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中國空軍部署了大約兩百架“夜鷹”式重型戰鬥機。(.無彈窗廣告)
這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由“胡兀鷲”的生產廠商,即貴陽飛機製造廠設計與製造的,而且與“胡兀鷲”頗有淵源。
在中國的飛機製造廠中,貴陽飛機製造廠的規模不算大,名聲也不夠響亮。
大戰爆發前,貴陽飛機製造廠沒有獲得過一份來自軍方的訂單,主要業務是生產競速用小型飛機,並且為成飛、西飛、沈飛這些大型飛機製造廠提供代工服務,即充當軍機項目的二線承包商。
直到大戰爆發,貴陽飛機製造廠才開始生產與組裝軍用飛機。
最初的時候,貴陽飛機製造廠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軍方提供的生產許可證生產一些對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軍用飛機,比如水上飛機、氣象飛機、小型運輸機等等,並沒有參與戰鬥機與轟炸機的生產工作。
隻是,誰也不能由此否認貴陽飛機製造廠的潛能。
別忘了,貴陽飛機製造廠最早從事的就是生產小型競速飛機。在二零與三零年代,飛行競速賽風靡全球,深受各國重視。大戰初期出現的好幾種高性能戰鬥機,比如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德意誌第二帝國空軍的bf-109e,其前身都是競速飛機,或者是由競速飛機發展而來的。
有趣的是,在終於獲得了軍隊的訂單後,貴陽飛機製造廠卻沒有參與戰術飛機的研製與生產工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貴陽飛機製造廠主動放棄了優勢項目,也不是沒有理由。
這就是,戰術飛機一直是幾家大型飛機製造廠的主要競爭領域,成飛、沈飛在這方麵的技術實力非常雄厚,而且與軍方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貴陽飛機製造廠很難在該領域獲得軍方的青睞。(.無彈窗廣告)
正是如此,貴陽飛機製造廠盯上了大型飛機製造廠沒有注意到的空白領域。
“胡兀鷲”能夠在空軍的中型轟炸機項目中脫穎而出,就與貴陽飛機製造廠這種不對稱競爭策略有很大關係。
當然,也與貴陽飛機製造廠吸收新技術的能力有關。
要知道,早在十多年前,貴陽飛機製造廠就接觸過渦輪增壓發動機,而且將其用在了競速飛機上。雖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發動機增加的重量抵消了增加的功率,而且破壞了飛機的氣動外形,使其最大飛行速度並沒有達到設計指標,但是這次嚐試,足以讓貴陽飛機製造廠的工程師看清航空動力的發展方向。
後來,貴陽飛機製造廠能夠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也與其工程師對航空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有極大關係。
總而言之,當時貴飛在航空技術領域的眼光是超前的。
也正是如此,在得知南昌發動機廠開始研製實用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之後,貴陽飛機製造廠就開始開發基於該發動機的飛機,而且一開始就鎖定了雙發動力方案,沒有在其他方麵浪費資源。
事實上,“胡兀鷲”的機體設計比渦輪增壓發動機還提前三個月完成。
結果就是,在其他飛機製造廠開始熟悉這種新的航空動力的時候,貴陽飛機製造廠已經在著手解決初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了,而且還在原形設計的基礎之上,著手設計其他用途的軍用飛機。
最終,貴飛毫無懸念的擊敗了其他競爭對手,獲得了空軍的巨額訂單。
也正是在“胡兀鷲”的基礎上,貴飛通過精簡係統設備等方式,設計出了“夜鷹”式重型戰鬥機。
當然,“夜鷹”不是“胡兀鷲”。
兩者相比,最大的區別在翼型上。“胡兀鷲”為了追求更遠的航程、更高的升限、與更大的起飛重量,其翼展比“夜鷹”多出了近兩米,而且機翼的相對厚度達到了百分之八,而“夜鷹”隻有百分之五。在機身上,兩種戰機也有區別,即“夜鷹”的主機身段要比“胡兀鷲”細得多,而且尾部沒有設置自衛機槍。僅從外觀上看,“夜鷹”有點像是縮小了一圈的“胡兀鷲”。
顯然,“夜鷹”的飛行性能比“胡兀鷲”好得多。
在最大航程基本不變的基礎上,“夜鷹”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五百七十公裏,比“胡兀鷲”高出一百二十,甚至比很多現役的單發戰鬥機還要快,最大升限達到了一萬二千四百米,超過了除正在試飛的b-29之外的所有重型轟炸機,比“胡兀鷲”還高了大約一千米。
當然,在機動性能上,“夜鷹”算不上出色。
這也是重型戰鬥機的通病,而且空軍也並不有要求重型戰鬥機具有出色的敏捷性。
說白了,重型戰鬥機是非常純粹的截擊機,主要作戰對象是敵人的重型轟炸機,因此隻對速度、升限與航程有較高要求。
“夜鷹”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與其充裕的內部空間有很大關係。
事實上,這也正是“夜鷹”從“胡兀鷲”身上繼承下來的優勢。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貴飛的工程師縮小了“夜鷹”的機身尺寸,但是與其他任何一種戰術戰鬥機相比,“夜鷹”的機身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夜鷹”不是轟炸機,用不在設置內部彈艙,因此可以把原本用於內部彈艙的空間用來擴大燃油容量,從而大幅度提高其續航飛行能力。
要知道,“夜鷹”在不使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飛行距離達到了三千三百公裏。
這是個什麽概念?
當時,唯一能與“夜鷹”媲美的,也就隻有美國的p-38“閃電”戰鬥機了,而這種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的最大飛行距離也隻有三千六百公裏。“夜鷹”的最後一種改進型,其最大飛行距離超過了四千五百公裏,而且在使用兩具外掛副油箱之後,還能提高到六千公裏以上!
巨大的內部空間,不僅可以用來裝更多的燃油,還可以裝更多的設備。
雖然空軍最初沒有想過研製一種專用的夜間截擊機,但是在“夜鷹”服役後,空軍立即發現了這種戰鬥機的潛力。從第三批次開始,“夜鷹”就配備了機載雷達,成為世界上最早配備雷達的夜間戰鬥機之一。此後,空軍還對前兩個批次的“夜鷹”做了改進,為其安裝了機載雷達。到一九四三年,“夜鷹”基本上就是專用夜間截擊機了,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夜間執行作戰任務。
事實上,“夜鷹”這個綽號,也正是由此得來。
“夜鷹”的機載雷達,正是安裝在機首處,而在“胡兀鷲”上,這處低於駕駛艙的位置安裝的是自衛機槍。
當然,在改進成夜間戰鬥機之後,“夜鷹”的配製也有所變動。
最顯著的,就是增加一名飛行員,準確的說是雷達操作員,其位置在飛行員身後,主要工作就是控製與使用機載雷達。
當然,在一九四二年,所有“夜鷹”都是重型戰鬥機,沒有配備機載雷達。
要到一九四三年,第三批次“夜鷹”才開始配備機載雷達,而晝間型的“夜鷹”要服役到一九四四年底,直到最大作戰半徑達到一千五百公裏的單發戰鬥機問世,才全部改裝成了夜間戰鬥機。
說白了,當時“夜鷹”是中國空軍中,唯一一種能夠在一千五百公裏的作戰半徑上為轟炸機提供掩護的戰鬥機。
從瓜達爾卡納爾島到努美阿的直線距離接近一千五百公裏,而倫內爾島到努美阿的距離也在一千三百公裏以上。也就是說,當時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隻有“夜鷹”能夠為轟炸機提供全程掩護。
正是如此,中國空軍才把首批“夜鷹”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
有趣的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主要與“夜鷹”配合作戰的,正是同樣出自貴飛的“胡兀鷲”式中型轟炸機。
雖然空軍在臘包爾、莫爾茲比港等地部署了一批重型轟炸機,但是這些轟炸機主要用來打擊澳洲本土,很少參與島嶼作戰。當時,中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轟炸機,不然也不可能大批提供給德意誌第二帝國。主要是,重型轟炸機對起降場地的要求更高,而且後勤保障的難度更大,使其前線部署能力遠不如中型轟炸機。比如,重型轟炸機需要長度在二千四百米以上的硬質跑道,而在所羅門群島中,隻有霍尼亞拉有一條這樣的跑道,而“胡兀鷲”隻需要一條長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的簡易跑道就能起降。此外,重型轟炸機每飛行一個小時需要大約二十二個工時的維護量,而“胡兀鷲”隻需要八個工時。更重要的是,重型轟炸機大量采用了鋁製結構部件,極易受潮濕的氣候影響,機體老化程度非常嚴重,而“胡兀鷲”上的鋁製結構部件並不多,因此受氣候影響要小得多。
當然,這也有戰術上的原因。
重型轟炸機更適合用來打擊城市、工業區、交通樞紐、軍事基地等大型目標,而且往往采取高空投彈戰術,而在西南太平洋上,除了澳洲本土,其他島嶼上根本就沒有多少值得動用重型轟炸機的大型目標,反而是中小型目標眾多,而轟炸這些目標,更適合采用較為靈活的中型轟炸機。
說白了,重型轟炸機的載彈量在大,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島嶼爭奪戰中也派不上用場。(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這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由“胡兀鷲”的生產廠商,即貴陽飛機製造廠設計與製造的,而且與“胡兀鷲”頗有淵源。
在中國的飛機製造廠中,貴陽飛機製造廠的規模不算大,名聲也不夠響亮。
大戰爆發前,貴陽飛機製造廠沒有獲得過一份來自軍方的訂單,主要業務是生產競速用小型飛機,並且為成飛、西飛、沈飛這些大型飛機製造廠提供代工服務,即充當軍機項目的二線承包商。
直到大戰爆發,貴陽飛機製造廠才開始生產與組裝軍用飛機。
最初的時候,貴陽飛機製造廠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軍方提供的生產許可證生產一些對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軍用飛機,比如水上飛機、氣象飛機、小型運輸機等等,並沒有參與戰鬥機與轟炸機的生產工作。
隻是,誰也不能由此否認貴陽飛機製造廠的潛能。
別忘了,貴陽飛機製造廠最早從事的就是生產小型競速飛機。在二零與三零年代,飛行競速賽風靡全球,深受各國重視。大戰初期出現的好幾種高性能戰鬥機,比如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德意誌第二帝國空軍的bf-109e,其前身都是競速飛機,或者是由競速飛機發展而來的。
有趣的是,在終於獲得了軍隊的訂單後,貴陽飛機製造廠卻沒有參與戰術飛機的研製與生產工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貴陽飛機製造廠主動放棄了優勢項目,也不是沒有理由。
這就是,戰術飛機一直是幾家大型飛機製造廠的主要競爭領域,成飛、沈飛在這方麵的技術實力非常雄厚,而且與軍方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貴陽飛機製造廠很難在該領域獲得軍方的青睞。(.無彈窗廣告)
正是如此,貴陽飛機製造廠盯上了大型飛機製造廠沒有注意到的空白領域。
“胡兀鷲”能夠在空軍的中型轟炸機項目中脫穎而出,就與貴陽飛機製造廠這種不對稱競爭策略有很大關係。
當然,也與貴陽飛機製造廠吸收新技術的能力有關。
要知道,早在十多年前,貴陽飛機製造廠就接觸過渦輪增壓發動機,而且將其用在了競速飛機上。雖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發動機增加的重量抵消了增加的功率,而且破壞了飛機的氣動外形,使其最大飛行速度並沒有達到設計指標,但是這次嚐試,足以讓貴陽飛機製造廠的工程師看清航空動力的發展方向。
後來,貴陽飛機製造廠能夠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也與其工程師對航空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有極大關係。
總而言之,當時貴飛在航空技術領域的眼光是超前的。
也正是如此,在得知南昌發動機廠開始研製實用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之後,貴陽飛機製造廠就開始開發基於該發動機的飛機,而且一開始就鎖定了雙發動力方案,沒有在其他方麵浪費資源。
事實上,“胡兀鷲”的機體設計比渦輪增壓發動機還提前三個月完成。
結果就是,在其他飛機製造廠開始熟悉這種新的航空動力的時候,貴陽飛機製造廠已經在著手解決初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了,而且還在原形設計的基礎之上,著手設計其他用途的軍用飛機。
最終,貴飛毫無懸念的擊敗了其他競爭對手,獲得了空軍的巨額訂單。
也正是在“胡兀鷲”的基礎上,貴飛通過精簡係統設備等方式,設計出了“夜鷹”式重型戰鬥機。
當然,“夜鷹”不是“胡兀鷲”。
兩者相比,最大的區別在翼型上。“胡兀鷲”為了追求更遠的航程、更高的升限、與更大的起飛重量,其翼展比“夜鷹”多出了近兩米,而且機翼的相對厚度達到了百分之八,而“夜鷹”隻有百分之五。在機身上,兩種戰機也有區別,即“夜鷹”的主機身段要比“胡兀鷲”細得多,而且尾部沒有設置自衛機槍。僅從外觀上看,“夜鷹”有點像是縮小了一圈的“胡兀鷲”。
顯然,“夜鷹”的飛行性能比“胡兀鷲”好得多。
在最大航程基本不變的基礎上,“夜鷹”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五百七十公裏,比“胡兀鷲”高出一百二十,甚至比很多現役的單發戰鬥機還要快,最大升限達到了一萬二千四百米,超過了除正在試飛的b-29之外的所有重型轟炸機,比“胡兀鷲”還高了大約一千米。
當然,在機動性能上,“夜鷹”算不上出色。
這也是重型戰鬥機的通病,而且空軍也並不有要求重型戰鬥機具有出色的敏捷性。
說白了,重型戰鬥機是非常純粹的截擊機,主要作戰對象是敵人的重型轟炸機,因此隻對速度、升限與航程有較高要求。
“夜鷹”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與其充裕的內部空間有很大關係。
事實上,這也正是“夜鷹”從“胡兀鷲”身上繼承下來的優勢。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貴飛的工程師縮小了“夜鷹”的機身尺寸,但是與其他任何一種戰術戰鬥機相比,“夜鷹”的機身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夜鷹”不是轟炸機,用不在設置內部彈艙,因此可以把原本用於內部彈艙的空間用來擴大燃油容量,從而大幅度提高其續航飛行能力。
要知道,“夜鷹”在不使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飛行距離達到了三千三百公裏。
這是個什麽概念?
當時,唯一能與“夜鷹”媲美的,也就隻有美國的p-38“閃電”戰鬥機了,而這種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的最大飛行距離也隻有三千六百公裏。“夜鷹”的最後一種改進型,其最大飛行距離超過了四千五百公裏,而且在使用兩具外掛副油箱之後,還能提高到六千公裏以上!
巨大的內部空間,不僅可以用來裝更多的燃油,還可以裝更多的設備。
雖然空軍最初沒有想過研製一種專用的夜間截擊機,但是在“夜鷹”服役後,空軍立即發現了這種戰鬥機的潛力。從第三批次開始,“夜鷹”就配備了機載雷達,成為世界上最早配備雷達的夜間戰鬥機之一。此後,空軍還對前兩個批次的“夜鷹”做了改進,為其安裝了機載雷達。到一九四三年,“夜鷹”基本上就是專用夜間截擊機了,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夜間執行作戰任務。
事實上,“夜鷹”這個綽號,也正是由此得來。
“夜鷹”的機載雷達,正是安裝在機首處,而在“胡兀鷲”上,這處低於駕駛艙的位置安裝的是自衛機槍。
當然,在改進成夜間戰鬥機之後,“夜鷹”的配製也有所變動。
最顯著的,就是增加一名飛行員,準確的說是雷達操作員,其位置在飛行員身後,主要工作就是控製與使用機載雷達。
當然,在一九四二年,所有“夜鷹”都是重型戰鬥機,沒有配備機載雷達。
要到一九四三年,第三批次“夜鷹”才開始配備機載雷達,而晝間型的“夜鷹”要服役到一九四四年底,直到最大作戰半徑達到一千五百公裏的單發戰鬥機問世,才全部改裝成了夜間戰鬥機。
說白了,當時“夜鷹”是中國空軍中,唯一一種能夠在一千五百公裏的作戰半徑上為轟炸機提供掩護的戰鬥機。
從瓜達爾卡納爾島到努美阿的直線距離接近一千五百公裏,而倫內爾島到努美阿的距離也在一千三百公裏以上。也就是說,當時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隻有“夜鷹”能夠為轟炸機提供全程掩護。
正是如此,中國空軍才把首批“夜鷹”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
有趣的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主要與“夜鷹”配合作戰的,正是同樣出自貴飛的“胡兀鷲”式中型轟炸機。
雖然空軍在臘包爾、莫爾茲比港等地部署了一批重型轟炸機,但是這些轟炸機主要用來打擊澳洲本土,很少參與島嶼作戰。當時,中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轟炸機,不然也不可能大批提供給德意誌第二帝國。主要是,重型轟炸機對起降場地的要求更高,而且後勤保障的難度更大,使其前線部署能力遠不如中型轟炸機。比如,重型轟炸機需要長度在二千四百米以上的硬質跑道,而在所羅門群島中,隻有霍尼亞拉有一條這樣的跑道,而“胡兀鷲”隻需要一條長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的簡易跑道就能起降。此外,重型轟炸機每飛行一個小時需要大約二十二個工時的維護量,而“胡兀鷲”隻需要八個工時。更重要的是,重型轟炸機大量采用了鋁製結構部件,極易受潮濕的氣候影響,機體老化程度非常嚴重,而“胡兀鷲”上的鋁製結構部件並不多,因此受氣候影響要小得多。
當然,這也有戰術上的原因。
重型轟炸機更適合用來打擊城市、工業區、交通樞紐、軍事基地等大型目標,而且往往采取高空投彈戰術,而在西南太平洋上,除了澳洲本土,其他島嶼上根本就沒有多少值得動用重型轟炸機的大型目標,反而是中小型目標眾多,而轟炸這些目標,更適合采用較為靈活的中型轟炸機。
說白了,重型轟炸機的載彈量在大,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島嶼爭奪戰中也派不上用場。(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