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下進軍印度的戰略方案並不難,難在如何實施。


    雖然吳鐵生提出,在掃蕩中亞之後,首先攻占由英國控製的阿富汗,再從阿富汗南下進攻印度,但是連吳鐵生自己都認為,這隻是輔助進攻線路,根本不可能指望從中亞南下的軍隊能夠占領整個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數百萬兵力,而為這些部隊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難題。


    顯然,隻有海運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為此,首先就得奪取印度洋的製海權,打通海上航線,然後還得組織一支規模足夠大的運輸船隊。


    相對而言,奪取製海權是最為簡單的工作。


    英國皇家海軍在印度隻部署了一支近海艦隊,主力是幾艘在一戰期間建造的內河炮艦與一些輕巡洋艦,數量最多的則是排水量在一千噸以內的小型驅逐艦與護衛艦,此外還有一些快艇與魚雷艇。


    顯然,這根本算不上是艦隊。


    此外,在蘇伊士運河被德意聯軍攻占後,從英國本土到印度的航線受阻,船隊隻能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運輸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國皇家海軍的印度艦隊再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補給,一直處於半癱瘓狀態。


    對中國海軍來說,擊敗一支這樣的艦隊,根本沒有任何挑戰性可言。


    當時,馮承乾認為,最多隻需要出動一艘艦隊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艦,就能奪取印度洋的製海權。隨後,李向龍提出了建議,考慮到英國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戰鬥機,把艦隊航母增加到兩艘。


    事實上,這也沒有多大影響。


    雖然在倫內爾島海戰中,第一戰鬥艦隊有兩艘艦隊航母受創,而且“秦始皇”號的損傷情況較為嚴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艦隊航母,足以控製住西南太平洋,沒有必要繼續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艦隊航母。


    別忘了,已經有三艘“唐太宗”級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幾個月內加入戰鬥序列。


    也就是說,再過幾個月,中國海軍就能增加三艘艦隊航母,到時候“秦始皇”號與“魏武帝”號都將修複,也就有五艘艦隊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國海軍的“企業”號在這個時候歸隊,也隻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戰區增派一艘、最多兩艘艦隊航母,因此另外的艦隊航母可以用來開辟印度洋戰場。


    可以說,在兵力上,中國海軍是相當充足的。


    別說出動兩艘艦隊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沒有多大問題。這樣一來,在一九四二年之內,即便美國海軍也向印度洋派遣艦隊,而且動用全部艦隊航母,也不見得能夠擊敗中國海軍。


    奪取製海權,基本上不會太大的問題。


    關鍵,在於如何獲得足夠多的運輸船隻。


    事實上,欠缺運輸船隻,一直是中國海軍的大難題,而且直到大戰結束,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主要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依靠海運立國的國家。


    前麵已經提到,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本土就有足夠多的資源,而且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能做到自給自足,對海運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運航線全被封死,中國的戰爭實力也不會出現明顯下降。


    此外,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根本算不上強大,或者說沒有強大到可以蔑視一切敵人的地步。要知道,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就超過了中國海軍,而在太平洋對岸,還有更加強大的美國海軍。


    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就是,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涉及到戰爭的工業布局、資源生產等等,都以麵向國內為主,即做好了在戰爭期間遭到封鎖,無法獲取外來資源、隻能依靠國內資源的準備工作。


    結果就是,中國並不重視海運。


    大戰爆發的時候,懸掛中國國旗、排水量在五千噸以上的大型運輸船隻總共還不到一千艘。


    這是個什麽概念?


    如果以運輸船的載重噸為標準,中國的海運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國、英國、日本與荷蘭之後。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中國當局也同樣不太重視海運。


    當然,不是中國當局沒有認識到海運的重要性。事實上,在擊敗日本海軍,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中國當局就認識到了海運的重要性,而且知道戰前對海運的忽視,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負麵影響。


    隻是,中國沒有能力建造太多的運輸船隻。


    主要就是,戰爭期間,首先得保證建造出足夠多的戰艦,即首先得滿足海軍對作戰艦艇的需求,然後才是建造運輸船隻。事實上,直到大戰結束,中國海軍的需求都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滿足,即戰艦的建造規模一直偏低。結果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建造運輸船隻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戰後期,中國當局甚至開始向盟國訂購運輸船隻。在大戰的最後一年,中國海軍甚至讓日本的神戶造船廠、長崎造船廠、大阪造船廠與江戶造船廠複工,並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運輸船隻。


    在決定進軍印度洋的時候,中國海軍直接管理的運輸船隻不到兩千艘,而且隻有不到三分之一是萬噸級貨輪,大部分都是載重噸在五千噸左右的中型貨輪,還有不少是載重噸在兩千噸以內的小型貨輪。


    僅從數量上看,這已經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上,美國與英國投入的運輸船隻總共也就隻有兩千多艘。


    問題是,中國的這兩千多艘運輸船,得照顧到所有戰場。


    此外,美國與英國擁有的運輸船隻總量接近一萬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時,為了維持駐日軍隊,就至少需要三百艘萬噸級貨輪。為了向西南太平洋戰區運送兵力與物資,大概需要八百艘萬噸級貨輪。此外,在南洋航線上,還需要大約四百艘萬噸級貨輪。如果把中型與小型貨輪以噸位折算的話,那麽中國的海運力量非常緊張,能派往印度洋的貨輪非常有限。


    根據海軍提供的統計數據,當時能派往印度洋的貨輪,最多隻能為三十萬地麵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顯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萬地麵部隊遠遠不夠。


    按照吳鐵生的估計,如果要占領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萬軍隊。


    當然,補給三十萬地麵部隊,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即這些部隊都在以港口為中心的沿海地區活動。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則海運發揮不了作用,因此由海運提供的補給能力也將大大降低。


    這下,問題來了。


    如果按照海運能力計算,陸軍就得縮小作戰範圍,至少在海運能力增強之前,把重點放在沿海地區,以奪取港口為主要目的。隻有在等待海運實力增強之後,才投入更多的地麵部隊,向印度腹地進軍。


    按照海軍的規劃,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夠多的運輸船隻。


    問題是,陸軍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吳鐵生的話來說,如果紅俄在一九四三年戰敗,德意誌第二帝國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擊敗英國,或者使英國變得無足輕重。到時候,德意誌第二帝國肯定會進軍中東與海灣地區。如果中國陸軍不能趕在此之前攻占印度,並且以印度為跳板向西推進,那就將失去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爭奪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機會。


    中東與海灣地區有多麽重要,馮承乾心裏非常有數。


    雖然此時中國的資源還足夠多,能夠滿足戰爭需要,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的資源依然足夠。事實上,就馮承乾熟知的曆史,僅僅二十年之後,中國的資源就不夠用了。到時候,中國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灣是石油儲備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戰後的世界裏,誰控製了中東與海灣,誰就控製了整個世界。


    吳鐵生想要借印度進軍中東,馮承乾也有類似的想法。


    這樣一來,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說是維持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就隻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這三十萬地麵部隊。


    馮承乾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即這批部隊不但要為進軍中東與海灣地區打下基礎,還得為今後控製印度全境做好準備,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而是應該盡可能的擴大占領範圍。


    照此,陸軍提出了詳細的作戰方案。


    首先需要控製的,就是印度河與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區控製幾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來駐軍的前進基地。如果還有富餘兵力,則應該集中使用在波斯灣方向上,比如占領波斯灣附近的某座港口。至於向中東與海灣地區進軍,還得看海運能力能否支持。


    對此,馮承乾沒有提出異議。


    事實上,這也是當時可以唯一具有可行性的作戰方案,而且不會對海軍與陸軍造成太大的負擔。


    隻是,戰爭是互動的,並非中**方想怎麽打就能怎麽打。(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