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大馬金刀返回了東明縣,他是縣尉,二把手,但是他當二把手,又有誰敢當一把手呢?所以這個縣是沒有知縣的。


    不但沒有知縣,甚至衙役都沒有幾個……牛英治理地方很有特色,不管大事小情,他一聲令下,自然有人照著做。


    征收稅糧,征調民夫,全都是他的一句話。


    如果地方上有衝突,那也不怕,他安排了幾個老兵,扛著縣衙的令牌,到各地巡視,小的衝突,直接當地解決,解決不了就來縣衙,由他這個縣尉決斷。


    幾年下來,他處理的案子,沒有一個不服氣的。


    從一些指標來看,東明縣簡直做到了三代之治。


    耕者有其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偷竊搶劫,沒有欺壓百姓,沒有冤假錯案……很完美嗎?


    不!


    哪怕牛英自己都承認,差得太遠了,這塊飽受水旱災害侵襲的土地,窮得驚心動魄,氣衝鬥牛。


    全縣有耕地八十萬畝,人二十萬不到,差不多每個人能分到四畝田,一個三口之家差不多是十畝。


    東明的畝產不及南方,每畝最多一石糧食,其中要交的田賦是三鬥,再扣除一些徭役雜稅,攤到每個人頭上,一年隻有三百斤糧食。


    這還是豐收年景,稍微遇到災害,立刻就要折半。


    老百姓一點結餘都沒有,蓋房,成親,上學……每一樣事情,都要借錢。運氣好苦幹幾年,還能還上,運氣不好,直接就會被債務壓垮。


    牛英不敢多用衙役,也是這個道理,他想把開銷壓到最低,減輕百姓負擔。


    可即便他再努力,也隻能如此了。


    貧窮,饑餓,災害,像是夢靨,縈繞在所有人的頭頂。


    這麽個局麵,要怎麽辦?


    民力,地力,已經完全到達了極限……甚至向外移民都做不到。


    九牧林家能組織移民高麗,那是福建有移民闖蕩的習慣,而且閩商實力雄厚,福建的物產也算豐饒,茶葉通行天下,都是十分能打的拳頭產品。


    一個壯丁出海,家裏的妻子和父母還能采茶炒茶,走街串巷,販賣山貨……維持家用,不至於無依無靠。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而且出海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有相當多的培訓,認識幾個字是必須的吧,了解目的地的情況也是應該的吧……總不能像發配罪犯一樣,把人裝船扔出去,然後就不管了。


    東南的學風還是很濃厚的,識字的人也多。


    很遺憾,這些條件放在東明縣,全都達不到。


    一家之中,就那麽一兩個青壯,讓他們去海外,家裏的婦孺老弱怎麽耕田種地,怎麽養活自己?


    設身處地想想,你決定離開,然後父母妻兒就會挨餓,受凍,甚至喪命,你還能走得了嗎?


    舉家遷徙,又哪來的錢財糧食?


    即便朝廷願意出,老百姓也不會輕易就願意背井離鄉,還是需要教育宣傳……否則的話,就隻能用繩拴著,效仿老朱,強製移民……而且還是強製移民海外!


    沒有足夠的準備,這種程度的移民,必定會淪為一場災難。


    所以說任何一項措施,都要先考慮清楚狀況。不然盲目模仿,必定會出大事情。


    趙桓當了十幾年的皇帝,他也總結了不少經驗,目標不妨偉大一點,但是步子必須穩健……移民開拓,發展商業,點科技樹,走工業路子……這些看似正確的東西,最好要先弄清楚條件。


    沒有足夠的基礎,步子大了,就隻會扯著蛋。


    一樣的國策,不同的國情,結果也肯定是南轅北轍。


    這麽高深的理論部分,牛英是不清楚的……但是卻不妨礙他堅定執行趙桓旨意。


    牛英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縣的老兵,老農,一共五百多人,齊集一堂。


    牛英滿臉紅光,笑容可掬。


    “這回俺見到了官家,官家問了好多事情,咱們大家夥的難,官家都知道哩!”


    在場這幫人紛紛點頭,十分感慨,都說官家還是好官家,比他爹強多了雲雲。


    牛英看著這幫人,突然笑了,“你們是不是覺得官家也就是問問?告訴你們吧,官家已經下旨了,今年的秋稅就要降到一成,官家減賦了!”


    此話一出,人們短暫發愣,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足足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才有人反應過來,繼而淚流滿麵。


    人們黑壓壓跪倒,痛哭流涕,望著京城方向,磕頭作響,拜謝皇恩!


    百姓們山呼海嘯一般的熱情,讓牛英也是頗為感動,眼圈泛紅了。


    說起來他一個軍中悍將,能跟官家說得上話的,跑到這麽個窮縣當縣尉,是為了什麽?還不是覺得自己能做點事情,能讓鄉親過得更好。


    有人貪圖享受不假,可也有人想著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認可。


    不管文人還是武夫,都不乏這樣的人物。


    過了許久,等大家夥平靜下來,牛英才讓他們坐好……該商量一下要怎麽辦了!


    “田賦減下來了,官家的意思是希望大家夥能拿出一點土地,發展百工百業,不必全都種田……要讓大家夥發揮才智,各顯神通,想辦法把日子過得更好……咱們就商議商議,要怎麽辦……”


    接下來的幾個月,東明縣就跟開了鍋似的,從上到下,全都在討論。


    在秋收之前,終於討論出來了眉目。


    首先,每家每戶,要多給一點菜地,根據各個村子的情況不同,從半畝到兩畝不等……可別小看這點菜地,落到一個勤勞的農夫手裏,能折騰出花來。


    首先是種植一些蘿卜白菜,這是基本的蔬菜。


    然後可以種一些豆子,芝麻,做豆腐,榨油,芝麻醬……餐桌立刻就不一樣了。


    還能在房舍邊上,弄個豬圈,養兩口肥豬。


    再有空餘的地方,種上幾十株果樹,孩子們就有水果吃了,豐收的果子還能曬果幹,拿來釀酒。


    在果樹下麵,再養一些家禽,每天還能收獲一些雞蛋。


    一個農戶,可不是耕田種地那麽簡單。


    每一個過得好的農家,都是個小型的農莊,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能把這些都做好,七八成的農戶都能保證基本的口糧和蔬菜,還有一些肉蛋供應,吃得好了,人也就壯了。


    正如趙桓預料的那樣,農村的確是百工百業,隻要釋放出空間,很快就能興旺起來。


    首先一點,東明的石匠都忙活起來,不少百姓種植了黃豆,準備著弄一個石磨。或者幹脆更進一步,建個磨坊,一些富裕的農戶已經開始籌措更大的舉動了。


    也有百姓種植了桑麻,紡車的需求也上來了。


    木匠也變得忙碌起來。


    想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可手裏的錢又太少了。


    在這個關頭,康國銀行的借貸就送了過來。


    牛英代表東明縣,和銀行的人談了一份借貸協議。


    他們一共借了八千緡,年息百分之五,另外由朝廷出麵,承擔百分之二,也就是老百姓要承擔的利息隻有百分之三!


    當結果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懵了。


    百分之三?


    僅僅是原本的一成啊!


    這還真不是誇張,很多地方都有族產義田,除了用來接濟貧苦之外,也能放貸……比如始作俑者的範氏義田,就是靠著放貸賺錢,逐步擴張到了八千畝,至於大聖人朱熹,也是放貸高手。


    年息兩三成已經算是良心的良心。


    利滾利,驢打滾兒,能活活把一個家給吞了。


    可這一次落到百姓頭上的利息居然隻有百分之三,低到讓人不敢相信……


    “牛爺,不會是朝廷故意設套,害咱們吧?”


    牛英氣得把眼珠瞪圓了,“放什麽屁?這是官家的意思!再說了,上麵也蓋著俺牛英的印,要是假的,你們就拿斧子,把俺的腦袋砍下來!”


    百姓們連連擺手,賠笑道:”咱哪敢啊……就是,就是有點不幹相信。”


    牛英哼了一聲,“說實話,俺也不敢信……咱們是遇上了好官家啊!”


    借到了錢的東明縣,迅速動了起來……雖然錢不多,但卻已經能發揮很大作用了。有一個王姓老漢,憑著祖傳的手藝,在縣城幹了個鐵匠爐。


    一口氣收了二十名學徒工,準備大幹一場。


    還有個姓韓的獸醫拿著錢租了個門麵,專門給牲畜治病,深受百姓歡迎。


    相比之下,最大的投資還是落在了木器行上麵。


    東明縣的木匠不少,手藝也不錯,隻不過以往隻能趁著農閑的時候,做幾個補貼家用,這一次機會來了,就幹一票大的。


    足足投入了五千緡,由八個最好的木匠挑頭,成立木器行。


    他們的第一款產品就是鼓風機。


    令人驚歎的是由於他們的東西質量過硬,竟然得到了軍械監的認可,第一筆采購下來,就是一萬二千緡!


    窮苦的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發財的希望,鄉鎮作坊,迅速發展壯大,吸引著青壯勞力加入其中。


    這一片飽受黃河摧殘的土地,迸發出了勃然生機。


    牛英這個軍中悍將,殺人屠夫,居然成了治理地方的幹吏,帶領百姓致富的表率。


    麵對這個奇幻的結果,武將們倍感欣慰,回京述職的曲端叉著腰,就對著政事堂諸公毫不客氣道:“本王真是沒想到啊,居然連一個軍中退役的老卒也比不上?看起來這聖賢書也不過如此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成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宋成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