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靠邊站,登陸與攻打美國本土勢在必行。


    隻是,在哪裏登陸?


    當時,有四個方案可供選擇。


    如果要想以最快的速度結束這場戰爭,而且不考慮作戰難度、特別是戰鬥損失,那麽最理想的登陸地點是美國東海岸北部地區,最好是在切薩皮克灣附近。登陸之後,不但能夠奪取附近的港口,還能夠直接攻打華盛頓。


    隻是,這絕不是最佳方案。


    關鍵就是,作戰難度太大了,而且誰也無法估計出會有多大的損失。


    要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就在切薩皮克灣北麵,另外切薩皮克灣裏還有美國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即諾福克海軍基地,該地也是美軍大西洋艦隊的母港。附近還有弗吉尼亞比奇、裏士滿、巴爾迪摩與費城等大型工業城市,更有貫通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多條鐵路與公路。


    想都不用想,部署在切薩皮克灣附近的美軍肯定少不到哪裏去。


    事實上,即便不考慮美軍,登陸的難度也非常大。


    主要就是,切薩皮克灣西岸城市密布,沒有合適的登陸地點,而東岸是特拉華州所在的特拉華半島,即便能夠成功登陸,美軍也可以通過封鎖半島北部地區,把中**隊困在這條狹長的半島裏麵。


    當時,海軍陸戰隊針對該方案擬定了一份作戰草案。


    按照海軍陸戰隊的估計,在攻占華盛頓之前,需要投入二十個陸戰師,而且還得另外動用相當於五個師的後勤保障部隊。隨後,為攻打華盛頓特區,至少需要動用五十萬地麵部隊外加三千架作戰飛機。


    顯然,這幾乎是陸戰隊的全部兵力。


    問題是,這還不是結束。


    以陸戰隊的實力,最多就隻能打下華盛頓,接下來的戰鬥就得由陸軍接手。


    按照陸軍的估計,攻占包括費城、巴爾迪摩、裏士滿與弗吉尼亞比奇在內的大城市,以及諾福克海軍基地,總共需要投入一百五十萬地麵部隊,且不包括用來攻打華盛頓的五十萬陸戰隊官兵。


    雖然對陸軍來說,一百五十萬兵力不算多,當時陸軍在完成裁軍之後,兵力規模依然高達一千二百萬,但是支持一百五十萬陸軍、以及五十萬陸戰隊在離中國本土有半個地球之遙的地方作戰,後勤保障絕對是一個噩夢。


    更要命的是,如果隻有一座港口、或者是沒有奪得港口,就不可能為兩百萬地麵部隊提供足夠的作戰物資。


    事實上,按照陸戰隊製訂的作戰草案,在登陸之後未必能夠及時奪得一座港口。


    這就是,在特拉華半島上登陸之後,陸戰隊首先得向北推進,攻占巴爾迪摩,然後才能攻打附近的港口。雖然巴爾迪摩在切薩皮克灣最北麵,本身就是一座港口城市,但是美軍肯定會封鎖切薩皮克灣,因此中國海軍的運輸船隻不可能在地麵部隊占領切薩皮克灣西岸之前到達巴爾迪摩。


    這樣一來,陸戰隊在向華盛頓進軍之前,就得攻打巴爾迪摩北麵的費城。


    準確的說,是費城南麵的威爾明頓。


    這座規模不大的港口城鎮座落在特拉華灣最北麵,是費城的外港,同時也為巴爾迪摩服務。


    顯然,攻打威爾明頓與進軍華盛頓是背道而馳。


    不出所料的話,陸軍在這個時候就得參與地麵作戰行動。


    毫無疑問,陸軍的參與,將加重後勤保障負擔。


    事實上,就算占領了威爾明頓,也未必能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即這座港口離華盛頓太遠了,還要途徑巴爾迪摩。


    由此可見,在特拉華半島上登陸,很難取得勝利。


    正是如此,陸軍認為應該在切薩皮克灣西岸登陸。


    顯然,陸戰隊絕對不會采納這樣的建議。原因很簡單,切薩皮克灣西岸壁壘森嚴,等於讓陸戰隊官兵直接去送死。


    那麽,在切薩皮克灣以南的地方選擇登陸點呢?


    切薩皮克灣的南麵就是弗吉尼亞比奇,而這座城市是巴爾迪摩那麵最大的工業城市,再往南是羅阿諾克河的入海口。這條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河流非常湍急,在海岸線上衝出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顯然,河口三角洲不是適合登陸的地點。繼續往南,則是由幾座條狀環保起來的帕姆利科灣。這是一座典型的近海淺水海灣,平均水深不足十米,而且到處都是暗礁與淺灘。顯然,除非陸戰隊的指揮官發瘋,不然就絕對不會把登陸艦隊送到這種地方去執行登陸作戰任務。再往南是利昂諾灣。雖然這是一座開放性海灣,而且沒有河流匯入,條件比帕姆利科灣好得多,但是海灣西岸是向內陸延伸了近兩百公裏的沼澤地,而且沒有一條公路與鐵路。要到切薩皮克灣南麵大約五百公裏的地方,也就是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附近才有適合登陸的地點。


    顯然,如果以攻占切薩皮克灣為目的,就不可能把登陸地點選在這麽遠的地方。


    如果不以攻占切薩皮克灣為目的,而是以掃蕩美國東海岸南部地區為目的,也沒有理由把登陸地點選擇在南卡羅來納州,而是應該選擇在佛羅裏達州或者是佐治亞州,因為這兩個州離古巴更近一些,離巴哈馬群島更近,登陸部隊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支援,後勤保障也要輕鬆得多。


    至於在切薩皮克灣北麵選擇登陸地點,那就更不現實了。


    要知道,巴爾迪摩往北,就是美國城市與人口最密集的東海岸北部地區,費城、紐約與波士頓全部在海岸線上。在城市如此稠密的地方,顯然沒有合適的登陸點,而且就算有,附近也肯定駐紮了大量美軍。


    繼續往北的話,要到波士頓北麵,才能找到合適的登陸地點。


    問題是,這裏離中**隊控製的古巴與波多黎各太遠了,離百慕大群島也太遠了,登陸行動根本得不到支持。


    此外,還得考慮氣候因素。


    這就是,美國東海岸北部地區的冬季非常寒冷,有大部分時候都在下雪,而且很多地區的積雪厚度超過了一米。也就是說,在冬季登陸的話,恐怕陸戰隊在上岸之後的最大敵人就是嚴寒。在夏季,雖然沒有積雪,但是海洋的氣候狀況極為惡劣,三分之二的時候都有風暴或者是雷暴。要知道,即便是最好的登陸艇,也不可能在海況高於三級的情況下把陸戰隊官兵安全送上海灘。春季與秋季的氣候稍微好一些,隻是在這兩個季節裏,該地區往往是陰雨連綿,而這對地麵作戰極為不利。


    當然,再往北的話,就是加拿大了。


    如果必須借道加拿大,就更加沒有理由在美國的海岸線上登陸,即可以首先攻占斯科舍半島。


    事實上,不管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哪個地方登陸,最大的問題還是作戰損失。


    按照陸戰隊的估計,在奪取港口之前,至少會有十萬名陸戰隊官兵傷亡,然後在攻打華盛頓的時候還得付出十萬名官兵傷亡的慘重代價。


    當然,這個估計還非常保守。


    在陸軍看來,僅攻占切薩皮克灣附近地區,就要損失四十萬官兵,而隨後攻打費城等地還會有近百萬官兵傷亡。


    當然,陸軍的估計有點誇張。


    事實上,當時根本沒人能夠估計出傷亡數字。


    主要就是,中**隊的傷亡規模,得看美軍的表現,即美軍是否會在保衛本土的戰鬥中表現得足夠頑強。


    對此,顧祝同給馮承乾提交了一份評估報告。


    如果美軍在保衛本土的戰鬥中的表現與在古巴的相當,那麽在攻占從費城到弗吉尼亞比奇之間的切薩皮克灣地區的戰鬥中,傷亡規模在五十萬左右。如果美軍表現得更頑強,則傷亡數字會擴大許多,甚至會增加一倍。當然,如果美軍鬥誌渙散,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傷亡數字則會相應減少。


    問題是,即便傷亡規模降低一半,也很難讓人接受。


    要知道,中**隊在這場戰爭中已經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已經有三百萬官兵陣亡,而在勝利即將到來時候,誰也不希望讓更多的官兵去做無謂的犧牲。


    用馮承乾的話來說,如果一定要用五十萬官兵的生命與鮮血去攻占美國首都,他就情願讓戰略航空兵去把華盛頓炸成廢墟,哪怕還要摧毀附近的所有城市,用掉上百萬噸炸彈,他也不會有絲毫猶豫。


    當然,這也正是顧祝同的觀點。


    地麵進攻的代價太大了,可是戰略轟炸又不可能在短期內迫使美國投降,而這場戰爭要是再拖上幾年的話,恐怕同盟國集團就得在沒有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被迫與美國簽署停戰條約。


    地麵戰爭不可避免,但是不能在美國東海岸地區打。


    這樣一來,直接登陸切薩皮克灣的作戰方案就被否決掉了,而第二份作戰方案走的是另外一個極端。


    這就是,以減少戰鬥傷亡、降低作戰難度為主要目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