    有趣的是,在這個問題上,德軍將領的觀點比較一致。不管是雷德爾所代表的帝國海軍將領,還是曼斯坦因所代表的陸軍將領,或者是裏希特霍芬所代表的空軍將領,都認為德意誌第二帝國沒有稱霸世界的能力,更沒有與中國直接對抗的資本,因此通過承認中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換取歐洲霸主地位,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是相當理智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問題是,德皇威廉二世卻不這麽認為。


    在這位好高騖遠的德皇眼裏,德意誌第二帝國理應成為世界霸主,而且是唯一的世界霸主,中國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家,是替德意誌第二帝國控製東方文明、實現在東方世界霸權統治地位的工具。


    顯然,德皇的觀點對改善中德關係毫無幫助。


    要知道,決定兩個國家關係的,不是看曆史上的主仆地位,而是看現實中的實力。


    不可否認,曆史上,中國曾經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學生,即便說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仆從國也不過分。更加不能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德意誌第二帝國提供的巨大幫助,中國不但不可能成為發達的工業國,甚至無法擺脫西方列強的奴役。正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援助,讓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問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給予中國的援助並不是無償的,也並非沒有從中獲得好處。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就以參戰國的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在參戰之前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牽製住了日本,而且讓英國在遠東地區不得不保留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超多好看小說]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中國的勞工就幫助德意誌第二帝國完成了許多戰略工程,包括拓寬基爾運河。要知道,這條運河在戰爭期間有無與倫比的意義,為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戰勝英國皇家海軍,奪得北海與北大西洋製海權,最終擊敗英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德意誌第二帝國並不是在無條件的幫助中國。


    當然,真正的關鍵,依然是中德兩國的現實情況。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越打越強,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在走下破路,因此德意誌第二帝國稱霸世界的基礎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美英關係中就體現了出來。


    在曆史上,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在得到了法國等國家的幫助之後,才打贏了獨立戰爭,成為北美大陸上的強國。在此之後,美國經曆了多場戰爭,包括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美英戰爭,以及影響更加深遠的美墨戰爭,象征著美國成為世界級強國的美西戰爭等等,美國才逐步發展強大。隻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霸主,而且美英關係並不見得有多麽友好。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能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采取正確的對美政策,特別是在經濟上更加依賴美國,那麽美國就有可能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盟友。當然,大戰中的實際情況,讓德意誌第二帝國根本無法倚重美國,也就不可避免的讓美國成為了英國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正是美國出麵,英國才保住了強國的地位,避免了徹底戰敗的結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英關係出現反轉,美國成了主導國,英國成了仆從國。(.無彈窗廣告)關鍵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國力、影響力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英國。


    顯然,這也正是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基本關係。


    在這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也將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乃至科學技術上超越德意誌第二帝國。


    顯然,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關係也將因此發生反轉。


    隻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正確處理中德關係。


    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根本就沒有認清這一點。在他的印象中,中國依然是那個落後貧窮的國家。


    也正是如此,德皇成了修複中德關係的主要障礙。


    軍事層麵上的談判進行得比較順利,畢竟軍人更加現實。當然,主要原因是,德軍上下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和平。


    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德軍表現得極為英勇,但是巨大的損失,讓德軍的高級將領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戰爭已經徹底討空了帝國的根基,僅修複戰爭創傷都需要幾十年,而一場類似的戰爭,就能讓帝國崩塌。


    也就是說,帝**隊上下有種普遍認識,帝國需要休養生息。


    顯然,這就需要和平,長久的和平。


    當時,在一次帝**隊高級將領會議上,雷德爾、曼斯坦因與裏希特霍芬都提出,至少需要五十年的休養,德意誌第二帝國才有能力跟中國爭奪世界霸權,而在這五十年裏,最重要的就是和平。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帥都知道,沒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國將輸掉下一場戰爭。


    當時,雷德爾還明確提出,如果隻有二十年的和平,那麽在下一場大戰中,帝國將在三年內輸掉戰爭。原因很簡單,二十年內,帝國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也就會丟掉製海權,從而輸掉戰爭。


    雖然曼斯坦因沒有這麽悲觀,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遠遠不夠。


    當然,裏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時期不可能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獲得能夠挑戰中國的國力。


    要知道,中國需要的隻是二十年的和平。


    說白了,中國遭受的戰爭損失、以及經濟受到的影響都比較小,二十年就能修複所有戰爭創傷。


    顯然,如果中德決裂,那麽誰也不能阻止戰爭在二十年後再度爆發。


    在此情況下,德軍將領都意識到,必須盡一切可能維護中德關係,至少要使中國在二十年後沒有理由向德意誌第二帝國開戰。


    這樣一來,就得接受中國提出的建議。


    也就是說,在德軍內部,接受歐洲霸主的地位已經是高級將領的共識,而且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抵償軍火貿易欠款也不是大問題。


    當時,德軍能夠拿來抵償欠款的隻有兩種東西,一是軍事基地,二是軍事技術。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來,前者是主體。


    別的不說,在顧祝同提出轉移支付之後,雷德爾都認為,中國需要的是軍事基地,特別是歐洲附近的軍事基地。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的目的是遏製德意誌第二帝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須圍繞著德意誌第二帝國構築防線,也就必須在德意誌第二帝國附近獲取足夠多的軍事基地。


    當時,雷德爾主動向顧祝同提交了一份軍事基地清單,其中包括英國、馬耳他與克裏特島上的十多座軍事基地。也就是說,這些軍事基地都在可以轉讓的範圍之內,需要的隻是談好轉讓價格。


    可惜的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歐洲附近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軍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軍事基地,也未必要從德意誌第二帝國手裏獲取,願意為中國提供軍事基地的歐洲國家還有意大利、荷蘭,甚至連希臘與土耳其都發出了邀請。也就是說,中**隊可以用更低廉的代價獲得更好與更多的軍事基地,完全沒有必要以高昂的價格從德意誌第二帝國那獲取,自然對德軍的提議不感興趣了。


    當時,中**方感興趣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軍事技術。


    雖然在工業實力上,中國已經超越了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某些技術上,也有優勢,但是在很多關鍵領域,以及基礎技術上,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技術優勢非常大。


    事實上,這也正是顧祝同親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大戰就是一場技術革命,很多在戰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說是沒有辦法實現的技術手段,在戰爭需求的推動下都變成了現實,而且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可以想像,這些先進技術的潛在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更重要的是,在大戰結束之後,這些原本隻用在軍事領域內的先進技術必然擴展到民用領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說,誰掌握了技術的製高點,誰就在戰後的經濟發展中占據先機。


    顯然,戰後的經濟發展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實力與國際地位。


    正是如此,中國才需要在戰爭結束之前,盡可能的從各個渠道獲得先進技術,掌握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有趣的是,認識到這一點的不是政府官員,而是海軍司令馮承乾。


    當時,顧祝同肩負著一個非常主要的使命,一個由馮承乾親自交代的使命。(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