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等的人總不來,那便不要再等他。不等就不會失望,也就不會悲傷。”
說這話時,我七歲。
那日我與母親在家中後苑繡花,父親的三五個姬妾坐在不遠之處如往常一樣無所事事地閑聊。我本無傾聽她們談話內容的習慣,似乎自記事時起就已開始厭惡她們所聊的瑣碎主題。我寡言的性情一半是由我沉靜的母親賦予,另一半,也許是拜她們長舌所賜,讓我感到很多時候語言是多麽無趣。但那次例外,我竟凝神聽了下去。
因為她們談論的是一位失寵的女人。關於她的身份,姨娘們閃爍其辭,大概是不便公然直說,她們用隱晦的說法代指她或故事中的其他人,這給年幼的我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麻煩,需借助她們豐富的表情才能勉強聽懂:
那女人本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秀麗貞靜,嫁的夫婿年貌與她相當且高貴儒雅、才華橫溢。夫妻閑時一起吟詩作畫觀星賞月甚是恩愛,又生下一子,一切仿佛皆如人願美好無匹。怎奈一場突如其來的飛黃騰達令夫君漸漸離心,他擴大了他所有的收藏,例如書畫,例如美女。他的妻開始獨守空房,於無邊的等待中日益憔悴消瘦,而這樣的結果更使挽回郎君的心變得毫無可能。
雖失去丈夫的寵愛,她正妻的地位還是能使某些人心存顧忌,於是對她進行惡意詆毀,眾口鑠金,她的夫君開始懷疑她的品行,將她身邊所有人送入秘獄嚴刑拷問,她亦經曆了讓她倍感痛苦與屈辱的盤問。後來水落石出,還她清白,可她已身心皆疲,從此纏綿病榻,每日卻還不忘勉力睜著枯澀的雙目,等待夫君的來臨。他終究沒來,也不會再來,她終於意識到這點,枕著瑟瑟秋雨聲,絕望地閉目,在八歲的兒子哀哭聲中離世。
我聽下去,是因為那女子的經曆讓我想起母親。
我極少看見父親來找母親,我從小跟母親共寢一室,而父親另宿於姬妾處,很小時,我一度以為世事本是如此。
覺得異常,是發現母親常在夜間悄然哭泣,但天亮後會用冰塊與脂粉精心掩去眼淚留下的痕跡,再以常態出現於人前,沉靜安嫻,容止端雅,無懈可擊。
姨娘們的話讓我悚然心驚,側首小心翼翼地看身旁的母親,她始終在垂目刺繡,一絲一線不紊不亂,那麽從容。
那些女人繼續談論另一個女人悲慘的命運。她們蹙眉歎息,引巾做拭淚的姿勢,反複說她有多可憐,競相表達自己的同情,可我卻不喜歡她們的語氣,誇張而空洞,刻意的哀愁中有幸災樂禍的意味。
最讓我不悅的,是她們的目光常有意無意地飄向母親,並在此刻提高音調。母親始終未置一詞,連眼皮都不曾抬過,似入定老僧,對俗世紅塵不聞不問,所有心思隻係於指間那枚飛舞的繡花針之上。
這樣的態度顯然令姨娘們興味索然,沉默片刻,她們又討論起那離世女人的過失,激烈地爭論用何種方法才能奪回夫君,擺脫悲傷的宿命。
她們的辦法我覺得可笑。一定要等他回首,才能擺脫悲傷的宿命麽?父親不來看我們,母親會傷心哭泣,我卻不,因為母親一直在等他,而我沒有,我不等任何人,我不會流下母親那般的眼淚。
“如果要等的人總不來,那便不要再等他。不等就不會失望,也就不會悲傷。”我開口說,字字清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母親停下手中針線,有一瞬的凝滯。姨娘們更是嚇了一跳,詫異地以一種古怪神情看我,半晌,才紛紛以團扇掩口,陸續發出矯飾過的嬌柔笑聲:“鳳英小小年紀已這般有見地,真好,日後嫁人必不會受人欺負……”
鳳英是父親給我取的閨名,作為嫡長女,妾室們直呼我名字也是有悖禮數的。
母親站起身,一言不發地牽我手領我遠離她們視線。
那逝於淒雨冷風中的女人幾年後被府中姬妾再度提起,這次她們更多添了數倍熱情,那麽興致勃勃、眉飛色舞。因為一場婚姻忽然使這個女人與我們的家族有了某種聯係。
那一年,我伯父武康軍節度使朱伯材的女兒、我的從姊阿萸
被冊封為皇太子妃。當時我的年齡已足以令我聽懂任何事,也是那時我才知道,姨娘們談論的女人是皇太子趙桓的母親,當今皇帝趙佶的原配皇後王氏。
府中的女人儼然以皇親國戚自居,偶爾出門,外人豔羨的目光亦增長了她們高人一等的自得,故此她們有驚人的動力來探聽東宮及與東宮相關的信息,從太子剛染的風寒到阿萸用的胭脂,事無巨細。
她們還會用她們的方式來議論國事,憑著貴戚女眷間捕風捉影的傳聞,加上自父親枕畔打探來的隻言片語,居然也得知了太子趙桓不得寵的事實,並常為此長籲短歎,可想而知,她們真正擔心的倒不是那素未謀麵的太子的處境,而是若東宮易主,朱氏未來的後族地位與她們的榮華能否保住的問題。
所以她們對威脅到太子儲君之位的人開始懷有敵意,常以不善語氣提起最受皇帝寵愛的鄆王的名字。
鄆王是三皇子,王貴妃所生。“當初皇上就是因為寵愛王貴妃才冷落了王皇後。”她們如是說,仿佛很義憤。
她們的說法不盡準確。據我後來所知,事實是皇帝趙佶登基後立即納了數位美女,其中王、鄭二女較為得寵。她們起初是侍奉向太後的宮女,後升為太後慈德宮的內侍押班,皇上以前每次入宮向太後請安都是她們代為傳報,見她們姿容嬌豔嫵媚,人也聰慧,便早有了愛悅之意。二女被納為妃後各生一子,鄭氏生的二皇子早夭,王氏生的便是後來被封為鄆王的三皇子。若硬要比較,應是鄭氏更為得寵,因皇上在王皇後崩後即冊封她為後,連生數子及數位帝姬的王氏則被封為貴妃。姨娘們不提鄭皇後而單說王貴妃,除了對當朝皇後有所顧忌,也是明顯地遷怒。
當然這並非重點,王貴妃令她們不快的根源是皇上對鄆王異乎尋常的重視。
在此之前我亦隱約聽過關於鄆王的傳說。
我用“傳說”二字,是因為所有關於他的事跡都像是被濃墨渲染過,讓我無法不覺得他異於真人,是一抹隻應存在於傳說中的光影。
傳說王貴妃生他時滿室異香,且數日不散。
傳說他五歲時即可吟出令皇上驚歎不已的七言佳句。
傳說他集天地靈長於一身,除詩詞歌賦外,琴棋書畫、聲技音樂無一不精,與創導了宣政風流的當今天子意氣相投、趣尚一同。
傳說政和八年,十六歲的他赴集英殿殿試,結果唱名第一,理應點為狀元。後皇上為避嫌及籠絡士人計,才下令以第二人王昂為榜首。
另外還傳說,他風采絕世,立於天地間,炫目的容光有劃破暮靄的力量。
這點最令姨娘們耿耿於懷,“這樣的男人跟狐狸精一樣,都是妖魅!”她們恨恨地說,仿佛她們曾親眼目睹他如何施展妖術,“父母再怎麽寵愛兒女,也都會有個限度,但……”
但皇上賜予此子的恩惠的確打破以往所有慣例,沒了限度。
政和六年二月,十四歲的鄆王官拜太傅。本朝有定製:“皇子不兼師傅官”,太子趙桓也不曾出任過此職,此製由鄆王而破。
政和六年十一月,皇上降詔命剛滿十五歲的鄆王提舉皇城司,整肅隨駕禁衛所,兼提內東門、崇政殿等門。職責是率親從官等官員禁衛拱衛皇城,並不受殿前司節製。趙佶還特意放寬了皇城司的職權,增加近千名親從官供趙楷指揮。這又是個破例之舉。“宗室不領職事”亦是本朝定製,即凡皇子皇孫均不得任有實權的官。
而今又聽說年滿十八歲的鄆王將要出宮外居,皇上為方便他日後常入宮,命人在他的王府與皇宮之間建造淩空飛懸越城牆,將兩宮連接在一起的“飛橋複道”以縮短路程。
這些對東宮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訊息。與其相較,太子趙桓暗淡得像一塊灰色的石頭,雖然我未見過他,但並不妨礙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我從未聽過關於太子的華麗傳說。
太子的命運,原本與我的家族無關,可現在不同,因阿萸做了太子妃的緣故,我的伯父,乃至我的父親都為此有所行動。
神宗
之妃、哲宗之母出自我們開封祥符朱氏,借她餘蔭,我家勉強算是世家,卻也不屬什麽豪門望族。國朝慣例,皇後及王妃不在當朝權臣族女中選,因此從姊才有了應選太子妃的機會。伯父伯材這武康軍節度使的官職隻是皇帝賜予外戚的虛銜,其實並無實權,且長年染疾,所為也有限。我父親亦隻領正六品虛職,但他生性慷慨,交遊甚廣,尤其在成為太子姻親後,顯得越發忙碌,每日均在外奔波,間或帶一兩位官員歸來,時而豪飲,時而密談。按照國朝祖訓,外戚嚴禁幹政,不得與外臣結交,但這個禁令到了道君皇帝時期已形同虛設,宦官尚且可掌兵權,外戚之事又算得了什麽?這本來就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數年後,我回首再看此間事,不得不佩服我父親的眼光。當時他屢次帶回府宴請的那些官員中,有數位成了支持太子的東宮官,包括後來太子身邊最得力的謀士耿南仲。
一個有稀薄陽光的早晨,父親忽然步入多年未曾接近的母親的房間,這無異於天生異象,我與母親都吃了一驚,站起身,卻一時無言。
母親先回過神,微笑著一福施禮。父親略點點頭,未多看她一眼,揚手,命身後侍女奉上一襲新衣及珠釵,目光越過母親的肩落定在我臉上,命道:“換上,入宮覲見太子妃。”
我與太子妃阿萸原本便不算親厚,她做女兒時與我接觸不多,入宮後與我亦隻在外戚親眷入宮賀歲,在那樣的年節禮場合才會遠遠見上一麵,此番再見卻甚詭異,父親隻帶了我一人入東宮見她,她待我也出奇地熱情。她的座位與父親和我之間有簾幕相隔,我施禮之後她便招手讓我入簾中,坐在她身邊,握著我的手噓寒問暖,含笑上下打量。我話照例不多,她問一句我答一句,均隻寥寥數字,父親在簾外聽得焦急,不時插言代我作答,還特意說我在家多讀《女誡》《女則》,並悉心研習宮中禮儀,還望太子妃多加教導。我頗感詫異,這並不是我平日常做的事,但出於習慣,也沒有開口否認。
阿萸像是很滿意,頻頻頷首,囑我日後常來東宮陪她,我尚未有反應,父親已喜形於色,伏拜替我謝恩。
此後阿萸果然屢次召我入東宮陪她,可惜我不是個很善於閑話家常的玩伴,兩人相對,常有冷場,但她還是會留我一天。有兩次我在阿萸身邊時太子趙桓大駕光臨,阿萸忙帶我迎接,向趙桓著意介紹我,而趙桓隻是冷眼掠我一眼,並無他話。
他是個清瘦憔悴的男子,眉心總是鎖著的,仿佛從來不會笑,與阿萸說話不時會歎氣。
一日阿萸帶我去那傳說中宛如天宮的禦苑艮嶽賞春,說這日可隨她宿於園中,隻是別擅離太子妃寢閣區域。黃昏後阿萸早早睡去,我漫步於中庭,見此時檻外春色明迷,草木花枝別有一番特殊風致,遠處一片粉色花海如千山暮雪,便移步出外,沿著禦苑碧水,朝那艮嶽盛景深處走去。
那粉色花海原是三月櫻花。我走到香雪海近處,已月上柳梢,花下路邊的琉璃宮燈被內人們依次點亮,繁花、新月與漾動的琉璃光影倒映入禦河水中,花影相接,月色澄明,波光瀲灩,美如幻境。
我手持紈扇,立於櫻花樹下,禦河之畔,凝視水中花影沉思半晌,直到一陣笛聲透過暮色,劃破此間靜默。
我側首以望,見一名輕袍緩帶的男子坐在我右側不遠處的水岸山石上,櫻花蔭下,半闔雙目,麵對一泓春水揚袖吹笛,意態閑適,即便在演奏中,雙唇也仿若含笑。悠悠惠風,荏苒在衣,上方夜櫻花瓣徐徐飄落,附於他發際眉梢,他也不急於拂拭,待一曲《滿庭芳》奏完,他才緩緩抹去眉間花瓣,從容站起,引笛入袖朝我欠身,微笑道:“我驚擾了你麽?”
他的語音柔和,如楊柳風吹麵不寒,而當我看清他眉目的那一瞬,那九重夜櫻粉飾的琉璃幻境無聲地褪色成了淡若雲煙的背景,他的好容顏仿若蘊有明珠光華,言笑之間亦有光影流轉。
他是個悅目的男子,但,很可能,也僅此而已。他一定習慣於這般在或陌生或熟悉的女人前展示他的美好,真刻意。
說這話時,我七歲。
那日我與母親在家中後苑繡花,父親的三五個姬妾坐在不遠之處如往常一樣無所事事地閑聊。我本無傾聽她們談話內容的習慣,似乎自記事時起就已開始厭惡她們所聊的瑣碎主題。我寡言的性情一半是由我沉靜的母親賦予,另一半,也許是拜她們長舌所賜,讓我感到很多時候語言是多麽無趣。但那次例外,我竟凝神聽了下去。
因為她們談論的是一位失寵的女人。關於她的身份,姨娘們閃爍其辭,大概是不便公然直說,她們用隱晦的說法代指她或故事中的其他人,這給年幼的我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麻煩,需借助她們豐富的表情才能勉強聽懂:
那女人本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秀麗貞靜,嫁的夫婿年貌與她相當且高貴儒雅、才華橫溢。夫妻閑時一起吟詩作畫觀星賞月甚是恩愛,又生下一子,一切仿佛皆如人願美好無匹。怎奈一場突如其來的飛黃騰達令夫君漸漸離心,他擴大了他所有的收藏,例如書畫,例如美女。他的妻開始獨守空房,於無邊的等待中日益憔悴消瘦,而這樣的結果更使挽回郎君的心變得毫無可能。
雖失去丈夫的寵愛,她正妻的地位還是能使某些人心存顧忌,於是對她進行惡意詆毀,眾口鑠金,她的夫君開始懷疑她的品行,將她身邊所有人送入秘獄嚴刑拷問,她亦經曆了讓她倍感痛苦與屈辱的盤問。後來水落石出,還她清白,可她已身心皆疲,從此纏綿病榻,每日卻還不忘勉力睜著枯澀的雙目,等待夫君的來臨。他終究沒來,也不會再來,她終於意識到這點,枕著瑟瑟秋雨聲,絕望地閉目,在八歲的兒子哀哭聲中離世。
我聽下去,是因為那女子的經曆讓我想起母親。
我極少看見父親來找母親,我從小跟母親共寢一室,而父親另宿於姬妾處,很小時,我一度以為世事本是如此。
覺得異常,是發現母親常在夜間悄然哭泣,但天亮後會用冰塊與脂粉精心掩去眼淚留下的痕跡,再以常態出現於人前,沉靜安嫻,容止端雅,無懈可擊。
姨娘們的話讓我悚然心驚,側首小心翼翼地看身旁的母親,她始終在垂目刺繡,一絲一線不紊不亂,那麽從容。
那些女人繼續談論另一個女人悲慘的命運。她們蹙眉歎息,引巾做拭淚的姿勢,反複說她有多可憐,競相表達自己的同情,可我卻不喜歡她們的語氣,誇張而空洞,刻意的哀愁中有幸災樂禍的意味。
最讓我不悅的,是她們的目光常有意無意地飄向母親,並在此刻提高音調。母親始終未置一詞,連眼皮都不曾抬過,似入定老僧,對俗世紅塵不聞不問,所有心思隻係於指間那枚飛舞的繡花針之上。
這樣的態度顯然令姨娘們興味索然,沉默片刻,她們又討論起那離世女人的過失,激烈地爭論用何種方法才能奪回夫君,擺脫悲傷的宿命。
她們的辦法我覺得可笑。一定要等他回首,才能擺脫悲傷的宿命麽?父親不來看我們,母親會傷心哭泣,我卻不,因為母親一直在等他,而我沒有,我不等任何人,我不會流下母親那般的眼淚。
“如果要等的人總不來,那便不要再等他。不等就不會失望,也就不會悲傷。”我開口說,字字清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母親停下手中針線,有一瞬的凝滯。姨娘們更是嚇了一跳,詫異地以一種古怪神情看我,半晌,才紛紛以團扇掩口,陸續發出矯飾過的嬌柔笑聲:“鳳英小小年紀已這般有見地,真好,日後嫁人必不會受人欺負……”
鳳英是父親給我取的閨名,作為嫡長女,妾室們直呼我名字也是有悖禮數的。
母親站起身,一言不發地牽我手領我遠離她們視線。
那逝於淒雨冷風中的女人幾年後被府中姬妾再度提起,這次她們更多添了數倍熱情,那麽興致勃勃、眉飛色舞。因為一場婚姻忽然使這個女人與我們的家族有了某種聯係。
那一年,我伯父武康軍節度使朱伯材的女兒、我的從姊阿萸
被冊封為皇太子妃。當時我的年齡已足以令我聽懂任何事,也是那時我才知道,姨娘們談論的女人是皇太子趙桓的母親,當今皇帝趙佶的原配皇後王氏。
府中的女人儼然以皇親國戚自居,偶爾出門,外人豔羨的目光亦增長了她們高人一等的自得,故此她們有驚人的動力來探聽東宮及與東宮相關的信息,從太子剛染的風寒到阿萸用的胭脂,事無巨細。
她們還會用她們的方式來議論國事,憑著貴戚女眷間捕風捉影的傳聞,加上自父親枕畔打探來的隻言片語,居然也得知了太子趙桓不得寵的事實,並常為此長籲短歎,可想而知,她們真正擔心的倒不是那素未謀麵的太子的處境,而是若東宮易主,朱氏未來的後族地位與她們的榮華能否保住的問題。
所以她們對威脅到太子儲君之位的人開始懷有敵意,常以不善語氣提起最受皇帝寵愛的鄆王的名字。
鄆王是三皇子,王貴妃所生。“當初皇上就是因為寵愛王貴妃才冷落了王皇後。”她們如是說,仿佛很義憤。
她們的說法不盡準確。據我後來所知,事實是皇帝趙佶登基後立即納了數位美女,其中王、鄭二女較為得寵。她們起初是侍奉向太後的宮女,後升為太後慈德宮的內侍押班,皇上以前每次入宮向太後請安都是她們代為傳報,見她們姿容嬌豔嫵媚,人也聰慧,便早有了愛悅之意。二女被納為妃後各生一子,鄭氏生的二皇子早夭,王氏生的便是後來被封為鄆王的三皇子。若硬要比較,應是鄭氏更為得寵,因皇上在王皇後崩後即冊封她為後,連生數子及數位帝姬的王氏則被封為貴妃。姨娘們不提鄭皇後而單說王貴妃,除了對當朝皇後有所顧忌,也是明顯地遷怒。
當然這並非重點,王貴妃令她們不快的根源是皇上對鄆王異乎尋常的重視。
在此之前我亦隱約聽過關於鄆王的傳說。
我用“傳說”二字,是因為所有關於他的事跡都像是被濃墨渲染過,讓我無法不覺得他異於真人,是一抹隻應存在於傳說中的光影。
傳說王貴妃生他時滿室異香,且數日不散。
傳說他五歲時即可吟出令皇上驚歎不已的七言佳句。
傳說他集天地靈長於一身,除詩詞歌賦外,琴棋書畫、聲技音樂無一不精,與創導了宣政風流的當今天子意氣相投、趣尚一同。
傳說政和八年,十六歲的他赴集英殿殿試,結果唱名第一,理應點為狀元。後皇上為避嫌及籠絡士人計,才下令以第二人王昂為榜首。
另外還傳說,他風采絕世,立於天地間,炫目的容光有劃破暮靄的力量。
這點最令姨娘們耿耿於懷,“這樣的男人跟狐狸精一樣,都是妖魅!”她們恨恨地說,仿佛她們曾親眼目睹他如何施展妖術,“父母再怎麽寵愛兒女,也都會有個限度,但……”
但皇上賜予此子的恩惠的確打破以往所有慣例,沒了限度。
政和六年二月,十四歲的鄆王官拜太傅。本朝有定製:“皇子不兼師傅官”,太子趙桓也不曾出任過此職,此製由鄆王而破。
政和六年十一月,皇上降詔命剛滿十五歲的鄆王提舉皇城司,整肅隨駕禁衛所,兼提內東門、崇政殿等門。職責是率親從官等官員禁衛拱衛皇城,並不受殿前司節製。趙佶還特意放寬了皇城司的職權,增加近千名親從官供趙楷指揮。這又是個破例之舉。“宗室不領職事”亦是本朝定製,即凡皇子皇孫均不得任有實權的官。
而今又聽說年滿十八歲的鄆王將要出宮外居,皇上為方便他日後常入宮,命人在他的王府與皇宮之間建造淩空飛懸越城牆,將兩宮連接在一起的“飛橋複道”以縮短路程。
這些對東宮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訊息。與其相較,太子趙桓暗淡得像一塊灰色的石頭,雖然我未見過他,但並不妨礙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我從未聽過關於太子的華麗傳說。
太子的命運,原本與我的家族無關,可現在不同,因阿萸做了太子妃的緣故,我的伯父,乃至我的父親都為此有所行動。
神宗
之妃、哲宗之母出自我們開封祥符朱氏,借她餘蔭,我家勉強算是世家,卻也不屬什麽豪門望族。國朝慣例,皇後及王妃不在當朝權臣族女中選,因此從姊才有了應選太子妃的機會。伯父伯材這武康軍節度使的官職隻是皇帝賜予外戚的虛銜,其實並無實權,且長年染疾,所為也有限。我父親亦隻領正六品虛職,但他生性慷慨,交遊甚廣,尤其在成為太子姻親後,顯得越發忙碌,每日均在外奔波,間或帶一兩位官員歸來,時而豪飲,時而密談。按照國朝祖訓,外戚嚴禁幹政,不得與外臣結交,但這個禁令到了道君皇帝時期已形同虛設,宦官尚且可掌兵權,外戚之事又算得了什麽?這本來就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數年後,我回首再看此間事,不得不佩服我父親的眼光。當時他屢次帶回府宴請的那些官員中,有數位成了支持太子的東宮官,包括後來太子身邊最得力的謀士耿南仲。
一個有稀薄陽光的早晨,父親忽然步入多年未曾接近的母親的房間,這無異於天生異象,我與母親都吃了一驚,站起身,卻一時無言。
母親先回過神,微笑著一福施禮。父親略點點頭,未多看她一眼,揚手,命身後侍女奉上一襲新衣及珠釵,目光越過母親的肩落定在我臉上,命道:“換上,入宮覲見太子妃。”
我與太子妃阿萸原本便不算親厚,她做女兒時與我接觸不多,入宮後與我亦隻在外戚親眷入宮賀歲,在那樣的年節禮場合才會遠遠見上一麵,此番再見卻甚詭異,父親隻帶了我一人入東宮見她,她待我也出奇地熱情。她的座位與父親和我之間有簾幕相隔,我施禮之後她便招手讓我入簾中,坐在她身邊,握著我的手噓寒問暖,含笑上下打量。我話照例不多,她問一句我答一句,均隻寥寥數字,父親在簾外聽得焦急,不時插言代我作答,還特意說我在家多讀《女誡》《女則》,並悉心研習宮中禮儀,還望太子妃多加教導。我頗感詫異,這並不是我平日常做的事,但出於習慣,也沒有開口否認。
阿萸像是很滿意,頻頻頷首,囑我日後常來東宮陪她,我尚未有反應,父親已喜形於色,伏拜替我謝恩。
此後阿萸果然屢次召我入東宮陪她,可惜我不是個很善於閑話家常的玩伴,兩人相對,常有冷場,但她還是會留我一天。有兩次我在阿萸身邊時太子趙桓大駕光臨,阿萸忙帶我迎接,向趙桓著意介紹我,而趙桓隻是冷眼掠我一眼,並無他話。
他是個清瘦憔悴的男子,眉心總是鎖著的,仿佛從來不會笑,與阿萸說話不時會歎氣。
一日阿萸帶我去那傳說中宛如天宮的禦苑艮嶽賞春,說這日可隨她宿於園中,隻是別擅離太子妃寢閣區域。黃昏後阿萸早早睡去,我漫步於中庭,見此時檻外春色明迷,草木花枝別有一番特殊風致,遠處一片粉色花海如千山暮雪,便移步出外,沿著禦苑碧水,朝那艮嶽盛景深處走去。
那粉色花海原是三月櫻花。我走到香雪海近處,已月上柳梢,花下路邊的琉璃宮燈被內人們依次點亮,繁花、新月與漾動的琉璃光影倒映入禦河水中,花影相接,月色澄明,波光瀲灩,美如幻境。
我手持紈扇,立於櫻花樹下,禦河之畔,凝視水中花影沉思半晌,直到一陣笛聲透過暮色,劃破此間靜默。
我側首以望,見一名輕袍緩帶的男子坐在我右側不遠處的水岸山石上,櫻花蔭下,半闔雙目,麵對一泓春水揚袖吹笛,意態閑適,即便在演奏中,雙唇也仿若含笑。悠悠惠風,荏苒在衣,上方夜櫻花瓣徐徐飄落,附於他發際眉梢,他也不急於拂拭,待一曲《滿庭芳》奏完,他才緩緩抹去眉間花瓣,從容站起,引笛入袖朝我欠身,微笑道:“我驚擾了你麽?”
他的語音柔和,如楊柳風吹麵不寒,而當我看清他眉目的那一瞬,那九重夜櫻粉飾的琉璃幻境無聲地褪色成了淡若雲煙的背景,他的好容顏仿若蘊有明珠光華,言笑之間亦有光影流轉。
他是個悅目的男子,但,很可能,也僅此而已。他一定習慣於這般在或陌生或熟悉的女人前展示他的美好,真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