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數代人辛苦經營幾十年被朱元璋一招廢了。
過程非常殘暴,全族人直接發配,家產被充公,土地收歸應天府所有,朱元璋直接富裕了,無數的金銀財寶成了武器、軍糧,軍隊連連擴充,在周圍的諸侯之中,朱元璋的實力直接上升了數個台階。
原先在沈萬三名下的農田隻有幾千畝,但是在揚憲的不辭辛苦下,愣是將沈萬三隱藏的田產全部挖了出來,然後朱元璋手頭多了十幾萬畝的農田。
對於朱元璋為什麽這麽做,朱振心裏忽然隱隱有了猜測,但是具體如何,還有待事情後期的發展。
隻是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似乎超出了朱元璋的預料,因為它失控了。
那就是在他的領地,爆發了商人大逃離事件。
自宋朝開始,王朝不限製經濟發展,兼有頻繁的海外貿易,國家的稅收多取自於商業,商人的地位開始逐漸上升。
元王朝的時期,因為帝國的龐大,與外界的往來依然頻繁,再加上元王朝對於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並不是非常理解,對於國家的管控反而鬆懈了許多,商人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個台階。
有詩人寫下了,憧憧十一門,車馬如煙雲的句子讚美大都的商業繁榮。
很多國際友人,比如馬可波羅來了元王朝之後,更是被元王朝繁榮的商業給亮瞎了眼睛。我靠,你們東方好繁華,我們西方都是乞丐啊!
你們東方是個黃金遍地的國度,你們的乞丐都比我們富有。
你們的商人過得比我們的貴族過得都幸福。
到了元王朝末期,商人越發的活躍,借著戰爭的機會,大發戰爭財,囤積居奇,販賣軍資啥事兒都幹。
沈萬三隻是萬千商旅中的一個傑出代表。
隻是,沈萬三被抄家這件事情,對商人的影響非常強烈。
因為他太突出了,沈萬三相比其他的商人來說,相對是有節操的,他幾乎沒有什麽劣跡。有節操的商人說被幹掉就幹掉了,其他屁股不幹淨的商人更加感覺到危險。
很多人拋家舍業的開始逃離,就怕哪天朱元璋一不開心,把他們也廢了。
我們惹不起,但是我們躲得起啊。
朱元璋的鄰居張士誠很仁義的敞開大門,無數的商人湧入了張士誠的懷抱,然後商人們花了無數銀子雇傭讀書人,痛罵朱元璋的殘酷。
這還不是最殘酷的,最殘酷的是商人離開之後,應天府的市場蕭條,很多日常的生活物資根本就得不到供應,直接影響了百姓的生活。
朱元璋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親自將應天剩下的大商人召集起來,進行了一番安撫,並許諾隻要大家安心經營,不做作奸犯科,不做囤積居奇的惡事,平章府一定不會虧待他們。
看著忽然蕭條下去的應天市場,朱振默然肅立,心裏不知道是悲傷還是慶幸。
他忽然發覺穿越到明初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因為不論做什麽,似乎都有很高的風險。
但是朱振又不得不隨時記起,這是最後一個漢人的封建王朝,一個拯救華夏命運的最後時機。隻是關我屁事?
不如做一個實在的人,閑逛,開個小作坊,掙點碎銀子,關心妹子和羅莉,麵朝秦淮河,楊柳依依。
………
以朱元璋圓點,周遭的諸侯們都準備看朱元璋的笑話。
朱元璋這招棋下的太臭了,一下子把商人都得罪了,誰還在你的地盤裏幫你活躍經濟。
這年頭,商人跟地主是不分家的,往往一個大商人他的背景就是一個大地主,不要以為一個大商人僅僅是買賣做的好,他家裏肯定還有數不清的良田。
這些人如果反對你,你這日子還怎麽做?
甚至張士誠親自放出話來,朱元璋抄了沈萬三的家,不用其他諸侯攻打,他自己就會覆滅。
沈萬三破家了,對於應天府周圍的原屬於沈萬三的二十幾萬畝農田的歸屬還未定下來,佃戶們議論紛紛,人心難安。
不過就連朱振也認為,這麽多農田,多半會作為官田,賞賜給有功的將士。
甚至有些將士已經開始活動,希望分一杯羹,應天府周圍的土地,那可不是一般地方的土地,灌溉方便,又是熟地,開辟成農莊剝削老百姓最為合適了。
然而終究是十幾萬畝的農田,一舉一動都有無數貪婪的人關注著,有些軍官和官員偷偷摸摸的攻略這片農田的事情被人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裏。
朱元璋一貫的火爆脾氣,沒花銀子賄賂官吏的還好,花了銀子的,一準兒少不了一頓板子。至於收了銀子的,則是要掉腦袋。
朱元璋做事兒比較絕,直接把人殺了,把皮裏麵填充上草,掛在府衙裏,震懾世人。
大家都非常懵,這沈萬三抄家之後,農田也不賞賜出去,莫非朱元璋要留著自己種田不成?
那這主上也太坑了吧。有錢大家一起賺,才是硬道理好不好。
事情總是出人意料,不到五月份,應天府頒布一條新的政令。
為了慶祝朱元璋受封吳國公,吳國公下令將土地就地分給土地所屬的佃戶。
打土豪,分田地。
朱振並不吃驚,因為朱元璋出身就是貧苦百姓,他知道百姓最需要什麽。隻是他沒有想到,朱元璋這個時候就敢做這件事情。
他也由衷的欽佩朱元璋,這位爺雖然扣,但是對待老百姓還是不錯的。
應天府派出了十幾位小吏,將土地賞賜給百姓之後,便回了應天。
朱元璋在百姓嘴裏的口碑直接逆天,雖然得罪了一些商人,但是在百姓嘴裏卻成了聖君一般的存在。
那些本身還準備看朱元璋笑話的人,目瞪狗呆。
接著朱元璋下令,頒布商律,成立五城兵馬司,不僅收取隻收取三十一的商稅,還給商人提供合力的保護。
一時間,天下嘩然,隻是大家對於朱元璋的領地還是心存顧慮,不知道朱元璋靠不靠譜,會不會回頭再宰割大家一波。
朱振雖然久在家中,對於外麵的大事,卻一直非常關注。
對於朱元璋處理沈萬三這件事情,他有屬於自己的見解。
但是對於他這個三十稅一的商稅收取,朱振卻搖搖頭,朱元璋搞經濟,真是個棒槌。
過程非常殘暴,全族人直接發配,家產被充公,土地收歸應天府所有,朱元璋直接富裕了,無數的金銀財寶成了武器、軍糧,軍隊連連擴充,在周圍的諸侯之中,朱元璋的實力直接上升了數個台階。
原先在沈萬三名下的農田隻有幾千畝,但是在揚憲的不辭辛苦下,愣是將沈萬三隱藏的田產全部挖了出來,然後朱元璋手頭多了十幾萬畝的農田。
對於朱元璋為什麽這麽做,朱振心裏忽然隱隱有了猜測,但是具體如何,還有待事情後期的發展。
隻是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似乎超出了朱元璋的預料,因為它失控了。
那就是在他的領地,爆發了商人大逃離事件。
自宋朝開始,王朝不限製經濟發展,兼有頻繁的海外貿易,國家的稅收多取自於商業,商人的地位開始逐漸上升。
元王朝的時期,因為帝國的龐大,與外界的往來依然頻繁,再加上元王朝對於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並不是非常理解,對於國家的管控反而鬆懈了許多,商人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個台階。
有詩人寫下了,憧憧十一門,車馬如煙雲的句子讚美大都的商業繁榮。
很多國際友人,比如馬可波羅來了元王朝之後,更是被元王朝繁榮的商業給亮瞎了眼睛。我靠,你們東方好繁華,我們西方都是乞丐啊!
你們東方是個黃金遍地的國度,你們的乞丐都比我們富有。
你們的商人過得比我們的貴族過得都幸福。
到了元王朝末期,商人越發的活躍,借著戰爭的機會,大發戰爭財,囤積居奇,販賣軍資啥事兒都幹。
沈萬三隻是萬千商旅中的一個傑出代表。
隻是,沈萬三被抄家這件事情,對商人的影響非常強烈。
因為他太突出了,沈萬三相比其他的商人來說,相對是有節操的,他幾乎沒有什麽劣跡。有節操的商人說被幹掉就幹掉了,其他屁股不幹淨的商人更加感覺到危險。
很多人拋家舍業的開始逃離,就怕哪天朱元璋一不開心,把他們也廢了。
我們惹不起,但是我們躲得起啊。
朱元璋的鄰居張士誠很仁義的敞開大門,無數的商人湧入了張士誠的懷抱,然後商人們花了無數銀子雇傭讀書人,痛罵朱元璋的殘酷。
這還不是最殘酷的,最殘酷的是商人離開之後,應天府的市場蕭條,很多日常的生活物資根本就得不到供應,直接影響了百姓的生活。
朱元璋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親自將應天剩下的大商人召集起來,進行了一番安撫,並許諾隻要大家安心經營,不做作奸犯科,不做囤積居奇的惡事,平章府一定不會虧待他們。
看著忽然蕭條下去的應天市場,朱振默然肅立,心裏不知道是悲傷還是慶幸。
他忽然發覺穿越到明初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因為不論做什麽,似乎都有很高的風險。
但是朱振又不得不隨時記起,這是最後一個漢人的封建王朝,一個拯救華夏命運的最後時機。隻是關我屁事?
不如做一個實在的人,閑逛,開個小作坊,掙點碎銀子,關心妹子和羅莉,麵朝秦淮河,楊柳依依。
………
以朱元璋圓點,周遭的諸侯們都準備看朱元璋的笑話。
朱元璋這招棋下的太臭了,一下子把商人都得罪了,誰還在你的地盤裏幫你活躍經濟。
這年頭,商人跟地主是不分家的,往往一個大商人他的背景就是一個大地主,不要以為一個大商人僅僅是買賣做的好,他家裏肯定還有數不清的良田。
這些人如果反對你,你這日子還怎麽做?
甚至張士誠親自放出話來,朱元璋抄了沈萬三的家,不用其他諸侯攻打,他自己就會覆滅。
沈萬三破家了,對於應天府周圍的原屬於沈萬三的二十幾萬畝農田的歸屬還未定下來,佃戶們議論紛紛,人心難安。
不過就連朱振也認為,這麽多農田,多半會作為官田,賞賜給有功的將士。
甚至有些將士已經開始活動,希望分一杯羹,應天府周圍的土地,那可不是一般地方的土地,灌溉方便,又是熟地,開辟成農莊剝削老百姓最為合適了。
然而終究是十幾萬畝的農田,一舉一動都有無數貪婪的人關注著,有些軍官和官員偷偷摸摸的攻略這片農田的事情被人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裏。
朱元璋一貫的火爆脾氣,沒花銀子賄賂官吏的還好,花了銀子的,一準兒少不了一頓板子。至於收了銀子的,則是要掉腦袋。
朱元璋做事兒比較絕,直接把人殺了,把皮裏麵填充上草,掛在府衙裏,震懾世人。
大家都非常懵,這沈萬三抄家之後,農田也不賞賜出去,莫非朱元璋要留著自己種田不成?
那這主上也太坑了吧。有錢大家一起賺,才是硬道理好不好。
事情總是出人意料,不到五月份,應天府頒布一條新的政令。
為了慶祝朱元璋受封吳國公,吳國公下令將土地就地分給土地所屬的佃戶。
打土豪,分田地。
朱振並不吃驚,因為朱元璋出身就是貧苦百姓,他知道百姓最需要什麽。隻是他沒有想到,朱元璋這個時候就敢做這件事情。
他也由衷的欽佩朱元璋,這位爺雖然扣,但是對待老百姓還是不錯的。
應天府派出了十幾位小吏,將土地賞賜給百姓之後,便回了應天。
朱元璋在百姓嘴裏的口碑直接逆天,雖然得罪了一些商人,但是在百姓嘴裏卻成了聖君一般的存在。
那些本身還準備看朱元璋笑話的人,目瞪狗呆。
接著朱元璋下令,頒布商律,成立五城兵馬司,不僅收取隻收取三十一的商稅,還給商人提供合力的保護。
一時間,天下嘩然,隻是大家對於朱元璋的領地還是心存顧慮,不知道朱元璋靠不靠譜,會不會回頭再宰割大家一波。
朱振雖然久在家中,對於外麵的大事,卻一直非常關注。
對於朱元璋處理沈萬三這件事情,他有屬於自己的見解。
但是對於他這個三十稅一的商稅收取,朱振卻搖搖頭,朱元璋搞經濟,真是個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