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
最初,馮承乾打算擴大討論範圍,即讓民眾也加入進來。隻是,具體實施的時候,馮承乾意識到,這麽做根本行不通。
原因很簡單,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國人都不知道“憲法”是個什麽東西。
要知道,清朝滅亡還不到十年,雖然老百姓已經剪掉了被滿清強加到頭上的辮子,fù女也不再裹腳,但是兩百多年來,深入老百姓骨髓的奴xìng還沒有消除掉。在前清時期,皇帝的言辭就是憲法。
別的不說,在馮承乾放出要立憲的消息之後,一些遺老遺少就來向〖中〗央政府請願,認為這麽做有失體統,〖中〗國根本不需要什麽憲法,總統、大元帥的話就是憲法,甚至有人提議應該讓吳鐵生登基稱帝。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反對立憲。
在立憲問題上表現得最為積極的,是那些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特別是那些到美國與歐洲〖民〗主國家呆過幾年的留學生。在美歐的所見所聞,特別是美歐等國的富裕與強大,給這些留學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非常直觀的認識到,〖中〗國必須向西方學習,也就必須學習西方的政治體製。
這些人,成為馮承乾推動立憲工作的主要助手。
隻是,馮承乾沒有閉門造車。
他在一九二零年才提出立憲,而不是在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回國的時候就提出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時候,〖中〗國的民族企業還不夠強大,而經過兩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第一批民族資本家,而且這些人都是變革的獲益者,自然會全力擁護變革。
正是如此,立憲成為了〖中〗國民族資本家的盛宴。
顯然,馮承乾不想走俄國那條路,因為在他的時代,看似強大的紅sè俄國在存在了七十多年後就分崩離析了,而那些被布爾什維克看成邪惡帝國的國家,不但存在了下去,還變得更加強大。
這其中,絕對不是沒有原因的。
也許,在二十世紀初,西方的〖民〗主政治還不夠健全,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民〗主政治帶來的好處。可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這就是,曆史已經證明,〖民〗主政治的適應力與生命力都更加強大,而且〖民〗主政治本身也在隨著經濟發展而進步,最終達到為所有人服務的程度。
〖中〗國要想強大,就得走〖民〗主這條道路。
隻是,在最初階段,絕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說得直接一些,在所有人都明白“〖民〗主”的含義之前,〖民〗主隻存在於一個較小
的範圍之內,隻有恰當的利用〖民〗主,〖中〗國才能發展壯大。
此時,〖中〗國的〖民〗主就隻限於民族資本家的範疇之內。
不管資本家是不是在錄削工人,必須承認的是,正是這些民族資本家,在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實現工業化。
也就是說,在短期內,民族資本家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是如此,在製定臨時憲法的時候,馮承乾才向全國的民族資本家發出邀請,讓他們進言進策,共同製訂〖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到一九二零年六月,已有一千多名民族資本家參與進來。
可以說,他們是〖中〗國的精華、也是〖中〗國的脊粱。〖中〗國能否建立起〖民〗主製度,能否在短期內發展壯大,就得看他們了。
當然,馮承乾此舉也引來了不小的非議。
別忘了,在幾年前,商人還在社會的最低層。在老百姓看來,隻有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時候才會去經商。現在,商人一下成為了國家的骨幹力量,而且參與到了關係到國家根本的立憲工作中來,自然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其實,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前清的遺老遺少滿大街的是,社會變革奪走了這些人的既得利益,他們自然會對新生事物產生抵觸情緒。
在馮承乾集中力量搞立憲工作的時候,北伐戰爭開始了。
一九二零年五月,〖中〗央軍首先進軍西北。
當時,吳鐵生還在紫禁城外的〖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儀式,引來數十萬有誌青年報名參軍。
隻是,〖中〗央軍不需要那麽多官兵。
一直以來,吳鐵生都秉承德式製軍理念,即在精不在多。
打到現在,〖中〗國陸軍的總兵力也不到一百萬,但是戰鬥力非常強悍,不比老師、也就是德國陸軍差多少。
在蘭州會戰中,〖中〗央軍的六個師就擊敗了西北軍的二十個師。
吳鐵生拿西北開刀,與年初發生的一計事情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德美意英法西荷等七國聯合幹涉俄國內戰。
兩年前。馮承乾離開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時候,還認為不會出現這一幕。
原因很簡單,德意誌第二帝國打贏了歐戰,而且與布爾什維克俄國的關係不算差,加上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進行戰後重建、也需要來自俄國的資源,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紅俄與白俄的內戰。
兩年間,馮承乾的預測基本上準確。
隻是,到了一九一九年底,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關鍵就是,裏海北岸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油田,即有名的巴庫油田。
這下問題來了。
最初,德意誌第二帝國向布爾什維克政府提出,按照德俄協議,帝國企業有資格獲得油田的開采權,至少應該參與開采工作,而且帝國有權力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獲得巴庫油田產出的石油。
問題是,布爾什維克政府決絕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要求。
理由是,巴庫油田是在德俄和約生效之後發現的,因此不受和約內容限製,俄國可以向德國提供石油,但是必須按照市場價格采購。至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參與開采,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這下,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要知道,在幾種戰略資源中,德意誌第二帝國最缺的就是石油。
大戰期間,如果不是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陣營,加上戰前建立的戰略儲備機製,恐怕在一九一六年底之前,帝國就將因為缺乏燃油,讓所有戰艦停在港口裏麵。
更重要的是,內燃機的大發展,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能。
任何人都能想到,下一場戰爭,將是內燃機的戰爭。
這樣一來,石油就是無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布爾什維克政府不肯在巴庫油田的開采上做出讓步,德意誌第二帝國別無他法,隻能想辦法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正是如此,德意誌第二帝國才出麵,糾集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方國家,共同出兵幹預俄國內戰。說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暗中支持鼻俄,幫助白俄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隨後,〖日〗本也加了進來。
最初的時候,馮承乾並不認為參與進去能得到什麽好處。在他熟知的曆史中,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白俄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更重要的是,在那段曆史中,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斷定,這次聯合幹俄行動不會有好的結果。
問題是,〖中〗國的處境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在bō蘭獨立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與俄國的邊境線縮短到了不足兩百公裏。其他七個國家,
除了〖日〗本控製著南庫葉島之外,另外六個國家都不是俄國的鄰國。
說白了,不管幹俄行動的結果如何,這些國家都不會受到直接威脅。
相反,〖中〗國的處境就不一樣了。
中俄邊境線長達數千公裏,如果〖中〗國加入幹俄行動,最終又以失敗告終,那麽俄國就將成為〖中〗國的頭號敵國。
顯然,馮承乾不想樹立這麽一個強大的對手。
要知道,現在的〖中〗國連〖日〗本都打不過,再加上一個俄國,那麽今後的地緣生存環境將變得極為惡劣。
問題是,〖中〗國能夠置身事外嗎?
布爾什維克政權已經控製了俄國的歐洲地區,白俄軍隊正在向遠東退卻。除了遠東的幾座港口之外,就數〖中〗國前往俄國的道路最為便捷了。結果就是,〖中〗國是否加入,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年初,德皇就派來特使,要求〖中〗國政府表態。
馮承乾利用sī人關係,把這件事壓了下去,而吳鐵生也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擊敗俄國的程度,因此暫時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隻是,吳鐵生也知道,〖中〗國不可能永遠置身事外。
正是如此,吳鐵生提出,首先進軍西北,以便給德意誌第二帝國一個交代。
到此,馮承乾也定下了基本策略,即利用八國幹俄的機會,進行積極外交活動,爭取利益最大化。
要知道,在此之前,德皇就提出,隻要〖中〗國肯參進來,在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將保證〖中〗國能夠拿會前清時期所有割讓給俄國的領土,並且得到俄國的遠東地區。
馮承乾與吳鐵生不是不想收回失地,而是認為幹俄戰爭不見得能夠取勝。
隻是,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
這樣一來,〖中〗國保持表麵上的中立,說不定能夠取得在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果實。!。
最初,馮承乾打算擴大討論範圍,即讓民眾也加入進來。隻是,具體實施的時候,馮承乾意識到,這麽做根本行不通。
原因很簡單,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國人都不知道“憲法”是個什麽東西。
要知道,清朝滅亡還不到十年,雖然老百姓已經剪掉了被滿清強加到頭上的辮子,fù女也不再裹腳,但是兩百多年來,深入老百姓骨髓的奴xìng還沒有消除掉。在前清時期,皇帝的言辭就是憲法。
別的不說,在馮承乾放出要立憲的消息之後,一些遺老遺少就來向〖中〗央政府請願,認為這麽做有失體統,〖中〗國根本不需要什麽憲法,總統、大元帥的話就是憲法,甚至有人提議應該讓吳鐵生登基稱帝。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反對立憲。
在立憲問題上表現得最為積極的,是那些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特別是那些到美國與歐洲〖民〗主國家呆過幾年的留學生。在美歐的所見所聞,特別是美歐等國的富裕與強大,給這些留學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非常直觀的認識到,〖中〗國必須向西方學習,也就必須學習西方的政治體製。
這些人,成為馮承乾推動立憲工作的主要助手。
隻是,馮承乾沒有閉門造車。
他在一九二零年才提出立憲,而不是在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回國的時候就提出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時候,〖中〗國的民族企業還不夠強大,而經過兩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第一批民族資本家,而且這些人都是變革的獲益者,自然會全力擁護變革。
正是如此,立憲成為了〖中〗國民族資本家的盛宴。
顯然,馮承乾不想走俄國那條路,因為在他的時代,看似強大的紅sè俄國在存在了七十多年後就分崩離析了,而那些被布爾什維克看成邪惡帝國的國家,不但存在了下去,還變得更加強大。
這其中,絕對不是沒有原因的。
也許,在二十世紀初,西方的〖民〗主政治還不夠健全,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民〗主政治帶來的好處。可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這就是,曆史已經證明,〖民〗主政治的適應力與生命力都更加強大,而且〖民〗主政治本身也在隨著經濟發展而進步,最終達到為所有人服務的程度。
〖中〗國要想強大,就得走〖民〗主這條道路。
隻是,在最初階段,絕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說得直接一些,在所有人都明白“〖民〗主”的含義之前,〖民〗主隻存在於一個較小
的範圍之內,隻有恰當的利用〖民〗主,〖中〗國才能發展壯大。
此時,〖中〗國的〖民〗主就隻限於民族資本家的範疇之內。
不管資本家是不是在錄削工人,必須承認的是,正是這些民族資本家,在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實現工業化。
也就是說,在短期內,民族資本家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是如此,在製定臨時憲法的時候,馮承乾才向全國的民族資本家發出邀請,讓他們進言進策,共同製訂〖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到一九二零年六月,已有一千多名民族資本家參與進來。
可以說,他們是〖中〗國的精華、也是〖中〗國的脊粱。〖中〗國能否建立起〖民〗主製度,能否在短期內發展壯大,就得看他們了。
當然,馮承乾此舉也引來了不小的非議。
別忘了,在幾年前,商人還在社會的最低層。在老百姓看來,隻有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時候才會去經商。現在,商人一下成為了國家的骨幹力量,而且參與到了關係到國家根本的立憲工作中來,自然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其實,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前清的遺老遺少滿大街的是,社會變革奪走了這些人的既得利益,他們自然會對新生事物產生抵觸情緒。
在馮承乾集中力量搞立憲工作的時候,北伐戰爭開始了。
一九二零年五月,〖中〗央軍首先進軍西北。
當時,吳鐵生還在紫禁城外的〖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儀式,引來數十萬有誌青年報名參軍。
隻是,〖中〗央軍不需要那麽多官兵。
一直以來,吳鐵生都秉承德式製軍理念,即在精不在多。
打到現在,〖中〗國陸軍的總兵力也不到一百萬,但是戰鬥力非常強悍,不比老師、也就是德國陸軍差多少。
在蘭州會戰中,〖中〗央軍的六個師就擊敗了西北軍的二十個師。
吳鐵生拿西北開刀,與年初發生的一計事情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德美意英法西荷等七國聯合幹涉俄國內戰。
兩年前。馮承乾離開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時候,還認為不會出現這一幕。
原因很簡單,德意誌第二帝國打贏了歐戰,而且與布爾什維克俄國的關係不算差,加上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進行戰後重建、也需要來自俄國的資源,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紅俄與白俄的內戰。
兩年間,馮承乾的預測基本上準確。
隻是,到了一九一九年底,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關鍵就是,裏海北岸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油田,即有名的巴庫油田。
這下問題來了。
最初,德意誌第二帝國向布爾什維克政府提出,按照德俄協議,帝國企業有資格獲得油田的開采權,至少應該參與開采工作,而且帝國有權力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獲得巴庫油田產出的石油。
問題是,布爾什維克政府決絕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要求。
理由是,巴庫油田是在德俄和約生效之後發現的,因此不受和約內容限製,俄國可以向德國提供石油,但是必須按照市場價格采購。至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參與開采,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這下,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要知道,在幾種戰略資源中,德意誌第二帝國最缺的就是石油。
大戰期間,如果不是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陣營,加上戰前建立的戰略儲備機製,恐怕在一九一六年底之前,帝國就將因為缺乏燃油,讓所有戰艦停在港口裏麵。
更重要的是,內燃機的大發展,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能。
任何人都能想到,下一場戰爭,將是內燃機的戰爭。
這樣一來,石油就是無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布爾什維克政府不肯在巴庫油田的開采上做出讓步,德意誌第二帝國別無他法,隻能想辦法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正是如此,德意誌第二帝國才出麵,糾集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方國家,共同出兵幹預俄國內戰。說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暗中支持鼻俄,幫助白俄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隨後,〖日〗本也加了進來。
最初的時候,馮承乾並不認為參與進去能得到什麽好處。在他熟知的曆史中,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白俄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更重要的是,在那段曆史中,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斷定,這次聯合幹俄行動不會有好的結果。
問題是,〖中〗國的處境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在bō蘭獨立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與俄國的邊境線縮短到了不足兩百公裏。其他七個國家,
除了〖日〗本控製著南庫葉島之外,另外六個國家都不是俄國的鄰國。
說白了,不管幹俄行動的結果如何,這些國家都不會受到直接威脅。
相反,〖中〗國的處境就不一樣了。
中俄邊境線長達數千公裏,如果〖中〗國加入幹俄行動,最終又以失敗告終,那麽俄國就將成為〖中〗國的頭號敵國。
顯然,馮承乾不想樹立這麽一個強大的對手。
要知道,現在的〖中〗國連〖日〗本都打不過,再加上一個俄國,那麽今後的地緣生存環境將變得極為惡劣。
問題是,〖中〗國能夠置身事外嗎?
布爾什維克政權已經控製了俄國的歐洲地區,白俄軍隊正在向遠東退卻。除了遠東的幾座港口之外,就數〖中〗國前往俄國的道路最為便捷了。結果就是,〖中〗國是否加入,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年初,德皇就派來特使,要求〖中〗國政府表態。
馮承乾利用sī人關係,把這件事壓了下去,而吳鐵生也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擊敗俄國的程度,因此暫時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隻是,吳鐵生也知道,〖中〗國不可能永遠置身事外。
正是如此,吳鐵生提出,首先進軍西北,以便給德意誌第二帝國一個交代。
到此,馮承乾也定下了基本策略,即利用八國幹俄的機會,進行積極外交活動,爭取利益最大化。
要知道,在此之前,德皇就提出,隻要〖中〗國肯參進來,在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將保證〖中〗國能夠拿會前清時期所有割讓給俄國的領土,並且得到俄國的遠東地區。
馮承乾與吳鐵生不是不想收回失地,而是認為幹俄戰爭不見得能夠取勝。
隻是,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
這樣一來,〖中〗國保持表麵上的中立,說不定能夠取得在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