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倒計時
關於馮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訪問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有很多傳聞。比如有的人認為馮承乾的訪德行動,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直接促成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四零年首先點燃了歐洲戰火。還有人認為,馮承乾在訪德期間,替德意誌第二帝國製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使德意誌第二帝國率先攻打法國、再進攻俄國的戰略規劃的總設計師,決定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整體戰爭方案。
當然,這些傳聞,大多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所做出的推論。
眾所周知,早在馮承乾訪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訪華之前,德軍總參謀部就按照魯登道夫的授意,製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到,德軍將首先攻打法國,爭取在數個月內擊敗法國,然後揮師進軍紅俄。顯然,德軍的戰爭計劃與馮承乾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與馮承乾無關。
嚴格說來,德軍的戰爭計劃,實際上就是“施利芬計劃”的翻版。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進攻打得並不順利,特別是在西線,並沒能按計劃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但是錯不在“施利芬計劃”,而是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範圍修改“施利芬計劃”,德軍即便沒能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也未必會在西線與英法聯軍苦戰三年。
可以說,“施利芬計劃”依然是可靠的戰略進攻方案。
隻是,與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德軍對“施利芬計劃”做了更大範圍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導者是魯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幫才幹出眾的將領。
可以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軍的作戰計劃就非常成熟了。
至於說馮承乾訪德促使德意誌第二帝國發動了戰爭,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馮承乾訪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訪華的時候明確提到,戰爭將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發,提出讓中國協助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就是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意誌第二帝國就已經在戰爭問題上做出了決定。
事實上,當時最不希望戰爭爆發的就是馮承乾。
別忘了,中國還不夠強大,甚至沒有足夠的把握迅速擊敗日本,而且中國海軍的建設工作也沒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國海軍隻有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日本已經擁有兩艘新建的“蒼龍”級在內的四艘艦隊航母,美國則擁有五艘艦隊航母,中國海軍的劣勢極為明顯。
如果可以,馮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開打。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將獲得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南京”級防空巡洋艦也將大批量服役,規劃中的遠洋潛艇將達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戰艦也會陸續服役。
也就是說,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國才有望在海軍實力上追上日本。到時候,日本也將建成兩艘“瑞鶴”級,使艦隊航母總量達到八艘,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開戰時機。
馮承乾訪德,主要就是與德軍進行戰前協調。
說白了,馮承乾是在盡最大努力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並非為德意誌第二帝國服務。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馮承乾結束了對德訪問,率團回到國內。
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已經戰雲密布。
按照德皇的要求,魯登道夫已經把德軍總兵力擴充到了一百五十萬,而且近三百萬預備隊將在兩個月內組建完畢。在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德軍已經集結了百萬大軍,調集了四千多輛坦克、三千多架作戰飛機與兩萬多門火炮,儲備的作戰物資足夠德軍消耗三個月,德軍總參謀部也開始製訂細節的戰術計劃。
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有一個極佳的開戰理由:法國陸軍總兵力突破了五十萬。
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還欠缺一個開戰的必要條件:穩住東邊的紅俄。
魯登道夫的作戰計劃明確提到,德軍必須在開戰初期避免兩線作戰,即必須盡最大努力使紅俄呆在戰場外。雖然魯登道夫也製訂了備用計劃,即在德軍攻打法國的時候,紅俄發動進攻,就得放棄東普魯士,把戰線後撤兩百到三百公裏,以空間換時間,在柏林東麵的奧得河組建戰略防線,爭取用二十到四十個師擋住紅俄大軍,而在此期間,德軍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國,爭取在計劃規定的時間內擊敗法國。但是魯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如果紅俄在第一時間參戰,再好的作戰計劃都派不上用場。要知道,紅俄不受柏林和約限製,其軍隊規模在三百萬以上。如果這三百萬俄軍全部湧向德意誌第二帝國,那麽德軍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東線,也就不可能按計劃擊敗法國。
可以說,阻止紅俄參戰是迅速擊敗法國的關鍵因素。
為此,德意誌第二帝國采取了兩條策略。一是拉攏中國,讓紅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歐洲戰場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國與紅俄,盡力在兩國間製造矛盾與不信任,從而讓紅俄有所顧慮。
前者,已經辦到了。
馮承乾還沒回到中國,吳鐵生(在離開總統府後,他依然是中國陸軍司令)就命令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十萬陸軍展開動員,並且決定在三月份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預計投入百萬兵力,動用二千二百輛坦克與一千五百架作戰飛機。此舉,必然能夠讓紅俄瞻前顧後,而不敢貿然向德意誌第二帝國開戰。
要知道,這一百萬中國大軍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來,幾個月內就能掃dàng紅俄的遠東地區。
後者,德意誌第二帝國正在做最後的努力。
三月,德意誌第二帝國外長赫爾岑多夫秘密訪問莫斯科,與紅俄外長進行了長達數天的秘密談判。
赫爾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時候,帶著一件意義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條約。
當然,隻是一份草案。
這份意義重大的條約中明確提到,德意誌第二帝國與布爾什維克俄國為友好國家,雙方均不得在任何情況下相對方發動進攻。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雖然沒有人指望通過這份條約來阻止紅俄的百萬大軍,但是紅俄肯在這個時候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足以讓帝國高層相信,紅俄不會在短期內攻打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就可以放手對付法國了。
當時,紅俄簽署這份條約的原因非常複雜。
一是紅俄不大相信法國的軍事實力,即認為法國不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對手,因此跟隨法國向德意誌第二帝國宣戰,肯定占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國陸軍總兵力還不到一百萬呢,而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在向四百五十萬靠齊了,真打起來,法國確實占不到便宜。
二是紅俄還沒有與日本簽署軍事同盟條約,或者說談判還沒有結束,因此對法國拉攏日本的做法較為反感,認為日本加入同盟集團之後,會降低自身的地位,從而使國家利益受到影響。當時,紅俄與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島群島上,即紅俄希望日本能夠歸還這些在日俄戰爭期間占領的島嶼,而日本則希望紅俄承認這些島嶼為日本所有,以此替紅俄分擔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
三是英國向法國靠攏,讓紅俄當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國不夠強大,而是在紅俄當局看來,隨著英國加入,就不再是一場歐陸戰爭了,而是一場世界大戰,而紅俄不大可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成為世界大國,甚至會因為英國、美國等強國加入,而使紅俄在歐洲的利益受到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紅俄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雖然當時紅俄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正規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三百萬,裝備了近萬輛坦克、數萬門火炮,還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紅俄的軍事力量並不像數據這麽龐大。原因很簡單,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紅俄當權者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過三分之二的高級將領、百分之六十的高級軍官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紅俄軍隊幾乎分崩離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結束,紅俄軍隊才開始進行人事重建。顯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紅俄軍隊的內部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官兵士氣極為低落。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紅俄當局認為暫時跟德意誌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對紅俄更加有利。
說白了,紅俄當局也希望德意誌第二帝國首先攻打法國,從而消耗帝國的戰爭潛力,而紅俄則可以在德法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德意誌第二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有趣的是,法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RQ!。
關於馮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訪問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有很多傳聞。比如有的人認為馮承乾的訪德行動,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直接促成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四零年首先點燃了歐洲戰火。還有人認為,馮承乾在訪德期間,替德意誌第二帝國製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使德意誌第二帝國率先攻打法國、再進攻俄國的戰略規劃的總設計師,決定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整體戰爭方案。
當然,這些傳聞,大多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所做出的推論。
眾所周知,早在馮承乾訪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訪華之前,德軍總參謀部就按照魯登道夫的授意,製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到,德軍將首先攻打法國,爭取在數個月內擊敗法國,然後揮師進軍紅俄。顯然,德軍的戰爭計劃與馮承乾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與馮承乾無關。
嚴格說來,德軍的戰爭計劃,實際上就是“施利芬計劃”的翻版。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進攻打得並不順利,特別是在西線,並沒能按計劃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但是錯不在“施利芬計劃”,而是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範圍修改“施利芬計劃”,德軍即便沒能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也未必會在西線與英法聯軍苦戰三年。
可以說,“施利芬計劃”依然是可靠的戰略進攻方案。
隻是,與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德軍對“施利芬計劃”做了更大範圍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導者是魯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幫才幹出眾的將領。
可以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軍的作戰計劃就非常成熟了。
至於說馮承乾訪德促使德意誌第二帝國發動了戰爭,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馮承乾訪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訪華的時候明確提到,戰爭將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發,提出讓中國協助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就是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意誌第二帝國就已經在戰爭問題上做出了決定。
事實上,當時最不希望戰爭爆發的就是馮承乾。
別忘了,中國還不夠強大,甚至沒有足夠的把握迅速擊敗日本,而且中國海軍的建設工作也沒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國海軍隻有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日本已經擁有兩艘新建的“蒼龍”級在內的四艘艦隊航母,美國則擁有五艘艦隊航母,中國海軍的劣勢極為明顯。
如果可以,馮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開打。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將獲得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南京”級防空巡洋艦也將大批量服役,規劃中的遠洋潛艇將達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戰艦也會陸續服役。
也就是說,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國才有望在海軍實力上追上日本。到時候,日本也將建成兩艘“瑞鶴”級,使艦隊航母總量達到八艘,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開戰時機。
馮承乾訪德,主要就是與德軍進行戰前協調。
說白了,馮承乾是在盡最大努力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並非為德意誌第二帝國服務。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馮承乾結束了對德訪問,率團回到國內。
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已經戰雲密布。
按照德皇的要求,魯登道夫已經把德軍總兵力擴充到了一百五十萬,而且近三百萬預備隊將在兩個月內組建完畢。在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德軍已經集結了百萬大軍,調集了四千多輛坦克、三千多架作戰飛機與兩萬多門火炮,儲備的作戰物資足夠德軍消耗三個月,德軍總參謀部也開始製訂細節的戰術計劃。
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有一個極佳的開戰理由:法國陸軍總兵力突破了五十萬。
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還欠缺一個開戰的必要條件:穩住東邊的紅俄。
魯登道夫的作戰計劃明確提到,德軍必須在開戰初期避免兩線作戰,即必須盡最大努力使紅俄呆在戰場外。雖然魯登道夫也製訂了備用計劃,即在德軍攻打法國的時候,紅俄發動進攻,就得放棄東普魯士,把戰線後撤兩百到三百公裏,以空間換時間,在柏林東麵的奧得河組建戰略防線,爭取用二十到四十個師擋住紅俄大軍,而在此期間,德軍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國,爭取在計劃規定的時間內擊敗法國。但是魯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如果紅俄在第一時間參戰,再好的作戰計劃都派不上用場。要知道,紅俄不受柏林和約限製,其軍隊規模在三百萬以上。如果這三百萬俄軍全部湧向德意誌第二帝國,那麽德軍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東線,也就不可能按計劃擊敗法國。
可以說,阻止紅俄參戰是迅速擊敗法國的關鍵因素。
為此,德意誌第二帝國采取了兩條策略。一是拉攏中國,讓紅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歐洲戰場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國與紅俄,盡力在兩國間製造矛盾與不信任,從而讓紅俄有所顧慮。
前者,已經辦到了。
馮承乾還沒回到中國,吳鐵生(在離開總統府後,他依然是中國陸軍司令)就命令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十萬陸軍展開動員,並且決定在三月份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預計投入百萬兵力,動用二千二百輛坦克與一千五百架作戰飛機。此舉,必然能夠讓紅俄瞻前顧後,而不敢貿然向德意誌第二帝國開戰。
要知道,這一百萬中國大軍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來,幾個月內就能掃dàng紅俄的遠東地區。
後者,德意誌第二帝國正在做最後的努力。
三月,德意誌第二帝國外長赫爾岑多夫秘密訪問莫斯科,與紅俄外長進行了長達數天的秘密談判。
赫爾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時候,帶著一件意義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條約。
當然,隻是一份草案。
這份意義重大的條約中明確提到,德意誌第二帝國與布爾什維克俄國為友好國家,雙方均不得在任何情況下相對方發動進攻。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雖然沒有人指望通過這份條約來阻止紅俄的百萬大軍,但是紅俄肯在這個時候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足以讓帝國高層相信,紅俄不會在短期內攻打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就可以放手對付法國了。
當時,紅俄簽署這份條約的原因非常複雜。
一是紅俄不大相信法國的軍事實力,即認為法國不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對手,因此跟隨法國向德意誌第二帝國宣戰,肯定占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國陸軍總兵力還不到一百萬呢,而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在向四百五十萬靠齊了,真打起來,法國確實占不到便宜。
二是紅俄還沒有與日本簽署軍事同盟條約,或者說談判還沒有結束,因此對法國拉攏日本的做法較為反感,認為日本加入同盟集團之後,會降低自身的地位,從而使國家利益受到影響。當時,紅俄與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島群島上,即紅俄希望日本能夠歸還這些在日俄戰爭期間占領的島嶼,而日本則希望紅俄承認這些島嶼為日本所有,以此替紅俄分擔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
三是英國向法國靠攏,讓紅俄當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國不夠強大,而是在紅俄當局看來,隨著英國加入,就不再是一場歐陸戰爭了,而是一場世界大戰,而紅俄不大可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成為世界大國,甚至會因為英國、美國等強國加入,而使紅俄在歐洲的利益受到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紅俄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雖然當時紅俄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正規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三百萬,裝備了近萬輛坦克、數萬門火炮,還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紅俄的軍事力量並不像數據這麽龐大。原因很簡單,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紅俄當權者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過三分之二的高級將領、百分之六十的高級軍官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紅俄軍隊幾乎分崩離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結束,紅俄軍隊才開始進行人事重建。顯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紅俄軍隊的內部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官兵士氣極為低落。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紅俄當局認為暫時跟德意誌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對紅俄更加有利。
說白了,紅俄當局也希望德意誌第二帝國首先攻打法國,從而消耗帝國的戰爭潛力,而紅俄則可以在德法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德意誌第二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有趣的是,法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