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第二帝國上下為設得蘭海戰與坦能堡會戰取得的重大勝利彈冠相慶的時候,英國上下卻彌漫在一片悲苦情緒之中。
誰能想到,不可一世的皇家海軍會在家門口吃敗仗?
更讓英國民眾難以接受的是,大艦隊的主力竟然在沒有打一炮的情況下撤了下來,讓公海艦隊從麵前溜了回去。
至少,絕大部分英國民眾相信了英國政府的虛假宣傳。
問題是,假的永遠都是假的,成不了真的。
雖然在英國民眾看來,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是在與公海艦隊主力遭遇之後,遭受了慘重損失,隨後傑利科率領的主力艦隊趕到,公海艦隊在強大的大艦隊麵前,被迫選擇了主動撤退,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不倦”號與“不撓”號被擊沉,英國皇家海軍遭遇了百年來最慘重的損失。
當然,很多英國民眾相信,公海艦隊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至少,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宣稱,在海戰中擊沉了三艘公海艦隊的戰列巡洋艦,以及數艘輕巡洋艦。
對傑利科來說,虛假宣傳不是壞事,至少他不用承擔責任了。
隻是,貝蒂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就算政府用虛假宣傳蒙蔽了民眾,可是皇家海軍內部還是得追究責任,而貝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別的不說,貝蒂至少得為“不撓”號戰沉承擔主要責任。
從交戰過程來看,在“不倦”號戰沉後,如果貝蒂選擇了撤退,那麽“不撓”號就不大可能被“德塞利茨”號擊沉。正是貝蒂的頑固,讓“不撓”號緊隨“不倦”號後塵,做出了不必要的犧牲。
有趣的是,貝蒂並沒有被撤職。
在經過兩個月的調查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是保留了貝蒂的職務,仍然讓他擔任戰列巡洋艦分隊司令。在最終給出的調查報告中,英國皇家海軍肯定了貝蒂求戰的作風,認為這是有利的一麵。
這麽處理,也與當時皇家海軍內部環境有關。
設得蘭海戰之後,皇家海軍內部出現了質疑聲,連一些高級將領都認為,過去太過低估了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皇家海軍在各方麵的準備工作都嚴重不足,特別是主力戰艦的數量與性能,遠不及對手。
受此影響,一些將領認為,應該暫避鋒芒,不與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爭一時之長短。
問題是,避得了嗎?
戰爭已經爆發,不再是和平時期。如果英國皇家海軍避而不出,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就將掌握北海製海權,甚至會封鎖英國本土。顯然,避而不戰,隻會使英國皇家海軍、乃至英國的處境變得更加凶險。
正是如此,英國皇家海軍才要著重強調進攻。
顯然,貝蒂就是一個正麵教育材料。通過讓貝蒂保留職務,英國皇家海軍向所有官兵說明了一點,即皇家海軍不會避而不戰。
當時,首先認清這一點的,就是海軍大臣丘吉爾。
事實上,也正是他竭力主張,皇家海軍才沒有重懲貝蒂,反而以作戰勇猛為名,保留了他的職務。
在丘吉爾看來,隻有積極麵對挑戰,皇家海軍才能戰勝對手。
別說避戰,任何避戰的思想,都有百害而無一益。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那就是,怎麽打?
可以說,皇家海軍的處境比帝國海軍糟糕得多。
當時,皇家海軍除了在設得蘭海戰中吃了大苦頭,還麵臨著其他挑戰。比如,由斯佩伯爵率領的帝國遠東艦隊已經在西太平洋上幹掉了十多艘英國船隻,而由“澳大利亞”號為首的澳洲艦隊仍然沒有抓住斯佩的尾巴。甚至有傳言,斯佩已經進入印度洋。果真如此,那麽英國的後院就別想安寧了。
在南大西洋上,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襲擊艦也給英國皇家海軍製造了很多麻煩。
可以說,英國皇家海軍的處境就是屋漏偏逢陰雨天。
回到本土,傑利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加強大艦隊,特別是把那些用來搜尋襲擊艦的戰列巡洋艦派回來。
在傑利科看來,如果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有更多的主力艦,設得蘭海戰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別的不說,至少在大艦隊主力趕到之前,貝蒂不會被雷德爾擊潰,反而能死死咬住雷德爾。這樣一來,雷德爾就別想撤走,將遭到大艦隊主力的全力打擊。即便希佩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趕到,也不見得能夠擊敗大艦隊。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必須承認,傑利科的認識很有道理。
問題是,沒人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大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隻有九艘戰列巡洋艦,雖然“虎”號已經建成,但是還沒有完成海軍驗收。除掉貝蒂手裏的四艘,“無敵”號已經前往南大西洋,“獅”號與“皇家公主”號在地中海,“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更重要的是,這五艘戰艦都有任務在身,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別說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哪怕隻抽調一艘,也不大可能。
設得蘭海戰之後,就算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也於是無補。
要知道,大艦隊隻剩下了“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而且這兩艘戰列巡洋艦的受損情況都十分嚴重,至少得在船塢裏呆上大半年。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隻有外派的五艘戰列巡洋艦可用。北海對麵,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裏,至少有六艘戰列巡洋艦,仍然擁有數量上的優勢。
實際情況比賬麵上的對比更加糟糕。
到一九一五年,皇家海軍肯定能得到一艘戰列巡洋艦,算上修複後的“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總共有八艘。可是同期,公海艦隊也能獲得一艘戰列巡洋艦,加上修複的“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總共是九艘。
很明顯,優勢依然在公海艦隊手裏。
當然,英國皇家海軍也絕非一無是處。
雖然在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皇家海軍很難在一年半載之內超過公海艦隊,但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列艦上,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隻要稍加整頓,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數量就能大幅度超過公海艦隊。
比如,在算上征用的兩艘戰列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伊麗莎白女王”級建成之前總共有二十二艘戰列艦,而且沒有包括改做訓練艦的“無畏”號,而公海艦隊即便把還在建造的兩艘“國王”級算上,總共也隻有十七艘戰列艦。到一九一五年底,這個差距隻會擴大不會縮小,因為到時候,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性能上全麵提升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就將陸續服役,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國王”級之後的戰列艦,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才能建成。
可以說,這也正是傑利科眼中的希望。
隻要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那麽皇家海軍的困難處境就將一去不複返。
關鍵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這是第一種在速度上能與戰列巡洋艦媲美,又具有戰列艦的火力與防護的主力艦,可以看成是高速戰列艦。
問題是,如何才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
很明顯,公海艦隊在開戰後打得如此積極主動,肯定不會龜縮在港口裏麵,而會不斷的挑戰大艦隊。
可以說,這正是傑利科麵對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毫無疑問,傑利科本人並不主張出戰。在他看來,隻要大艦隊呆在港口裏麵,公海艦隊就很那有所作為。至於政治家擔心的問題,在傑利科看來都不是問題。比如,英國本土有較為完善的岸防設施,公海艦隊絕對不敢冒險攻擊英國本土的重要軍事目標。又比如,英吉利海峽已經被水雷封鎖,小型艦艇就能確保航線暢通無阻,而且公海艦隊也不會冒險進入水雷密布的海域。再比如,公海艦隊主力艦的續航能力都極為有限,即便衝出了北海,也不可能在大洋上長期活動。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類似的觀點。
別的不說,丘吉爾就堅決反對避戰,認為大艦隊龜縮在港口裏麵,除了是軍事上的嚴重失敗,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須承認,丘吉爾比傑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艦隊用行動證明英國皇家海軍是可以擊敗的,那麽那些還在觀望的國家就會偏向於德意誌第二帝國,而不是偏向於英國。僅此一點,就足以讓英國輸掉戰場。或者說,就算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在政治上大敗虧輸。對英國來說,參與這場戰爭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顯然,不管傑利科怎麽想,大艦隊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樸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丘吉爾的積極推動下,英國皇家海軍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大艦隊轉移到比斯開灣。
雖然比斯開灣的基礎建設工作還沒完成,但是此舉至少能表明決心。
更重要的是,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才能更好的應對來自北海對麵的挑戰。
誰能想到,不可一世的皇家海軍會在家門口吃敗仗?
更讓英國民眾難以接受的是,大艦隊的主力竟然在沒有打一炮的情況下撤了下來,讓公海艦隊從麵前溜了回去。
至少,絕大部分英國民眾相信了英國政府的虛假宣傳。
問題是,假的永遠都是假的,成不了真的。
雖然在英國民眾看來,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是在與公海艦隊主力遭遇之後,遭受了慘重損失,隨後傑利科率領的主力艦隊趕到,公海艦隊在強大的大艦隊麵前,被迫選擇了主動撤退,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不倦”號與“不撓”號被擊沉,英國皇家海軍遭遇了百年來最慘重的損失。
當然,很多英國民眾相信,公海艦隊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至少,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宣稱,在海戰中擊沉了三艘公海艦隊的戰列巡洋艦,以及數艘輕巡洋艦。
對傑利科來說,虛假宣傳不是壞事,至少他不用承擔責任了。
隻是,貝蒂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就算政府用虛假宣傳蒙蔽了民眾,可是皇家海軍內部還是得追究責任,而貝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別的不說,貝蒂至少得為“不撓”號戰沉承擔主要責任。
從交戰過程來看,在“不倦”號戰沉後,如果貝蒂選擇了撤退,那麽“不撓”號就不大可能被“德塞利茨”號擊沉。正是貝蒂的頑固,讓“不撓”號緊隨“不倦”號後塵,做出了不必要的犧牲。
有趣的是,貝蒂並沒有被撤職。
在經過兩個月的調查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是保留了貝蒂的職務,仍然讓他擔任戰列巡洋艦分隊司令。在最終給出的調查報告中,英國皇家海軍肯定了貝蒂求戰的作風,認為這是有利的一麵。
這麽處理,也與當時皇家海軍內部環境有關。
設得蘭海戰之後,皇家海軍內部出現了質疑聲,連一些高級將領都認為,過去太過低估了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皇家海軍在各方麵的準備工作都嚴重不足,特別是主力戰艦的數量與性能,遠不及對手。
受此影響,一些將領認為,應該暫避鋒芒,不與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爭一時之長短。
問題是,避得了嗎?
戰爭已經爆發,不再是和平時期。如果英國皇家海軍避而不出,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就將掌握北海製海權,甚至會封鎖英國本土。顯然,避而不戰,隻會使英國皇家海軍、乃至英國的處境變得更加凶險。
正是如此,英國皇家海軍才要著重強調進攻。
顯然,貝蒂就是一個正麵教育材料。通過讓貝蒂保留職務,英國皇家海軍向所有官兵說明了一點,即皇家海軍不會避而不戰。
當時,首先認清這一點的,就是海軍大臣丘吉爾。
事實上,也正是他竭力主張,皇家海軍才沒有重懲貝蒂,反而以作戰勇猛為名,保留了他的職務。
在丘吉爾看來,隻有積極麵對挑戰,皇家海軍才能戰勝對手。
別說避戰,任何避戰的思想,都有百害而無一益。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那就是,怎麽打?
可以說,皇家海軍的處境比帝國海軍糟糕得多。
當時,皇家海軍除了在設得蘭海戰中吃了大苦頭,還麵臨著其他挑戰。比如,由斯佩伯爵率領的帝國遠東艦隊已經在西太平洋上幹掉了十多艘英國船隻,而由“澳大利亞”號為首的澳洲艦隊仍然沒有抓住斯佩的尾巴。甚至有傳言,斯佩已經進入印度洋。果真如此,那麽英國的後院就別想安寧了。
在南大西洋上,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襲擊艦也給英國皇家海軍製造了很多麻煩。
可以說,英國皇家海軍的處境就是屋漏偏逢陰雨天。
回到本土,傑利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加強大艦隊,特別是把那些用來搜尋襲擊艦的戰列巡洋艦派回來。
在傑利科看來,如果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有更多的主力艦,設得蘭海戰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別的不說,至少在大艦隊主力趕到之前,貝蒂不會被雷德爾擊潰,反而能死死咬住雷德爾。這樣一來,雷德爾就別想撤走,將遭到大艦隊主力的全力打擊。即便希佩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趕到,也不見得能夠擊敗大艦隊。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必須承認,傑利科的認識很有道理。
問題是,沒人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大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隻有九艘戰列巡洋艦,雖然“虎”號已經建成,但是還沒有完成海軍驗收。除掉貝蒂手裏的四艘,“無敵”號已經前往南大西洋,“獅”號與“皇家公主”號在地中海,“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更重要的是,這五艘戰艦都有任務在身,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別說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哪怕隻抽調一艘,也不大可能。
設得蘭海戰之後,就算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也於是無補。
要知道,大艦隊隻剩下了“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而且這兩艘戰列巡洋艦的受損情況都十分嚴重,至少得在船塢裏呆上大半年。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隻有外派的五艘戰列巡洋艦可用。北海對麵,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裏,至少有六艘戰列巡洋艦,仍然擁有數量上的優勢。
實際情況比賬麵上的對比更加糟糕。
到一九一五年,皇家海軍肯定能得到一艘戰列巡洋艦,算上修複後的“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總共有八艘。可是同期,公海艦隊也能獲得一艘戰列巡洋艦,加上修複的“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總共是九艘。
很明顯,優勢依然在公海艦隊手裏。
當然,英國皇家海軍也絕非一無是處。
雖然在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皇家海軍很難在一年半載之內超過公海艦隊,但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列艦上,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隻要稍加整頓,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數量就能大幅度超過公海艦隊。
比如,在算上征用的兩艘戰列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伊麗莎白女王”級建成之前總共有二十二艘戰列艦,而且沒有包括改做訓練艦的“無畏”號,而公海艦隊即便把還在建造的兩艘“國王”級算上,總共也隻有十七艘戰列艦。到一九一五年底,這個差距隻會擴大不會縮小,因為到時候,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性能上全麵提升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就將陸續服役,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國王”級之後的戰列艦,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才能建成。
可以說,這也正是傑利科眼中的希望。
隻要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那麽皇家海軍的困難處境就將一去不複返。
關鍵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這是第一種在速度上能與戰列巡洋艦媲美,又具有戰列艦的火力與防護的主力艦,可以看成是高速戰列艦。
問題是,如何才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
很明顯,公海艦隊在開戰後打得如此積極主動,肯定不會龜縮在港口裏麵,而會不斷的挑戰大艦隊。
可以說,這正是傑利科麵對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毫無疑問,傑利科本人並不主張出戰。在他看來,隻要大艦隊呆在港口裏麵,公海艦隊就很那有所作為。至於政治家擔心的問題,在傑利科看來都不是問題。比如,英國本土有較為完善的岸防設施,公海艦隊絕對不敢冒險攻擊英國本土的重要軍事目標。又比如,英吉利海峽已經被水雷封鎖,小型艦艇就能確保航線暢通無阻,而且公海艦隊也不會冒險進入水雷密布的海域。再比如,公海艦隊主力艦的續航能力都極為有限,即便衝出了北海,也不可能在大洋上長期活動。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類似的觀點。
別的不說,丘吉爾就堅決反對避戰,認為大艦隊龜縮在港口裏麵,除了是軍事上的嚴重失敗,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須承認,丘吉爾比傑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艦隊用行動證明英國皇家海軍是可以擊敗的,那麽那些還在觀望的國家就會偏向於德意誌第二帝國,而不是偏向於英國。僅此一點,就足以讓英國輸掉戰場。或者說,就算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在政治上大敗虧輸。對英國來說,參與這場戰爭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顯然,不管傑利科怎麽想,大艦隊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樸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丘吉爾的積極推動下,英國皇家海軍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大艦隊轉移到比斯開灣。
雖然比斯開灣的基礎建設工作還沒完成,但是此舉至少能表明決心。
更重要的是,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才能更好的應對來自北海對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