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個好男兒,說起來容易,身體力行,又何其之難啊!”趙桓長歎一聲,“從今往後,你就隨在我的身邊,瞧瞧朝政是如何運轉的,回頭也該物色個師傅,好好教一教了。”
趙諶眼珠轉了轉,突然仗著膽子道:“我,我想請黃龍侯教導孩兒。”
“你倒是眼光不錯。”趙桓笑了,“你怎麽就看上了嶽卿嗎?”
“我,我跟嶽雲是朋友。”趙諶咬牙道。
“朋友?”
“嗯!”趙諶用力點頭,“騎馬射箭,都是他教我的,可我想直接跟他爹學。”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趙桓這才想起來,貌似還是他瞧著嶽雲跟趙諶年紀差不多,就讓嶽雲去的東宮,陪著趙諶來的,也算是給孩子找個伴。
現在算來,也有大半年了。
趙諶跟嶽雲在一起,慷慨了一些,也是可能的,畢竟若是老樣子,趙家人的骨氣不多啊!
“你想學,也要人家肯教才行,有空還是多觀政,多學習,切莫懈怠了。”
趙桓又交代了幾句,可終覺得言語枯竭,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麽好,便放了趙諶離去。趙桓並沒有去見朱皇後,不是別的,單純覺得有點突然。但既然見了麵,捅破了窗戶紙,便不能裝傻。
趙桓幹脆從李邦彥進獻的金子當中,封了一千兩,送給了皇後。隨後又找出了一副鎧甲,一張硬弓,加上一盒子珠寶,送了過去。
到底是一百多年的皇宮,就算真的節儉,也不至於連點像樣的東西也沒有。
送了禮物之後,父子再見麵,氣氛就好了不少。
趙桓又一次拉著兒子的胳膊,帶著他去大慶殿。
“你給我聽好了,今天可別胡說了,大庭廣眾之下,要給人臉麵,懂嗎?”
“懂,狗也是有尊嚴的!”
趙桓愕然,這混小子還真不客氣啊!但趙桓卻沒有生氣,甚至還有那麽點雀躍,皇子嗎,總要有點棱角才好,甚至趙桓還盼著孩子能更加頭角崢嶸一些,那才有個真龍的模樣。
他升座金殿之後,就讓趙諶站在了自己身邊。
坦白講,趙諶並沒有正式冊封太子,即便成為儲君,也不能隨便跑到大殿上觀政……隻是趙桓做事,又豈是他們幹涉的,就連攤丁入畝這種大事,都管不了,還在細枝末節上浪費什麽功夫,所以大家夥很默契地選擇了沉默。
趙桓微微一笑,“前幾天禦宴之上,朕說了很多,剛剛金國方麵委托一位高麗使者來到了大宋,他意在促成兩國和談。朕可以先跟大家夥說清楚,朕的態度是不變的。可朕也清楚,既然選擇了戰鬥到底,那就必須要做好付出足夠代價的準備。要知己知彼,堅定信念。不妨就讓那個高麗人講講,看看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咱們大宋到底有哪些不足之處……”
趙桓講完之後,就讓人把金富轍帶來上來,畢竟這次不是為了看猴戲,鄭知常就被扔下了。
金富轍也收拾體麵了不少,恭恭敬敬給趙桓施禮。
“外臣拜見大宋天子……外臣雖是奉了金國皇帝之言前來,卻也並非隻是為了大金當說客,更不是鄭知常嘴裏的國賊,還請官家明鑒。”
趙桓笑道:“那是你們國內的事情,朕不想過問,便是國賊,也是高麗的賊,朕隻想聽聽,也讓朝中諸公聽聽,你這個高麗使者,有什麽高論?”
金富轍深吸口氣,再三磕頭道:“回大宋官家的話,外臣以為大金十餘年間,席卷大遼,統禦萬裏,成就霸業,鐵騎二十萬,兵勢強盛,絕非虛言。單以武力而論,大宋尚有不如之處,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趙桓點頭,“沒錯,朕要把大金國說的一錢不值,那大宋又算什麽?一年多的時間,兩河之地,千萬生靈,全都落到了人家手裏,河北禁軍,西軍,各地勤王之師,損耗數量超過幾十萬,名臣大將,接連陣亡,如種師中、如王淵、如張孝純,如楊惟忠……以情勢而言,咱們大宋還是失敗者,而且敗得很慘,不需要什麽粉飾。”
趙桓的態度讓金富轍都吃了一驚,他遲愣片刻,便急忙磕頭道:“大宋天子果然氣度非凡,外臣五體投地……正因為金人強盛,且願意和大宋議和,外臣以為何不先答應了他們。這樣一來,暫時息兵罷戰,給老百姓一個喘息的時機。十年升息,十年教訓。過些年之後,大宋勵精圖治,臥薪嚐膽,有了幾十萬甲士,兵精糧足,氣勢恢宏。彼時金人沉溺享樂,安處榮華。老一輩精兵猛將悉數凋零,剩下的人又如何能擋得住大宋王師?”
金富轍說到這裏,竟然不自覺挺直脊背,因為他都覺得自己講話太有道理了,簡直為大宋考慮萬全,比起大宋的忠臣孝子還要孝順了。
“故此外臣鬥膽勸說大宋天子,緩一緩吧,刀兵一起,黎民塗炭,不論宋金百姓,都損失慘重,民不聊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又何必一味求戰,致使生靈塗炭呢?”
金富轍說到這裏,還向四周看了看,他的眼神分明在詢問大宋諸公,你們就沒有半點仁慈之心嗎?
就算真的要報仇,也未必急於一時,暫時退一步,給大家一條活路,讓百姓休養生息,難道不好嗎?
天可憐見啊,他一個外臣,都為了大宋著想,真不知道這幫人在想什麽……
大慶殿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金富轍的這套觀點,並不是多新鮮,相反,大宋朝堂之上,不乏這樣的人物,隻不過他們還不敢把議和擺在台麵上,可從他們的心思講,緩一緩,退一退,卻是很多人的共識。
比如張邦昌,比如李光!
再加上現在的金富轍。
“官家,外臣還有一句話要說,大金的確同意交還土地,或是河東,或是河北……也或許就可以將兩河之地交還,金人隻要燕雲,恢複到宋遼對峙的時候,不用打仗,不損民力,就換來了太平安康,為什麽就不能談談?”
……
金富轍的話,又讓殿中諸臣神色一動,陷入了思忖。
其實類似的議和主張,也從金國方麵放出來過。
但是對不起了,那時候大宋百官信的不多。
倒不是說他們不想和平,而是大宋沒有那個實力。議和之後,喪權辱國不說,金人還可能翻臉無情,誰又能替金人擔保呢?
現在的情形卻是不太一樣了,誰都看得出來,金人或許還強勢,但雙方已經形成了某種平衡。
這個時候,暫時議和,休養生息幾個年頭,似乎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罪孽,難道真的要弄得戶口減損大半,屍骨如山,流血成海嗎?
這個事情到底要如何決斷?
趙桓在慶功宴上的表態,雖然很直白了,李邦彥也拋出了府兵製的事情,隨後李綱辭相,呂頤浩上了萬言書,諫言土斷,攤丁入畝……
這些事情看似順理成章,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
有人要問了,這麽幹,或許能打贏金國,可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究竟值不值得?難道就一定要這麽激烈嗎?
就不能選擇更圓融的方式嗎?
大宋朝堂的思想並沒有因為李綱的離去,而變得統一,不同的意見隻是暫時壓了下去,卻沒有真正解決。
“諸位愛卿,你們都是飽學之士,金富轍一介外臣,他的意見說完了,朕也不是要大家駁斥他,隻是想問問大家夥,也請教天下人,到底要怎麽看當下的事情,能不能暫時議和……”趙桓笑道:“朕先言明,暢所欲言,你們不用為了迎合朕,就違背本心,咱們把好的壞的,都擺在台麵上,說個清楚。堂堂正正,大鳴大放……”趙桓說到這裏,先把目光落在了呂頤浩身上。
“呂相公,你先談談吧!”
呂頤浩繃著臉,微微頷首,思忖了片刻,他才道:“啟奏官家,臣以為金富轍之言,是在顛倒黑白,混淆視聽。臣隻想說一件事,金人圖謀大宋,十幾萬大軍南下,殺傷搶掠,無惡不作。我大宋上下,萬眾一心,奮起反擊,一年之間,斃殺的金兵也在幾萬之上,重創金人氣焰。結果就有人講,說打仗不對,兵連禍結,勞民傷財,要給百姓休養生息,仿佛官家和朝廷有意害大宋百姓一樣?”
“我隻想問問諸公,冤有頭,債有主!這場仗是咱們選的嗎?難道真的是所有的戰爭都是錯的?隻要不打仗,不殺人,就是好的?就是老百姓想要的?”
“對於這種想法,我隻能說迂腐鄉願,或者幹脆說,就是居心叵測……照這個想法,是不是有朝一日,咱們北伐金賊,犁廷掃穴,殺了金人,還要背負罵名?說咱們殘暴嗜血?有這樣的道理嗎?始作俑者到底是誰,又是誰選擇了戰爭,現在說為了黎民百姓,想要議和,當初呢?是誰要攻破開封,把百萬生靈變為奴仆?”
呂頤浩的聲音在大殿回蕩,不少人都瞠目結舌,呆呆看著這位新任的首相,露出了驚訝的神情……
“不管話說得再好聽,可仔細想想,就知道其中的荒謬之處……金人為什麽願意議和,因為他們國內亂成一團,需要時間梳理。不說別的,隻要咱們同意了議和,河東,河北,那麽多的義軍百姓,該怎麽辦?勢必認為朝廷拋棄了他們,我想請問諸公,這個後果咱們誰能承擔?”
“正因為百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我們才不能半途而廢。金人並非不願意戰,他們隻是害怕戰敗!咱們就該把最慘痛的失敗,送到他們的麵前!戰!唯有血戰到底,絕不議和,如此才能對得起蒼生百姓的重托。”
“舉國惶恐之時,是李伯紀挺身而出,力主抗金禦敵;二十幾萬金人南下,國家危亡,是宗汝霖拖著老邁之軀,毅然北上,舍身赴死;興漢侯拖腸死戰,拚出了青化大捷;嶽太尉給兒子買了十年的新衣,兵進燕京,大漲國威……還有無數將士,浴血奮戰,舍死忘生,換來了今天的局麵。若有誰還覺得可以議和,可以緩兵,可以打著為民請命的借口,阻撓變法,抗拒土斷,繼續安享榮華富貴。”
“這樣的無恥之徒,便是國賊,便是真正的奸佞,蒼天在上,千秋青史,自有公斷!絕不饒恕!”
在這一刻,呂頤浩氣勢洶洶,凜然正氣,讓人不敢正視。
人們都說李綱是主戰派的旗幟,可是眾人見識了呂頤浩才知道,敢情李綱隻能算溫和了,這位才是真正不計一切代價,抗金到底的男人!
趙桓微微沉默,掃視所有人,淡淡問道:“還有別的意見嗎?”
趙諶眼珠轉了轉,突然仗著膽子道:“我,我想請黃龍侯教導孩兒。”
“你倒是眼光不錯。”趙桓笑了,“你怎麽就看上了嶽卿嗎?”
“我,我跟嶽雲是朋友。”趙諶咬牙道。
“朋友?”
“嗯!”趙諶用力點頭,“騎馬射箭,都是他教我的,可我想直接跟他爹學。”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趙桓這才想起來,貌似還是他瞧著嶽雲跟趙諶年紀差不多,就讓嶽雲去的東宮,陪著趙諶來的,也算是給孩子找個伴。
現在算來,也有大半年了。
趙諶跟嶽雲在一起,慷慨了一些,也是可能的,畢竟若是老樣子,趙家人的骨氣不多啊!
“你想學,也要人家肯教才行,有空還是多觀政,多學習,切莫懈怠了。”
趙桓又交代了幾句,可終覺得言語枯竭,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麽好,便放了趙諶離去。趙桓並沒有去見朱皇後,不是別的,單純覺得有點突然。但既然見了麵,捅破了窗戶紙,便不能裝傻。
趙桓幹脆從李邦彥進獻的金子當中,封了一千兩,送給了皇後。隨後又找出了一副鎧甲,一張硬弓,加上一盒子珠寶,送了過去。
到底是一百多年的皇宮,就算真的節儉,也不至於連點像樣的東西也沒有。
送了禮物之後,父子再見麵,氣氛就好了不少。
趙桓又一次拉著兒子的胳膊,帶著他去大慶殿。
“你給我聽好了,今天可別胡說了,大庭廣眾之下,要給人臉麵,懂嗎?”
“懂,狗也是有尊嚴的!”
趙桓愕然,這混小子還真不客氣啊!但趙桓卻沒有生氣,甚至還有那麽點雀躍,皇子嗎,總要有點棱角才好,甚至趙桓還盼著孩子能更加頭角崢嶸一些,那才有個真龍的模樣。
他升座金殿之後,就讓趙諶站在了自己身邊。
坦白講,趙諶並沒有正式冊封太子,即便成為儲君,也不能隨便跑到大殿上觀政……隻是趙桓做事,又豈是他們幹涉的,就連攤丁入畝這種大事,都管不了,還在細枝末節上浪費什麽功夫,所以大家夥很默契地選擇了沉默。
趙桓微微一笑,“前幾天禦宴之上,朕說了很多,剛剛金國方麵委托一位高麗使者來到了大宋,他意在促成兩國和談。朕可以先跟大家夥說清楚,朕的態度是不變的。可朕也清楚,既然選擇了戰鬥到底,那就必須要做好付出足夠代價的準備。要知己知彼,堅定信念。不妨就讓那個高麗人講講,看看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咱們大宋到底有哪些不足之處……”
趙桓講完之後,就讓人把金富轍帶來上來,畢竟這次不是為了看猴戲,鄭知常就被扔下了。
金富轍也收拾體麵了不少,恭恭敬敬給趙桓施禮。
“外臣拜見大宋天子……外臣雖是奉了金國皇帝之言前來,卻也並非隻是為了大金當說客,更不是鄭知常嘴裏的國賊,還請官家明鑒。”
趙桓笑道:“那是你們國內的事情,朕不想過問,便是國賊,也是高麗的賊,朕隻想聽聽,也讓朝中諸公聽聽,你這個高麗使者,有什麽高論?”
金富轍深吸口氣,再三磕頭道:“回大宋官家的話,外臣以為大金十餘年間,席卷大遼,統禦萬裏,成就霸業,鐵騎二十萬,兵勢強盛,絕非虛言。單以武力而論,大宋尚有不如之處,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趙桓點頭,“沒錯,朕要把大金國說的一錢不值,那大宋又算什麽?一年多的時間,兩河之地,千萬生靈,全都落到了人家手裏,河北禁軍,西軍,各地勤王之師,損耗數量超過幾十萬,名臣大將,接連陣亡,如種師中、如王淵、如張孝純,如楊惟忠……以情勢而言,咱們大宋還是失敗者,而且敗得很慘,不需要什麽粉飾。”
趙桓的態度讓金富轍都吃了一驚,他遲愣片刻,便急忙磕頭道:“大宋天子果然氣度非凡,外臣五體投地……正因為金人強盛,且願意和大宋議和,外臣以為何不先答應了他們。這樣一來,暫時息兵罷戰,給老百姓一個喘息的時機。十年升息,十年教訓。過些年之後,大宋勵精圖治,臥薪嚐膽,有了幾十萬甲士,兵精糧足,氣勢恢宏。彼時金人沉溺享樂,安處榮華。老一輩精兵猛將悉數凋零,剩下的人又如何能擋得住大宋王師?”
金富轍說到這裏,竟然不自覺挺直脊背,因為他都覺得自己講話太有道理了,簡直為大宋考慮萬全,比起大宋的忠臣孝子還要孝順了。
“故此外臣鬥膽勸說大宋天子,緩一緩吧,刀兵一起,黎民塗炭,不論宋金百姓,都損失慘重,民不聊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又何必一味求戰,致使生靈塗炭呢?”
金富轍說到這裏,還向四周看了看,他的眼神分明在詢問大宋諸公,你們就沒有半點仁慈之心嗎?
就算真的要報仇,也未必急於一時,暫時退一步,給大家一條活路,讓百姓休養生息,難道不好嗎?
天可憐見啊,他一個外臣,都為了大宋著想,真不知道這幫人在想什麽……
大慶殿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金富轍的這套觀點,並不是多新鮮,相反,大宋朝堂之上,不乏這樣的人物,隻不過他們還不敢把議和擺在台麵上,可從他們的心思講,緩一緩,退一退,卻是很多人的共識。
比如張邦昌,比如李光!
再加上現在的金富轍。
“官家,外臣還有一句話要說,大金的確同意交還土地,或是河東,或是河北……也或許就可以將兩河之地交還,金人隻要燕雲,恢複到宋遼對峙的時候,不用打仗,不損民力,就換來了太平安康,為什麽就不能談談?”
……
金富轍的話,又讓殿中諸臣神色一動,陷入了思忖。
其實類似的議和主張,也從金國方麵放出來過。
但是對不起了,那時候大宋百官信的不多。
倒不是說他們不想和平,而是大宋沒有那個實力。議和之後,喪權辱國不說,金人還可能翻臉無情,誰又能替金人擔保呢?
現在的情形卻是不太一樣了,誰都看得出來,金人或許還強勢,但雙方已經形成了某種平衡。
這個時候,暫時議和,休養生息幾個年頭,似乎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罪孽,難道真的要弄得戶口減損大半,屍骨如山,流血成海嗎?
這個事情到底要如何決斷?
趙桓在慶功宴上的表態,雖然很直白了,李邦彥也拋出了府兵製的事情,隨後李綱辭相,呂頤浩上了萬言書,諫言土斷,攤丁入畝……
這些事情看似順理成章,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
有人要問了,這麽幹,或許能打贏金國,可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究竟值不值得?難道就一定要這麽激烈嗎?
就不能選擇更圓融的方式嗎?
大宋朝堂的思想並沒有因為李綱的離去,而變得統一,不同的意見隻是暫時壓了下去,卻沒有真正解決。
“諸位愛卿,你們都是飽學之士,金富轍一介外臣,他的意見說完了,朕也不是要大家駁斥他,隻是想問問大家夥,也請教天下人,到底要怎麽看當下的事情,能不能暫時議和……”趙桓笑道:“朕先言明,暢所欲言,你們不用為了迎合朕,就違背本心,咱們把好的壞的,都擺在台麵上,說個清楚。堂堂正正,大鳴大放……”趙桓說到這裏,先把目光落在了呂頤浩身上。
“呂相公,你先談談吧!”
呂頤浩繃著臉,微微頷首,思忖了片刻,他才道:“啟奏官家,臣以為金富轍之言,是在顛倒黑白,混淆視聽。臣隻想說一件事,金人圖謀大宋,十幾萬大軍南下,殺傷搶掠,無惡不作。我大宋上下,萬眾一心,奮起反擊,一年之間,斃殺的金兵也在幾萬之上,重創金人氣焰。結果就有人講,說打仗不對,兵連禍結,勞民傷財,要給百姓休養生息,仿佛官家和朝廷有意害大宋百姓一樣?”
“我隻想問問諸公,冤有頭,債有主!這場仗是咱們選的嗎?難道真的是所有的戰爭都是錯的?隻要不打仗,不殺人,就是好的?就是老百姓想要的?”
“對於這種想法,我隻能說迂腐鄉願,或者幹脆說,就是居心叵測……照這個想法,是不是有朝一日,咱們北伐金賊,犁廷掃穴,殺了金人,還要背負罵名?說咱們殘暴嗜血?有這樣的道理嗎?始作俑者到底是誰,又是誰選擇了戰爭,現在說為了黎民百姓,想要議和,當初呢?是誰要攻破開封,把百萬生靈變為奴仆?”
呂頤浩的聲音在大殿回蕩,不少人都瞠目結舌,呆呆看著這位新任的首相,露出了驚訝的神情……
“不管話說得再好聽,可仔細想想,就知道其中的荒謬之處……金人為什麽願意議和,因為他們國內亂成一團,需要時間梳理。不說別的,隻要咱們同意了議和,河東,河北,那麽多的義軍百姓,該怎麽辦?勢必認為朝廷拋棄了他們,我想請問諸公,這個後果咱們誰能承擔?”
“正因為百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我們才不能半途而廢。金人並非不願意戰,他們隻是害怕戰敗!咱們就該把最慘痛的失敗,送到他們的麵前!戰!唯有血戰到底,絕不議和,如此才能對得起蒼生百姓的重托。”
“舉國惶恐之時,是李伯紀挺身而出,力主抗金禦敵;二十幾萬金人南下,國家危亡,是宗汝霖拖著老邁之軀,毅然北上,舍身赴死;興漢侯拖腸死戰,拚出了青化大捷;嶽太尉給兒子買了十年的新衣,兵進燕京,大漲國威……還有無數將士,浴血奮戰,舍死忘生,換來了今天的局麵。若有誰還覺得可以議和,可以緩兵,可以打著為民請命的借口,阻撓變法,抗拒土斷,繼續安享榮華富貴。”
“這樣的無恥之徒,便是國賊,便是真正的奸佞,蒼天在上,千秋青史,自有公斷!絕不饒恕!”
在這一刻,呂頤浩氣勢洶洶,凜然正氣,讓人不敢正視。
人們都說李綱是主戰派的旗幟,可是眾人見識了呂頤浩才知道,敢情李綱隻能算溫和了,這位才是真正不計一切代價,抗金到底的男人!
趙桓微微沉默,掃視所有人,淡淡問道:“還有別的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