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裁軍的重點不是裁減人員,而是減少戰艦。
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中國官方的資料,以及海軍在大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大致推測出,海軍在大戰期間至少占用了中國戰爭資源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沒有包括陸戰隊。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
要知道,美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占用的資源,把援助給英國的運輸船隻排除在外,還不到百分之三十五。
如此巨大的投入,幫助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可是,也造成了很多嚴重問題。
事實上,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國的軍事力量很不均衡,海軍幾乎一家獨大,陸軍與空軍的地位遠不如海軍。
更重要的是,這一局麵在戰爭結束之前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在攻上美國本土之後,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是陸軍與空軍,但是所有作戰物資都得由海軍運送,而且海軍是攻打美國本土的基礎。
毫無疑問,這種海軍獨大的局麵,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要知道,海軍就算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陸軍與空軍。
為此,就必須壓製海軍,讓其他軍兵種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從而打造出一支均衡的軍事力量。
壓製海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戰艦的數量。
原因很簡單,海軍是一支高技術型軍種,即便軍人的價值也非常大,但是戰鬥力是堆砌在技術基礎的,而承載技術的就是作戰平台,也就是戰艦,因此隻要限製了戰艦,也就限製了海軍。
顯然,任何一名海軍軍人都不希望削減戰艦。
隻不過,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不對海軍的發展做出嚴格限製,那麽到戰爭結束之後,龐大的艦隊就能壓垮整個國民經濟。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極為驚人。
比如,在一九四五年中期通過的軍費預算案中,“白起”級的訂單已經下達到了一九四七年,到時候將總共建造三十七艘,並且在一九四九年底之前全部交付。如果一九四六年也通過了類似的海軍造艦計劃,那麽到一九五零年,將有近五十艘“白起”級艦隊航母交付給中國海軍。
問題是,中國海軍需要這麽多的艦隊航母嗎?
哪怕戰爭持續到一九五零年,美國也不可能建造出這麽多的艦隊航母,更不可能在一九五零年擁有這麽多的艦隊航母。
即便按照海軍自己做的評估,維持三十艘艦隊航母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顯然,多餘的都是浪費。
當然,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
大戰爆發之前,中國海軍的艦隊建設工作就圍繞著艦隊航母進行,即絕大部分作戰艦艇的建造工作都以艦隊航母為準。比如,防空巡洋艦就是按照艦隊航母的兩倍進行建造,而且在建造進度上與艦隊航母同步。此外,輕巡洋艦、專門用於艦隊反潛的驅逐艦、以及快速戰鬥支援艦都按照這個標準建造。
這樣一來,建造一艘艦隊航母就需要建造數艘其他大中型戰艦。
顯然,這些戰艦的造價、特別是所消耗的資源,絕對不比一艘艦隊航母低,基本上是一艘艦隊航母的兩倍。
除了護航戰艦,還有艦載航空兵。
按照采購價格,一支數量為八十架的艦載航空兵聯隊裏的所有艦載機,其價格之和相當於一艘艦隊航母了。
這樣一來,一支航母戰鬥群的總造價,就相當於四艘艦隊航母了。
顯然,這是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所不能承受之重。
要知道,戰鬥艦隊隻是海軍的核心,而不是海軍的全部。在戰鬥艦隊之外,海軍還有其他很多的戰鬥單位,比如兩棲登陸艦隊、火力支援戰艦、運輸船隻、潛艇、岸基航空兵與護航艦隊等等。
戰後,有人做過估計,如果中國海軍在一九四七年擁有四十八艘艦隊航母(包括正在建造的),那麽海軍占用的資源將達到中國戰爭資源的百分之六十,而占用的軍費則相當於當年的百分之七十。
顯然,這是誰也不可能接受的。
說得簡單一點,海軍根本要不了這麽多艦隊航母,也要不了這麽多作戰艦艇。
這樣一來,削減戰艦就勢在必行了。
因為中國海軍的造艦工程完全圍繞著艦隊航母展開,所以在削減艦隊規模的時候,自然拿艦隊航母開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軍裁軍方案確定下來。
按照規定,當時除了完工率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艦隊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戰艦也按照同樣的標準執行。
僅此一項,就直接導致十多艘“白起”級艦隊航母永遠留在了船台上。
隻是,當時沒有確定是否拆除那些還在建造的戰艦。
主要就是,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且誰也不能肯定戰爭將在什麽時候結束,甚至無法斷定能在什麽時候打上美國本土,因此戰局還有可能出現波折,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戰艦。
這樣一來,就必須把那些還沒建成的戰艦暫時保留下來。
當然,這些戰艦的命運幾乎一樣,即在大戰結束之後,立即被下令拆毀,完成的部分都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了。
事實上,在大戰結束後,被處理掉的不僅僅是那些沒有建成的戰艦。
大戰結束後,中國的軍事物資嚴重過剩,不但儲備的彈藥堆滿了倉庫,也沒有必要保留那麽多的武器裝備。
結果就是,大戰結束後,中國就開始處理過剩的軍事物資。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多餘的武器裝備無償援助給友好國家,特別是同盟國集團中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
雖然無償贈送顯得太大方了一點,但是對中國來說,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來的武器裝備,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維護保養上耗費大量軍費,而且最終都會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贈送給友好國家,也不是無利可圖,除了讓中**隊不需要掏維護保養費之外,這些武器裝備依然需要中國的軍火企業提供售後服務,而且後期改進也會為中國的軍火企業提供大筆訂單。
事實上,在戰後的最初五年裏,中國的軍火企業就是靠吃老本維生。
除了無償贈送之外,中國還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把更多的過剩軍事物資賣給了數十個國家。
這些武器裝備,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紀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在非洲與南美洲的戰亂地區,依然能夠見到中國在大戰期間生產的幾種性能優越的槍支。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正是中國當局不顧道義的輸出軍火,導致了戰後的世界亂局。
當然,正麵評價也有。
比如,正是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在廣大的殖民地世界裏拋棄了民族獨立浪潮,使得以西方國家為核心的殖民地體係土崩瓦解。大戰結束後二十年,除了少數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幾乎都宣告獨立,全球的國家數量也由大戰前的不到八十,爆漲到了一百六十多個。眾多的殖民地能夠在大戰後紛紛宣告獨立,擺脫宗主國的控製,除了兩個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即英國與法國均是大戰的戰敗國有關,即這兩個國家在戰後自身難保,根本不可能顧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輸出的武器裝備,以極為低廉、甚至是免費流落到了殖民地獨立運動組織手裏,讓殖民地的居民獲得了可以跟宗主國對抗的武裝力量,也就獲得了獨立的機會。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戰爆發前,印度爆發過好幾次民族獨立運動,但是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而到大戰結束的第二年,英國就不得不承認印度已經是一個實質上的獨立國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夠在戰後率先取得獨立,就與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有關。
在宣告獨立的時候,印度軍隊裏的槍支有七成來自中國,而重型裝備,出了極少數從英軍接收的之外,全部來自中國。
中國在戰後大搞軍火輸出,根本原因除了要減輕國防負擔之外,還與推行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關係。
說白了,中國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須標新立異,而不是沿用西方國家的方式方法來稱霸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六年隻是一個開始。
所幸的是,海軍裁軍不像陸軍與空軍,具有明顯的延遲時效性,即海軍的裁軍行動在當時不會有多大的影響,要等到數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中國海軍並沒有受到裁軍影響,即便到一九四七年,也沒有太顯著的影響。
事實上,因為裁軍,降低了建造戰艦的支出,反而使海軍作戰部隊有所受益。
這就是,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在作戰行動上了。
對於正在準備攻打美國本土的顧祝同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麽壞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中國官方的資料,以及海軍在大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大致推測出,海軍在大戰期間至少占用了中國戰爭資源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沒有包括陸戰隊。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
要知道,美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占用的資源,把援助給英國的運輸船隻排除在外,還不到百分之三十五。
如此巨大的投入,幫助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可是,也造成了很多嚴重問題。
事實上,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國的軍事力量很不均衡,海軍幾乎一家獨大,陸軍與空軍的地位遠不如海軍。
更重要的是,這一局麵在戰爭結束之前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在攻上美國本土之後,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是陸軍與空軍,但是所有作戰物資都得由海軍運送,而且海軍是攻打美國本土的基礎。
毫無疑問,這種海軍獨大的局麵,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要知道,海軍就算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陸軍與空軍。
為此,就必須壓製海軍,讓其他軍兵種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從而打造出一支均衡的軍事力量。
壓製海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戰艦的數量。
原因很簡單,海軍是一支高技術型軍種,即便軍人的價值也非常大,但是戰鬥力是堆砌在技術基礎的,而承載技術的就是作戰平台,也就是戰艦,因此隻要限製了戰艦,也就限製了海軍。
顯然,任何一名海軍軍人都不希望削減戰艦。
隻不過,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不對海軍的發展做出嚴格限製,那麽到戰爭結束之後,龐大的艦隊就能壓垮整個國民經濟。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極為驚人。
比如,在一九四五年中期通過的軍費預算案中,“白起”級的訂單已經下達到了一九四七年,到時候將總共建造三十七艘,並且在一九四九年底之前全部交付。如果一九四六年也通過了類似的海軍造艦計劃,那麽到一九五零年,將有近五十艘“白起”級艦隊航母交付給中國海軍。
問題是,中國海軍需要這麽多的艦隊航母嗎?
哪怕戰爭持續到一九五零年,美國也不可能建造出這麽多的艦隊航母,更不可能在一九五零年擁有這麽多的艦隊航母。
即便按照海軍自己做的評估,維持三十艘艦隊航母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顯然,多餘的都是浪費。
當然,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
大戰爆發之前,中國海軍的艦隊建設工作就圍繞著艦隊航母進行,即絕大部分作戰艦艇的建造工作都以艦隊航母為準。比如,防空巡洋艦就是按照艦隊航母的兩倍進行建造,而且在建造進度上與艦隊航母同步。此外,輕巡洋艦、專門用於艦隊反潛的驅逐艦、以及快速戰鬥支援艦都按照這個標準建造。
這樣一來,建造一艘艦隊航母就需要建造數艘其他大中型戰艦。
顯然,這些戰艦的造價、特別是所消耗的資源,絕對不比一艘艦隊航母低,基本上是一艘艦隊航母的兩倍。
除了護航戰艦,還有艦載航空兵。
按照采購價格,一支數量為八十架的艦載航空兵聯隊裏的所有艦載機,其價格之和相當於一艘艦隊航母了。
這樣一來,一支航母戰鬥群的總造價,就相當於四艘艦隊航母了。
顯然,這是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所不能承受之重。
要知道,戰鬥艦隊隻是海軍的核心,而不是海軍的全部。在戰鬥艦隊之外,海軍還有其他很多的戰鬥單位,比如兩棲登陸艦隊、火力支援戰艦、運輸船隻、潛艇、岸基航空兵與護航艦隊等等。
戰後,有人做過估計,如果中國海軍在一九四七年擁有四十八艘艦隊航母(包括正在建造的),那麽海軍占用的資源將達到中國戰爭資源的百分之六十,而占用的軍費則相當於當年的百分之七十。
顯然,這是誰也不可能接受的。
說得簡單一點,海軍根本要不了這麽多艦隊航母,也要不了這麽多作戰艦艇。
這樣一來,削減戰艦就勢在必行了。
因為中國海軍的造艦工程完全圍繞著艦隊航母展開,所以在削減艦隊規模的時候,自然拿艦隊航母開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軍裁軍方案確定下來。
按照規定,當時除了完工率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艦隊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戰艦也按照同樣的標準執行。
僅此一項,就直接導致十多艘“白起”級艦隊航母永遠留在了船台上。
隻是,當時沒有確定是否拆除那些還在建造的戰艦。
主要就是,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且誰也不能肯定戰爭將在什麽時候結束,甚至無法斷定能在什麽時候打上美國本土,因此戰局還有可能出現波折,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戰艦。
這樣一來,就必須把那些還沒建成的戰艦暫時保留下來。
當然,這些戰艦的命運幾乎一樣,即在大戰結束之後,立即被下令拆毀,完成的部分都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了。
事實上,在大戰結束後,被處理掉的不僅僅是那些沒有建成的戰艦。
大戰結束後,中國的軍事物資嚴重過剩,不但儲備的彈藥堆滿了倉庫,也沒有必要保留那麽多的武器裝備。
結果就是,大戰結束後,中國就開始處理過剩的軍事物資。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多餘的武器裝備無償援助給友好國家,特別是同盟國集團中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
雖然無償贈送顯得太大方了一點,但是對中國來說,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來的武器裝備,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維護保養上耗費大量軍費,而且最終都會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贈送給友好國家,也不是無利可圖,除了讓中**隊不需要掏維護保養費之外,這些武器裝備依然需要中國的軍火企業提供售後服務,而且後期改進也會為中國的軍火企業提供大筆訂單。
事實上,在戰後的最初五年裏,中國的軍火企業就是靠吃老本維生。
除了無償贈送之外,中國還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把更多的過剩軍事物資賣給了數十個國家。
這些武器裝備,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紀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在非洲與南美洲的戰亂地區,依然能夠見到中國在大戰期間生產的幾種性能優越的槍支。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正是中國當局不顧道義的輸出軍火,導致了戰後的世界亂局。
當然,正麵評價也有。
比如,正是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在廣大的殖民地世界裏拋棄了民族獨立浪潮,使得以西方國家為核心的殖民地體係土崩瓦解。大戰結束後二十年,除了少數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幾乎都宣告獨立,全球的國家數量也由大戰前的不到八十,爆漲到了一百六十多個。眾多的殖民地能夠在大戰後紛紛宣告獨立,擺脫宗主國的控製,除了兩個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即英國與法國均是大戰的戰敗國有關,即這兩個國家在戰後自身難保,根本不可能顧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輸出的武器裝備,以極為低廉、甚至是免費流落到了殖民地獨立運動組織手裏,讓殖民地的居民獲得了可以跟宗主國對抗的武裝力量,也就獲得了獨立的機會。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戰爆發前,印度爆發過好幾次民族獨立運動,但是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而到大戰結束的第二年,英國就不得不承認印度已經是一個實質上的獨立國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夠在戰後率先取得獨立,就與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有關。
在宣告獨立的時候,印度軍隊裏的槍支有七成來自中國,而重型裝備,出了極少數從英軍接收的之外,全部來自中國。
中國在戰後大搞軍火輸出,根本原因除了要減輕國防負擔之外,還與推行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關係。
說白了,中國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須標新立異,而不是沿用西方國家的方式方法來稱霸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六年隻是一個開始。
所幸的是,海軍裁軍不像陸軍與空軍,具有明顯的延遲時效性,即海軍的裁軍行動在當時不會有多大的影響,要等到數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中國海軍並沒有受到裁軍影響,即便到一九四七年,也沒有太顯著的影響。
事實上,因為裁軍,降低了建造戰艦的支出,反而使海軍作戰部隊有所受益。
這就是,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在作戰行動上了。
對於正在準備攻打美國本土的顧祝同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麽壞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