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有夢想。我有過一個夢想。就是把“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的故事寫成書,再現這一段在中國媒體上鮮為人知,卻在國外媒體上曾經沸沸揚揚的海洋事件。
“向陽紅五號”船的太平洋遠征,不是一般的海洋考察探險,也不是繼承古人之誌開辟新的海上絲路,而是為了我國的戰略武器試驗選擇靶場。這在當時是國家的最高機密。一般來說,既是國家機密,就不能夠寫成大眾讀物。夢想終歸是夢想,離成書還差十萬八千裏。
0世紀80年代,“向陽紅五號”船由一艘身份複雜的神秘船隻逐漸因為承擔國際合作項目而在南海、太平洋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它的照片在國外媒體上。在世,在國新西蘭、法國、日本等國的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眼裏,它已經沒有什麽機密了。
“向陽紅五號”船上的許多當年參加“718工程”任務的人員,也大多走上了新的崗位,有的成了局長、書記、主任,有的成了著名科學家和學者,有的離開了海洋係統,成為了內地的官員和企業家。由於人事的變遷,我也離開了“向陽紅五號”船進人了新的崗位。但一種“向陽紅情結”,一種那個年代、與那些人,在那種環境中千百次鏤刻下來的印象,卻時常像風一樣飄過,像夢一樣縈繞。
1998年,我在廣州圖書城偶然發現了《火箭在發射一任新民傳》。這是一本解密了的關於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後來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任新民的傳記。其中披露了“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部分過程。
這本書不僅給我提供了當年“718工程”的許多內幕,也給了我一個重要的信息:“718工程”解密了。不久,在北京圖書大廈,我又得到了《長愛萍傳》,進一步看到了“718工程”項目的許多背景資料。00年,“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後,國家解密了大量的“兩彈一星”秘密。如同一塊玉佩的兩半,一半是我親身的經曆、直覺;另一半在陸續發表的公開讀物和曆史檔案中。經過初步的整理,我開始在中國海洋報和羊城晚報上,試著發表紀實文章。
一個個人的夢想,想把它變為現實。
把“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的故事寫成書,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夢想,是現在海洋界許多高層領導和專家們的夢想,也是成百上千名參與過“向陽紅五號”船五次太平洋遠征的人們的共同夢想。
005年,當《絕密航程》的出版策劃被國家海洋局孫誌輝局長了解後,很快得到了他的關注,他立即指示有關部門列專項支持書的寫作與。國洋報項,報資料的工,同,催化書的形成。寫書的立項計劃傳到“向陽紅五號”船曾經所在的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後,李立新局長、成純發書記立即出麵支持,高度關注資料的收集。曾為“向陽紅五號”船船長,又參加過兩次遠洋的李立新局長還主動介紹了“向陽紅五號”船和當時執行“718工程”任務的許多情況。曾經擔任國家海洋局“718工程”辦公室要職、後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的陳炳鑫在項目立項之後,首先接受了專題采訪,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信息。一些參加過“向陽紅五號”船遠征的官兵,聽說要把他們經曆的故事寫成書,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由於“向陽紅五號”船當年執行的任務密級特別高,參與人員包括船長、政委在內未能個人保存任何文字資料。正當我為資料散失而惋惜並一籌莫展之時,當年參加任務的指揮參謀、後任職於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的張季棟向我提供了一份《特定洋區調查資料匯編》,這份珍貴資料在我的寫作中起到了能夠準確地把握事件發生的時空框架的作用。同時,我也榮幸地得到了當年隨“向陽紅五號”船遠征太平洋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楊子模、新華社記者陸其明、解放軍報記者羅同鬆、人民海軍報記者黃彩虹等的支持,他們慷慨地為我提供了許多當年高層的信息,他們三人詳細的日記、圖片資料和實物收藏使我核實佐證了許多曆史事件。
我也得到了我的同事翟亞娜、潘虹、羅茜、田東霖、胡俊麗等的長期幫助,是他們為我查閱了海量的檔案資料,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圖片,並在寫作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個共同夢想,即將成為現實。
“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的故事,整個事件時間跨度1年,僅“向陽紅五號”船上就有幾百名親曆者。每個人都在任務中擔任一個或多個角色,有的隻是做做後勤服務,站站崗、開開機器等十分平常的事,沒有驚險的故事,不可能把大多數人都搬到書上去。這樣我就隻能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一些細節,力求見事也見人。
整個事件圍繞著尋找和選擇海上靶場和最後一次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展開。但海上的故事多數時候並不驚險,在海上“今天是昨天的重複”,甚至各個事件之間並沒有邏輯聯係。這使我不得不在結構上謹慎采用故事來展開事件。這就形成了非拉鏈似的,類似於葡萄藤似的篇章結構。有的地方,特別是敘說骨幹事件時,隻能是見事不見人。
007年春節之後,我向中國海洋報社報告,初稿已經完成。不久,報社領導通知我,中央電視台***欄目將根據書稿的初稿和提供的影像資料,製作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個消息如同往一堆已經發酵的穀物裏加了一把催化劑,我的夢和海洋人的夢像酒香一樣升騰,並向四麵飄散開來。連早已離開“向陽紅五號”船,離開海洋界,轉人河南、河北、天津、湖北、安徽、福建、廣東等地工作的“老五號”們也都聞到了香味。在“向陽紅五號”船的原單位南海分局,當中央電視台在“海洋雅苑老幹活動中心”搭起攝影棚,錄製現場時,前來關注的新老海洋人,老“五號船”的人絡繹不絕。
現在,無數海洋人期盼,也經過了許多海洋人、電視人辛勤勞動的《絕密航程》電視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四次播出,《絕密航程》一書也在中國海洋報社和海洋出版社的安排下正式出版。我的夢,許多海洋人的夢,在眾人的合力中終於夢想成真。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由於個人視野之所限,水平和細節資料之欠缺,疏漏和偏頗之處在所難免。作為一本書,一部紀錄片,敘說一個完整的曆史事件,我深知竭盡全力也難於達到廣大海洋人、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希望這個緣起於一個人、一些人的夢的作品,隻是一個開頭,更多的人會來續這個夢,會補充我們的不足,一艘新的“向陽紅五號”船會重新起航,航行得還會更遠更震撼……
作者
008年9月11日於廣州(未完待續)
“向陽紅五號”船的太平洋遠征,不是一般的海洋考察探險,也不是繼承古人之誌開辟新的海上絲路,而是為了我國的戰略武器試驗選擇靶場。這在當時是國家的最高機密。一般來說,既是國家機密,就不能夠寫成大眾讀物。夢想終歸是夢想,離成書還差十萬八千裏。
0世紀80年代,“向陽紅五號”船由一艘身份複雜的神秘船隻逐漸因為承擔國際合作項目而在南海、太平洋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它的照片在國外媒體上。在世,在國新西蘭、法國、日本等國的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眼裏,它已經沒有什麽機密了。
“向陽紅五號”船上的許多當年參加“718工程”任務的人員,也大多走上了新的崗位,有的成了局長、書記、主任,有的成了著名科學家和學者,有的離開了海洋係統,成為了內地的官員和企業家。由於人事的變遷,我也離開了“向陽紅五號”船進人了新的崗位。但一種“向陽紅情結”,一種那個年代、與那些人,在那種環境中千百次鏤刻下來的印象,卻時常像風一樣飄過,像夢一樣縈繞。
1998年,我在廣州圖書城偶然發現了《火箭在發射一任新民傳》。這是一本解密了的關於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後來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任新民的傳記。其中披露了“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部分過程。
這本書不僅給我提供了當年“718工程”的許多內幕,也給了我一個重要的信息:“718工程”解密了。不久,在北京圖書大廈,我又得到了《長愛萍傳》,進一步看到了“718工程”項目的許多背景資料。00年,“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後,國家解密了大量的“兩彈一星”秘密。如同一塊玉佩的兩半,一半是我親身的經曆、直覺;另一半在陸續發表的公開讀物和曆史檔案中。經過初步的整理,我開始在中國海洋報和羊城晚報上,試著發表紀實文章。
一個個人的夢想,想把它變為現實。
把“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的故事寫成書,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夢想,是現在海洋界許多高層領導和專家們的夢想,也是成百上千名參與過“向陽紅五號”船五次太平洋遠征的人們的共同夢想。
005年,當《絕密航程》的出版策劃被國家海洋局孫誌輝局長了解後,很快得到了他的關注,他立即指示有關部門列專項支持書的寫作與。國洋報項,報資料的工,同,催化書的形成。寫書的立項計劃傳到“向陽紅五號”船曾經所在的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後,李立新局長、成純發書記立即出麵支持,高度關注資料的收集。曾為“向陽紅五號”船船長,又參加過兩次遠洋的李立新局長還主動介紹了“向陽紅五號”船和當時執行“718工程”任務的許多情況。曾經擔任國家海洋局“718工程”辦公室要職、後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的陳炳鑫在項目立項之後,首先接受了專題采訪,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信息。一些參加過“向陽紅五號”船遠征的官兵,聽說要把他們經曆的故事寫成書,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由於“向陽紅五號”船當年執行的任務密級特別高,參與人員包括船長、政委在內未能個人保存任何文字資料。正當我為資料散失而惋惜並一籌莫展之時,當年參加任務的指揮參謀、後任職於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的張季棟向我提供了一份《特定洋區調查資料匯編》,這份珍貴資料在我的寫作中起到了能夠準確地把握事件發生的時空框架的作用。同時,我也榮幸地得到了當年隨“向陽紅五號”船遠征太平洋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楊子模、新華社記者陸其明、解放軍報記者羅同鬆、人民海軍報記者黃彩虹等的支持,他們慷慨地為我提供了許多當年高層的信息,他們三人詳細的日記、圖片資料和實物收藏使我核實佐證了許多曆史事件。
我也得到了我的同事翟亞娜、潘虹、羅茜、田東霖、胡俊麗等的長期幫助,是他們為我查閱了海量的檔案資料,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圖片,並在寫作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個共同夢想,即將成為現實。
“向陽紅五號”船五次遠征太平洋的故事,整個事件時間跨度1年,僅“向陽紅五號”船上就有幾百名親曆者。每個人都在任務中擔任一個或多個角色,有的隻是做做後勤服務,站站崗、開開機器等十分平常的事,沒有驚險的故事,不可能把大多數人都搬到書上去。這樣我就隻能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一些細節,力求見事也見人。
整個事件圍繞著尋找和選擇海上靶場和最後一次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展開。但海上的故事多數時候並不驚險,在海上“今天是昨天的重複”,甚至各個事件之間並沒有邏輯聯係。這使我不得不在結構上謹慎采用故事來展開事件。這就形成了非拉鏈似的,類似於葡萄藤似的篇章結構。有的地方,特別是敘說骨幹事件時,隻能是見事不見人。
007年春節之後,我向中國海洋報社報告,初稿已經完成。不久,報社領導通知我,中央電視台***欄目將根據書稿的初稿和提供的影像資料,製作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個消息如同往一堆已經發酵的穀物裏加了一把催化劑,我的夢和海洋人的夢像酒香一樣升騰,並向四麵飄散開來。連早已離開“向陽紅五號”船,離開海洋界,轉人河南、河北、天津、湖北、安徽、福建、廣東等地工作的“老五號”們也都聞到了香味。在“向陽紅五號”船的原單位南海分局,當中央電視台在“海洋雅苑老幹活動中心”搭起攝影棚,錄製現場時,前來關注的新老海洋人,老“五號船”的人絡繹不絕。
現在,無數海洋人期盼,也經過了許多海洋人、電視人辛勤勞動的《絕密航程》電視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四次播出,《絕密航程》一書也在中國海洋報社和海洋出版社的安排下正式出版。我的夢,許多海洋人的夢,在眾人的合力中終於夢想成真。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由於個人視野之所限,水平和細節資料之欠缺,疏漏和偏頗之處在所難免。作為一本書,一部紀錄片,敘說一個完整的曆史事件,我深知竭盡全力也難於達到廣大海洋人、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希望這個緣起於一個人、一些人的夢的作品,隻是一個開頭,更多的人會來續這個夢,會補充我們的不足,一艘新的“向陽紅五號”船會重新起航,航行得還會更遠更震撼……
作者
008年9月11日於廣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