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業慶典上出了點岔子,但由於南淮書院司馬院長一行人的大駕光臨,仁和堂的牌子還是打響了。


    自從那日之後,書院的學生們有個頭疼鬧熱的,便再也不大老遠的跑淮州城了,而是就近直奔仁和堂而來。既然司馬院長和各位先生都說仁和堂不錯,那定是錯不了的。


    此刻恰逢冬末春來,天氣乍暖還寒。讀書人又喜歡講究個清雅脫俗,厚重的棉襖自然是早早的脫了,於是乎南淮書院裏一夜之間便開始感冒流行。讀書聲伴著噴嚏咳嗽,響徹了書院的各個角落。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阿嚏!阿嚏!而有宋朝之美,阿嚏!阿嚏!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咳咳咳!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咳咳咳!”


    坐在假山頂上烹著茶,司馬院長皺起眉頭道,“每年到了這時節,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聽起來總是令人有些憂心!”


    宋大儒落下一白子,歎了口氣道:“怪道近日來聽我課的弟子越發少了,看來都是這病鬧的!”


    司馬院長望著他欲語還休,他其實很想說,聽你課的學生從來都沒有多過……


    “院長倒不必擔心,我聽說隔壁仁和堂出了種新藥,一片小小的藥丸,一日三服,數日即好,十分靈驗!”和宋大儒對弈的另一名陳姓大儒笑道,“醫館門口近日來都排起了長隊,晝夜不止呢!”


    “哦?藥丸?仁和堂不是都用什麽‘手術’的嗎?”司馬院長聞言,興致被吊了起來。


    “‘手術’那都是用在大病上的,小神醫楊姑娘說了,傷風都是小毛小病,吃吃藥就好了。”


    “原來如此!”司馬院長扇著茶爐子,眼神不由自主的往書院東南靠近醫館的方向望去。


    此時此刻,仁和堂門口確實排著長隊,書生們一邊擦著鼻涕,一邊寒暄。有的甚至對對子連詩來打發時間。楊銳拿著個細細小小的水晶管子給排隊的人挨個測量溫度,凡是體溫較高的,則被強行拖進病房裏去躺著。一名臉燒的通紅的書生還亢奮的不肯進病房,被架進屋的時候,還掙紮著和同窗們揮手致意。


    楊一帶著人忙於在醫館門口搭建擋風棚子,防止冷風致使病患們病情加重。黃嫂等人則從後廚房來來回回的端茶遞水,將一杯杯熱水送進每一位病患手中。


    楊子熙坐在問診的位置上挨個給他們診斷病情,雖然主要是流感引發的病症,但也不排除個別旁的病患,若是混淆了。難免會耽誤病情。所以確診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你瞧,他血象較高,配合流涕咳嗽的症狀,便能肯定他是感冒。如果隻有流涕和咳嗽的症狀。但血象正常,則要考慮其他致病因素的可能。”楊子熙手中一邊忙,一邊指導身旁的王曉石,而王曉石則飛快的在小本本上記著筆錄。


    “哎!你在用什麽寫字啊?看起來挺方便的啊!”瞧病的書生們都伸長了脖子好奇的問。


    王曉石忙捂住本本,一臉防備的盯著他們,師門秘笈!可不能讓這些個家夥白瞧了去!


    “切~~誰看你那破字啊!我們是好奇你寫字的東西!”


    王曉石越發將原子筆緊緊攥入手心,這筆也是小師父賜的,比秘笈還要精貴呢!都不用沾墨,寫出來的字雖然細瘦了些。卻能做到真正的下筆如飛!


    楊子熙見狀,不覺莞爾,照這架勢,或許自己改行賣文具,會比當大夫更受書院學生們的歡迎?


    給了藥。再三叮囑定時服用的量,楊子熙送走了一位病患,她扭動扭動僵直的脖子,便接著給下一位瞧。


    和讀書人溝通果然是比較容易的,對於不用煎服的藥片,對於每日辰時、午時和戌時按時用藥,年輕的學子們接受的相當迅速,服用方式也隻要說上一遍就都記住了,不像香坊村和白石村的村民們,怎麽說都不明白。村民們通常領了藥片回去,都習慣性的往煎藥鍋子裏投,加水煮沸之後藥片早化沒了,於是村民們便會端著煎鍋上門來鬧事,認為是仁和堂開的藥不給力。最終她隻能無奈的扣下藥,讓村民們定時定點來醫館服用。


    流感是發病快,用藥後見效也快的病。學生們從最初的嚐試,到後來見藥效好,一傳十十傳百,簡直就是眨眼的功夫,仁和堂有靈丹妙藥的名頭也很快轉播出去了,廣告效應真是杠杠的啊!


    另一方麵,流感的大爆發帶來越來越多的病患,空間醫院的治療值和仁和堂收取的診金銀子,那是齊頭並進的往上躥!醫館財政危機沒幾天便都解決了。


    還有什麽比這更令人高興的呢?


    唯一的遺憾便是她一個人忙不過來,楊一也好、黃嫂也好,都是打下手的,卻不能替她分擔壓力。王曉石則是剛剛踏入醫學領域,屬於半吊子的水平,更是幫不上她什麽忙。


    楊子熙累並快樂著,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多帶出幾個徒弟來!


    香坊村近日也逐漸熱鬧起來,三月開春書院入學式快到了,如往年一般,全國各地的學子們都往南淮書院集中,期盼能通過入學式,正式成為南淮書院的學生。於是香坊村的季節性客房業務便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每家每戶都盡可能多的騰出空房間,提供給租客們居住,要知道這可是他們一年最大的一筆生意,收入比起種地來要高的多呢!


    前廳被騰空了,隔出來做客房;原本的裏間被分割成巴掌大的小間,為的是能住進更多的人;就連後院都搭起了棚子,而全家搬到牲口棚住的則比比皆是。所謂片瓦之下皆可立足,每一處空間都是銀子啊!


    短短的五天之內,香坊村裏便湧入了數百名待考學子,再加上這些人的陪同隨行人員,堪堪突破了千人大關!


    二三十來戶人家的村子,一下子湧入成百上千號人是什麽概念?簡直可以用人頭攢動來形容!


    開春三月,最是農忙時節,可香坊村的村民們的精力幾乎都沒有使在自家田地上,招攬租客、出租屋子,才是來錢最快的渠道。他們忙於相互搶客、采購食材供應飯食、售賣各種生活用品,忙的不亦樂乎,至於種田?等過了這段時日再種也不遲,誤了農事頂多收成不好,誤了這幾日的高峰期,再等可就要明年開春了!


    村裏彌漫著討價還價聲,充斥著小農商業的氣息,為了租客上你家還是我家而吵架甚至開打的人每日都能瞧見。楊子熙驚訝的同時,忍不住琢磨,難怪香坊村的村民們習慣了坐地起價呢!原來是長此以往不務正業的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死相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照燒茄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照燒茄子並收藏生死相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