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世家的管事開口說道:“劉先生誤會了,此事跟咱們淮安世家還真的沒有一丁點關係。”
劉伯溫微微一愣,“不是你們弄出來的,莫非這世道,還真有這種古道熱腸的俠義之士?還是一位女俠?你們是欺負我眼老昏花,看不清楚這世界了?”
劉伯溫自然不會輕易相信這些世家,因為他們的愚蠢,往往會突破劉伯溫的底線。但是從大家的目光中看,似乎又不是在作偽。
有人憤慨道:“真不是我們做的!這件事情處處透著蹊蹺,八成是朱振一手策劃出來的詭計,此人著實陰險狡詐,大家不得不防。”
劉伯溫看向說話之人,乃是張家嫡子張素公。
張家最近在淮安雖然頗為低調,但是偷盜糧草一事,他們確實是參加了。
劉伯溫聞言,詫異道:“張公子何出此言?”張素卿便將自己的猜測說道:“雖然事情的經過我並不詳細,但若是世家刺殺,肯定不會派那麽不靠譜的人過去,雖然未必能一擊必殺朱振,但是場麵何必搞得如此滑稽?
”
劉伯溫長吸一口氣。
還真的是低估了朱振這小子了啊。
沒想到,這小子除去下套坑害這些偷盜糧草的世家之外,還搞出了這麽一個野路子。
劉伯溫細細思索,他覺得這事情還真的有可能是朱振做的,這小子確實如張家人所說那般,是個陰險狡詐的夥計。
你們不是一直想要我的命麽?哪行,我就我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憑空弄出個刺客來,經過這麽一番“義釋”的過程,整個淮安的輿論都有翻轉的趨勢,此刻就算朱振當真對各大家族下了殺手,挑幾個
看不順眼的幹掉,都沒人敢將罪名按在朱振的頭上。
是那刺客出於義憤,深恨自己被愚弄了險些害了一個“忠貞寬厚”的當代名將所以才報複殺人的……
劉伯溫終於知道,為什麽偷盜糧草的就那麽幾家,但是上門的人卻頗多的原因了。
原來這些家夥心裏有鬼,朱振這一鬧,每個人都感覺腦袋上頂著一把寶劍,隨時可能落下來,要他們性命。
朱振這小子的套路果然是有些陰損至極。
可想而知,若是這些人不能得到朱振的諒解,誰知道這刺客什麽時候犯渾,殺人。
不僅僅是殺人,而且還誅心。除非世家能找到朱振暗中做此事的證據,否則全天下都會以為是那位被“義釋”的刺客所謂,甚至還要大聲叫好!“義士”為何憤而殺人?那是有原因的!若不是這人製造謠
言汙蔑朱振“嗜血如命”、“喜食人腦”,並且蒙騙“義士”前去行刺朱振以至差點鑄成大錯冤殺好人,人家何必取你之命報複與你?
製造謠言、汙蔑好人,該殺!
劉伯溫表麵上為眾人思考,心裏卻樂開了花。
這小子不錯啊。
一環套著一環。
因為有這位被朱振“義釋”的“義士”存在,但凡參與造謠的家族全都惶惶不可終日,誰知道朱振會不會當真“啟動”那名刺客,殺幾個世家子弟泄憤?
現在的淮安,也就劉伯溫可以稍稍壓製朱振,常遇春隨著朱元璋出征了,代表著應天官方的郭桓,又幹出了監守自盜的事情。
劉伯溫心裏卻有自己的計劃。
劉伯溫自然是不願意出頭的,這本來就是你們自食惡果,現在知道害怕了,知道朱振不是好惹的主,讓我擦屁股?
沒錯,自己是打算重新樹立在淮安的影響力,緩和朱振與世家之間的緊張氣氛,但是那是在以不侵害朱振的利益為前提下。
若是三言兩句便為他們出頭,先是朱振那邊熱不好說話,而且以後很有可能被這群畜生拉上賊船。
看著旁邊兒一直偷偷打量自己的世家,眼神飄忽,劉伯溫心裏就跟很透徹。
這是拿著我當槍使呢。
嗬嗬,這時候都知道害怕了?可是又不願意讓出利益,又想平息事態,就想讓我劉伯溫舍下這張老臉來為你們出頭?
真是一群自以為是的蠢貨啊……劉伯溫略作沉吟,無奈歎息道:“諸位恐怕對朱振此人的性情所知有限,因此才會三番四次的對其下手,以為可以憑憑皆諸位的手段抵抗吳國公經略淮安的心思,實則大錯
特錯!朱振是何方人物?他敢打張士誠,他敢打大都的張家,他敢跟北元硬碰硬。他會怕你們世家?諸位,你們的思維太落伍了,就算是你們僥幸殺死了朱振,其實也是給了吳國公直接派兵鎮壓的借口。殺不死朱振,此子行事率性而為,根本不考慮後果,很容易意氣用事。先前差點命喪霍山,此時想必朱振心裏也憋著火氣,就算是老夫親自出
麵,恐怕也未必如願。”
這話真一半假一半,未必全部如此,可也不是沒道理。
朱振設下此局,就是讓你們心驚膽顫,從而俯首低頭。能夠擁有如此智慧的年輕人,自然是不會輕易大開殺戒,導致自己的履曆留下難以抹滅的汙點。
換句話說,人家的誌氣在廟堂之上,在經國濟世,區區淮安一隅,不過是朱振的踏腳石而已,怎肯與你們玉石俱焚,影響此後的前程?
朱振所謀者,利益而已。但此利益非是金錢名利,而是淮安世家非但以後不能對其掣肘,反而要大加支持。這等同於從淮安世家的嘴裏搶食兒,淮安世家豈能願意?所以朱振就弄出這麽一個“義士
”,猶如懸在淮安世家頭上的一把刀。
對我的事情大力支持,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反之若是諸多掣肘,跟我較勁,那我也不介意弄死兩個!
在劉伯溫看來,朱振此舉雖然精妙,但其本意大抵不過是嚇唬嚇唬這幫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弟而已……
劉伯溫將話也跟大夥挑明了,讓我就憑著一張老臉去找朱振,那是不可能的。我這老臉雖然值錢,可你們也得表示表示吧?畢竟你們可是把人往死裏得罪。
張素卿算是在場的明白人,看出了不少東西,見眾人一臉尷尬之色,上前作揖開口道:“劉先生。若是依您之見……那朱振究竟意欲何為,吾等要如何才能令其消弭怒火?”
劉伯溫不答,反而問眾人道:“大家的意思如何?”
眾人也都聽明白了劉伯溫言外之意,便都表態道:“隻是不知朱振到底要如何條件,吾等心中忐忑。”
給朱振一些好處不是不行,但誰知道這小子胃口有多大呢?若是再弄一個五十萬兩,大家可實在吃不消……劉伯溫就點頭道:“諸位之意,老夫已心中有數。且先將銀錢給朱振送去,將家人贖回,老夫明日自會遞上名帖,與朱振好生談談,無論如何亦要平息其怒火。哪怕不能消
除隔閡,亦務必使其不至於怒而殺人。”
“此正是吾等所想,一切就拜托劉先生了。”
眾人對劉伯溫願意出頭心存感激,畢竟人家老早就警告大家不要招惹朱振,偏偏誰都不聽。現在鬧到這種程度,卻還要將劉伯溫請出來主持大局,心中難免愧疚。
至於一直默不作聲的王家……則沒人搭理。
次事件之中,王家的表現著實拙劣,惹得大家極為不滿。
王家之前一直信誓旦旦說,這比銀子就如同大風刮來的,不掙白不掙,反正朱振也拿不到一丁點的證據。可誰知道,淮安世家在先前輸給朱振一場的情況下,再次損失慘重。這一次比損失些戰兵更讓世家心痛。要知道這些銀子可是世代人的積累,說拿出來就拿出來了,事後
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去掙呢。
其實眼下的情況,不管是張家,還是王家,都已經無力對淮安的大局進行掌控,甚至打架隱隱約約已經明白,大家有一種被朱振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最後也是無奈之下,不得不求劉伯溫出頭。
到現在大家才明白什麽叫做朝中有人。
淮安乃是江南的世家,文人,凡事還得看劉伯溫。
就衝劉伯溫這份本不關他事卻依舊義不容辭替大家出頭的這份仗義,往後就還得以劉伯溫馬首是瞻!
至於王家、張家、還是已經成為過去的趙家,差太遠了。
劉伯溫答應出麵,諸人盡皆放下一半心思,想來那朱振再如何桀驁,也得給這位大佬麵子吧?更何況各家還會各有謝儀奉上。
見到劉伯溫麵露倦容,眾人紛紛起身告辭,回家就將錢送去,好將家中子弟贖回來……
眾人拖拖拉拉的離去,劉伯溫歎口氣,揉了揉太陽穴。
這一趟淮安之行,凡事都要費心費力,讓劉伯溫感覺很是疲憊。尤其是這種內部勾心鬥角的事情,根本不是劉伯溫喜歡的。
在他看來,漢人江山之所以被元人奪去,就是因為我們內部內耗不斷導致的。
等到此間事了,自己就返回應天,再也不摻合這種倒灶事。
既然朱振有本事將這群家夥玩弄於鼓掌之中,自己何必來這裏“搗亂。”命侍女用淨水浸濕了帕子,擦了擦臉,提了提精神,將老仆叫來,親筆寫了一封書信交給他,叮囑道:“待會兒就帶著銀錢去把贖人,叫這封信交給朱振,就說你小子能耐
了,老師在此,還想著讓老師親自登門拜訪嗎?”
老仆有些吃驚,遲疑道:“這個……是不是會讓伯爵不悅?”
那朱振雖然是劉伯溫的晚輩,但是身份和地位,其實都比劉伯溫來的要尊貴。而且此時劉家其實也參與其中,主家還做如此高姿態,會不會有些不合適。劉伯溫解釋道:“你們啊,就是不知道琢磨人心,你們都看到了朱振強勢的一麵,但是你何時見他欺壓過百姓,何時不尊老愛幼?你們是被這個世界不正常的事情影響太多
,反而有人表現的正常的時候,你們卻不理解。去吧,這小子肯定會來的,老夫的眼睛又不瞎。”說著,頗有些感慨的說道:“這小子才多年輕,現在是隨著國公打江山,將來呢?待到王朝建立,老臣老去,他勢必會成為年青一代執牛耳者。能做執牛耳者,又豈會沒有
風度?”老仆心裏微微一震,沒想到主人對朱振的評價會高到這種地步。
劉伯溫微微一愣,“不是你們弄出來的,莫非這世道,還真有這種古道熱腸的俠義之士?還是一位女俠?你們是欺負我眼老昏花,看不清楚這世界了?”
劉伯溫自然不會輕易相信這些世家,因為他們的愚蠢,往往會突破劉伯溫的底線。但是從大家的目光中看,似乎又不是在作偽。
有人憤慨道:“真不是我們做的!這件事情處處透著蹊蹺,八成是朱振一手策劃出來的詭計,此人著實陰險狡詐,大家不得不防。”
劉伯溫看向說話之人,乃是張家嫡子張素公。
張家最近在淮安雖然頗為低調,但是偷盜糧草一事,他們確實是參加了。
劉伯溫聞言,詫異道:“張公子何出此言?”張素卿便將自己的猜測說道:“雖然事情的經過我並不詳細,但若是世家刺殺,肯定不會派那麽不靠譜的人過去,雖然未必能一擊必殺朱振,但是場麵何必搞得如此滑稽?
”
劉伯溫長吸一口氣。
還真的是低估了朱振這小子了啊。
沒想到,這小子除去下套坑害這些偷盜糧草的世家之外,還搞出了這麽一個野路子。
劉伯溫細細思索,他覺得這事情還真的有可能是朱振做的,這小子確實如張家人所說那般,是個陰險狡詐的夥計。
你們不是一直想要我的命麽?哪行,我就我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憑空弄出個刺客來,經過這麽一番“義釋”的過程,整個淮安的輿論都有翻轉的趨勢,此刻就算朱振當真對各大家族下了殺手,挑幾個
看不順眼的幹掉,都沒人敢將罪名按在朱振的頭上。
是那刺客出於義憤,深恨自己被愚弄了險些害了一個“忠貞寬厚”的當代名將所以才報複殺人的……
劉伯溫終於知道,為什麽偷盜糧草的就那麽幾家,但是上門的人卻頗多的原因了。
原來這些家夥心裏有鬼,朱振這一鬧,每個人都感覺腦袋上頂著一把寶劍,隨時可能落下來,要他們性命。
朱振這小子的套路果然是有些陰損至極。
可想而知,若是這些人不能得到朱振的諒解,誰知道這刺客什麽時候犯渾,殺人。
不僅僅是殺人,而且還誅心。除非世家能找到朱振暗中做此事的證據,否則全天下都會以為是那位被“義釋”的刺客所謂,甚至還要大聲叫好!“義士”為何憤而殺人?那是有原因的!若不是這人製造謠
言汙蔑朱振“嗜血如命”、“喜食人腦”,並且蒙騙“義士”前去行刺朱振以至差點鑄成大錯冤殺好人,人家何必取你之命報複與你?
製造謠言、汙蔑好人,該殺!
劉伯溫表麵上為眾人思考,心裏卻樂開了花。
這小子不錯啊。
一環套著一環。
因為有這位被朱振“義釋”的“義士”存在,但凡參與造謠的家族全都惶惶不可終日,誰知道朱振會不會當真“啟動”那名刺客,殺幾個世家子弟泄憤?
現在的淮安,也就劉伯溫可以稍稍壓製朱振,常遇春隨著朱元璋出征了,代表著應天官方的郭桓,又幹出了監守自盜的事情。
劉伯溫心裏卻有自己的計劃。
劉伯溫自然是不願意出頭的,這本來就是你們自食惡果,現在知道害怕了,知道朱振不是好惹的主,讓我擦屁股?
沒錯,自己是打算重新樹立在淮安的影響力,緩和朱振與世家之間的緊張氣氛,但是那是在以不侵害朱振的利益為前提下。
若是三言兩句便為他們出頭,先是朱振那邊熱不好說話,而且以後很有可能被這群畜生拉上賊船。
看著旁邊兒一直偷偷打量自己的世家,眼神飄忽,劉伯溫心裏就跟很透徹。
這是拿著我當槍使呢。
嗬嗬,這時候都知道害怕了?可是又不願意讓出利益,又想平息事態,就想讓我劉伯溫舍下這張老臉來為你們出頭?
真是一群自以為是的蠢貨啊……劉伯溫略作沉吟,無奈歎息道:“諸位恐怕對朱振此人的性情所知有限,因此才會三番四次的對其下手,以為可以憑憑皆諸位的手段抵抗吳國公經略淮安的心思,實則大錯
特錯!朱振是何方人物?他敢打張士誠,他敢打大都的張家,他敢跟北元硬碰硬。他會怕你們世家?諸位,你們的思維太落伍了,就算是你們僥幸殺死了朱振,其實也是給了吳國公直接派兵鎮壓的借口。殺不死朱振,此子行事率性而為,根本不考慮後果,很容易意氣用事。先前差點命喪霍山,此時想必朱振心裏也憋著火氣,就算是老夫親自出
麵,恐怕也未必如願。”
這話真一半假一半,未必全部如此,可也不是沒道理。
朱振設下此局,就是讓你們心驚膽顫,從而俯首低頭。能夠擁有如此智慧的年輕人,自然是不會輕易大開殺戒,導致自己的履曆留下難以抹滅的汙點。
換句話說,人家的誌氣在廟堂之上,在經國濟世,區區淮安一隅,不過是朱振的踏腳石而已,怎肯與你們玉石俱焚,影響此後的前程?
朱振所謀者,利益而已。但此利益非是金錢名利,而是淮安世家非但以後不能對其掣肘,反而要大加支持。這等同於從淮安世家的嘴裏搶食兒,淮安世家豈能願意?所以朱振就弄出這麽一個“義士
”,猶如懸在淮安世家頭上的一把刀。
對我的事情大力支持,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反之若是諸多掣肘,跟我較勁,那我也不介意弄死兩個!
在劉伯溫看來,朱振此舉雖然精妙,但其本意大抵不過是嚇唬嚇唬這幫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弟而已……
劉伯溫將話也跟大夥挑明了,讓我就憑著一張老臉去找朱振,那是不可能的。我這老臉雖然值錢,可你們也得表示表示吧?畢竟你們可是把人往死裏得罪。
張素卿算是在場的明白人,看出了不少東西,見眾人一臉尷尬之色,上前作揖開口道:“劉先生。若是依您之見……那朱振究竟意欲何為,吾等要如何才能令其消弭怒火?”
劉伯溫不答,反而問眾人道:“大家的意思如何?”
眾人也都聽明白了劉伯溫言外之意,便都表態道:“隻是不知朱振到底要如何條件,吾等心中忐忑。”
給朱振一些好處不是不行,但誰知道這小子胃口有多大呢?若是再弄一個五十萬兩,大家可實在吃不消……劉伯溫就點頭道:“諸位之意,老夫已心中有數。且先將銀錢給朱振送去,將家人贖回,老夫明日自會遞上名帖,與朱振好生談談,無論如何亦要平息其怒火。哪怕不能消
除隔閡,亦務必使其不至於怒而殺人。”
“此正是吾等所想,一切就拜托劉先生了。”
眾人對劉伯溫願意出頭心存感激,畢竟人家老早就警告大家不要招惹朱振,偏偏誰都不聽。現在鬧到這種程度,卻還要將劉伯溫請出來主持大局,心中難免愧疚。
至於一直默不作聲的王家……則沒人搭理。
次事件之中,王家的表現著實拙劣,惹得大家極為不滿。
王家之前一直信誓旦旦說,這比銀子就如同大風刮來的,不掙白不掙,反正朱振也拿不到一丁點的證據。可誰知道,淮安世家在先前輸給朱振一場的情況下,再次損失慘重。這一次比損失些戰兵更讓世家心痛。要知道這些銀子可是世代人的積累,說拿出來就拿出來了,事後
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去掙呢。
其實眼下的情況,不管是張家,還是王家,都已經無力對淮安的大局進行掌控,甚至打架隱隱約約已經明白,大家有一種被朱振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最後也是無奈之下,不得不求劉伯溫出頭。
到現在大家才明白什麽叫做朝中有人。
淮安乃是江南的世家,文人,凡事還得看劉伯溫。
就衝劉伯溫這份本不關他事卻依舊義不容辭替大家出頭的這份仗義,往後就還得以劉伯溫馬首是瞻!
至於王家、張家、還是已經成為過去的趙家,差太遠了。
劉伯溫答應出麵,諸人盡皆放下一半心思,想來那朱振再如何桀驁,也得給這位大佬麵子吧?更何況各家還會各有謝儀奉上。
見到劉伯溫麵露倦容,眾人紛紛起身告辭,回家就將錢送去,好將家中子弟贖回來……
眾人拖拖拉拉的離去,劉伯溫歎口氣,揉了揉太陽穴。
這一趟淮安之行,凡事都要費心費力,讓劉伯溫感覺很是疲憊。尤其是這種內部勾心鬥角的事情,根本不是劉伯溫喜歡的。
在他看來,漢人江山之所以被元人奪去,就是因為我們內部內耗不斷導致的。
等到此間事了,自己就返回應天,再也不摻合這種倒灶事。
既然朱振有本事將這群家夥玩弄於鼓掌之中,自己何必來這裏“搗亂。”命侍女用淨水浸濕了帕子,擦了擦臉,提了提精神,將老仆叫來,親筆寫了一封書信交給他,叮囑道:“待會兒就帶著銀錢去把贖人,叫這封信交給朱振,就說你小子能耐
了,老師在此,還想著讓老師親自登門拜訪嗎?”
老仆有些吃驚,遲疑道:“這個……是不是會讓伯爵不悅?”
那朱振雖然是劉伯溫的晚輩,但是身份和地位,其實都比劉伯溫來的要尊貴。而且此時劉家其實也參與其中,主家還做如此高姿態,會不會有些不合適。劉伯溫解釋道:“你們啊,就是不知道琢磨人心,你們都看到了朱振強勢的一麵,但是你何時見他欺壓過百姓,何時不尊老愛幼?你們是被這個世界不正常的事情影響太多
,反而有人表現的正常的時候,你們卻不理解。去吧,這小子肯定會來的,老夫的眼睛又不瞎。”說著,頗有些感慨的說道:“這小子才多年輕,現在是隨著國公打江山,將來呢?待到王朝建立,老臣老去,他勢必會成為年青一代執牛耳者。能做執牛耳者,又豈會沒有
風度?”老仆心裏微微一震,沒想到主人對朱振的評價會高到這種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