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裏,馮承乾是個偉大的戰略家與天才的軍事家。


    隻是,在其他方麵,馮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經濟建設上,馮承乾做出的貢獻就絲毫不亞於創建〖中〗國海軍、收複東北與統一全國。


    最突出的,就是在兩年幹俄戰爭期間,馮承乾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一九二零年八月,吳鐵生還在積極向西北進軍的時候,馮承乾就通過宋靖國,邀請了數十家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代表來到北京,開出了一個讓企業家不能拒絕的條件,即共同壟斷幹俄戰爭的軍需供應。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誌第二帝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


    雖然莓份協議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國政府為這些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提供在華投資、發展的一切便利條件,而企業則要盡全力爭取來自八個幹俄國家的軍事訂單,並且在〖中〗國建立工廠進行生產。


    企業家都知道,戰爭是最大的財富源泉。


    更何況,這是一場由八個主要工業國挑起與發動的戰爭。


    此外,〖中〗國擁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此與〖中〗國政府合作,能夠最大限度的替企業實現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幹俄戰爭結束時,二十七家德國企業在華建立了上百座工廠,雇傭了近三十萬名工人,生產的物資不但供應了八國聯軍,還返銷到德意誌第二帝國、美國、甚至是英法等國。


    當然,〖中〗國政府也是這些企業的大客戶。


    隻不過,有一點不能忽略。


    這就是,按照〖中〗國政府出台的規定,任何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建廠,都至少要與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合作,而且〖中〗國本土企業所占股份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那一百多座工廠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屬於〖中〗國的民族企業。如此一來,大批〖中〗國民族企業在這場戰爭中撈到了第一桶金。


    當然,精明的不僅僅是德國企業家。


    在德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企業也不敢落後,甚至連〖日〗本企業也想分上一羹。


    兩年間,西方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就達到子近三百家。


    這是個什麽感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間,外資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總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開辦工廠的速度為準,那麽這兩年的發展,相當於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這兩年間取得的成就,恐怕相當於平常情況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當時,〖中〗國獲得的不僅僅是大批工廠,還獲得了其他好處。比如,在這些工廠裏勞作的工人超過了一百萬,算上民族企業、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國的工人隊伍達到五百萬,總量甚至超過了荷蘭、西班牙與意大利。


    工人隊伍發展壯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國民素質整體提升。


    要知道,產業工人都受過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後的教育,才能掌握勞動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質。


    二十年後,這些工人將是中華民族最強大的動力源泉。


    此外,還有一個讓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好處。


    這就是,通過與外資企業合作,〖中〗國工業的技術水準大幅度提高,以製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國工業的核心是紡織業等輕工業。


    說白了,輕工業的技術含量非常低,而且對國家、特別是軍事實力的貢獻很有限,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靠輕工業起家。即便是當年的英國,也是利再由重工業支撐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其他國家的國門,才讓強大的輕工業獲得了發揮的機會,從而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關鍵一步。


    因為國際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所以〖中〗國不可能走英國的發展道路。


    對〖中〗國來說,首先就應該把重工業搞起來。


    事實上,這也是馮承乾一直強調的重點。


    問題是,發展重工業,除了需要巨額投資,還需要先進技術。


    拿建造戰艦來說,僅僅能夠生產出足夠的鋼鐵還不夠,還必須擁有能夠用來生產裝甲鋼的軋機、生產大口徑火炮的áng、生產炮彈的炸藥廠等等,沒有這些,就算有足夠的鋼鐵產量也建造不出強大的戰艦。


    可惜的是,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些技術都是國家的根本。


    沒有絕對必要,根本不可能轉讓給其他國家。


    別的不說,〖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關係非同一般,馮承乾與德皇的關係、宋靖國與德國企業的關係都非常良好,但是在技術轉讓上,德意誌第二帝國依然留了一手,根本就不願意為〖中〗國提供先進技術。


    所幸的是,八國幹俄戰爭,讓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這裏麵,各種新式戰爭武器的出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戰中,坦克就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結果就是,在八國幹俄的時候,德軍投入了數百輛坦克。問題是,坦克技術還不完善,除了對戰場環境要求較高之外,在正常使用中都非常容易出故障。顯然,不可能把所有坦克都運回德意誌第二帝國進行維修,因為來回運送都需要huā上幾個月,等到修好再送回來,早就錯過戰機了。如此一來,隻能就地維修,也就得在〖中〗國開辦坦克維修廠。一九二一年底,


    克虜伯公司就在哈爾濱開辦了一家專門用來維修坦克的工廠。雖然當時這家工廠隻有維修能力,但是利用這個機會,由宋靖國精心挑選的一批工程師偷師學藝,甚至對坦克的一些零部件進行了逆向測繪。兩年之後,這家工廠就組裝了第一輛坦克,並且在一九三零年之前完成了第一種坦克的設計工作,在一九三三年就製造出了第一輛全新的坦克。


    這家工廠,後來就是非常有名的北方重工集團。


    要知道,在後來的大戰中,北方重工集團生產了數萬輛坦克,其坦克產量占到了〖中〗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


    因為師承德意誌第二帝國,所以北方重工設計生產的坦克,有很濃烈的德國sè彩。


    除了坦克,還有一種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的作戰武器。


    這就是飛機。


    在大戰中,飛機的應用範圍比坦克還要廣泛,並且在大戰期間細化,出現了戰鬥機、偵察機、轟炸機等各種機型,而且飛機的重要xìng也得到了廣泛認同,並且在戰後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主戰兵器。


    幹俄戰爭期間,除了德意誌第二帝國投入了數百架飛機,其他七個國家也總共投入了一千多架飛機。


    問題是,這個時代的飛機,航程都非常有限。


    當時,除了〖日〗本投入的飛機能夠經朝鮮飛回〖日,或者是運回〖日〗本進行維修,其他七個國泉的飛機都的就地維修。


    結果就是,在一九二一年,德美英企業在長春、沈陽與錦州各開辦了一家飛機維修廠。


    雖然這些工廠最初隻能維修飛機,但是與克虜伯的坦克維修廠一樣,參與維修的〖中〗國工程師趁此機會學到了很多先進技術。在美國bō音公司的飛機維修廠,〖中〗國工程師馮如甚至拿到了一套戰鬥機的圖紙。


    有趣的是,幹俄戰爭結束後,因為經營不善,bō音公司把沈陽的飛機維修廠賣給了合夥的〖中〗國企業。後來,這家企業改組成為“沈陽飛機設計生產公司”、也就是有名的沈飛,而該企業在下一場大戰中,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飛機製造廠,總共生產了近十萬架飛機,占〖中〗國飛機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七。


    因為師承美國,所以沈飛設計製造的飛機,帶有很濃烈的美國sè彩。


    除了技術方麵的收獲,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


    別忘了,工業發展離不開交通。


    在兩年幹俄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完成了東北地區的道路與鐵路交通網規劃工作,並且啟動了東北鐵路網修建工程。雖然在幹俄戰爭結束的時候,隻修建了不到五百公裏,但是在隨後二十年,東北鐵路網成為了〖中〗國最有效的鐵路交通係統,並且以此使東北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區。


    當然,這也與東北的委源有關。


    幹俄戰爭結束不久,鐵嶺就發現了一座儲量驚人的礦山,隨後又發現了煤礦、銅礦等礦藏。到一九二五年,隨著大慶油田被發現,東北地區獲得了成為重工業集中地的所有資源條件。


    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的資源布局,最有利於成為重工業中心。


    雖然山西的煤礦最多,但是沒有鐵礦與石油。雖然天津有石油,但是沒有其他資源。雖然四川發現了天然氣、還探明了不少煤礦,但是交通極不便利。雖然江西有煤、鐵、銅等戰略資源,但是沒有石油,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可以說,隻有東北才具備所有資源條件。


    欠缺的,僅僅是交通基礎設施。


    也正是如此,在東北修建交通網,特別是鐵路網,成為幹俄戰爭之後,〖中〗國政府麵臨的頭等大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