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趙侍劍最了解他,哪會不知道他滿嘴跑火車,不過還是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
騙人的鬼,女人也愛啊。
“不愧是老子的兒子,長得就是帥,像你爹!”
史從雲已經小心翼翼的接過裹好兒子,高興的說,如抱著稀世珍寶,生怕一不小心碰壞了,小家夥褶皺的臉還看不出一點像他的模樣,不過他說是就是了。
旁邊的林尚宮和宮女,接生婆們都隻能一陣附和,紛紛說像他,這裏像,那裏也像。
趙侍劍一臉溫柔看著他們父子兩,沒跟他頂嘴,史從雲抱著兒子湊過去,“不過還是你娘漂亮!”
“我姓史,你叫史進,等你長大爹再給你取個九紋龍的諢號!”史從雲哈哈笑著說。“怎麽樣?”
趙侍劍不解:“哪有給兒子取諢名的!”
又柔聲說:“官家是天子,當然你說了算.......”
“今晚我不回去了,在這留宿,你們去給我找些鋪蓋來,我在床邊睡。”
........
不過事情沒過了幾天,到了正月十五,史從雲又把這些話都說了一遍,大差不差,不過這次是對周憲說的。
老婆多了就是經驗豐富,都煉出來了。
一番感人至深的話說得周憲感動不已,淚流滿麵,在他懷中不願出來,整個人全依附在他身上。
畢竟周憲還是比趙侍劍單純些,也不如趙侍劍一般了解他。
周憲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史從雲高興的給她取名史敏。
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和他一樣是個小機靈鬼,還給女孩取了個元宵的小名,她剛好是元宵誕生。
這次希望女兒別像他了,和她娘一樣美美的,周憲是他見過最美的女人。
光說姿色,無論是趙侍劍,六妹,費氏,符太後都比不了。
看著自己幸福的美美老婆,和不知道美不美,但肯定是小公主的女兒,史從雲很是暢快得意。
這些天不少事把他弄得焦頭爛額,頭暈腦脹,登基以來才知道想作好皇帝很不簡單。
但兩個孩子來到世間,令他精神一震,責任感更強,也越發有動力了。
......
之後幾天裏,消息快速傳出,百官文武也紛紛祝賀,來自朝中和全國各地的朝賀奏疏絡繹不絕。
史從雲很高興,宴請百官,同時準備大赦天下。
不過這件事被範質阻止了。
範質私下求見與萬歲殿,當麵向他提出,改元是可以大赦天下的,但皇子公主降生不合適。
因為改元是天子的意思,由天子意願來控製,大赦彰顯天子仁德,但更重要的是適用於一些緊要時候。
如滅了敵國,許多人成了戰犯,但如果戰爭激烈,不殺人不足以平軍民之憤時可先定罪以安天下,然後大赦來拯救人才,安穩新國土的人心。
如遭了天災,大量流民、饑民為活命犯了法度,壞了人倫,事情平息後許多都是罪犯,但他們也是被迫無奈,為了活命,這時可以大赦等等。
但皇子公主降生是沒法控製的,不該在這種事上因為自己的喜愛開了口。
何況這次為了皇子公主一高興大赦天下,那以後再有子女降生呢?
以官家習性不知還要生多少吧?
範質畢竟是宰相了,官場摸爬滾打,有治國理民的很多經驗,一番話把腦袋發熱,喜不自勝的史從雲說得冷靜下來。
雖然總覺得這老家夥最後一句是在變著法諷刺他。
但確實,自己這下要是腦袋也一拍,隨自己高興亂搞,以後說不定會出大事。
便同意範質的說法,取消大赦天下的想法,還賞賜了他二十匹絹帛以示褒獎,同時把一件舊衣服賞賜給他,說是自己穿過的。
隨後史從雲打消了因自己喜怒隨意亂做事的念頭。
......
十七日,他在殿裏和周憲道:“你一個人在大梁難免思鄉,現在有了孩子,可以寫家書回去,讓家裏人過來住住,和你說說話,照顧你也好,朕會派人去淮南接送的。”
周憲早被他迷得神魂顛倒,聽他貼心關切,更加感動,也覺得有了孩子,親人卻不知道也不好,於是修書回江南。
史從雲自然是為她好的,這種時候誰也替代不了家人。
再說如今江南也算老實,也沒有太多對抗中原的資本了。
曆史上真正成功的北伐隻有一次,朱元璋北伐。
這還跟元朝開了從江南直達北京的運河有很大關係,而那運河也不是元朝一朝修成,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曆朝曆代都在斷斷續續修,是將近兩千年積累導致質變的結果。
也因此自元朝後,北京才有作為國都的條件,因為交通方便了,南北運輸大動脈貫通。
而其它時候都是北方吞並南方。
江南想要較長時間自保,北麵必須把防線北推到淮河,西麵必須控製湖南、湖北,也就是荊州。
北不能丟淮南,西不能把長江中上遊丟了。
特別是荊州,丟了淮南還能靠長江勉強守一些時間,不長久也有掙紮的實力。
可荊州一丟,北方軍隊直接順江而下,長江下遊基本就沒有抵抗能力了。
如今這兩個關鍵,淮南和荊州,都在秦國手中,已經把江南拿捏得死死的。
六年前,史從雲大敗南唐,奪了淮南十四州;三年前,他又滅了南平、武平,奪了荊楚十二州;去年,他滅了蜀,徹底解決可能從三峽東進,威脅荊州側背的西麵之敵。
到了這步,沒有淮河防線,沒有荊楚防線,江南西麵和北麵已經完全暴露在秦國兵鋒之下,南唐注定長遠不了,隻是時間問題。
所以如今史從雲不怕江南人來大梁會泄露軍機之類的了,對江南的忌憚也遠不如以前。
他現在想的反而是加強與江南的交流,特別是文化、商業之間的交流,到時兵加江南,阻力會小很多。
.........
十八日,史從雲正吃飯,翰林學士李昉向他諫言。
李昉說他和一些江南士大夫交好,知道江南那邊國主李璟開始排斥、畏懼北方士人,不少有才學之士受到排擠冷遇,都想北逃。
史從雲聽了他的話,頓時明白李昉話裏的意思,是希望他接納庇護這些人。
不過有之前的教訓,他沒隨便拍腦袋決定事情。
便讓李昉第二天再來,他則找了好幾個宰相和盧多遜等人來問這件事,詢問他們的意見。
李穀等人大致都是反對的,話說得比較隱晦,但道理史從雲很快明白他們的意思,他是很有悟性的。
他們的意思其一就是自己才剛剛篡位,這時應該提倡忠誠,接納從別國叛逃過來的人不好,怕時議對他不利,要接納也等過幾年,風頭過去再說。
其二就是此舉可能會與南唐國交惡,今年和往後幾年要集中力量對付北方,最好不要冒險跟南唐翻臉。
其三,他們都沒說,但史從雲也明白,如果南唐國的一些官吏或者有才能的人跑來大梁,肯定會讓百官不高興。
不得不說,秦國的宰相們大多都曆經數朝,這種事上經驗豐富。
他想了很久,心裏還是有些不甘心,萬一幾年後人家不願意來了呢?
他自己其實沒有負罪感,他見多識廣,幾千年的曆史都看過,三觀也和現在的人有差異,他可不覺得天下該是誰誰家之類的,也不在乎什麽得國正不正淺薄批判,他想要的是人才。
可之前範質的教育也讓他明白,自己不能憑著喜好亂搞,還得考慮如今現實。
另一方麵,在他心裏,江南人也是中國人。
他概念中的中國和現在人認為的中國是相差十萬八千裏的,雖然現在的秦國,之前的梁、唐、晉、漢、周也常被別國稱為中國。
思來想去,這件事上他選擇不聽幾個丞相的,但他也不準備立即就把這些人全弄到大梁來。
不是怕被道德批判,最重要的考慮還是利益考慮。
秦國可能因此和南唐交惡,之後他要對李筠和北漢動手,最好別在南麵分心。
等他收拾了北麵,大軍回京,再把那些人名正言順弄到大梁來,南唐也不敢如何。
於是他找來李昉,換了個辦法,讓他帶著自己的親兵和親筆書信,出使吳越國,在吳越收留從南唐國出走或者說叛逃的南唐人才和官員。
吳越和其它割據政權不同,是十分可靠的盟友。
臨走前,史從雲親自給吳越王寫信說明情況,還找來李昉談話,將這次的事情和目的告訴他。
李昉受寵若驚,同時激動不已,表示定會按吩咐做好事情,不讓他失望。
史從雲鼓勵幾句,還給他賞賜了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
李昉更加激動,再三拍胸脯保證。
他這麽激動也不是沒有原因,李昉如今是翰林學士,就是預備的宰相班子,但能不能出任宰相,真正執掌大權,還需看運氣。
如果被天子指派做事而且做的很好,以後就很有機會出入宰輔之列,這種情況下李昉自然十分激動,也盼望這次表現的機會。
.......
一月底,天氣逐漸回暖,騰龍二年春,風越來越大。
史從雲除了陪老婆孩子,處理政務,還經常去汴河邊的大營中看神火軍和各軍的配合訓練。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務,成功回來,從河北百姓手中收購大量糧食,然後存儲在黃河邊的國家大倉中,也有一部分押運回來,存儲在大梁城東南的永豐倉中。
開封到洛陽一段及其附近的黃河,因為靠近河邊,自身是戰略要地,從漢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國家倉庫。
當初東漢末十三路諸侯討伐董卓,主要的幾路大軍聚集酸棗,就因為黃河邊上有當時國家的大糧倉敖倉,能為大軍提供糧草。
作為農業國家,古代中國的糧倉製度早在周朝就開始不斷完善,到秦朝發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現了義倉。
義倉號稱是一種朝廷調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設倉,平時百姓豐收年吃不完就上交糧食給義倉,官府記錄好,誰交了多少糧。
等饑荒或者欠收的年頭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給百姓返糧。
聽起來美好得不得了,但結果不用說都能想到。大量義倉糧食被朝廷,被官員侵吞,貪末;義倉成為引發隋末大量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隋朝能宏觀調控糧價的吹噓是根本不存在,因為隋朝不是出錢收購百姓的糧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糧食自願上交,是記賬,不給錢的。
一旦百姓毫無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財產又沒獲得相應報酬,隻有一張空頭支票,結局就已經注定。
既然能白得,誰願給錢?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這和秦國在河北用錢收購糧食控製糧價完全是兩碼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賣糧食的錢,而非朝廷的空頭支票,這樣他們也不用擔心隋朝那樣的慘劇。
這次根據王溥回報,從河北百姓手中攏共收購糧食九十二萬石。
史從雲下令,其中五十萬石不需要動,就存儲在黃河北麵的一個轉遠大倉中,剩下的四十二萬石,順著水路運回大梁,存在永豐倉。
同時蜀地打仗時府庫中也繳獲大量糧食,順著水路運回來,半年多運了六十萬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從雲下令不再運輸,因為成本太高。
這幾年來,河南,河北,淮南,山東等地都開始恢複起來,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經是接連三年大豐收。
國家的元氣正在恢複,因為契丹人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往南用兵,燒殺搶掠對百姓生產和生活大規模破壞的事快十年沒有發生。
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正在持續恢複。
轉遠倉並不是永久倉,但史從雲放五十萬石在黃河以北,還是在轉遠倉中,是因為他很快要出兵北方,並不準備長期存儲。
計劃已經定下,接下來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解決李筠問題,北漢問題。
史從雲對王溥一番褒獎,賞賜他十萬錢,同時把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賞賜給王溥。
......
史從雲登基半年之後,大臣們都慢慢發現,幾個宰輔高官,都越來越喜歡穿舊衣服了。
百官不解,紛紛猜測其中玄機。
有人覺得是官家喜歡節儉,喜歡穿舊衣服的人;有人覺得是宰相們提倡節儉;無論是哪種,效仿者越來越多,百官逐漸開始已節儉為榮,興起一種新風氣。
這件事自然是史從雲的陽謀。
貪腐是秦朝建立後麵臨的另一個巨大問題。
如果說曆朝曆代的貪腐是滿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國以來的貪腐就是成慣例了.......
因為改朝換代太快,所有上崗的官員想到的都是趁著還當官,趕快撈一把走人,誰知道這國家還有幾年?
這種風氣給百姓和國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趙匡胤登基後殺了很多大臣,但他殺的不是舊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貪官。
史從雲這招陽謀也是跟老趙學的。
老趙也想過招,自己帶頭儉樸,用周世宗留下的舊轎子,皇宮隻有兩百多宮女,經常穿舊衣服,連吃飯也要省,可大臣們不願意啊。
所謂上行下效,雖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數大臣都做出表率,時間長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國以來貪腐成風,斂財聚財的官場風氣。
除了殺,老趙又想了一個又損又高明的陽謀。
就是經常把自己的舊衣服賞賜給大臣,還要一臉認真的交待,這是朕穿過的。
大臣們紛紛覺得受寵若驚,加之是皇帝賞賜的,怎麽能不穿呢,以後經常穿舊衣服了。
慢慢的,發現很多高官都開始“儉樸”了,下麵的官員或是跟風,或為討好上級,紛紛也有樣學樣,朝廷的官員如此,等他們去了地方,地方官員也開始學了。
好多年之後,官場上開始以徒步去上任為榮,去地方當官以隻帶個包裹,顯示自己財產少為榮,風氣都為之一變。
這確實是個好陽謀,對於改善風氣,抑製貪腐而言。
不過他史從雲可不像老趙那麽節儉,他從來都有錢,沒當皇帝的時候小日子就舒服得很。
家裏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綾羅綢緞也不少,日子滋潤,可沒那麽多舊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邵季、王仲要來的,不過他說自己穿過那就是穿過了。
果然沒幾天,除了正式上朝,好幾個宰相都穿上了他賞賜的“皇帝穿過的舊衣服”,而且開始有官員效仿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史從雲在大殿上看著很滿意,這種風氣如果延續幾年下去,那肯定會大有改觀。
........
二月初,史從雲正在後院看孩子,林尚宮匆匆進來,說樞密使閭丘仲卿和樞密副使馮繼升在外麵求見,很著急的樣子。
史從雲便穿著常服出去見他們。
在垂拱殿,兩人麵色緊張,最後還是將一份前方樞密院官員送來的情報遞給他。
史從雲看兩人一眼,不明白他們為什麽不直接匯報。
不過很快他就明白兩人為何不好開口了,因為這是一份“西平王”李筠寫的,昭告天下人的《討史檄文》.......
艸!好家夥......
趙侍劍最了解他,哪會不知道他滿嘴跑火車,不過還是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
騙人的鬼,女人也愛啊。
“不愧是老子的兒子,長得就是帥,像你爹!”
史從雲已經小心翼翼的接過裹好兒子,高興的說,如抱著稀世珍寶,生怕一不小心碰壞了,小家夥褶皺的臉還看不出一點像他的模樣,不過他說是就是了。
旁邊的林尚宮和宮女,接生婆們都隻能一陣附和,紛紛說像他,這裏像,那裏也像。
趙侍劍一臉溫柔看著他們父子兩,沒跟他頂嘴,史從雲抱著兒子湊過去,“不過還是你娘漂亮!”
“我姓史,你叫史進,等你長大爹再給你取個九紋龍的諢號!”史從雲哈哈笑著說。“怎麽樣?”
趙侍劍不解:“哪有給兒子取諢名的!”
又柔聲說:“官家是天子,當然你說了算.......”
“今晚我不回去了,在這留宿,你們去給我找些鋪蓋來,我在床邊睡。”
........
不過事情沒過了幾天,到了正月十五,史從雲又把這些話都說了一遍,大差不差,不過這次是對周憲說的。
老婆多了就是經驗豐富,都煉出來了。
一番感人至深的話說得周憲感動不已,淚流滿麵,在他懷中不願出來,整個人全依附在他身上。
畢竟周憲還是比趙侍劍單純些,也不如趙侍劍一般了解他。
周憲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史從雲高興的給她取名史敏。
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和他一樣是個小機靈鬼,還給女孩取了個元宵的小名,她剛好是元宵誕生。
這次希望女兒別像他了,和她娘一樣美美的,周憲是他見過最美的女人。
光說姿色,無論是趙侍劍,六妹,費氏,符太後都比不了。
看著自己幸福的美美老婆,和不知道美不美,但肯定是小公主的女兒,史從雲很是暢快得意。
這些天不少事把他弄得焦頭爛額,頭暈腦脹,登基以來才知道想作好皇帝很不簡單。
但兩個孩子來到世間,令他精神一震,責任感更強,也越發有動力了。
......
之後幾天裏,消息快速傳出,百官文武也紛紛祝賀,來自朝中和全國各地的朝賀奏疏絡繹不絕。
史從雲很高興,宴請百官,同時準備大赦天下。
不過這件事被範質阻止了。
範質私下求見與萬歲殿,當麵向他提出,改元是可以大赦天下的,但皇子公主降生不合適。
因為改元是天子的意思,由天子意願來控製,大赦彰顯天子仁德,但更重要的是適用於一些緊要時候。
如滅了敵國,許多人成了戰犯,但如果戰爭激烈,不殺人不足以平軍民之憤時可先定罪以安天下,然後大赦來拯救人才,安穩新國土的人心。
如遭了天災,大量流民、饑民為活命犯了法度,壞了人倫,事情平息後許多都是罪犯,但他們也是被迫無奈,為了活命,這時可以大赦等等。
但皇子公主降生是沒法控製的,不該在這種事上因為自己的喜愛開了口。
何況這次為了皇子公主一高興大赦天下,那以後再有子女降生呢?
以官家習性不知還要生多少吧?
範質畢竟是宰相了,官場摸爬滾打,有治國理民的很多經驗,一番話把腦袋發熱,喜不自勝的史從雲說得冷靜下來。
雖然總覺得這老家夥最後一句是在變著法諷刺他。
但確實,自己這下要是腦袋也一拍,隨自己高興亂搞,以後說不定會出大事。
便同意範質的說法,取消大赦天下的想法,還賞賜了他二十匹絹帛以示褒獎,同時把一件舊衣服賞賜給他,說是自己穿過的。
隨後史從雲打消了因自己喜怒隨意亂做事的念頭。
......
十七日,他在殿裏和周憲道:“你一個人在大梁難免思鄉,現在有了孩子,可以寫家書回去,讓家裏人過來住住,和你說說話,照顧你也好,朕會派人去淮南接送的。”
周憲早被他迷得神魂顛倒,聽他貼心關切,更加感動,也覺得有了孩子,親人卻不知道也不好,於是修書回江南。
史從雲自然是為她好的,這種時候誰也替代不了家人。
再說如今江南也算老實,也沒有太多對抗中原的資本了。
曆史上真正成功的北伐隻有一次,朱元璋北伐。
這還跟元朝開了從江南直達北京的運河有很大關係,而那運河也不是元朝一朝修成,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曆朝曆代都在斷斷續續修,是將近兩千年積累導致質變的結果。
也因此自元朝後,北京才有作為國都的條件,因為交通方便了,南北運輸大動脈貫通。
而其它時候都是北方吞並南方。
江南想要較長時間自保,北麵必須把防線北推到淮河,西麵必須控製湖南、湖北,也就是荊州。
北不能丟淮南,西不能把長江中上遊丟了。
特別是荊州,丟了淮南還能靠長江勉強守一些時間,不長久也有掙紮的實力。
可荊州一丟,北方軍隊直接順江而下,長江下遊基本就沒有抵抗能力了。
如今這兩個關鍵,淮南和荊州,都在秦國手中,已經把江南拿捏得死死的。
六年前,史從雲大敗南唐,奪了淮南十四州;三年前,他又滅了南平、武平,奪了荊楚十二州;去年,他滅了蜀,徹底解決可能從三峽東進,威脅荊州側背的西麵之敵。
到了這步,沒有淮河防線,沒有荊楚防線,江南西麵和北麵已經完全暴露在秦國兵鋒之下,南唐注定長遠不了,隻是時間問題。
所以如今史從雲不怕江南人來大梁會泄露軍機之類的了,對江南的忌憚也遠不如以前。
他現在想的反而是加強與江南的交流,特別是文化、商業之間的交流,到時兵加江南,阻力會小很多。
.........
十八日,史從雲正吃飯,翰林學士李昉向他諫言。
李昉說他和一些江南士大夫交好,知道江南那邊國主李璟開始排斥、畏懼北方士人,不少有才學之士受到排擠冷遇,都想北逃。
史從雲聽了他的話,頓時明白李昉話裏的意思,是希望他接納庇護這些人。
不過有之前的教訓,他沒隨便拍腦袋決定事情。
便讓李昉第二天再來,他則找了好幾個宰相和盧多遜等人來問這件事,詢問他們的意見。
李穀等人大致都是反對的,話說得比較隱晦,但道理史從雲很快明白他們的意思,他是很有悟性的。
他們的意思其一就是自己才剛剛篡位,這時應該提倡忠誠,接納從別國叛逃過來的人不好,怕時議對他不利,要接納也等過幾年,風頭過去再說。
其二就是此舉可能會與南唐國交惡,今年和往後幾年要集中力量對付北方,最好不要冒險跟南唐翻臉。
其三,他們都沒說,但史從雲也明白,如果南唐國的一些官吏或者有才能的人跑來大梁,肯定會讓百官不高興。
不得不說,秦國的宰相們大多都曆經數朝,這種事上經驗豐富。
他想了很久,心裏還是有些不甘心,萬一幾年後人家不願意來了呢?
他自己其實沒有負罪感,他見多識廣,幾千年的曆史都看過,三觀也和現在的人有差異,他可不覺得天下該是誰誰家之類的,也不在乎什麽得國正不正淺薄批判,他想要的是人才。
可之前範質的教育也讓他明白,自己不能憑著喜好亂搞,還得考慮如今現實。
另一方麵,在他心裏,江南人也是中國人。
他概念中的中國和現在人認為的中國是相差十萬八千裏的,雖然現在的秦國,之前的梁、唐、晉、漢、周也常被別國稱為中國。
思來想去,這件事上他選擇不聽幾個丞相的,但他也不準備立即就把這些人全弄到大梁來。
不是怕被道德批判,最重要的考慮還是利益考慮。
秦國可能因此和南唐交惡,之後他要對李筠和北漢動手,最好別在南麵分心。
等他收拾了北麵,大軍回京,再把那些人名正言順弄到大梁來,南唐也不敢如何。
於是他找來李昉,換了個辦法,讓他帶著自己的親兵和親筆書信,出使吳越國,在吳越收留從南唐國出走或者說叛逃的南唐人才和官員。
吳越和其它割據政權不同,是十分可靠的盟友。
臨走前,史從雲親自給吳越王寫信說明情況,還找來李昉談話,將這次的事情和目的告訴他。
李昉受寵若驚,同時激動不已,表示定會按吩咐做好事情,不讓他失望。
史從雲鼓勵幾句,還給他賞賜了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
李昉更加激動,再三拍胸脯保證。
他這麽激動也不是沒有原因,李昉如今是翰林學士,就是預備的宰相班子,但能不能出任宰相,真正執掌大權,還需看運氣。
如果被天子指派做事而且做的很好,以後就很有機會出入宰輔之列,這種情況下李昉自然十分激動,也盼望這次表現的機會。
.......
一月底,天氣逐漸回暖,騰龍二年春,風越來越大。
史從雲除了陪老婆孩子,處理政務,還經常去汴河邊的大營中看神火軍和各軍的配合訓練。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務,成功回來,從河北百姓手中收購大量糧食,然後存儲在黃河邊的國家大倉中,也有一部分押運回來,存儲在大梁城東南的永豐倉中。
開封到洛陽一段及其附近的黃河,因為靠近河邊,自身是戰略要地,從漢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國家倉庫。
當初東漢末十三路諸侯討伐董卓,主要的幾路大軍聚集酸棗,就因為黃河邊上有當時國家的大糧倉敖倉,能為大軍提供糧草。
作為農業國家,古代中國的糧倉製度早在周朝就開始不斷完善,到秦朝發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現了義倉。
義倉號稱是一種朝廷調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設倉,平時百姓豐收年吃不完就上交糧食給義倉,官府記錄好,誰交了多少糧。
等饑荒或者欠收的年頭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給百姓返糧。
聽起來美好得不得了,但結果不用說都能想到。大量義倉糧食被朝廷,被官員侵吞,貪末;義倉成為引發隋末大量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隋朝能宏觀調控糧價的吹噓是根本不存在,因為隋朝不是出錢收購百姓的糧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糧食自願上交,是記賬,不給錢的。
一旦百姓毫無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財產又沒獲得相應報酬,隻有一張空頭支票,結局就已經注定。
既然能白得,誰願給錢?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這和秦國在河北用錢收購糧食控製糧價完全是兩碼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賣糧食的錢,而非朝廷的空頭支票,這樣他們也不用擔心隋朝那樣的慘劇。
這次根據王溥回報,從河北百姓手中攏共收購糧食九十二萬石。
史從雲下令,其中五十萬石不需要動,就存儲在黃河北麵的一個轉遠大倉中,剩下的四十二萬石,順著水路運回大梁,存在永豐倉。
同時蜀地打仗時府庫中也繳獲大量糧食,順著水路運回來,半年多運了六十萬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從雲下令不再運輸,因為成本太高。
這幾年來,河南,河北,淮南,山東等地都開始恢複起來,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經是接連三年大豐收。
國家的元氣正在恢複,因為契丹人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往南用兵,燒殺搶掠對百姓生產和生活大規模破壞的事快十年沒有發生。
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正在持續恢複。
轉遠倉並不是永久倉,但史從雲放五十萬石在黃河以北,還是在轉遠倉中,是因為他很快要出兵北方,並不準備長期存儲。
計劃已經定下,接下來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解決李筠問題,北漢問題。
史從雲對王溥一番褒獎,賞賜他十萬錢,同時把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賞賜給王溥。
......
史從雲登基半年之後,大臣們都慢慢發現,幾個宰輔高官,都越來越喜歡穿舊衣服了。
百官不解,紛紛猜測其中玄機。
有人覺得是官家喜歡節儉,喜歡穿舊衣服的人;有人覺得是宰相們提倡節儉;無論是哪種,效仿者越來越多,百官逐漸開始已節儉為榮,興起一種新風氣。
這件事自然是史從雲的陽謀。
貪腐是秦朝建立後麵臨的另一個巨大問題。
如果說曆朝曆代的貪腐是滿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國以來的貪腐就是成慣例了.......
因為改朝換代太快,所有上崗的官員想到的都是趁著還當官,趕快撈一把走人,誰知道這國家還有幾年?
這種風氣給百姓和國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趙匡胤登基後殺了很多大臣,但他殺的不是舊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貪官。
史從雲這招陽謀也是跟老趙學的。
老趙也想過招,自己帶頭儉樸,用周世宗留下的舊轎子,皇宮隻有兩百多宮女,經常穿舊衣服,連吃飯也要省,可大臣們不願意啊。
所謂上行下效,雖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數大臣都做出表率,時間長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國以來貪腐成風,斂財聚財的官場風氣。
除了殺,老趙又想了一個又損又高明的陽謀。
就是經常把自己的舊衣服賞賜給大臣,還要一臉認真的交待,這是朕穿過的。
大臣們紛紛覺得受寵若驚,加之是皇帝賞賜的,怎麽能不穿呢,以後經常穿舊衣服了。
慢慢的,發現很多高官都開始“儉樸”了,下麵的官員或是跟風,或為討好上級,紛紛也有樣學樣,朝廷的官員如此,等他們去了地方,地方官員也開始學了。
好多年之後,官場上開始以徒步去上任為榮,去地方當官以隻帶個包裹,顯示自己財產少為榮,風氣都為之一變。
這確實是個好陽謀,對於改善風氣,抑製貪腐而言。
不過他史從雲可不像老趙那麽節儉,他從來都有錢,沒當皇帝的時候小日子就舒服得很。
家裏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綾羅綢緞也不少,日子滋潤,可沒那麽多舊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邵季、王仲要來的,不過他說自己穿過那就是穿過了。
果然沒幾天,除了正式上朝,好幾個宰相都穿上了他賞賜的“皇帝穿過的舊衣服”,而且開始有官員效仿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史從雲在大殿上看著很滿意,這種風氣如果延續幾年下去,那肯定會大有改觀。
........
二月初,史從雲正在後院看孩子,林尚宮匆匆進來,說樞密使閭丘仲卿和樞密副使馮繼升在外麵求見,很著急的樣子。
史從雲便穿著常服出去見他們。
在垂拱殿,兩人麵色緊張,最後還是將一份前方樞密院官員送來的情報遞給他。
史從雲看兩人一眼,不明白他們為什麽不直接匯報。
不過很快他就明白兩人為何不好開口了,因為這是一份“西平王”李筠寫的,昭告天下人的《討史檄文》.......
艸!好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