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安頓好張四娘在耳房的小竹床上,等她睡了之後,又怔怔地發了一會兒愣,這才起身往灶間裏去尋那兩個土豆。
她一口一口地咬著,眼淚也啪嗒啪嗒的掉著。塞得滿嘴的土豆,思及女兒的乖巧時,嘴裏便如吃山珍;想到自己的日子,嘴裏便如同嚼蠟。
***************
鄉村裏的大公雞美美的睡飽了一夜後,撲騰著上了柴禾垛上、院牆上、籬笆樁子上……各家的雞叫起來,像是比著誰的嗓門亮似的,一聲接著一聲。它們揚起脖子,高門大嗓地叫著,仿佛生怕自己的叫聲落了後,再也沒機會飄過那高高的東山,飛不過那喧鬧的太子河。
就在它們此起彼伏的歡叫聲中,月亮姑娘輕紗一拂,於雲海之上坐著它那艘彎彎地月牙兒船飄走了,散落的星星也像雪似的悄然融化了。
這時候,乳白色的濃霧從小河沿上,從太子河邊,從東山腳下,悄無聲息地飄過來,同正那嫋嫋升騰起來的炊煙會合在一起。分不清,哪裏是霧,哪裏是煙了。
在這煙霧之中,漸漸顯出宋氏的身影。她抱著一抱柴禾,從院子裏進了屋,蹲下身子,在灶前燒火。火光紅紅的,她的眼睛也是紅紅的。
昨晚,她想了一夜,哭了一夜。許多許多的話,許多許多的眼淚都憋在肚子,仿佛再憋一下,自己的身體就會爆裂了。她真想扯開嗓門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但是,她不能,她也不敢,她怕驚動了公爹、驚動了大房、二房,驚動了已經熟睡的女兒。
她跪在地上,身子伏在炕沿上,嘴裏死死的咬著枕頭,在冰涼的月光中,無聲的哽咽、飲泣著。積蓄了那麽久的淚水,一古腦兒地流出來,把她的眼睛都染紅了,泡腫了。
當她昨晚與張四娘回到東廂房時,張義光已經吃飽喝得,嘴裏叼著煙袋,靠在被摞上悠閑地吞雲吐霧。見她進來,頭沒抬,眼沒睜,就溜下了地,把鞋一穿,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一走,便是一夜未歸。
這也是張義光與她成親以來,第一次夜不歸家。沒有人知道他去哪兒了,她也不敢去找,找不到還好說,找到了,若觸怒了他,他一定會不顧有人在場,給她一頓臭罵。這樣的事,不是沒有發生過。她也是一個人,也要著臉麵。她不想走在村子裏,人們除了對她報以同情的目光,還要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誰讓自己生不了孩子呢。
在張義光身上,宋氏從來都沒有發現有哪些屬於自己留戀的東西。對於他,她從來沒有喜歡過。當年,她還是西山村裏水靈靈,俊俏俏的大姑娘時,就曾經芳心暗許過一個人。他們從未暗裏說過什麽話,更沒做過啥不光彩的事情。可即便是遠遠的望著對方,目光就可以與目光進行交談。她懂他,就如同他懂她一樣。
可後來,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化為泡影。她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親事。她必須聽她那個已經守寡多年的苦命娘親的話,嫁進了高崖村裏的老張家,一個體弱卻脾氣十分暴躁的男人。
“娘,娘。”
張四娘自己已經洗漱好了,幹幹淨淨地扶著門邊向著灶間裏喊她。
宋氏抹了把眼淚,“四娘,是不是餓了。娘馬上就去上房做飯去。”
因為哭泣,說來話來仍然有著濃重的鼻音。這些張四娘已經聽出來了。她不能問宋氏為什麽哭,怕引得她心情更加不好。隻當什麽也不知道,“娘,我不餓呢。離飯點還早,你幫我把竹簍子拿來吧。”
宋氏不讚同,張四娘所說的竹簍子是個雛形,自己編了底,一直沒得空兒繼續編。竹條子利呀,她這一個好眼的人,都會不小心劃得手指出血,更何況張四娘呢。
“娘,你若不放心,你就看著我編。如果真劃到手,你再拿走不遲。不耽擱你做飯。”張四娘繼續與她商量,她不想自己在這個家裏是個閑人。總要尋點事兒來做,一來為宋氏分擔分擔,二來也去堵對門二嬸子的嘴。省得她整天指桑罵槐的鬼叫。
宋氏豈有不明白她的心,隻是心疼孩子。見張四娘堅持不下,打定主意要幹這事兒,也便由著她去。手把手告訴她編到哪兒了,多少根橫條子,多少根豎條子。
張四娘聽了宋氏的講解後,手把著竹簍子自行摸了幾圈後,笑道:“娘,行了。我知道了,你去上房吧。”
宋氏半信半疑,“四娘,你真個兒會編?”
張四娘在原來的世界裏就是個巧手。跟著外婆學過編筐編簍,還跟著媽媽學過織毛衣,勾簾布。就與古代的女子學女紅一樣,隻是活兒不同罷了。
張四娘抿嘴一笑,也不多言,手裏的竹條子一壓一轉,由最初的生澀遲鈍,到後麵越來越熟練。
宋氏的眼睛一亮,這編簍子的功力真不像剛學的人。這活計,她也做了十幾年了,水平也不過如此。
可憐張四娘還是個盲眼的孩子。想著她可憐的身世,宋氏那副悲憫天人的心腸又軟了,眼角泛紅。
“好,四娘編得真好。這簍子娘不急著用,你慢慢編,千萬別劃到手。”宋氏不放心地囑咐幾句,在張四娘的催促聲中,去上房做飯去了。
“三弟妹,你和老三昨晚又慪氣了?”大房的何氏幫著宋氏在灶間忙活。她從宋氏的眼睛裏看出她哭過,就很關切地詢問。
說起何氏,在老張家三個兒媳婦中算長得其貌不揚的一個。大嘴叉,蹋鼻梁,小眼睛。看著醜,但卻是心腸極好的人。她對誰都是一個心眼,比起宋氏更加實心眼。從來不算計別人,也從來不防備別人算計。無論家裏外麵,你若讓她幹活,她就像是個爺們一樣死出力,活像個不要命的主兒,一天忙到黑也不喊累。
雖說是三個兒媳婦輪流做飯,可到了兩個弟妹做飯時,她都過來幫著搭把手。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麽。
有人問她,你這不是傻嗎?她道,女人若生在農家就比不得閨閣深宅的小姐,要勤快,孝順。咱爹娘說了,吃虧就是福。咱多幹點活計,公爹高興,弟妹和順,孩子他爹也滿意,咱這輩子也就不多求啥了。
所以說,比起一樣幹活多的宋氏來說,何氏有兒有女,夫婦美滿,人長得不咋樣,但日子過得幸福太多了。
她一口一口地咬著,眼淚也啪嗒啪嗒的掉著。塞得滿嘴的土豆,思及女兒的乖巧時,嘴裏便如吃山珍;想到自己的日子,嘴裏便如同嚼蠟。
***************
鄉村裏的大公雞美美的睡飽了一夜後,撲騰著上了柴禾垛上、院牆上、籬笆樁子上……各家的雞叫起來,像是比著誰的嗓門亮似的,一聲接著一聲。它們揚起脖子,高門大嗓地叫著,仿佛生怕自己的叫聲落了後,再也沒機會飄過那高高的東山,飛不過那喧鬧的太子河。
就在它們此起彼伏的歡叫聲中,月亮姑娘輕紗一拂,於雲海之上坐著它那艘彎彎地月牙兒船飄走了,散落的星星也像雪似的悄然融化了。
這時候,乳白色的濃霧從小河沿上,從太子河邊,從東山腳下,悄無聲息地飄過來,同正那嫋嫋升騰起來的炊煙會合在一起。分不清,哪裏是霧,哪裏是煙了。
在這煙霧之中,漸漸顯出宋氏的身影。她抱著一抱柴禾,從院子裏進了屋,蹲下身子,在灶前燒火。火光紅紅的,她的眼睛也是紅紅的。
昨晚,她想了一夜,哭了一夜。許多許多的話,許多許多的眼淚都憋在肚子,仿佛再憋一下,自己的身體就會爆裂了。她真想扯開嗓門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但是,她不能,她也不敢,她怕驚動了公爹、驚動了大房、二房,驚動了已經熟睡的女兒。
她跪在地上,身子伏在炕沿上,嘴裏死死的咬著枕頭,在冰涼的月光中,無聲的哽咽、飲泣著。積蓄了那麽久的淚水,一古腦兒地流出來,把她的眼睛都染紅了,泡腫了。
當她昨晚與張四娘回到東廂房時,張義光已經吃飽喝得,嘴裏叼著煙袋,靠在被摞上悠閑地吞雲吐霧。見她進來,頭沒抬,眼沒睜,就溜下了地,把鞋一穿,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一走,便是一夜未歸。
這也是張義光與她成親以來,第一次夜不歸家。沒有人知道他去哪兒了,她也不敢去找,找不到還好說,找到了,若觸怒了他,他一定會不顧有人在場,給她一頓臭罵。這樣的事,不是沒有發生過。她也是一個人,也要著臉麵。她不想走在村子裏,人們除了對她報以同情的目光,還要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誰讓自己生不了孩子呢。
在張義光身上,宋氏從來都沒有發現有哪些屬於自己留戀的東西。對於他,她從來沒有喜歡過。當年,她還是西山村裏水靈靈,俊俏俏的大姑娘時,就曾經芳心暗許過一個人。他們從未暗裏說過什麽話,更沒做過啥不光彩的事情。可即便是遠遠的望著對方,目光就可以與目光進行交談。她懂他,就如同他懂她一樣。
可後來,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化為泡影。她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親事。她必須聽她那個已經守寡多年的苦命娘親的話,嫁進了高崖村裏的老張家,一個體弱卻脾氣十分暴躁的男人。
“娘,娘。”
張四娘自己已經洗漱好了,幹幹淨淨地扶著門邊向著灶間裏喊她。
宋氏抹了把眼淚,“四娘,是不是餓了。娘馬上就去上房做飯去。”
因為哭泣,說來話來仍然有著濃重的鼻音。這些張四娘已經聽出來了。她不能問宋氏為什麽哭,怕引得她心情更加不好。隻當什麽也不知道,“娘,我不餓呢。離飯點還早,你幫我把竹簍子拿來吧。”
宋氏不讚同,張四娘所說的竹簍子是個雛形,自己編了底,一直沒得空兒繼續編。竹條子利呀,她這一個好眼的人,都會不小心劃得手指出血,更何況張四娘呢。
“娘,你若不放心,你就看著我編。如果真劃到手,你再拿走不遲。不耽擱你做飯。”張四娘繼續與她商量,她不想自己在這個家裏是個閑人。總要尋點事兒來做,一來為宋氏分擔分擔,二來也去堵對門二嬸子的嘴。省得她整天指桑罵槐的鬼叫。
宋氏豈有不明白她的心,隻是心疼孩子。見張四娘堅持不下,打定主意要幹這事兒,也便由著她去。手把手告訴她編到哪兒了,多少根橫條子,多少根豎條子。
張四娘聽了宋氏的講解後,手把著竹簍子自行摸了幾圈後,笑道:“娘,行了。我知道了,你去上房吧。”
宋氏半信半疑,“四娘,你真個兒會編?”
張四娘在原來的世界裏就是個巧手。跟著外婆學過編筐編簍,還跟著媽媽學過織毛衣,勾簾布。就與古代的女子學女紅一樣,隻是活兒不同罷了。
張四娘抿嘴一笑,也不多言,手裏的竹條子一壓一轉,由最初的生澀遲鈍,到後麵越來越熟練。
宋氏的眼睛一亮,這編簍子的功力真不像剛學的人。這活計,她也做了十幾年了,水平也不過如此。
可憐張四娘還是個盲眼的孩子。想著她可憐的身世,宋氏那副悲憫天人的心腸又軟了,眼角泛紅。
“好,四娘編得真好。這簍子娘不急著用,你慢慢編,千萬別劃到手。”宋氏不放心地囑咐幾句,在張四娘的催促聲中,去上房做飯去了。
“三弟妹,你和老三昨晚又慪氣了?”大房的何氏幫著宋氏在灶間忙活。她從宋氏的眼睛裏看出她哭過,就很關切地詢問。
說起何氏,在老張家三個兒媳婦中算長得其貌不揚的一個。大嘴叉,蹋鼻梁,小眼睛。看著醜,但卻是心腸極好的人。她對誰都是一個心眼,比起宋氏更加實心眼。從來不算計別人,也從來不防備別人算計。無論家裏外麵,你若讓她幹活,她就像是個爺們一樣死出力,活像個不要命的主兒,一天忙到黑也不喊累。
雖說是三個兒媳婦輪流做飯,可到了兩個弟妹做飯時,她都過來幫著搭把手。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麽。
有人問她,你這不是傻嗎?她道,女人若生在農家就比不得閨閣深宅的小姐,要勤快,孝順。咱爹娘說了,吃虧就是福。咱多幹點活計,公爹高興,弟妹和順,孩子他爹也滿意,咱這輩子也就不多求啥了。
所以說,比起一樣幹活多的宋氏來說,何氏有兒有女,夫婦美滿,人長得不咋樣,但日子過得幸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