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起義軍聯合國外軍隊造反,直撲都城,而王族陳氏不修武備多年,根本無從抵禦。
眼看亡國在即,陳德輝是真的走投無路,才重金懇求宋室,希望他們幫忙聯係華夏軍隊,幫忙抵禦義軍的進攻。
隻是他哪裏知道,胡氏一家,現在快快樂樂的在淮安幫著朱振搞發展,搞科學研究,他們的賄金,早就成了胡氏家族的研究基金了。
至於安南國的死活,早就被他們拋之腦後了。
其實,陳德輝也沒有報多大希望,多少有點兒病急亂投醫的意思。
誰不知道,現在華夏自己本身亂成了一鍋粥,會不會派兵來,他心裏也沒有底。
朱振的到來簡直就像是天神的指引,或許這就意味著安南國命不該絕!
陳有年去能讓這等機會在自己的指縫間溜走?
若是當真因為自己沒能勸服朱振,從而導致安南國滅亡,那陳有年也隻能以死謝罪,否則有何顏麵去見列祖列宗?漢人雖然屢次覆滅安南國,大多數的原因隻是安南國時而膨脹認為自己無需去看漢人的臉色,但是每一次都被現實狠狠的打臉,在漢人的軍隊麵前,無論安南國的占族子
民如何英勇敢於犧牲,都不過是螳臂當車,灰飛煙滅……
幸好安南國距離漢人的中原實在太遠,使得漢人看不上這塊狹小的土地,每一次都是在占領之後便即撤軍,占族子民才能每一次都複國成功。
但若是被近在咫尺的暹羅滅亡,那麽所有的占族子民都必須逃亡四海了,暹羅人必將所有的占族人統統殺死,達到長久霸占這片土地的慾望……“伯爺,安南國與大宋一衣帶水,同源同宗,一向仰慕中原文化,從來都與中原親近。漢人在安南國內行商,所受到的待遇與國人無有不同,往上數五百年,我們也都是漢
人的子孫啊!您不能眼睜睜的瞅著安南被暹羅覆滅,暹羅都是茹毛飲血的野人啊!”
陳有年忍不住悲呼,情真意切,七情上麵。
其實他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安南國者本是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伏波將軍馬援開漢南境,置此縣。漢末大亂,功曹區連殺縣令自立為王,自此立國。傳數世,其後王無嗣,立外甥範熊為王。
可以說,安南國境內多有漢民後裔,但是安南國王室與漢人卻沒有一丁點的血緣關係。
朱振嗬嗬一笑,當哥哥是曆史小白麽?
既然你小子忽悠哥哥,那就別怪哥哥下手太狠……“陳兄明鑒,非是本伯不願出手相助,奈何本伯麾下兵卒乃是大宋皇帝陛下禦屬淮安水師,本伯有號令之權,卻無擅開邊釁之權。若是幫助安南國抵禦外辱,則難免有兵卒
死傷,本伯如何向皇帝陛下交待?況且安南與暹羅距離大宋千裏之遙,爾等爭鬥,實在與大宋無關,大宋又怎能厚此薄彼?”
陳有年愣了一愣,咬了咬牙。
他是個聰明人,父王陳德輝一向對其寄予厚望,皆因在平素處理政務當中顯示出來的睿智和果決。
兵卒有死傷,無法向大宋皇帝交待,那就是要安南國來承擔戰後的撫恤;安南與暹羅之間的戰爭與大宋無關,那麽大宋出不出手,幫誰出手,就要看誰更加識時務……陳有年毫不猶豫的說道:“請伯爺放心,若是有大宋兵卒傷亡,安南國願意以大宋規定之撫恤十倍賠償之。大宋若是能夠幫助安南國抵禦外敵,則安南國願意拿出十萬兩當
作大宋軍隊的軍費,所有的糧草兵械皆由安南國提供。同時,本人另外贈送伯爺五萬兩當作謝禮。”
撫恤金算我的,糧草兵械也算我的,你拿回去十萬兩對朝廷有交待,而五萬兩就是你答應出兵的報酬,是你的淨收入……
不得不說,陳有年這人辦事當真是麵麵俱到。
隻是可惜,他太小看了朱振的胃口……
朱振啞然失笑。
五萬兩就想哥哥給你賣命?
嗬嗬,哥哥隻要願意,分分鍾就能賺個幾百萬……他搖頭道:“陳兄誤會了,在下乃是大宋的臣子,對陛下忠心耿耿,豈能為了一點私利,便擅自參與到兩國的戰爭當中?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而且,本伯此次之所以率領
船隊來到安南國,是帶著任務來的,主要是求購一萬石一年三熟的稻種,還有一百萬石稻米……”
稻種和稻米可不一樣,完整的稻種可以種到地裏長出稻子,稻米是脫殼處理之後的大米,隻能吃,種到地裏可是啥也長不出來……
陳有年驚愕道:“貴國不是也有占城稻嗎?何必來我們安南取種?”
朱振心裏很無奈啊!
難道我能說,華夏大亂,諸侯之間瘋狂征伐,農業損失慘重暫且不說,便是稻種也被當做軍糧吃掉了。
導致老子想發展農業跟他娘的做夢一樣?朱振自然不能在陳有年麵前露出迫切的情緒,故作鎮定的說道:“陳兄你可能對於農業不太了解,種子這種東西,在本土種植久了,就會退化,所以若是想要農業有長足的
發展,就必須不斷的在其他國土,引進稻種。”
陳有年似信似不信。
他倒不是舍不得稻種,而是這種稻種安南國也很少啊,一下子就一萬石……
不過與國祚相比,又算得了什麽呢?
陳有年打定主意,既然要讓這位手握兵權的伯爺滿意,那就別摳摳搜搜的人家擠一點自己答應一點,幹脆一步到位,將這位鎮住!
當下咬咬牙,陳有年大氣說道:“沒問題,一萬石稻種,算是在下交伯爺這個朋友,白送給你!至於一百萬石稻米,待到暹羅軍隊退兵之後,伯爺隻需支付半價即可!”
陳有年這人是真的大氣,而且有魄力。既然有求於你,那就隨你開價。父王陳德輝前往交州總管府請求援軍一直到現在都杳無音訊,誰知道你能不能成?
他不敢賭。
朱振的到來就好像是上蒼的指引,陳有年認為這是諸天神佛給他們陳氏王族的一個救贖的機會,他絕對不能任由這個機會溜走。反正隻要安南國還存在,他陳氏王族還是這片土地的王者,多少代價都不過是轉嫁在百姓的頭上而已。反之,若是陳氏王族一朝覆滅,這些東西不還照樣成為別人的囊中
之物?
與其被暹羅國覆滅之後一無所有身死族滅,還不如送給大宋搬來救兵,與未來勢必會再次強盛的大宋結下善緣,何樂而不為?
然而,他顯然低估了眼前這位大宋伯爵的無恥……
這件事的性質其實就跟做買賣一樣,朱振手裏有兵,可以幫助安南國渡過滅國的危機,那麽他自然有底氣漫天要價。而陳有年有求於人,還價的底氣自然不足。
但是他這般敞快的答應了朱振的條件,讓朱振意識到安南國是當真富有,那麽自然就要坐地起價……“嗬嗬,陳兄沒明白本伯的意思啊,本伯此次來到安南國,是奉了陛下的皇命,求購糧食和稻種隻是分內之事,陳兄允諾所購糧食半價,本伯承您的情,可是說到底,咱們大宋仁義為本、禮儀之邦,一定是要付錢的。如此一來,本伯也隻是完成了本職任務,不褒不貶,無功無過,如此而已。但若是參與到貴國與暹羅的戰爭當中,這就嚴重
違背了大宋的國策,損害了大宋的利益,所以……你懂得。”
朱振唉聲歎氣,一臉為難,為陳有年解釋自己的“為難之處”。
其實違背屁的大宋國策,小皇帝連自己能活幾天都不知道。
若是讓他知道,在安南還有人妄圖忠於自己,保不齊他連衣帶詔都能搞出來。應天的袞袞諸公才不管什麽安南打暹羅還是暹羅打安南,安南亡國與暹羅亡國跟我們有個毛的關係?反正都是天高地遠鞭長莫及,管也管不過來的地界兒,人腦子打出狗
腦子又與大宋何幹?
愛咋咋地吧。
說到底,大宋的對外政策,其實就是沒政策……
可陳有年哪裏知道這些?
他惱火的是朱振的貪得無厭!
條件這不是都談好了麽?這個可惡的家夥居然臨時起價!
聽明白了,一萬石贈送的稻種和百萬石半價的稻米,這是朱振拿來交差的,是公賬,有了這些可以保證大宋朝廷不會追究朱振擅自出兵的責任。
然而想要朱振出兵,單單讓他對朝廷有交待還不行,還得讓他對自己有交待……
意思很明顯——老子自己沒好處,閑得蛋疼啊摻和你們這些破事兒?
陳有年畢竟是有氣量的,隻要朱振願意出兵,那條件就隨你開。想來也不過是一些黃白之物,剛才允諾五萬兩人家看不上,那就翻一倍?
“小的明白伯爺的難處,這樣,條件伯爺您開出來,小的的斟酌著辦,定然不會讓伯爺對上對下無法交待,吾安南國也世代感念您的恩德,您看如何?”
說著漂亮話,其實陳有年心裏也有些打鼓。
瞅著這位如此奢華的生活品質,得多少錢才能看得入眼?誰知朱振一臉不悅,正容說道:“陳兄想必是誤會了。你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本伯定然交了你這個朋友,況且安南國與大宋一衣帶水淵源深厚,本伯怎能為了區區私利,
在如此緊要關頭要挾陳兄?這種事,本伯絕不為之!”
陳有年愈發忐忑了。
這話聽著當真舒爽,但是也表明了現在朱振的心裏絕對不是打著要錢的主意。“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句話陳有年是肯定沒聽過的,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這個道理。若隻是要錢,陳有年可以任憑朱振開口,大不了就是搬空庫房,又有
什麽打緊?
反正若是大宋不出兵,早晚庫房裏的那些寶貝都得給暹羅國擄掠一空……
深吸口氣,陳有年坦然道:“是小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深感抱歉。伯爺有何要求,但說無妨,隻要小的能夠做主的,絕不吝嗇。”
“好!”
朱振一拍巴掌,讚許道:“陳兄當真有魄力,安南國後續有人,未來在陳兄的領導之下,定然繁榮昌盛!吾大宋願意世世代代與安南國結成盟友,不離不棄,友誼長存!”
陳有年張張嘴巴,震驚不已。
這是要跟安南國結盟的節奏?
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若是放在以往,陳有年定然嗤之以鼻。大宋雖強,可是天高地遠,你能奈我安南何?當年大隋不是照樣兵強馬壯,打得我安南國軍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可是結果呢?不
還是得乖乖的撤軍!
強龍不壓地頭蛇!
你來我逃,你走我追,安南距離中原太遠了,後勤輜重補給完全跟不上,兵勢再強也徒喚奈何!
但是現在不同了。
漢人王朝拿安南國沒轍,可是周邊這些暹羅啊暹羅啊這些國家卻個個都比安南國強大,三天兩頭的燒殺劫掠,動不動就大軍入境直奔國都,誰受得了?
而漢人之所以拿安南沒轍,就是因為路途太遠,無法長期駐紮大軍。可偶爾派一支軍隊來幫助安南國大敗入侵者,後勤輜重由安南國負責供給,那就完全沒問題!
陳有年激動得滿臉通紅:“父王臨行之前,授予在下玉璽金印,全權代理國事,因此在下完全可以做主答應伯爺的要求,安南國與大宋結盟,永不背叛!”
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啊,陳有年得有多傻才會拒絕?
朱振嗬嗬一笑,搖頭道:“陳兄此言差矣,若隻是單單一份結盟文書,你認為大宋朝廷的袞袞諸公能看得入眼?那其實就跟廢紙沒什麽兩樣。”
陳有年奇道:“那伯爺的意思是……”“你得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給朝廷上的那些宰輔啊大臣啊王爺們看看,讓他們認為與安南國結盟是有好處的,否則每一次安南國受到侵略都要大宋派兵,可大宋憑啥呀?說
句實在的,無論做生意還是做朋友,誰都不能一味索取而從不付出,這樣的友誼豈能長久?”
陳有年一想,還真有道理!
這位伯爺看著年歲不大,但是說出的話卻飽含哲理,不能小覷啊!“那伯爺您說,此時該當如何?”
眼看亡國在即,陳德輝是真的走投無路,才重金懇求宋室,希望他們幫忙聯係華夏軍隊,幫忙抵禦義軍的進攻。
隻是他哪裏知道,胡氏一家,現在快快樂樂的在淮安幫著朱振搞發展,搞科學研究,他們的賄金,早就成了胡氏家族的研究基金了。
至於安南國的死活,早就被他們拋之腦後了。
其實,陳德輝也沒有報多大希望,多少有點兒病急亂投醫的意思。
誰不知道,現在華夏自己本身亂成了一鍋粥,會不會派兵來,他心裏也沒有底。
朱振的到來簡直就像是天神的指引,或許這就意味著安南國命不該絕!
陳有年去能讓這等機會在自己的指縫間溜走?
若是當真因為自己沒能勸服朱振,從而導致安南國滅亡,那陳有年也隻能以死謝罪,否則有何顏麵去見列祖列宗?漢人雖然屢次覆滅安南國,大多數的原因隻是安南國時而膨脹認為自己無需去看漢人的臉色,但是每一次都被現實狠狠的打臉,在漢人的軍隊麵前,無論安南國的占族子
民如何英勇敢於犧牲,都不過是螳臂當車,灰飛煙滅……
幸好安南國距離漢人的中原實在太遠,使得漢人看不上這塊狹小的土地,每一次都是在占領之後便即撤軍,占族子民才能每一次都複國成功。
但若是被近在咫尺的暹羅滅亡,那麽所有的占族子民都必須逃亡四海了,暹羅人必將所有的占族人統統殺死,達到長久霸占這片土地的慾望……“伯爺,安南國與大宋一衣帶水,同源同宗,一向仰慕中原文化,從來都與中原親近。漢人在安南國內行商,所受到的待遇與國人無有不同,往上數五百年,我們也都是漢
人的子孫啊!您不能眼睜睜的瞅著安南被暹羅覆滅,暹羅都是茹毛飲血的野人啊!”
陳有年忍不住悲呼,情真意切,七情上麵。
其實他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安南國者本是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伏波將軍馬援開漢南境,置此縣。漢末大亂,功曹區連殺縣令自立為王,自此立國。傳數世,其後王無嗣,立外甥範熊為王。
可以說,安南國境內多有漢民後裔,但是安南國王室與漢人卻沒有一丁點的血緣關係。
朱振嗬嗬一笑,當哥哥是曆史小白麽?
既然你小子忽悠哥哥,那就別怪哥哥下手太狠……“陳兄明鑒,非是本伯不願出手相助,奈何本伯麾下兵卒乃是大宋皇帝陛下禦屬淮安水師,本伯有號令之權,卻無擅開邊釁之權。若是幫助安南國抵禦外辱,則難免有兵卒
死傷,本伯如何向皇帝陛下交待?況且安南與暹羅距離大宋千裏之遙,爾等爭鬥,實在與大宋無關,大宋又怎能厚此薄彼?”
陳有年愣了一愣,咬了咬牙。
他是個聰明人,父王陳德輝一向對其寄予厚望,皆因在平素處理政務當中顯示出來的睿智和果決。
兵卒有死傷,無法向大宋皇帝交待,那就是要安南國來承擔戰後的撫恤;安南與暹羅之間的戰爭與大宋無關,那麽大宋出不出手,幫誰出手,就要看誰更加識時務……陳有年毫不猶豫的說道:“請伯爺放心,若是有大宋兵卒傷亡,安南國願意以大宋規定之撫恤十倍賠償之。大宋若是能夠幫助安南國抵禦外敵,則安南國願意拿出十萬兩當
作大宋軍隊的軍費,所有的糧草兵械皆由安南國提供。同時,本人另外贈送伯爺五萬兩當作謝禮。”
撫恤金算我的,糧草兵械也算我的,你拿回去十萬兩對朝廷有交待,而五萬兩就是你答應出兵的報酬,是你的淨收入……
不得不說,陳有年這人辦事當真是麵麵俱到。
隻是可惜,他太小看了朱振的胃口……
朱振啞然失笑。
五萬兩就想哥哥給你賣命?
嗬嗬,哥哥隻要願意,分分鍾就能賺個幾百萬……他搖頭道:“陳兄誤會了,在下乃是大宋的臣子,對陛下忠心耿耿,豈能為了一點私利,便擅自參與到兩國的戰爭當中?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而且,本伯此次之所以率領
船隊來到安南國,是帶著任務來的,主要是求購一萬石一年三熟的稻種,還有一百萬石稻米……”
稻種和稻米可不一樣,完整的稻種可以種到地裏長出稻子,稻米是脫殼處理之後的大米,隻能吃,種到地裏可是啥也長不出來……
陳有年驚愕道:“貴國不是也有占城稻嗎?何必來我們安南取種?”
朱振心裏很無奈啊!
難道我能說,華夏大亂,諸侯之間瘋狂征伐,農業損失慘重暫且不說,便是稻種也被當做軍糧吃掉了。
導致老子想發展農業跟他娘的做夢一樣?朱振自然不能在陳有年麵前露出迫切的情緒,故作鎮定的說道:“陳兄你可能對於農業不太了解,種子這種東西,在本土種植久了,就會退化,所以若是想要農業有長足的
發展,就必須不斷的在其他國土,引進稻種。”
陳有年似信似不信。
他倒不是舍不得稻種,而是這種稻種安南國也很少啊,一下子就一萬石……
不過與國祚相比,又算得了什麽呢?
陳有年打定主意,既然要讓這位手握兵權的伯爺滿意,那就別摳摳搜搜的人家擠一點自己答應一點,幹脆一步到位,將這位鎮住!
當下咬咬牙,陳有年大氣說道:“沒問題,一萬石稻種,算是在下交伯爺這個朋友,白送給你!至於一百萬石稻米,待到暹羅軍隊退兵之後,伯爺隻需支付半價即可!”
陳有年這人是真的大氣,而且有魄力。既然有求於你,那就隨你開價。父王陳德輝前往交州總管府請求援軍一直到現在都杳無音訊,誰知道你能不能成?
他不敢賭。
朱振的到來就好像是上蒼的指引,陳有年認為這是諸天神佛給他們陳氏王族的一個救贖的機會,他絕對不能任由這個機會溜走。反正隻要安南國還存在,他陳氏王族還是這片土地的王者,多少代價都不過是轉嫁在百姓的頭上而已。反之,若是陳氏王族一朝覆滅,這些東西不還照樣成為別人的囊中
之物?
與其被暹羅國覆滅之後一無所有身死族滅,還不如送給大宋搬來救兵,與未來勢必會再次強盛的大宋結下善緣,何樂而不為?
然而,他顯然低估了眼前這位大宋伯爵的無恥……
這件事的性質其實就跟做買賣一樣,朱振手裏有兵,可以幫助安南國渡過滅國的危機,那麽他自然有底氣漫天要價。而陳有年有求於人,還價的底氣自然不足。
但是他這般敞快的答應了朱振的條件,讓朱振意識到安南國是當真富有,那麽自然就要坐地起價……“嗬嗬,陳兄沒明白本伯的意思啊,本伯此次來到安南國,是奉了陛下的皇命,求購糧食和稻種隻是分內之事,陳兄允諾所購糧食半價,本伯承您的情,可是說到底,咱們大宋仁義為本、禮儀之邦,一定是要付錢的。如此一來,本伯也隻是完成了本職任務,不褒不貶,無功無過,如此而已。但若是參與到貴國與暹羅的戰爭當中,這就嚴重
違背了大宋的國策,損害了大宋的利益,所以……你懂得。”
朱振唉聲歎氣,一臉為難,為陳有年解釋自己的“為難之處”。
其實違背屁的大宋國策,小皇帝連自己能活幾天都不知道。
若是讓他知道,在安南還有人妄圖忠於自己,保不齊他連衣帶詔都能搞出來。應天的袞袞諸公才不管什麽安南打暹羅還是暹羅打安南,安南亡國與暹羅亡國跟我們有個毛的關係?反正都是天高地遠鞭長莫及,管也管不過來的地界兒,人腦子打出狗
腦子又與大宋何幹?
愛咋咋地吧。
說到底,大宋的對外政策,其實就是沒政策……
可陳有年哪裏知道這些?
他惱火的是朱振的貪得無厭!
條件這不是都談好了麽?這個可惡的家夥居然臨時起價!
聽明白了,一萬石贈送的稻種和百萬石半價的稻米,這是朱振拿來交差的,是公賬,有了這些可以保證大宋朝廷不會追究朱振擅自出兵的責任。
然而想要朱振出兵,單單讓他對朝廷有交待還不行,還得讓他對自己有交待……
意思很明顯——老子自己沒好處,閑得蛋疼啊摻和你們這些破事兒?
陳有年畢竟是有氣量的,隻要朱振願意出兵,那條件就隨你開。想來也不過是一些黃白之物,剛才允諾五萬兩人家看不上,那就翻一倍?
“小的明白伯爺的難處,這樣,條件伯爺您開出來,小的的斟酌著辦,定然不會讓伯爺對上對下無法交待,吾安南國也世代感念您的恩德,您看如何?”
說著漂亮話,其實陳有年心裏也有些打鼓。
瞅著這位如此奢華的生活品質,得多少錢才能看得入眼?誰知朱振一臉不悅,正容說道:“陳兄想必是誤會了。你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本伯定然交了你這個朋友,況且安南國與大宋一衣帶水淵源深厚,本伯怎能為了區區私利,
在如此緊要關頭要挾陳兄?這種事,本伯絕不為之!”
陳有年愈發忐忑了。
這話聽著當真舒爽,但是也表明了現在朱振的心裏絕對不是打著要錢的主意。“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句話陳有年是肯定沒聽過的,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這個道理。若隻是要錢,陳有年可以任憑朱振開口,大不了就是搬空庫房,又有
什麽打緊?
反正若是大宋不出兵,早晚庫房裏的那些寶貝都得給暹羅國擄掠一空……
深吸口氣,陳有年坦然道:“是小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深感抱歉。伯爺有何要求,但說無妨,隻要小的能夠做主的,絕不吝嗇。”
“好!”
朱振一拍巴掌,讚許道:“陳兄當真有魄力,安南國後續有人,未來在陳兄的領導之下,定然繁榮昌盛!吾大宋願意世世代代與安南國結成盟友,不離不棄,友誼長存!”
陳有年張張嘴巴,震驚不已。
這是要跟安南國結盟的節奏?
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若是放在以往,陳有年定然嗤之以鼻。大宋雖強,可是天高地遠,你能奈我安南何?當年大隋不是照樣兵強馬壯,打得我安南國軍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可是結果呢?不
還是得乖乖的撤軍!
強龍不壓地頭蛇!
你來我逃,你走我追,安南距離中原太遠了,後勤輜重補給完全跟不上,兵勢再強也徒喚奈何!
但是現在不同了。
漢人王朝拿安南國沒轍,可是周邊這些暹羅啊暹羅啊這些國家卻個個都比安南國強大,三天兩頭的燒殺劫掠,動不動就大軍入境直奔國都,誰受得了?
而漢人之所以拿安南沒轍,就是因為路途太遠,無法長期駐紮大軍。可偶爾派一支軍隊來幫助安南國大敗入侵者,後勤輜重由安南國負責供給,那就完全沒問題!
陳有年激動得滿臉通紅:“父王臨行之前,授予在下玉璽金印,全權代理國事,因此在下完全可以做主答應伯爺的要求,安南國與大宋結盟,永不背叛!”
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啊,陳有年得有多傻才會拒絕?
朱振嗬嗬一笑,搖頭道:“陳兄此言差矣,若隻是單單一份結盟文書,你認為大宋朝廷的袞袞諸公能看得入眼?那其實就跟廢紙沒什麽兩樣。”
陳有年奇道:“那伯爺的意思是……”“你得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給朝廷上的那些宰輔啊大臣啊王爺們看看,讓他們認為與安南國結盟是有好處的,否則每一次安南國受到侵略都要大宋派兵,可大宋憑啥呀?說
句實在的,無論做生意還是做朋友,誰都不能一味索取而從不付出,這樣的友誼豈能長久?”
陳有年一想,還真有道理!
這位伯爺看著年歲不大,但是說出的話卻飽含哲理,不能小覷啊!“那伯爺您說,此時該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