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伐蜀大勝,兵臨成都的消息接連入京。


    而史家也在這時候三喜臨門。


    前線史從雲的大勝;京城史彥超親自主持,史從雲的二妹史從梅與當朝樞密使魏仁浦的兒子魏鹹信訂婚。


    這也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大,文武百官幾乎都到了,連太後也親自下教令祝賀,足見史家煊赫。


    另一件事就是史從雲的兩個妾氏,周憲和趙侍劍都有了身孕。


    趙侍劍早一些,史從雲出兵前就有不適,但因為那時候史從雲來去匆匆,忙碌於大軍整備,家裏的小老婆比較懂事,自己不舒服忍著不說,怕他出兵之前還分心,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誰都怕。


    到後來才表現越來越明顯,找郎中來看才發覺,而周憲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唯獨有正妻符金鈴沒有反應,眾人不知道,但史從雲和符六私下是知道的,是因為史從雲每次都很注意,這年代衛生條件不好,醫療水平更不用說,發燒都隻能聽天由命,生孩子就是鬼門關。


    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生孩子太早,很多女孩都是十五到十八歲前後就生孩子,盆骨發育還沒完全,很容易要了命。


    史從雲怕符金鈴年紀太小,生孩子會要了她的命,對他而言孩子可沒老婆重要,所以對年紀小的符金鈴一直很注意。


    趙侍劍還年輕的時候他也很小心,他想的就是怎麽也等過了二十再生孩子,家裏的老婆會安全很多。


    但外人並不知道,這給符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連她宮中的攝政太後大姐也為這件事過問過她,可見無論是哪,什麽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嚼舌根的人。


    符六心裏也打起小算盤。


    京城和史府都一片喜氣洋洋,過了大梁往南,氣氛又完全不同了。


    .......


    春夏交接的江南,正是大好風光,養育萬物的大江波光粼粼,滔滔不絕,江上船隻往來頻繁,江畔稻田水波蕩漾,反射天光,往來年輕人勞作其中。


    時不時田間小道上傳來一聲吆喝,引四處笑聲,一副安寧模樣。


    一條大江東到海,串起了青藏高原,西蜀、南平、武平、南唐、吳越,真是養育天下的老父親了。


    相比西麵西蜀、南唐、南平、武平,東麵的吳越更加繁盛安定,這些多半歸功於吳越王錢鏐。


    吳越王錢鏐在中國曆史上並非如民間那樣籍籍無名。


    其在位期間,於血腥廝殺的五代十國亂世中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當時吳越文藝也著稱於世。


    在滿地戰火,昏君庸主遍地,到處吃人的五代十國中算一股清流。


    其在位期間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有了錢塘富庶盛於東南的局麵。


    還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維修製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的稱讚。


    他在亂世中斡旋,在兩浙地區鼓勵百姓擴大墾田,相比土地大片荒廢的的五代各國,兩浙地區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米糧滿倉。


    當時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民間為他立廟供奉,也是其在唐末亂世中的經營,加快了經濟重心難移,隻要研究中國古代經濟走向,都是個避不開的人。


    雖然他沒有稱霸天下的雄心,吳越王的態度就是無論中原誰稱皇帝,自己都上表臣服,也正因如此,吳越國幾乎成了亂世中的桃源之地。


    相比起功績,人們更記得的大概是他寫給自己糟糠之妻的信,“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到了其子繼位,依舊執行吳越王治理國民,奉中原為主的國策。


    吳越王和南唐、後蜀國主不同,是非常有戰略定力的人,認準了國家要走的路,就堅決執行下去,長久經營才能出成果。


    兩浙太小,不足以與中原,河北,關中,齊地等爭雄,那幹脆就稱臣,不去想爭奪天下的事,專心治國理民。


    所以在他治下,百姓富足,國家安定,千年之後人民還記得他的功勞。


    相比之下,地域廣袤許多的南唐,國主卻搖擺不定,要爭天下又不敢徹底和大周翻臉,要保守退讓又舍不得自家皇位。


    以至於往往做出很多前後矛盾的舉措。


    一開始李璟覺得自己是唐朝皇室之後,不甘偏安南方開始擴張,一擴張周軍打過來了,嚇得趕緊派人去慰問周軍,表示願意割地求和。


    求和時又不願放棄淮南偏安;等前線打敗了問怎麽反擊;等人說了反擊之策他自己不敢親征;等敗勢無可逆轉時候開始問大臣怎麽辦;大臣說沒辦法,天下大勢已經定下;他把說話的大臣流放了。


    南唐國主並不是能豁出去做事的人,想擴張卻猶猶豫豫,不敢放開手腳;想偏安又心有不甘,覺得還可以努力一下。


    結果兩頭做不好,到處得罪人,原本國力與周國相當的大國,兩代人被折騰沒了。


    吳越王和大周皇帝就是豁得出去的人,一個想好了要一統天下,就敢舉國之力禦駕親征,敢豁出去打。


    一個想好了偏安一方,就不想其它,專心治國理民,造福百姓,直到天下一統,順理成章歸順,不流血回歸中國。


    國主的搖擺對一國來說是致命傷。


    而在此伐蜀之際,李璟又一次搖擺起來。


    大周才出兵沒多久,蜀國使臣幾經輾轉到達金陵,南唐國知道周軍兩路大舉進攻蜀國的事。


    因為東路走了長江,眾多戰艦船舶就差從他們臉上開過去了。


    蜀國來使也算不辱使命,巧舌如簧,以漢末三國時的曹魏、東吳、蜀漢為比,說明唇亡齒寒的道理。


    來使的身份也不簡單,是蜀國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司空、趙國公李昊的兒子李孝連,他娶了蜀國國主孟昶的女兒鳳儀公主,既是高官,也是駙馬。


    派出這樣的重量級人物,也看得出蜀國很急。


    其實蜀國和南唐一個在長江上遊,一個在長江中下遊,同時挨過大周的胖揍,原本就有聯係。


    六年前史從雲打蜀國的時候蜀國派人向南唐國主求援過。


    不過兩家畢竟是表麵兄弟,南唐表麵答應,其實隻是派兵在淮河邊上巡邏了一圈,國主當時猶豫,不敢和剛剛打敗北漢的大周開戰。


    李璟一猶豫,次年大周收拾了蜀國,掉頭就舉國之兵來揍他,那時南唐反過來給契丹和蜀國求援。


    蜀國也算地道,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和長江上下遊哥兩好的堅定友誼,同樣派兵在漢中北麵巡邏了一下了事,算是回禮。


    總之兩國的關係不說難兄難弟,也算表麵兄弟吧。


    原本是被史從雲打怕的南唐國主之所以動心思是因為沿江巡檢林仁肇上奏疏。


    說:史從雲和周軍在蜀地,山高路遠,這時是大好時機,如過給他三萬人馬,他願意帶兵往北,去奪回當初被史從雲奪走的江北十四州(淮南)。


    但這並不足以讓李璟動心和安心。


    最重要的是林仁肇想必是完全摸透國主既想占便宜,又怕事的性格,在上疏中說了令國主動心的話。


    林仁肇說這次他帶兵去打江北,如果打回來了,南唐就可以恢複淮河防線,再次與大周抗衡。


    淮河沿岸的壽州,濠州,楚州等堅城足以和周國對抗,當初周國十萬大軍,打壽州都打了一年多,這次如果守好肯定能和北麵抗衡。


    淮河也比長江湍急,而且中間沒有大山阻隔,沿岸諸多重鎮連成一體,互相照應比守長江好守。


    最重要的是,林仁肇保證,這次他去北麵打仗,打贏了國家享受成果;如果輸了,就說他帶兵叛亂,讓國主誅滅他的三族,給史從雲一個交待。


    林仁肇把責任也完全攬在自己身上,這點是最令李璟動心的!


    所以李璟動了心思。


    可偏偏李璟不是個有決斷的人,他不像郭榮,不像錢鏐,優柔寡斷,於是徘徊不絕,想要江北,又怕惹怒史從雲的後果,於是下不了結論。


    便又找來朝臣討論這件事,結果滿朝大臣分成兩派,爭論不休,李璟更沒主意。


    .......


    彰武元年四月十五金陵大朝之後,李璟把一些老臣重臣和太子李從嘉留下,再次商議要不要援助蜀國,出兵共同對抗周國的事情。


    他已經被遷都和換太子的事情鬧得焦頭爛額,現在又有這樣的大事,更加難以決斷。


    昨晚和老友周宗一起吃飯時,白發蒼蒼的周宗委婉提醒他,這種大事不能拖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周宗已經年紀大了,這幾年來,因為史從雲和他女兒的關係,想討好周家的人反而更多,前兩年他差點就去了,後來吊了半條命挺過來也不理朝政,專心養病去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這種時候還能開口委婉提醒,李璟自己也覺得這件事太拖遝,已經商議了半個多月,決心在今天議出個結果。


    可話頭一開,朝堂上又是分成兩派。


    金陵人才不少,一些是江南才士,一些是天下大亂時北方避難來的,當年鼎盛時國土疆域不比周朝小,人口和富庶來說更超周朝,如此大國朝中有識之士其實不少。


    “當初漢末,天下三分,魏國占長江之北,吳國據長江之南,蜀國據蜀地漢中,與如今何其相似耳。


    吳蜀聯合對抗北麵,才得以長期與魏國相抗,拒敵國門之外。


    現在周國就是當初的魏國,史從雲兵發蜀地,就是為了解決蜀國,好專心一處來對付江南!


    如果這時坐視不理,等史從雲拾輟蜀國兵戈一轉,劍指江南,我們如何能單獨據敵?”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門下侍郎兼光政院輔政陳喬接連發聲,他麵容枯槁,三角眼看人十分有壓迫感。


    陳喬是宰相之一,也是主戰的強硬派代表。


    不過很快主和派的禮部員外郎,知製誥(寫聖旨的)張洎立即站出來反駁,“陳公所言混淆視聽了。


    當初蜀國自漢昭烈帝兵敗身隕之後諸葛孔明力挽狂瀾,整備內外,是時蜀軍五十載內能與魏軍一較高下,不落下風。


    可看今日蜀軍能抗北軍麽?


    當初後唐莊宗(李存勖)大軍入蜀不過三十年前的事,北麵出兵之後所擊者破,所過者降。


    北麵大軍沒到劍門關,降旗就已經沿途舉到成都城,你覺得他們擋周軍?能擋住史從雲,史從雲的厲害當今誰還不知!


    亦或是陳公認為蜀國的王昭遠還是李昊能比得上諸葛武侯?”


    張洎步步緊逼,這一句句說得陳喬答不上來,周圍不少朝臣都默默點頭。


    這時翰林學士徐鉉也心平氣和的說了幾句,“陳公為國為民,是為了天下大計,我等無不欽佩,可看蜀國如今實在不像能作為盟好抵擋周國的樣子,反而可能給史從雲落下話柄。


    蜀國不說國主,文武大權在李公(李昊)和王昭遠手中,王昭遠原本不過是個受蜀國國主寵愛的和尚。


    李公自不用說,與我國交往密切。


    當初李公(李昊)與我江南通好,派起屬臣趙季劄到我江南,買了李紳在武宗朝時作宰相的製書(朝廷的任命書)。


    李公在成都搭起彩樓把它放在裏麵,召來成都全部的歌妓,穿著朝服前去迎回到私宅,大會賓客設宴聚飲,花費的錢財無計。以二千匹帛感謝趙季劄。


    若說名士風流,奢華宴樂,李公或許卻有風範,但禦敵的才幹隻怕難說。”


    徐鉉的話已經說得非常委婉,因為蜀國宰相李昊和南唐國關係不錯,和國主李璟也有交情。


    徐鉉這麽一說,陳喬臉色也繃不住,緩和下來,歎口氣道:“徐公的話也有道理,老夫也想過,如今的蜀國沒有臥龍,別說對抗北方數十年,史從雲一出兵,他們能頂一年都謝天謝地。


    可史從雲改元彰武,南吞江北、南平、武平,北敗契丹,西吞蜀地、漢中,其饕鬄之口絕不會停,今日不舉兵,來日他也必會刀兵相加。


    所謂‘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今日也是同理,陛下,諸位,萬望三思啊!”


    陳喬也說得十分入情,一時間朝堂上也有些人點頭讚成他的說法。


    史從雲的野心隻要是聰明人都能看出來,如今的蜀國沒有諸葛亮,沒有魏延,沒有薑維等等悍將,抵擋不了北方幾十年,但江南沒有選擇,隊友拉胯也總比沒有隊友強。


    雙方的話都有道理,上麵的李璟又陷入兩難之中,於是看向下方的太子李從嘉。


    李從嘉見父皇看過來,猶豫一下吞吞吐吐道:“事關重大,請.......請父皇聖心獨裁,兒臣定會鼎力支持,鞍前馬後。”


    這下大家的目光又匯聚道國主李璟身上。


    李璟正躊躇難決時,大殿側麵突然急匆匆進來個宦官,麵色惶恐的低頭在李璟耳邊說了幾句。


    上首寶座上的國主李璟麵色大變,臉色發白,唇腮有些輕微顫抖,抬手製止下方鬧哄哄討論的群臣。


    顫聲道:“不必再議了.......”


    眾大臣和太子不解,看向麵色不對的國主李璟。


    “剛剛西麵來了消息,史從雲已經打到成都了!”


    國主的話聲音不大,在空曠大殿中卻格外清晰,一下如一聲驚雷炸得所有人腦瓜嗡嗡直響,心神不安。


    “這........史從雲出兵不過兩個多月,何至於.......”戶部侍郎韓熙載話到一半停住了,大殿裏一時間安靜得可怕,震驚,不安的氣氛在無聲中蔓延。


    反倒是年紀大,方才還主戰的陳喬最先醒悟過來,連拱手道:“老臣請陛下立即驅逐蜀國來使,同時分別派人去大梁,向史從雲說明情況,我朝沒有接納蜀國求援,而是立即驅逐他們的使者。”


    “對對對,陳公所言極是!”


    “臣附議!”


    “臣也附議!”


    眾人紛紛開口,原本還吵成一團的大臣這些瞬間團結一致了。


    李璟也反應過來,不優柔寡斷了,立即到:“準奏,按陳公說的辦。”


    那邊韓熙載也顧不得太子在場,提出道:“陛下,據說周公(周宗)之女周憲很受史從雲寵愛,就在大梁,請派周家人去大梁走方便之門,說不定拉近和史從雲的關係,也更好說上話,不然萬一解釋不清,事情便不好辦了。”


    李璟連連點頭,也顧不得周憲曾經是他兒媳婦的事,立馬準奏,準備親自去周家一趟,一時間南唐的朝廷也忙碌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河山風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的長槍依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的長槍依在並收藏五代河山風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