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點數據
1978年,在我國政治生活上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鄧小平任軍委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1月18日至日,中央在北京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宣布,中國將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在國務院係統裏,一批老帥開始恢複工作,葉劍英同誌被分配主抓軍委和中央專門委員會的工作,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同誌複出後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撥亂反正,全麵整頓,很快恢複了國防科工委的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際導彈及“718工程”,創造性地建立了工作中的總和政總,使這時期“718工程”進展很快。
第三次遠洋結束後,國防科委副主任、導彈專家錢學森及第七研究院的趙少奎等專家,對彈著點定位的技術方案進行了重新論證,認為原設計考慮用基陣聲呐測量彈著點的方案,不適合已進行過考察的太平洋四個海區使用。四個海區的平均水深都超過了000米,較淺的第一區都達到近000米,而基陣聲呐設備的水下耐壓強度最大隻有00個大氣壓,按每下潛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體物理性質,采用基陣聲呐超過
000米水深就超過了00個大氣壓,並且經幾次太平洋現場聲呐試驗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第一次遠洋和第二次遠洋詳細調查過的01區基本放棄。這時候,第七機械工業部“718”研究所測量水柱的雷達研製技術出現了較大的進步,這就意味著用雷達方式測量導彈人水的位置就不用考慮水深,隻要把海區的流向、流壓、水文氣象等因素搞清楚,加上航空攝影補充就可得到相對比較準確的記錄彈著點的位置。這種水柱雷達測量方案,美國沒有用過,因為美國的洲際導彈試驗都在太平洋的珊瑚礁盤上,水深符合基陣聲呐的工作條件。但蘇聯的洲際導彈試驗都是在太平洋的洋麵上進行的,他用的是雷達定點測量方案。
國防科委準備把處於深水區0區和0區(預備彈著點)作為彈著區,重點補充考察0區。由於前三次遠洋都沒有把0區作為重點,必須立即組織第四次遠洋,詳細考察(0區和0區預備區)。這就是被稱為定點之旅的第四次遠洋的出航動因。
二、“疲師”再遠征從第三次遠洋5月0日結束,到8月18日第四次遠洋開始,中間隻間隔了78天。第三次遠洋是整個“718工程”海上調查任務用時最長的一次遠洋,人員特別疲勞。早在航次結束之前,政委侯華清那裏就排出了一個各部門負責人休假的名單,各部門長那裏也有各專業班組的休假名單。一些人提出了國慶節結婚的申請,一些士兵希冀著恢複高考了,抓緊複習在秋季報考上大學。或者按照部隊的規矩,由組織推薦上軍事院校的指標也該下來了。
但是第四次遠洋備航的通知不由分說地下到了船上。全體“向陽紅五號”船花名冊上的那些人除了三個開交通艇的船員可以留守,將再一次開赴太平洋。軍人以服眾命令為天職,船上的非軍人呢,無一例外,以服從國家需要為天職。
第四次遠洋的總指揮是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副局長張碩。張碩是一位山西籍老資格的軍事幹部,199年參加八路軍炮兵部隊,1945年隨“四野”部隊進人東北,曾參加過四平保衛戰,平津戰役和衡寶戰役,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後回國駐防廣東虎門,後調到南海艦隊司令部作戰處。進人國家海洋局後走遍了南海三省區沿海。別看張碩資格老,在四平戰役中還負過傷,左腿行動不大方便,但他穩重而踏實、平易近人,有時候還有點小幽黙,很快就適應了遠洋生活,與船員們打成一片。為了保證指揮係統的業務延續,他還帶來了兩位有經驗的業務參謀,一位是航海參謀李立新,另一位是有過遠洋經驗的指揮參謀陳天才。船長倪樹森和政委侯華清仍然領軍前行,“向陽紅十二”號船的船長政委以及全船0多名船員依照第二次、第三次遠洋模式服從國家需要隨“向陽紅五號”船再次進軍太平洋。
這時候,“向陽紅五號”船的人們,也包括參加了兩次遠洋的“向陽紅十二號”船的人們,對於執行神秘的遠洋科學考察任務的新鮮感、
的務的,的和的疲憊而降低了熱度。連續的、曠日持久的、單調的海上生活不斷地考量著人們的精神韌度。
“又規避了一次台風襲擊!”吃晚飯的時候,航海長劉漢錄很隨意地跟大家說起這一兩天的海情。大家也仿佛沒覺得有什麽驚奇,“哪裏有什麽台風的感覺呀,天上多了一點雲彩而已”。
“又過了赤道了!”曾經是無數中國航海者的興奮點,是中國海軍軍人的夢想。如今大多數人也都記不起它了。過赤道怎麽樣?無非海麵平靜一點而已。
在當年航海學校裏還在教授船長、大副如何從台風的死亡右半圓轉進生命希望的左半圓時,“向陽紅五號”船已經做到了在480千米之內看著台風如何野蠻地逞威風,自己卻可以像薑子牙玩弄小妖魔一樣在一旁得意地冷笑。對久經大洋風雨考驗的“向陽紅五號”船來說,想預報一個台風和規避一個台風都成了像吃飯那麽容易。
在當年的海軍將軍們還在夢想著如何出島鏈、過赤道的時候,“向陽紅五號”船已6次邁了過去,有5次竟然是毫無聲息、沒有激情地就過了。新提拔的航海軍士長秦偉榮是有點藝術細胞的上海知青,看著太平洋上起伏的湧浪和一群群翻滾的海豚自言道:“我多想去內蒙古,在草原上趕著一群牛羊,然後唱起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多麽遼闊寬廣的草原啊!”海上悶了,膩味了,想象出草原一定就不膩味,不煩悶。純屬這山望見那山高!
張碩總指揮就是要帶領這支有點疲憊的隊伍,完成“718”工程靶場選址的最後任務。
1978年9月5日,“向陽紅”編隊經過1天的連續航行,再次到達0區,圖瓦盧共和國西部約1000千米的海域。
9月份的南太平洋,卻不是人們想象的天高氣爽的秋天,而是春季。赤道南北在季節的分別上是剛好相反的。按“向陽紅”編隊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分季節,這裏正是初春。但是,太平洋顯然看不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那種生動的景象,甚至也沒有連綿的陰雨。長期無奈地感受域外的這一層“春光”,會時常想起範仲淹的絕唱:“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千年洞庭之光色,萬裏太平洋之。,隊們時想這,想人,在細細地領悟、品味大自然給予的恩賜的同時,也想起自己的工作責任,想國和人,時感到,時感到,的絲的牽掛伴隨著宏闊萬裏的編隊行動隨波蕩漾。
編隊每天都在航行測量,有時候又停下來漂航采取水樣和地質樣品。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偵察機照樣來來去去。整個編隊都是分四班或三班輪換轉動著這部調查作業的大機器,搜尋著這裏的波聲浪跡、雲雨風情。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三、“男人國”的樂子
“拱豬囉,今晚誰當豬?”晚飯後的走道裏,人們經常會發出打撲克的邀約。
打撲克是船上最常見的一種娛樂。一種在北方流行到船上的“拱豬”遊戲在船上大行其道。這種遊戲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都可以玩。玩輸了就是“背了豬”了,“記賬員”會在他的名字下畫一個“豬頭”。進一步的懲罰還有“鑽桌子”和“夾耳朵”。這種懲罰無論幹部戰士,官大官小一律平等。首長的肚子大不便於鑽桌子,也必須夾耳朵。一場“背豬”之後的夾耳朵,要等到下場別人“背了豬”才能替換。有人使壞“整人”就慢吞吞地出牌,好讓別人多夾一會兒。更還有言語上相互挑逗的快樂,你笑完我,接著下一場我又笑話你,高級首長“背了豬”了一樣也要受到言語上的挑逗,生氣就不大度了,不好笑了,不是海洋人了。
釣鯊魚是第四次遠洋中的一大亮點,但這隻能在漂航的時候才能進行。第一次遠洋和第二次遠洋張總指揮還不允許釣鯊。是因為當時對鯊魚的習性還不很了解,釣魚人也沒有經驗,一名同誌被剛釣上來逞威的鯊魚劃傷了胸肌,險些出了大事故。虧得是輕傷,要是受了重傷而船上的醫生又處理不了,就得申請靠外港,那就成了國家級國際性的大事故了。因此,船長和總指揮嚴禁船員們釣鯊魚。第四次遠洋中,張碩總指揮網開一麵,批準可以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船員釣鯊,釣到了就把魚翅割下來當場煮湯喝,把魚肉割成一條一條曬起來,供人們煮稀飯吃。這比從陸地上帶過去的冰凍魚要鮮美得多,也給單調的遠洋生活帶來一點樂趣。太平洋的鯊魚大概見的“世麵”少,扔下去什麽都毫不遲疑地一咬定,而且根本沒有前車之鑒的智慧。剛才被釣起來的鯊魚,因為掛得不牢而掉下海後,回過頭一樣咬你扔下去的同樣的誘餌。什麽豬皮、雞頭、魚頭,一概如狼似虎,不挑不撿。
“放電影啦!,今晚《小兵張嘎》”晚上七八點鍾的時候,副政委李銀柱會打開廣播招呼一聲。
當年沒有錄像機,全部是毫米的輕便放映機,一次出海能帶十幾部電影,什麽《小兵張嘎》、《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智取威虎山》、《第二個春天》等等。一次放得過癮時可以放三部,看過了也可以從頭再看,有的看到連台詞都能背了,電影人物也找到船上的“替身”了,因此生活中常常出現用電影語言會話的樂趣。重力測量組的戰士劉愛華因為會理發,又姓劉,就被叫成了《海霞》電影裏的台灣特務“劉阿太”,弄得這位熱心的服務者無可奈何。主機軍事長張澤兵,因為個子矮小被叫成《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爐匠”。當遇到有什麽好吃的東西被別人搶著吃了,那就肯定會背出一句《小兵張嘎》中日本翻譯官的一句台詞:“老子到城裏下館子都不給錢,別說吃你幾個爛西瓜”種種,常常能激起一串串的笑聲,緩釋著人們曠日持久的單調和寂莫。
“向陽紅五號”船在曆次遠洋中,都主辦一張《海洋小報》。《海洋小報》為單麵八開油印。約每周一期,每期發行約0份。主要的內容是一周以來船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一些海上大家必須執行的決定和指示,也包括一些好人好事之類的表揚。別看這種報紙發行量小,又是自辦油印的,卻是鮮活地反映船上現實生活的唯一載體。辦報人就是身邊的人,說的是身邊的事,很親切。遠比國內那些充滿政治術語的新聞好看好聽。負責《海洋小報》編輯工作的是副政委李銀柱,但編輯工作則是臨時“抓公差”,抓一些船上文字功底好的、字寫得好的幹部或戰士來,一邊改稿一邊刻蠟板。由於刻蠟板非常慢,海上晃蕩起來更難以操作,加之還有版麵限製的原因,編輯們很喜歡登載一些詩歌。久而久之,船上的“詩人”便多了起來。
如第二次遠洋,在海上過“五一節”時,兩位“詩人”寫道:
當東方射出萬道霞光
我英姿颯爽地站在甲板上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
我熱血沸騰,心潮激蕩
巨輪披上了金色的霞光
大洋,翻騰著喧囂的波浪
海風,夾著戰鬥的喜訊
浪花,湊出勝利樂章
碩果滿船裝
告別太平洋
君問何處去
重返我故鄉
五洋任我跨
捉鱉何所難
待到秋月朗
再來取寶藏
在工作最艱苦最接近尾聲的時候,每日三餐已經沒有青菜了,隻能補充維生素片(一種很難聞的藥片),豆芽也吃得怕了,雞鴨魚肉都變了味,日子非常難熬,想家的情緒與日俱增。一天,海洋小報》登出一篇描寫航海部門工作的“短通訊”(全篇不過三百字),開頭第一句就描寫船長最近下達的命令:“航向00度,返航!”從南太平洋朝00度的航向走,就是回祖國的方向。僅這一句,就讓一位當年在氣象探組工作的年輕幹部李為華興奮異常。他工作的區域是船尾探空房,生活大多在第三艙,一天不過在甲板上走幾次,大部分時間不見天日,不知道船往那裏走,是漂航還是航行也都麻木了。當遠洋小報》上登出返航的消息時,他的精神一下子活躍了,激動了。就這一點事,他過了0年也不忘!太平洋的海上生活個人化一點的主要是看書。看書的書源來自於副政委管理的一個小圖書室,大多是從海軍黃埔島軍人俱樂部借來的,一部分是出海前到新華書店買的。1978年的文藝界已經逐步解禁,古典文藝作品開始再版,《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已到了船上。不過這些書多數是繁體字版,使很多經過了六七十年代文字改革的人難已接近。文藝界複興後開始出版一些現代文學作品,傷痕文學開始露頭,有蘇叔陽的《春雨瀟瀟》、劉心武的《班主任》、王蒙的意識流小說《夜的眼、《風箏飄帶》、海的夢》等。這也隻是滿足船上少數文藝愛好者。比較大眾一些的文藝作品,主要是解放後出版的抗戰、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題材的作品,如《紅岩》、淋海雪原》、《保衛延安》、《紅旗飄飄》、《野火春風鬥古城》、《苦菜花》、《我的前半生》等等。西方的文藝作品如《茶花女》、《葛郞台》、《老人與海》、《悲慘世界》、《紅與黑》等也搬上了遠洋書架。不過,它們無論是傷痕文學、古典文學還是外國文學,這些作品由於與“向陽紅”編隊遠征太平洋豪邁而艱苦的海洋生活距離遙遠,缺乏文化上的認同感而和者寡。當年如果有《哥倫布傳》、《庫克船長》、《鄭和傳》、《太平洋戰爭》、《到天邊去探測奧秘》這些作品出版,那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向陽紅”編隊一次出海00400人,全部是男人,0歲以下的青年人占絕大多數,私下裏這些現代青年人有多少關於女人的浪漫懷想?在出航前寫往全國各地的信件中,有過多少文字無法表達的柔情蜜意?已經無從查考統計了。但在氣象觀測組的暗房裏,經常會出現一些衝曬的姑娘照片,有些還放得很大。這足以透現這個太平洋男人國裏尚有著人性本真的私密、浪漫和好奇。
四、星宿之“戀”
“向陽紅五號”船上的專業有幾十個,高科技、高難度的也不少。可是沒有專業工作能夠比得上“測天”那般“上癮”,也沒有人能夠比得上航海幹部們那般豪邁豪情。
天上的恒星,相距地球少說都有幾億光年,“測天者”隻須架上一架六分儀,說把他“拿”下來就“拿”下來了,並且還能夠把它放在天與海的分界線上來回搖動,直到它與水平線完全相切才肯放手。一顆離地球幾億光年的恒星,少說也要比地球大一億倍!在航海家們的手中,它就是一隻隨意揮灑擺弄的螻蟻!
“向陽紅五號”船的航海家們,因為經常拿著一架六分儀測量天體的位置,人們就叫他們為“測天者”。
地球的運行規律本已夠人們百思不解的了,“測天者”卻能了解到天球上的天體。把天上100多個一等星背得爛熟,而且知道他何時升起何時落下何時處在最佳的測量位置。他們經常在駕駛台轉動著“天球儀”。毛澤東曾說“坐地日行八萬裏”!那還隻是世界眼光,我們的航海家們卻是宇宙眼光,坐在駕駛台,轉著星球儀就等於坐地日行億萬光年了!
駕駛台一側的海圖室有一張《第四次遠洋調查航線任務圖》,這是“向陽紅五號”船圖像化的任務書,也是航海保障的“聯絡圖”。航海部門要靠在這張圖標示的各個點和線上航行或漂航,並向各個專業作業的船。
在第三次遠洋中,出現了“向陽紅五號”船的進衛星導航定位儀失靈,不得已動用在“向陽紅十二號”船試驗的國產“衛導”與雷達聯合定位才完成任務的情況。第四次遠洋仍然使用這台加拿大製造的“衛導”,它存在計算機技術上的先天不足,航海長劉漢錄覺得心裏很是沒底。中國洲際導彈試驗規劃的幾個彈著區都是遠離南太平洋島礁的洋區,沒有島嶼作為目標來進行陸標方位距離定位。唯一,也可說最為保險的就是用天體定位。
但是在技術論證上,劉漢錄是沒有可能為太平洋天體定位在“718工程”落點測量提供船位上爭到主席位的。天文定位是用人工原始方式確定船位,要通過一架六分儀用肉眼測定星體與海平麵的幾何夾角,經過用計算位都在太陽落下,而黑暗尚未到來的瞬間進行。天體定位是一種古老的定位方式,鄭和下西洋使用的“牽星板”就是這種方式,古代航海家們在大洋中唯一能看到的相對固定的目標就是天體。這種天文的方式,隻有在無技術台衛,才會變得不精確而不常用。即使這樣,天體定位仍然是航海學院學生的必修課,也是一個合格的航海長的基本功,在當年的遠洋商業船隊中,還普遍采用天文定位來導航。另外一個需要就是,它既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保險的,當船舶在海上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所有的電器儀器都失去了作用的時候,要求確定船舶在海上的地理位置,最靠得住的就是天定位加拿大進的總壞的衛星導航儀和仿製不成熟的“奧米伽”定位儀顯然給這位航海長找到了一個強化訓練天文定位的“借”。同時,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海軍航海幹部來講,從實戰出發,從最壞處首眼,也要學會實時快速抓取大洋船位,這是不需要動員的。海軍作戰部把一批批航海幹部和作戰參謀派往“向陽紅五號”船出海,協助劉漢錄工作,實際上是在為將來遠洋的軍艦訓練航海長。當年海軍的一批航海幹部們實際上隻在中國近海出海訓練,很難有抓取天文定位的時機。因為航程短,天氣不穩定,很難碰到既是黃昏,又是在海上的好天氣。來到大洋後,他們個個都覺得機會難得,要好好地訓練一下自己的看家本領。
劉漢錄也並不是沒有要求的,他要求每一個出海的航海幹部每天必須抓到十條船位線,測得、個船位,並且與衛星子午儀比對,誤差不得超過兩海裏。他對自己還有一個要求:不超過0海裏,也就是誤差在500米以內。在航海天文學裏,天文定位的誤差值與地理位置相比,相差5海裏為及格,海裏為優秀,1海裏就是優秀中的極優秀了。如果真能達到500米這樣一個正負誤差精度,按現在國際上衡量事物的標準,就是應該突破吉尼斯紀錄了(不知是否有過這樣一項紀錄)。
劉漢錄是一隻“領頭羊”,也是一台“發動機”。他在大洋上每天除了正常值航海班以外,平均每天要測4、5個船位,按照每條線1個船位計算,他一天要測15條船位線,每條船位線以連測量帶計算按分鍾算最快值,不熟練時1條線要花10分鍾到15鍾不等),他每天平均有近1個小時花在天文定位上。
在劉漢錄的帶領下,“向陽紅五號”船的10架六分儀,全部派上了用場,8個航海幹部外加個航海兵,幾次遠洋下來,幾乎都成癮了。遇到好天氣的黃昏或清晨,他們什麽事都可以放下,唯有測天不能誤。久而久之,在駕駛台兩側和頂層甲板上,就出現了一道風景。
劉漢錄不僅在黃昏時和晨曦初露時,抓住水天線清晰與天體交切光學觀測誤差小的機會“測天”,還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尋找白天行星定位的機會。在幾次遠洋中,他都找到了金星與太陽,有時候還有月亮的良好夾角定位,他的天文定位的精確度與衛星定位比對有幾次隻有0海裏,真正突破了他自己定下的“吉尼斯紀錄”。
五、確定瞄準點許時耕常說,千軍萬馬一個點。這個點在哪兒?
“向陽紅”編隊第四次遠洋完成了預定的兩個海區4個大麵站(連續觀測水文要素1個小時的站位)、4個連續站(連續觀測水文要素4個小時的站位)的觀測,取得了從海麵到水深500米各種水文化學要素6656個,同時還選定了0區進行了10個站位的船對水、船對地的漂移速度和方向的試驗。這就是準備用雷達方式測量導彈人水位置時所要用的參數。水深和重力測量主要側重在第三區的海底地形和布陣區的地球物理“垂線偏差”,為導彈準確命中提供了較準確的重力資料。海洋氣象觀測重點在0區,海麵觀測968次,高空探測94次,模擬導彈發射時做調查海區1天的水文氣象預報,探討了調查海區天氣變化規律,還獲得了大量外國氣象情報資料。海洋地質調查獲得4個點起6次取樣,在0區內取得了541米水深處的表層底質樣品10千克;取得了5407米深處柱狀底樣長80厘米,在0區內取得17米表層地質樣品6千克,077米柱狀底質樣品90厘米。刷新了前三次遠洋同時也是國內的海洋地質取樣最高記錄。遠洋通訊試驗了先進的數字傳真機遠洋通訊效能和勤務保障通信,開機工作500多個小時,收數字字碼5億個,為全程試驗提供了新技術通信保障。
1978年5月0日,國防科委及“718工程”辦公室在廣州軍區第四招待所召集一個代號為“580”的秘密會議。這個會議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把“向陽紅五號”船四次遠洋調查的地球物理測量和水深測量主要成果匯集起來,並用這些成果做出一個選劃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瞄準點。這是一個集中展示“向陽紅五號”船四次遠洋的重力測量成果,並用這個成果最終決定一個關鍵問題的會議。國家海洋局“718辦公室”的陳炳鑫和“向陽紅五號”船重力組的許時耕,會同國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的專家一起作出這個判斷。
選定導彈落區最重要的指標是地球物理條件:包括海底地形、底質類型、重力場特征、大地水準麵的形狀、水深及水文氣象條件等。根據國防科委在第四次遠洋之前,選擇三區作為彈著區的決定,負責靶心彈著點)的任務交給了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五號”船重力組,陳炳鑫、趙少奎(第七機械工業部地球物理專家)、許時耕是關鍵人物。
趙少奎、陳炳鑫、許時耕依據四次遠洋調查實際測量的資料和數據,編寫了太平洋考察總報告,選定了東經17度10分,南緯7度4分為瞄準點;並在周圍海域劃定了千米!50千米的彈頭散區,80千米!00千米的二級火箭殘骸散布區;還對發射洲際導彈試驗的具體時間、時段也提出了具體建議。這個選擇的結果連同有關數據一起,很快植了“東風5號”運載火箭的製導係統。
預選的彈著區,在遠洋調查的0區,它位於中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海盆,處於所羅門群島和斐濟群島之間。這裏海域開闊,海底平坦,平均水深5000米,底質為多成因的深水粉砂質黏土,聲波反射一般。三區選擇彈著區要有以彈著點為圓心的半徑約80海裏的警戒區,這個區域按00海裏經濟區計算,其火箭的彈頭散布區和二級火箭殘骸散布區都不會進到圖瓦盧共和國和斐濟共和國的經濟區。但是預備的0區隻有半徑50海裏的海域,而且海底局部起伏大。隻能作為預備區。(未完待續)
1978年,在我國政治生活上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鄧小平任軍委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1月18日至日,中央在北京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宣布,中國將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在國務院係統裏,一批老帥開始恢複工作,葉劍英同誌被分配主抓軍委和中央專門委員會的工作,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同誌複出後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撥亂反正,全麵整頓,很快恢複了國防科工委的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際導彈及“718工程”,創造性地建立了工作中的總和政總,使這時期“718工程”進展很快。
第三次遠洋結束後,國防科委副主任、導彈專家錢學森及第七研究院的趙少奎等專家,對彈著點定位的技術方案進行了重新論證,認為原設計考慮用基陣聲呐測量彈著點的方案,不適合已進行過考察的太平洋四個海區使用。四個海區的平均水深都超過了000米,較淺的第一區都達到近000米,而基陣聲呐設備的水下耐壓強度最大隻有00個大氣壓,按每下潛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體物理性質,采用基陣聲呐超過
000米水深就超過了00個大氣壓,並且經幾次太平洋現場聲呐試驗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第一次遠洋和第二次遠洋詳細調查過的01區基本放棄。這時候,第七機械工業部“718”研究所測量水柱的雷達研製技術出現了較大的進步,這就意味著用雷達方式測量導彈人水的位置就不用考慮水深,隻要把海區的流向、流壓、水文氣象等因素搞清楚,加上航空攝影補充就可得到相對比較準確的記錄彈著點的位置。這種水柱雷達測量方案,美國沒有用過,因為美國的洲際導彈試驗都在太平洋的珊瑚礁盤上,水深符合基陣聲呐的工作條件。但蘇聯的洲際導彈試驗都是在太平洋的洋麵上進行的,他用的是雷達定點測量方案。
國防科委準備把處於深水區0區和0區(預備彈著點)作為彈著區,重點補充考察0區。由於前三次遠洋都沒有把0區作為重點,必須立即組織第四次遠洋,詳細考察(0區和0區預備區)。這就是被稱為定點之旅的第四次遠洋的出航動因。
二、“疲師”再遠征從第三次遠洋5月0日結束,到8月18日第四次遠洋開始,中間隻間隔了78天。第三次遠洋是整個“718工程”海上調查任務用時最長的一次遠洋,人員特別疲勞。早在航次結束之前,政委侯華清那裏就排出了一個各部門負責人休假的名單,各部門長那裏也有各專業班組的休假名單。一些人提出了國慶節結婚的申請,一些士兵希冀著恢複高考了,抓緊複習在秋季報考上大學。或者按照部隊的規矩,由組織推薦上軍事院校的指標也該下來了。
但是第四次遠洋備航的通知不由分說地下到了船上。全體“向陽紅五號”船花名冊上的那些人除了三個開交通艇的船員可以留守,將再一次開赴太平洋。軍人以服眾命令為天職,船上的非軍人呢,無一例外,以服從國家需要為天職。
第四次遠洋的總指揮是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副局長張碩。張碩是一位山西籍老資格的軍事幹部,199年參加八路軍炮兵部隊,1945年隨“四野”部隊進人東北,曾參加過四平保衛戰,平津戰役和衡寶戰役,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後回國駐防廣東虎門,後調到南海艦隊司令部作戰處。進人國家海洋局後走遍了南海三省區沿海。別看張碩資格老,在四平戰役中還負過傷,左腿行動不大方便,但他穩重而踏實、平易近人,有時候還有點小幽黙,很快就適應了遠洋生活,與船員們打成一片。為了保證指揮係統的業務延續,他還帶來了兩位有經驗的業務參謀,一位是航海參謀李立新,另一位是有過遠洋經驗的指揮參謀陳天才。船長倪樹森和政委侯華清仍然領軍前行,“向陽紅十二”號船的船長政委以及全船0多名船員依照第二次、第三次遠洋模式服從國家需要隨“向陽紅五號”船再次進軍太平洋。
這時候,“向陽紅五號”船的人們,也包括參加了兩次遠洋的“向陽紅十二號”船的人們,對於執行神秘的遠洋科學考察任務的新鮮感、
的務的,的和的疲憊而降低了熱度。連續的、曠日持久的、單調的海上生活不斷地考量著人們的精神韌度。
“又規避了一次台風襲擊!”吃晚飯的時候,航海長劉漢錄很隨意地跟大家說起這一兩天的海情。大家也仿佛沒覺得有什麽驚奇,“哪裏有什麽台風的感覺呀,天上多了一點雲彩而已”。
“又過了赤道了!”曾經是無數中國航海者的興奮點,是中國海軍軍人的夢想。如今大多數人也都記不起它了。過赤道怎麽樣?無非海麵平靜一點而已。
在當年航海學校裏還在教授船長、大副如何從台風的死亡右半圓轉進生命希望的左半圓時,“向陽紅五號”船已經做到了在480千米之內看著台風如何野蠻地逞威風,自己卻可以像薑子牙玩弄小妖魔一樣在一旁得意地冷笑。對久經大洋風雨考驗的“向陽紅五號”船來說,想預報一個台風和規避一個台風都成了像吃飯那麽容易。
在當年的海軍將軍們還在夢想著如何出島鏈、過赤道的時候,“向陽紅五號”船已6次邁了過去,有5次竟然是毫無聲息、沒有激情地就過了。新提拔的航海軍士長秦偉榮是有點藝術細胞的上海知青,看著太平洋上起伏的湧浪和一群群翻滾的海豚自言道:“我多想去內蒙古,在草原上趕著一群牛羊,然後唱起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多麽遼闊寬廣的草原啊!”海上悶了,膩味了,想象出草原一定就不膩味,不煩悶。純屬這山望見那山高!
張碩總指揮就是要帶領這支有點疲憊的隊伍,完成“718”工程靶場選址的最後任務。
1978年9月5日,“向陽紅”編隊經過1天的連續航行,再次到達0區,圖瓦盧共和國西部約1000千米的海域。
9月份的南太平洋,卻不是人們想象的天高氣爽的秋天,而是春季。赤道南北在季節的分別上是剛好相反的。按“向陽紅”編隊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分季節,這裏正是初春。但是,太平洋顯然看不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那種生動的景象,甚至也沒有連綿的陰雨。長期無奈地感受域外的這一層“春光”,會時常想起範仲淹的絕唱:“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千年洞庭之光色,萬裏太平洋之。,隊們時想這,想人,在細細地領悟、品味大自然給予的恩賜的同時,也想起自己的工作責任,想國和人,時感到,時感到,的絲的牽掛伴隨著宏闊萬裏的編隊行動隨波蕩漾。
編隊每天都在航行測量,有時候又停下來漂航采取水樣和地質樣品。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偵察機照樣來來去去。整個編隊都是分四班或三班輪換轉動著這部調查作業的大機器,搜尋著這裏的波聲浪跡、雲雨風情。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三、“男人國”的樂子
“拱豬囉,今晚誰當豬?”晚飯後的走道裏,人們經常會發出打撲克的邀約。
打撲克是船上最常見的一種娛樂。一種在北方流行到船上的“拱豬”遊戲在船上大行其道。這種遊戲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都可以玩。玩輸了就是“背了豬”了,“記賬員”會在他的名字下畫一個“豬頭”。進一步的懲罰還有“鑽桌子”和“夾耳朵”。這種懲罰無論幹部戰士,官大官小一律平等。首長的肚子大不便於鑽桌子,也必須夾耳朵。一場“背豬”之後的夾耳朵,要等到下場別人“背了豬”才能替換。有人使壞“整人”就慢吞吞地出牌,好讓別人多夾一會兒。更還有言語上相互挑逗的快樂,你笑完我,接著下一場我又笑話你,高級首長“背了豬”了一樣也要受到言語上的挑逗,生氣就不大度了,不好笑了,不是海洋人了。
釣鯊魚是第四次遠洋中的一大亮點,但這隻能在漂航的時候才能進行。第一次遠洋和第二次遠洋張總指揮還不允許釣鯊。是因為當時對鯊魚的習性還不很了解,釣魚人也沒有經驗,一名同誌被剛釣上來逞威的鯊魚劃傷了胸肌,險些出了大事故。虧得是輕傷,要是受了重傷而船上的醫生又處理不了,就得申請靠外港,那就成了國家級國際性的大事故了。因此,船長和總指揮嚴禁船員們釣鯊魚。第四次遠洋中,張碩總指揮網開一麵,批準可以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船員釣鯊,釣到了就把魚翅割下來當場煮湯喝,把魚肉割成一條一條曬起來,供人們煮稀飯吃。這比從陸地上帶過去的冰凍魚要鮮美得多,也給單調的遠洋生活帶來一點樂趣。太平洋的鯊魚大概見的“世麵”少,扔下去什麽都毫不遲疑地一咬定,而且根本沒有前車之鑒的智慧。剛才被釣起來的鯊魚,因為掛得不牢而掉下海後,回過頭一樣咬你扔下去的同樣的誘餌。什麽豬皮、雞頭、魚頭,一概如狼似虎,不挑不撿。
“放電影啦!,今晚《小兵張嘎》”晚上七八點鍾的時候,副政委李銀柱會打開廣播招呼一聲。
當年沒有錄像機,全部是毫米的輕便放映機,一次出海能帶十幾部電影,什麽《小兵張嘎》、《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智取威虎山》、《第二個春天》等等。一次放得過癮時可以放三部,看過了也可以從頭再看,有的看到連台詞都能背了,電影人物也找到船上的“替身”了,因此生活中常常出現用電影語言會話的樂趣。重力測量組的戰士劉愛華因為會理發,又姓劉,就被叫成了《海霞》電影裏的台灣特務“劉阿太”,弄得這位熱心的服務者無可奈何。主機軍事長張澤兵,因為個子矮小被叫成《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爐匠”。當遇到有什麽好吃的東西被別人搶著吃了,那就肯定會背出一句《小兵張嘎》中日本翻譯官的一句台詞:“老子到城裏下館子都不給錢,別說吃你幾個爛西瓜”種種,常常能激起一串串的笑聲,緩釋著人們曠日持久的單調和寂莫。
“向陽紅五號”船在曆次遠洋中,都主辦一張《海洋小報》。《海洋小報》為單麵八開油印。約每周一期,每期發行約0份。主要的內容是一周以來船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一些海上大家必須執行的決定和指示,也包括一些好人好事之類的表揚。別看這種報紙發行量小,又是自辦油印的,卻是鮮活地反映船上現實生活的唯一載體。辦報人就是身邊的人,說的是身邊的事,很親切。遠比國內那些充滿政治術語的新聞好看好聽。負責《海洋小報》編輯工作的是副政委李銀柱,但編輯工作則是臨時“抓公差”,抓一些船上文字功底好的、字寫得好的幹部或戰士來,一邊改稿一邊刻蠟板。由於刻蠟板非常慢,海上晃蕩起來更難以操作,加之還有版麵限製的原因,編輯們很喜歡登載一些詩歌。久而久之,船上的“詩人”便多了起來。
如第二次遠洋,在海上過“五一節”時,兩位“詩人”寫道:
當東方射出萬道霞光
我英姿颯爽地站在甲板上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
我熱血沸騰,心潮激蕩
巨輪披上了金色的霞光
大洋,翻騰著喧囂的波浪
海風,夾著戰鬥的喜訊
浪花,湊出勝利樂章
碩果滿船裝
告別太平洋
君問何處去
重返我故鄉
五洋任我跨
捉鱉何所難
待到秋月朗
再來取寶藏
在工作最艱苦最接近尾聲的時候,每日三餐已經沒有青菜了,隻能補充維生素片(一種很難聞的藥片),豆芽也吃得怕了,雞鴨魚肉都變了味,日子非常難熬,想家的情緒與日俱增。一天,海洋小報》登出一篇描寫航海部門工作的“短通訊”(全篇不過三百字),開頭第一句就描寫船長最近下達的命令:“航向00度,返航!”從南太平洋朝00度的航向走,就是回祖國的方向。僅這一句,就讓一位當年在氣象探組工作的年輕幹部李為華興奮異常。他工作的區域是船尾探空房,生活大多在第三艙,一天不過在甲板上走幾次,大部分時間不見天日,不知道船往那裏走,是漂航還是航行也都麻木了。當遠洋小報》上登出返航的消息時,他的精神一下子活躍了,激動了。就這一點事,他過了0年也不忘!太平洋的海上生活個人化一點的主要是看書。看書的書源來自於副政委管理的一個小圖書室,大多是從海軍黃埔島軍人俱樂部借來的,一部分是出海前到新華書店買的。1978年的文藝界已經逐步解禁,古典文藝作品開始再版,《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已到了船上。不過這些書多數是繁體字版,使很多經過了六七十年代文字改革的人難已接近。文藝界複興後開始出版一些現代文學作品,傷痕文學開始露頭,有蘇叔陽的《春雨瀟瀟》、劉心武的《班主任》、王蒙的意識流小說《夜的眼、《風箏飄帶》、海的夢》等。這也隻是滿足船上少數文藝愛好者。比較大眾一些的文藝作品,主要是解放後出版的抗戰、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題材的作品,如《紅岩》、淋海雪原》、《保衛延安》、《紅旗飄飄》、《野火春風鬥古城》、《苦菜花》、《我的前半生》等等。西方的文藝作品如《茶花女》、《葛郞台》、《老人與海》、《悲慘世界》、《紅與黑》等也搬上了遠洋書架。不過,它們無論是傷痕文學、古典文學還是外國文學,這些作品由於與“向陽紅”編隊遠征太平洋豪邁而艱苦的海洋生活距離遙遠,缺乏文化上的認同感而和者寡。當年如果有《哥倫布傳》、《庫克船長》、《鄭和傳》、《太平洋戰爭》、《到天邊去探測奧秘》這些作品出版,那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向陽紅”編隊一次出海00400人,全部是男人,0歲以下的青年人占絕大多數,私下裏這些現代青年人有多少關於女人的浪漫懷想?在出航前寫往全國各地的信件中,有過多少文字無法表達的柔情蜜意?已經無從查考統計了。但在氣象觀測組的暗房裏,經常會出現一些衝曬的姑娘照片,有些還放得很大。這足以透現這個太平洋男人國裏尚有著人性本真的私密、浪漫和好奇。
四、星宿之“戀”
“向陽紅五號”船上的專業有幾十個,高科技、高難度的也不少。可是沒有專業工作能夠比得上“測天”那般“上癮”,也沒有人能夠比得上航海幹部們那般豪邁豪情。
天上的恒星,相距地球少說都有幾億光年,“測天者”隻須架上一架六分儀,說把他“拿”下來就“拿”下來了,並且還能夠把它放在天與海的分界線上來回搖動,直到它與水平線完全相切才肯放手。一顆離地球幾億光年的恒星,少說也要比地球大一億倍!在航海家們的手中,它就是一隻隨意揮灑擺弄的螻蟻!
“向陽紅五號”船的航海家們,因為經常拿著一架六分儀測量天體的位置,人們就叫他們為“測天者”。
地球的運行規律本已夠人們百思不解的了,“測天者”卻能了解到天球上的天體。把天上100多個一等星背得爛熟,而且知道他何時升起何時落下何時處在最佳的測量位置。他們經常在駕駛台轉動著“天球儀”。毛澤東曾說“坐地日行八萬裏”!那還隻是世界眼光,我們的航海家們卻是宇宙眼光,坐在駕駛台,轉著星球儀就等於坐地日行億萬光年了!
駕駛台一側的海圖室有一張《第四次遠洋調查航線任務圖》,這是“向陽紅五號”船圖像化的任務書,也是航海保障的“聯絡圖”。航海部門要靠在這張圖標示的各個點和線上航行或漂航,並向各個專業作業的船。
在第三次遠洋中,出現了“向陽紅五號”船的進衛星導航定位儀失靈,不得已動用在“向陽紅十二號”船試驗的國產“衛導”與雷達聯合定位才完成任務的情況。第四次遠洋仍然使用這台加拿大製造的“衛導”,它存在計算機技術上的先天不足,航海長劉漢錄覺得心裏很是沒底。中國洲際導彈試驗規劃的幾個彈著區都是遠離南太平洋島礁的洋區,沒有島嶼作為目標來進行陸標方位距離定位。唯一,也可說最為保險的就是用天體定位。
但是在技術論證上,劉漢錄是沒有可能為太平洋天體定位在“718工程”落點測量提供船位上爭到主席位的。天文定位是用人工原始方式確定船位,要通過一架六分儀用肉眼測定星體與海平麵的幾何夾角,經過用計算位都在太陽落下,而黑暗尚未到來的瞬間進行。天體定位是一種古老的定位方式,鄭和下西洋使用的“牽星板”就是這種方式,古代航海家們在大洋中唯一能看到的相對固定的目標就是天體。這種天文的方式,隻有在無技術台衛,才會變得不精確而不常用。即使這樣,天體定位仍然是航海學院學生的必修課,也是一個合格的航海長的基本功,在當年的遠洋商業船隊中,還普遍采用天文定位來導航。另外一個需要就是,它既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保險的,當船舶在海上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所有的電器儀器都失去了作用的時候,要求確定船舶在海上的地理位置,最靠得住的就是天定位加拿大進的總壞的衛星導航儀和仿製不成熟的“奧米伽”定位儀顯然給這位航海長找到了一個強化訓練天文定位的“借”。同時,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海軍航海幹部來講,從實戰出發,從最壞處首眼,也要學會實時快速抓取大洋船位,這是不需要動員的。海軍作戰部把一批批航海幹部和作戰參謀派往“向陽紅五號”船出海,協助劉漢錄工作,實際上是在為將來遠洋的軍艦訓練航海長。當年海軍的一批航海幹部們實際上隻在中國近海出海訓練,很難有抓取天文定位的時機。因為航程短,天氣不穩定,很難碰到既是黃昏,又是在海上的好天氣。來到大洋後,他們個個都覺得機會難得,要好好地訓練一下自己的看家本領。
劉漢錄也並不是沒有要求的,他要求每一個出海的航海幹部每天必須抓到十條船位線,測得、個船位,並且與衛星子午儀比對,誤差不得超過兩海裏。他對自己還有一個要求:不超過0海裏,也就是誤差在500米以內。在航海天文學裏,天文定位的誤差值與地理位置相比,相差5海裏為及格,海裏為優秀,1海裏就是優秀中的極優秀了。如果真能達到500米這樣一個正負誤差精度,按現在國際上衡量事物的標準,就是應該突破吉尼斯紀錄了(不知是否有過這樣一項紀錄)。
劉漢錄是一隻“領頭羊”,也是一台“發動機”。他在大洋上每天除了正常值航海班以外,平均每天要測4、5個船位,按照每條線1個船位計算,他一天要測15條船位線,每條船位線以連測量帶計算按分鍾算最快值,不熟練時1條線要花10分鍾到15鍾不等),他每天平均有近1個小時花在天文定位上。
在劉漢錄的帶領下,“向陽紅五號”船的10架六分儀,全部派上了用場,8個航海幹部外加個航海兵,幾次遠洋下來,幾乎都成癮了。遇到好天氣的黃昏或清晨,他們什麽事都可以放下,唯有測天不能誤。久而久之,在駕駛台兩側和頂層甲板上,就出現了一道風景。
劉漢錄不僅在黃昏時和晨曦初露時,抓住水天線清晰與天體交切光學觀測誤差小的機會“測天”,還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尋找白天行星定位的機會。在幾次遠洋中,他都找到了金星與太陽,有時候還有月亮的良好夾角定位,他的天文定位的精確度與衛星定位比對有幾次隻有0海裏,真正突破了他自己定下的“吉尼斯紀錄”。
五、確定瞄準點許時耕常說,千軍萬馬一個點。這個點在哪兒?
“向陽紅”編隊第四次遠洋完成了預定的兩個海區4個大麵站(連續觀測水文要素1個小時的站位)、4個連續站(連續觀測水文要素4個小時的站位)的觀測,取得了從海麵到水深500米各種水文化學要素6656個,同時還選定了0區進行了10個站位的船對水、船對地的漂移速度和方向的試驗。這就是準備用雷達方式測量導彈人水位置時所要用的參數。水深和重力測量主要側重在第三區的海底地形和布陣區的地球物理“垂線偏差”,為導彈準確命中提供了較準確的重力資料。海洋氣象觀測重點在0區,海麵觀測968次,高空探測94次,模擬導彈發射時做調查海區1天的水文氣象預報,探討了調查海區天氣變化規律,還獲得了大量外國氣象情報資料。海洋地質調查獲得4個點起6次取樣,在0區內取得了541米水深處的表層底質樣品10千克;取得了5407米深處柱狀底樣長80厘米,在0區內取得17米表層地質樣品6千克,077米柱狀底質樣品90厘米。刷新了前三次遠洋同時也是國內的海洋地質取樣最高記錄。遠洋通訊試驗了先進的數字傳真機遠洋通訊效能和勤務保障通信,開機工作500多個小時,收數字字碼5億個,為全程試驗提供了新技術通信保障。
1978年5月0日,國防科委及“718工程”辦公室在廣州軍區第四招待所召集一個代號為“580”的秘密會議。這個會議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把“向陽紅五號”船四次遠洋調查的地球物理測量和水深測量主要成果匯集起來,並用這些成果做出一個選劃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瞄準點。這是一個集中展示“向陽紅五號”船四次遠洋的重力測量成果,並用這個成果最終決定一個關鍵問題的會議。國家海洋局“718辦公室”的陳炳鑫和“向陽紅五號”船重力組的許時耕,會同國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的專家一起作出這個判斷。
選定導彈落區最重要的指標是地球物理條件:包括海底地形、底質類型、重力場特征、大地水準麵的形狀、水深及水文氣象條件等。根據國防科委在第四次遠洋之前,選擇三區作為彈著區的決定,負責靶心彈著點)的任務交給了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五號”船重力組,陳炳鑫、趙少奎(第七機械工業部地球物理專家)、許時耕是關鍵人物。
趙少奎、陳炳鑫、許時耕依據四次遠洋調查實際測量的資料和數據,編寫了太平洋考察總報告,選定了東經17度10分,南緯7度4分為瞄準點;並在周圍海域劃定了千米!50千米的彈頭散區,80千米!00千米的二級火箭殘骸散布區;還對發射洲際導彈試驗的具體時間、時段也提出了具體建議。這個選擇的結果連同有關數據一起,很快植了“東風5號”運載火箭的製導係統。
預選的彈著區,在遠洋調查的0區,它位於中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海盆,處於所羅門群島和斐濟群島之間。這裏海域開闊,海底平坦,平均水深5000米,底質為多成因的深水粉砂質黏土,聲波反射一般。三區選擇彈著區要有以彈著點為圓心的半徑約80海裏的警戒區,這個區域按00海裏經濟區計算,其火箭的彈頭散布區和二級火箭殘骸散布區都不會進到圖瓦盧共和國和斐濟共和國的經濟區。但是預備的0區隻有半徑50海裏的海域,而且海底局部起伏大。隻能作為預備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