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提到,裝甲鋼存在質量缺陷的不僅僅是“依阿華”級,而是當時幾乎所有的美軍戰艦。(.無彈窗廣告)
相對而言,“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
這兩艘戰艦均在大戰爆發前開工建造,而主要原因就是,“依阿華”級的設計工作沒有能夠按時完成,而且專門為其開發的mk7型十六英寸艦炮、效率更高的鍋爐等等都不可能順利研製成功。受此影響,在“南達科他”號與“印第安納”號開建後,美國海軍又追加建造了兩艘。
對美國海軍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在“南達科他”號開建後,美國海軍就發現,這並不是理想的快速戰列艦,過低的排水量限製了其戰鬥力。如果要提高戰鬥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大排水量。在設計“南達科他”級的時候,增大排水量並不可行,即“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的噸位有嚴格限製,可是在條約作廢之後,增大排水量就不是什麽問題了。也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設計了噸位大得多的“依阿華”級。
當時,美國海軍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即繼續擴大艦隊規模。
在“華盛頓條約”作廢之後,世界各主要強國都在擴充海軍艦隊,甚至連與海洋沒有太大關係的紅俄都提出了一個極為宏偉的海軍發展計劃,準備在十年之內建造十艘戰列艦、十艘戰列巡洋艦、二十艘重巡洋艦、以及數百艘其他艦艇。受此刺激,美國海軍自然需要用新的戰艦來擴充艦隊規模。
顯然,等待“依阿華”級完成設計是很不現實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在明知道“南達科他”級存在眾多缺陷的情況下,美國海軍依然追加訂購了兩艘。
當然,與前兩艘相比,“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有一些細節上的改進。
隻是,這些改進並不徹底。
比如,主炮依然是mk6型,而不是更加先進的mk7型。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導致“依阿華”級的設計工作遲遲沒有完成,建造計劃一推再推的眾多因素中,主炮不成熟是主要原因之一。說白了,如果當時mk7型的研製進度一帆風順,美國海軍就不會繼續建造“南達科他”級。
結果就是,“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在建造的時候,依然選擇了mk6型艦炮。
兩艦開始舾裝的時候,mk7型才研製成功。此時,美國海軍曾經打算為兩艦換上這種威力更大的主炮,但是最終放棄了。主要就是,用來安裝mk6型主炮的炮塔,根本不可能直接安裝mk7型主炮,即mk7型主炮的後坐行程大得多,需要更大的炮塔空間,也就必須對炮塔進行大改,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款炮塔。更要命的是,受炮座尺寸限製,或者說是艦體尺寸限製,在“南達科他”級上根本無法直接使用“依阿華”級的主炮炮塔,也就不可能走捷徑。顯然,重新設計一款用來安裝mk7型艦炮的炮塔,不但要投入大量資金,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受此影響,兩艦的主炮火力並沒得到提升。
兩艦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把副炮的數量由十六門提高到了二十門,即在兩舷各增加了一座雙聯裝副炮炮塔。此外,副炮也全部換成了更適合於防空作戰的mk12型三十八倍徑五英寸艦炮。高射炮方麵,兩艦全麵淘汰了作戰效率不佳的二十八毫米機關炮(前兩艘也在改造的時候淘汰了這種機關炮),並且把四聯裝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數量增加到了十七套,也就是七十二門,二十毫米機關炮的數量則增加到了五十六門,全艦高射炮的數量總共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四十八門。
防護方麵,兩艦在建造的時候就增加了總厚度為五十四毫米的兩層甲板,即三十八毫米厚的露天甲板與十六毫米厚的防破片甲板,使得水平裝甲的總厚度達到了二百一十毫米,超過了同期的其他戰列艦。
可見,兩艦的改進幅度很有限。
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南達科他”級的排水量本來就不夠大,甚至算不上充足,因此改進餘地本來就非常小。要不然,美國海軍也不會耗費大量的資金設計與建造“依阿華”級戰列艦了。
相對而言,這兩艘戰艦的最大優勢就是采用了較為成熟的技術。
說白了,就是故障率低得多,特別是動力係統較為可靠,不會像兩艘“依阿華”級那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美軍的八艘主力艦中,問題最多的絕對不是兩艘“依阿華”級。
事實上,在發展快速戰列艦之前,美國海軍對快速戰艦並不敏感。比如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大舉建造戰列巡洋艦的時候,美國就沒有跟風,而且美國海軍的主力艦一向以速度慢出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美國海軍才決定建造戰列巡洋艦,以應對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的威脅。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列克星敦”級。隻是,“列克星敦”級聞名天下的時候,不是以戰列巡洋艦的麵目問世,而是艦隊航母。也就是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就停止了“列克星敦”級的建造工作,並且把其當成了在華盛頓海軍軍備談判中的籌碼。最終,該級戰艦中完工量最大的兩艘,即首艦“列克星敦”號,以及三號艦“薩拉托加”號被改裝成了艦隊航母,另外四艘,即“星座”號、“突擊者”號、“憲法”號與“美國”號均按照條約拆毀。
在此之後,美國海軍就毅然決絕的開始發展快速戰列艦。
如果僅以美國海軍的發展方向來看,“阿拉斯加”級的出現,也與“華盛頓條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華盛頓條約”中,對主力艦做了嚴格限製,對巡洋艦的限製則較為寬鬆。
由此,導致了一個結果,即一些得不到足夠主力艦的國家,開始發展配備了大口徑艦炮的重巡洋艦。
這方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海軍。
在一九三三年之前,美國海軍一直把日本海軍當成頭號假想敵。
日本海軍大力發展重巡洋艦,自然引起了美國海軍的重視,而美國海軍在同步發展重巡洋艦的同時,也開始尋找一種在火力上能夠壓製住重巡洋艦,在速度上能夠追上重巡洋艦的大型戰艦。
事實上,這才是大型巡洋艦的雛形。
隻是,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戰爭之後,美國的假想敵發生了變化。顯然,如果將來與中國海軍作戰,根本用不了大型巡洋艦。要知道,中國海軍別說大型巡洋艦,連主力艦也沒有幾艘。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在一九三三年之後放棄了建造大型巡洋艦的想法。
隻是,大型巡洋艦並不僅僅用來對付重巡洋艦。
隨著中國海軍開始打造以艦隊航母為核心的主力艦隊,並且在主力艦不足的情況下開始建造專職防空的大型巡洋艦,美國海軍再次感受到了威脅。要知道,中國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除了具有強大的防空能力之外,對海火力也不弱,具備全麵壓倒重巡洋艦的能力。
顯然,美國海軍的重巡洋艦根本就不是中國海軍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的對手。
在此情況下,美國海軍再次啟動了設計建造大型巡洋艦的計劃,而這也正是“阿拉斯加”級的來曆。
最初的時候,美國海軍隻是想用其壓製中國海軍的同等級戰艦。
說白了,“阿拉斯加”級的初期設計指標以對海作戰為主,因此美國海軍才會為其選擇戰列巡洋艦級的主炮,即十二英寸艦炮。
隻是,美國海軍很快就發現,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並不以對海作戰為主。
為大型巡洋艦配備二百八十毫米艦炮,隻是中國海軍沒有其他選擇,即中國海軍無法生產二百毫米艦炮。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壓根就沒有在傳統的發展道路上,其核心是艦隊航母。如此一來,大型巡洋艦的首要職責就是防空,頂替數量有限的快速戰列艦,充當艦隊航母的貼身保鏢。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才認為“阿拉斯加”級也應該具備相當的防空作戰能力。
隻是,美國海軍並沒有降低其他性能指標。
顯然,這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由此導致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即造價將高到讓海軍無法承受的地步。
同樣的事情,在中國海軍也發生過。
這就是,“北京”級大型巡洋艦因為過於追求性能,導致造價居高不下,最終僅僅建造了兩艘。隨後,中國海軍就以降低造價為目的,設計出了在防空作戰能力上並不差多少的防空巡洋艦。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中,中國海軍就隻建造了兩艘大型巡洋艦,其餘的全是犧牲了其他性能的防空巡洋艦。
顯然,“阿拉斯加”級的造價不會便宜到哪裏去。
結果就是,在參戰之前,“阿拉斯加”級別說開工建造,連設計都沒有完成,而且美國國會也肯定不會批準海軍建造一種價格追上了快速戰列艦,但是在作戰能力上卻差了很大一截的大型巡洋艦。(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相對而言,“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
這兩艘戰艦均在大戰爆發前開工建造,而主要原因就是,“依阿華”級的設計工作沒有能夠按時完成,而且專門為其開發的mk7型十六英寸艦炮、效率更高的鍋爐等等都不可能順利研製成功。受此影響,在“南達科他”號與“印第安納”號開建後,美國海軍又追加建造了兩艘。
對美國海軍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在“南達科他”號開建後,美國海軍就發現,這並不是理想的快速戰列艦,過低的排水量限製了其戰鬥力。如果要提高戰鬥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大排水量。在設計“南達科他”級的時候,增大排水量並不可行,即“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的噸位有嚴格限製,可是在條約作廢之後,增大排水量就不是什麽問題了。也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設計了噸位大得多的“依阿華”級。
當時,美國海軍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即繼續擴大艦隊規模。
在“華盛頓條約”作廢之後,世界各主要強國都在擴充海軍艦隊,甚至連與海洋沒有太大關係的紅俄都提出了一個極為宏偉的海軍發展計劃,準備在十年之內建造十艘戰列艦、十艘戰列巡洋艦、二十艘重巡洋艦、以及數百艘其他艦艇。受此刺激,美國海軍自然需要用新的戰艦來擴充艦隊規模。
顯然,等待“依阿華”級完成設計是很不現實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在明知道“南達科他”級存在眾多缺陷的情況下,美國海軍依然追加訂購了兩艘。
當然,與前兩艘相比,“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有一些細節上的改進。
隻是,這些改進並不徹底。
比如,主炮依然是mk6型,而不是更加先進的mk7型。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導致“依阿華”級的設計工作遲遲沒有完成,建造計劃一推再推的眾多因素中,主炮不成熟是主要原因之一。說白了,如果當時mk7型的研製進度一帆風順,美國海軍就不會繼續建造“南達科他”級。
結果就是,“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在建造的時候,依然選擇了mk6型艦炮。
兩艦開始舾裝的時候,mk7型才研製成功。此時,美國海軍曾經打算為兩艦換上這種威力更大的主炮,但是最終放棄了。主要就是,用來安裝mk6型主炮的炮塔,根本不可能直接安裝mk7型主炮,即mk7型主炮的後坐行程大得多,需要更大的炮塔空間,也就必須對炮塔進行大改,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款炮塔。更要命的是,受炮座尺寸限製,或者說是艦體尺寸限製,在“南達科他”級上根本無法直接使用“依阿華”級的主炮炮塔,也就不可能走捷徑。顯然,重新設計一款用來安裝mk7型艦炮的炮塔,不但要投入大量資金,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受此影響,兩艦的主炮火力並沒得到提升。
兩艦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把副炮的數量由十六門提高到了二十門,即在兩舷各增加了一座雙聯裝副炮炮塔。此外,副炮也全部換成了更適合於防空作戰的mk12型三十八倍徑五英寸艦炮。高射炮方麵,兩艦全麵淘汰了作戰效率不佳的二十八毫米機關炮(前兩艘也在改造的時候淘汰了這種機關炮),並且把四聯裝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數量增加到了十七套,也就是七十二門,二十毫米機關炮的數量則增加到了五十六門,全艦高射炮的數量總共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四十八門。
防護方麵,兩艦在建造的時候就增加了總厚度為五十四毫米的兩層甲板,即三十八毫米厚的露天甲板與十六毫米厚的防破片甲板,使得水平裝甲的總厚度達到了二百一十毫米,超過了同期的其他戰列艦。
可見,兩艦的改進幅度很有限。
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南達科他”級的排水量本來就不夠大,甚至算不上充足,因此改進餘地本來就非常小。要不然,美國海軍也不會耗費大量的資金設計與建造“依阿華”級戰列艦了。
相對而言,這兩艘戰艦的最大優勢就是采用了較為成熟的技術。
說白了,就是故障率低得多,特別是動力係統較為可靠,不會像兩艘“依阿華”級那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美軍的八艘主力艦中,問題最多的絕對不是兩艘“依阿華”級。
事實上,在發展快速戰列艦之前,美國海軍對快速戰艦並不敏感。比如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大舉建造戰列巡洋艦的時候,美國就沒有跟風,而且美國海軍的主力艦一向以速度慢出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美國海軍才決定建造戰列巡洋艦,以應對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的威脅。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列克星敦”級。隻是,“列克星敦”級聞名天下的時候,不是以戰列巡洋艦的麵目問世,而是艦隊航母。也就是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就停止了“列克星敦”級的建造工作,並且把其當成了在華盛頓海軍軍備談判中的籌碼。最終,該級戰艦中完工量最大的兩艘,即首艦“列克星敦”號,以及三號艦“薩拉托加”號被改裝成了艦隊航母,另外四艘,即“星座”號、“突擊者”號、“憲法”號與“美國”號均按照條約拆毀。
在此之後,美國海軍就毅然決絕的開始發展快速戰列艦。
如果僅以美國海軍的發展方向來看,“阿拉斯加”級的出現,也與“華盛頓條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華盛頓條約”中,對主力艦做了嚴格限製,對巡洋艦的限製則較為寬鬆。
由此,導致了一個結果,即一些得不到足夠主力艦的國家,開始發展配備了大口徑艦炮的重巡洋艦。
這方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海軍。
在一九三三年之前,美國海軍一直把日本海軍當成頭號假想敵。
日本海軍大力發展重巡洋艦,自然引起了美國海軍的重視,而美國海軍在同步發展重巡洋艦的同時,也開始尋找一種在火力上能夠壓製住重巡洋艦,在速度上能夠追上重巡洋艦的大型戰艦。
事實上,這才是大型巡洋艦的雛形。
隻是,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戰爭之後,美國的假想敵發生了變化。顯然,如果將來與中國海軍作戰,根本用不了大型巡洋艦。要知道,中國海軍別說大型巡洋艦,連主力艦也沒有幾艘。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在一九三三年之後放棄了建造大型巡洋艦的想法。
隻是,大型巡洋艦並不僅僅用來對付重巡洋艦。
隨著中國海軍開始打造以艦隊航母為核心的主力艦隊,並且在主力艦不足的情況下開始建造專職防空的大型巡洋艦,美國海軍再次感受到了威脅。要知道,中國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除了具有強大的防空能力之外,對海火力也不弱,具備全麵壓倒重巡洋艦的能力。
顯然,美國海軍的重巡洋艦根本就不是中國海軍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的對手。
在此情況下,美國海軍再次啟動了設計建造大型巡洋艦的計劃,而這也正是“阿拉斯加”級的來曆。
最初的時候,美國海軍隻是想用其壓製中國海軍的同等級戰艦。
說白了,“阿拉斯加”級的初期設計指標以對海作戰為主,因此美國海軍才會為其選擇戰列巡洋艦級的主炮,即十二英寸艦炮。
隻是,美國海軍很快就發現,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並不以對海作戰為主。
為大型巡洋艦配備二百八十毫米艦炮,隻是中國海軍沒有其他選擇,即中國海軍無法生產二百毫米艦炮。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壓根就沒有在傳統的發展道路上,其核心是艦隊航母。如此一來,大型巡洋艦的首要職責就是防空,頂替數量有限的快速戰列艦,充當艦隊航母的貼身保鏢。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才認為“阿拉斯加”級也應該具備相當的防空作戰能力。
隻是,美國海軍並沒有降低其他性能指標。
顯然,這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由此導致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即造價將高到讓海軍無法承受的地步。
同樣的事情,在中國海軍也發生過。
這就是,“北京”級大型巡洋艦因為過於追求性能,導致造價居高不下,最終僅僅建造了兩艘。隨後,中國海軍就以降低造價為目的,設計出了在防空作戰能力上並不差多少的防空巡洋艦。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中,中國海軍就隻建造了兩艘大型巡洋艦,其餘的全是犧牲了其他性能的防空巡洋艦。
顯然,“阿拉斯加”級的造價不會便宜到哪裏去。
結果就是,在參戰之前,“阿拉斯加”級別說開工建造,連設計都沒有完成,而且美國國會也肯定不會批準海軍建造一種價格追上了快速戰列艦,但是在作戰能力上卻差了很大一截的大型巡洋艦。(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