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滋味讓人陶醉,讓人迷失,也讓人從睿智變得昏庸,從清醒變得目空一切。
李福壽親眼見證了歐洲4大傳統帝國的崩塌,知道民主進程是世界不可逆的強大潮流,雖然難舍手中無法製衡的絕對權力,但依然做出了正確選擇。
若再不推行民主憲政,他害怕自己會後悔。
數十年來
李福壽率領著帝國這艘大船走過風雨雷暴,踏過險灘急流,如今正行駛在寬闊無際的大海上,未來一片光明,他可不想橫生枝節。
世界大戰結束
大洋帝國有機會補足在歐洲和北非的缺憾,趕在世界性民族主義覺醒的大潮之前,完善帝國版圖,完善全球性布局。
時至今日
大洋帝國對領土已經無欲無求,利比亞並非勢必得之而後快的殖民地,反倒是波斯灣那一塊生產石油的土地,符合未來利益規劃,勢必要納入囊中。
而這一切,需要在巴黎和會中與英法等國討價還價,最後確定各自的勢力範圍和利益界限。
在塵埃落定之前,利比亞地區就是最有力的籌碼,可以換回來很多東西,這包括英法等歐洲主流國家承認克裏米亞共和國主權,並且默認其與大洋帝國合並。
在西亞地區做出讓步,默認科威特及內誌王國屬於大洋帝國殖民地範圍。
在北美問題上,承諾不武力支持米國,不與米國結盟,不侵犯大洋帝國在南美洲的傳統利益。
在非洲問題上,對德屬東非領地劃分做出實質性讓步,以滿足大洋帝國需求。
在對歐貿易和關稅問題上……
在遠東問題上……
大洋帝國的勢力擴張至全球,與英法等國可以談的交易很多,其重要性遠高於一座位於地中海南部的黎波裏港口,也遠高於利比亞這塊殖民地。
手中握著利比亞這塊北非殖民地,大洋帝國就處在極其有力的談判位置,將迫使英法意等國拿出不遜色於該地區的利益來交換。
否則,大洋帝國斷然不會放棄到口的肥肉。
一場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讓好鬥的英法等國改變了民族性格,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變得從內心對戰爭恐懼起來。
大戰之前
法蘭西對宿命中的歐洲戰爭充滿了期待,希望能一雪普法戰爭中的恥辱,重現拿破侖時代的榮耀,戰爭中打得非常強硬,一點都不慫。
然而,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使法國損失了大量人口,幾乎一代年輕男人葬身戰場,代價太沉重了。
這讓法國人對戰爭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心裏,丟失了原本的血性,整體基調轉向妥協和綏靖主義。
在法國軍方,任何鼓吹戰爭的軍官都會被毫不猶豫的剔除出軍隊,法軍整體思想轉向防禦為主,極力避免對德戰爭。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英國,一戰後的英法等國,以綏靖主義為主流思想,不是沒有緣由的空穴來風。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願意與大洋帝國再爆發一場戰爭。
利益交換唄!
反正作為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英法等國手上有的是籌碼,足以讓大洋帝國動心。
對英法等國而言,地中海周邊地區是核心利益。
對大洋帝國而言,地處北非的利比亞就是邊緣利益,沒必要大動幹戈。
召見的眾臣退下之後,李福壽回到禦書房,紫檀木質地桌子上擺放著十幾封密信,這都是來自英法德俄日美等國領袖的私信,私下裏協調政策,預做溝通。
英法等國首腦的來信,主要集中在利比亞問題和沙俄問題上,利比亞問題暫且不談,沙俄則是外國幹涉軍統一行動問題。
因為大洋帝國與俄國私下做的交易,所以大洋帝國駐紮在克裏米亞共和國的第2集團軍,不會參與對俄幹涉行動,這讓英,法,意等國大為不滿。
俄國新政府同樣也不滿意大洋帝國的行動,第2集團軍雖然退出了烏克蘭地區,但該地區撤離後留下的力量空白,迅速被外國幹涉軍和白匪占領,迫使沙俄新政府從東烏克蘭出兵,雙方在基輔周邊地區打成了一鍋粥。
大洋帝國在沙俄歐洲地區投入的隻有一個機動旅,再也不肯多派一兵一卒。
而在沙俄遠東地區
大洋帝國的軍事存在由原本的兩個師減少到一個師,緊緊固守在海參崴及周邊數座遠東城市,不踏入中西伯利亞地區。
反觀扶桑國,為了重新贏得大英帝國的信任,在俄國遠東地區的兵力從1萬餘人增長到6萬餘人,並且順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直向西攻擊前進,勢力抵達葉卡捷琳堡周邊地區,是外國幹涉軍中出兵最多的國家。
扶桑為何有能力在遠東投入兵力呢?
這是因為在歐洲的壓力之下,當前北美戰事已經停歇,意味著第2次美日戰爭落下帷幕。
戰爭雙方並沒有簽署正式的停戰合約,但是戰爭已經全麵停止了。
扶桑國占據了廣闊的北美中部大平原,這裏是世界聞明的黑土地區域,擁有最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腐殖土壤,擁有無數的工廠和城鎮,令其綜合實力猛然增長一個大台階。
<a id="wzsy" href="http://www.baimengshu.com">baimengshu.com</a>
到底好處有多大,具體用數據說話;
占據北美五大湖地區部分工業區,令扶桑國全年國民經濟總量增長133%,稅收增長276%,補足了37多項工業生產短板,鋼鐵產量增長1122%。從原本年產20餘萬噸鋼鐵增長年產224.4萬噸鋼鐵,接近法蘭西的水平(戰後)。可耕地麵積增長421%,農牧業產量翻番增長。
這就是咬一口肥肉油滋滋,相比較一次性的戰爭賠款,扶桑國落下的好處更大。
美利堅國如今的人口充其量隻有3200餘萬(五大湖被占領區約有400餘萬人口,兩年多的戰爭流失近300萬人口),差不多是扶桑國的一半水平。
此消彼長,令扶桑國更有底氣殖民北美。
但是米國也並非什麽都沒做,威廉-塔夫脫總統正在歐洲訪問,從德國引入了大量退役失業官兵,簽訂了十幾項先進武器授權製造合同,得到了英法等國軍事訓練和技術支持,加強與英法意等國的政府間合作和交流,重新開啟了移民通道……
英國人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扶桑國,任何在北美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將會極大的損害《英日同盟》基礎,對日方施加了強大壓力。
法德意荷比等歐洲國家,表達了類似的訴求,共同對扶桑國政府施加壓力,令其不得在北美輕啟戰端。
來自歐洲的壓力平衡了大洋帝國的力量,日方雖然對此表達強烈不滿,但就坡下驢,全麵停止了在北美的軍事行動。
李福壽對此也無可奈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再說。
大洋帝國對米國的施壓行動主要兩方麵;一方麵催促償還欠款,一方麵要求米國履行承諾,將常備陸軍人數壓製在10萬人以下。
戰爭期間,米國佬擴張民兵人數打擦邊球,軍隊總員額一度達到170餘萬,大洋帝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戰爭結束了,那麽必須恢複“羊毛戰爭”後,《廣州合約》所規定的軍備限製條約,不允許超出。
麵對大洋帝國的強勢壓迫,米國自知實力不濟,不得不忍辱含恨開始大規模削減現役兵力,轉為各州常備國民警衛隊性質民兵。
而日方對大洋帝國的舉措感激涕零,這極大的減輕了北美派遣軍的壓力。
日方也同步做出削減軍備的實際動作,擬將北美派遣軍高達77萬餘人的員額,削減到30萬人以下。
維持大規模軍隊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早已經讓扶桑國政府財政喘不過氣來,幾度瀕臨破產邊緣,若非在五大湖地區回了一波血,當真把脊梁都壓折了。
與此同時
日方啟動大規模的“民間北美開拓團”運動,加強移民船隊建設,大規模的開始向北美移民,進一步鞏固占領區。
戰後的世界格局出現諸多新變化,在李福壽謹慎的政策引導下,帝國開始實現戰略收縮,首先就是大規模軍隊裁員。
帝國皇家陸軍員額已高達230餘萬人,首先裁剪的就是本土駐軍,總量將從111萬減少一半,計劃保持不高於56萬員額。
海外遠征軍和駐軍總計約120餘萬,將從19年第2季度開始裁減,該複原的複原,該退役的退役,該封賞的封賞,願意落戶歐洲或大西洋諸群島的帝國官兵,會得到優先安排。
克裏米亞共和國的第2集團軍總員額約38萬餘人,戰爭中共計死傷78651人,其中陣亡22776人,傷5.5萬餘人。
戰爭中立功受獎官兵,共計8.8萬餘人,超過7成安置在以克裏米亞島為核心的沿海地區,退役就地安置總人數約占45%,約20餘萬人。
此外,白俄附屬軍也實行屯田安置,以農業班排連為單位,集中安置在烏克蘭南部濱海地區。
根據上級安排;
除了部分德國和奧匈帝國占領軍之外,西線戰場的第一第三和第四集團軍陸續撤離歐洲,部分願意留在歐洲的官兵,以安置在克裏米亞共和國為主,這部分總數約有26萬餘人(不計算家眷)。
這樣一來
克裏米亞共和國安置帝國退役士兵和部分華裔移民(以經商置業為主),總數約56萬餘人(不含家眷),安置白俄附屬軍約50餘萬人(不含家眷),另有第2集團軍官兵約20萬,居民總人口約270餘萬。
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年輕男女,寓兵於民的比例出奇的高,是東歐地區不折不扣的強勢國家。
大西洋艦隊的黑海分艦隊就駐紮在克裏米亞島的雅爾塔港,這也是整個黑海地區最強大的艦隊,含兩艘4萬噸“伊麗莎白公主”級戰列艦,沒有之一。
在西線法蘭西戰場上
有許多帝國士兵與當地姑娘結合成立家庭,粗略統計約有30餘萬,這部分士兵退役之後得到法國人極力拉攏,因此選擇留在法蘭西發展,不再回國。
這其中有一部分經驗豐富的軍官進入法蘭西軍隊,帶去了大洋帝國先進的軍事理念,進一步加強了法國軍隊的職業素養。
另有數萬名士兵與英國姑娘,意大利姑娘結合,因為各種因素也留在當地發展。
林林總總算下來
總數約120餘萬的帝國遠征軍,相繼撤回國內的也隻有不到40餘萬,部分進入弗吉尼亞共和國長期休整,部分留在巴拿馬州,部分退役安置在北美總督府轄下4州之地。
返回本土的不足20萬,皆是百戰老兵和軍中骨幹精銳,尤其以軍官和職業軍士階層為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爭前已經成家立業,有了兒女牽掛,並不留戀外麵的風景。(未完待續)
李福壽親眼見證了歐洲4大傳統帝國的崩塌,知道民主進程是世界不可逆的強大潮流,雖然難舍手中無法製衡的絕對權力,但依然做出了正確選擇。
若再不推行民主憲政,他害怕自己會後悔。
數十年來
李福壽率領著帝國這艘大船走過風雨雷暴,踏過險灘急流,如今正行駛在寬闊無際的大海上,未來一片光明,他可不想橫生枝節。
世界大戰結束
大洋帝國有機會補足在歐洲和北非的缺憾,趕在世界性民族主義覺醒的大潮之前,完善帝國版圖,完善全球性布局。
時至今日
大洋帝國對領土已經無欲無求,利比亞並非勢必得之而後快的殖民地,反倒是波斯灣那一塊生產石油的土地,符合未來利益規劃,勢必要納入囊中。
而這一切,需要在巴黎和會中與英法等國討價還價,最後確定各自的勢力範圍和利益界限。
在塵埃落定之前,利比亞地區就是最有力的籌碼,可以換回來很多東西,這包括英法等歐洲主流國家承認克裏米亞共和國主權,並且默認其與大洋帝國合並。
在西亞地區做出讓步,默認科威特及內誌王國屬於大洋帝國殖民地範圍。
在北美問題上,承諾不武力支持米國,不與米國結盟,不侵犯大洋帝國在南美洲的傳統利益。
在非洲問題上,對德屬東非領地劃分做出實質性讓步,以滿足大洋帝國需求。
在對歐貿易和關稅問題上……
在遠東問題上……
大洋帝國的勢力擴張至全球,與英法等國可以談的交易很多,其重要性遠高於一座位於地中海南部的黎波裏港口,也遠高於利比亞這塊殖民地。
手中握著利比亞這塊北非殖民地,大洋帝國就處在極其有力的談判位置,將迫使英法意等國拿出不遜色於該地區的利益來交換。
否則,大洋帝國斷然不會放棄到口的肥肉。
一場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讓好鬥的英法等國改變了民族性格,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變得從內心對戰爭恐懼起來。
大戰之前
法蘭西對宿命中的歐洲戰爭充滿了期待,希望能一雪普法戰爭中的恥辱,重現拿破侖時代的榮耀,戰爭中打得非常強硬,一點都不慫。
然而,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使法國損失了大量人口,幾乎一代年輕男人葬身戰場,代價太沉重了。
這讓法國人對戰爭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心裏,丟失了原本的血性,整體基調轉向妥協和綏靖主義。
在法國軍方,任何鼓吹戰爭的軍官都會被毫不猶豫的剔除出軍隊,法軍整體思想轉向防禦為主,極力避免對德戰爭。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英國,一戰後的英法等國,以綏靖主義為主流思想,不是沒有緣由的空穴來風。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願意與大洋帝國再爆發一場戰爭。
利益交換唄!
反正作為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英法等國手上有的是籌碼,足以讓大洋帝國動心。
對英法等國而言,地中海周邊地區是核心利益。
對大洋帝國而言,地處北非的利比亞就是邊緣利益,沒必要大動幹戈。
召見的眾臣退下之後,李福壽回到禦書房,紫檀木質地桌子上擺放著十幾封密信,這都是來自英法德俄日美等國領袖的私信,私下裏協調政策,預做溝通。
英法等國首腦的來信,主要集中在利比亞問題和沙俄問題上,利比亞問題暫且不談,沙俄則是外國幹涉軍統一行動問題。
因為大洋帝國與俄國私下做的交易,所以大洋帝國駐紮在克裏米亞共和國的第2集團軍,不會參與對俄幹涉行動,這讓英,法,意等國大為不滿。
俄國新政府同樣也不滿意大洋帝國的行動,第2集團軍雖然退出了烏克蘭地區,但該地區撤離後留下的力量空白,迅速被外國幹涉軍和白匪占領,迫使沙俄新政府從東烏克蘭出兵,雙方在基輔周邊地區打成了一鍋粥。
大洋帝國在沙俄歐洲地區投入的隻有一個機動旅,再也不肯多派一兵一卒。
而在沙俄遠東地區
大洋帝國的軍事存在由原本的兩個師減少到一個師,緊緊固守在海參崴及周邊數座遠東城市,不踏入中西伯利亞地區。
反觀扶桑國,為了重新贏得大英帝國的信任,在俄國遠東地區的兵力從1萬餘人增長到6萬餘人,並且順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直向西攻擊前進,勢力抵達葉卡捷琳堡周邊地區,是外國幹涉軍中出兵最多的國家。
扶桑為何有能力在遠東投入兵力呢?
這是因為在歐洲的壓力之下,當前北美戰事已經停歇,意味著第2次美日戰爭落下帷幕。
戰爭雙方並沒有簽署正式的停戰合約,但是戰爭已經全麵停止了。
扶桑國占據了廣闊的北美中部大平原,這裏是世界聞明的黑土地區域,擁有最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腐殖土壤,擁有無數的工廠和城鎮,令其綜合實力猛然增長一個大台階。
<a id="wzsy" href="http://www.baimengshu.com">baimengshu.com</a>
到底好處有多大,具體用數據說話;
占據北美五大湖地區部分工業區,令扶桑國全年國民經濟總量增長133%,稅收增長276%,補足了37多項工業生產短板,鋼鐵產量增長1122%。從原本年產20餘萬噸鋼鐵增長年產224.4萬噸鋼鐵,接近法蘭西的水平(戰後)。可耕地麵積增長421%,農牧業產量翻番增長。
這就是咬一口肥肉油滋滋,相比較一次性的戰爭賠款,扶桑國落下的好處更大。
美利堅國如今的人口充其量隻有3200餘萬(五大湖被占領區約有400餘萬人口,兩年多的戰爭流失近300萬人口),差不多是扶桑國的一半水平。
此消彼長,令扶桑國更有底氣殖民北美。
但是米國也並非什麽都沒做,威廉-塔夫脫總統正在歐洲訪問,從德國引入了大量退役失業官兵,簽訂了十幾項先進武器授權製造合同,得到了英法等國軍事訓練和技術支持,加強與英法意等國的政府間合作和交流,重新開啟了移民通道……
英國人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扶桑國,任何在北美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將會極大的損害《英日同盟》基礎,對日方施加了強大壓力。
法德意荷比等歐洲國家,表達了類似的訴求,共同對扶桑國政府施加壓力,令其不得在北美輕啟戰端。
來自歐洲的壓力平衡了大洋帝國的力量,日方雖然對此表達強烈不滿,但就坡下驢,全麵停止了在北美的軍事行動。
李福壽對此也無可奈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再說。
大洋帝國對米國的施壓行動主要兩方麵;一方麵催促償還欠款,一方麵要求米國履行承諾,將常備陸軍人數壓製在10萬人以下。
戰爭期間,米國佬擴張民兵人數打擦邊球,軍隊總員額一度達到170餘萬,大洋帝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戰爭結束了,那麽必須恢複“羊毛戰爭”後,《廣州合約》所規定的軍備限製條約,不允許超出。
麵對大洋帝國的強勢壓迫,米國自知實力不濟,不得不忍辱含恨開始大規模削減現役兵力,轉為各州常備國民警衛隊性質民兵。
而日方對大洋帝國的舉措感激涕零,這極大的減輕了北美派遣軍的壓力。
日方也同步做出削減軍備的實際動作,擬將北美派遣軍高達77萬餘人的員額,削減到30萬人以下。
維持大規模軍隊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早已經讓扶桑國政府財政喘不過氣來,幾度瀕臨破產邊緣,若非在五大湖地區回了一波血,當真把脊梁都壓折了。
與此同時
日方啟動大規模的“民間北美開拓團”運動,加強移民船隊建設,大規模的開始向北美移民,進一步鞏固占領區。
戰後的世界格局出現諸多新變化,在李福壽謹慎的政策引導下,帝國開始實現戰略收縮,首先就是大規模軍隊裁員。
帝國皇家陸軍員額已高達230餘萬人,首先裁剪的就是本土駐軍,總量將從111萬減少一半,計劃保持不高於56萬員額。
海外遠征軍和駐軍總計約120餘萬,將從19年第2季度開始裁減,該複原的複原,該退役的退役,該封賞的封賞,願意落戶歐洲或大西洋諸群島的帝國官兵,會得到優先安排。
克裏米亞共和國的第2集團軍總員額約38萬餘人,戰爭中共計死傷78651人,其中陣亡22776人,傷5.5萬餘人。
戰爭中立功受獎官兵,共計8.8萬餘人,超過7成安置在以克裏米亞島為核心的沿海地區,退役就地安置總人數約占45%,約20餘萬人。
此外,白俄附屬軍也實行屯田安置,以農業班排連為單位,集中安置在烏克蘭南部濱海地區。
根據上級安排;
除了部分德國和奧匈帝國占領軍之外,西線戰場的第一第三和第四集團軍陸續撤離歐洲,部分願意留在歐洲的官兵,以安置在克裏米亞共和國為主,這部分總數約有26萬餘人(不計算家眷)。
這樣一來
克裏米亞共和國安置帝國退役士兵和部分華裔移民(以經商置業為主),總數約56萬餘人(不含家眷),安置白俄附屬軍約50餘萬人(不含家眷),另有第2集團軍官兵約20萬,居民總人口約270餘萬。
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年輕男女,寓兵於民的比例出奇的高,是東歐地區不折不扣的強勢國家。
大西洋艦隊的黑海分艦隊就駐紮在克裏米亞島的雅爾塔港,這也是整個黑海地區最強大的艦隊,含兩艘4萬噸“伊麗莎白公主”級戰列艦,沒有之一。
在西線法蘭西戰場上
有許多帝國士兵與當地姑娘結合成立家庭,粗略統計約有30餘萬,這部分士兵退役之後得到法國人極力拉攏,因此選擇留在法蘭西發展,不再回國。
這其中有一部分經驗豐富的軍官進入法蘭西軍隊,帶去了大洋帝國先進的軍事理念,進一步加強了法國軍隊的職業素養。
另有數萬名士兵與英國姑娘,意大利姑娘結合,因為各種因素也留在當地發展。
林林總總算下來
總數約120餘萬的帝國遠征軍,相繼撤回國內的也隻有不到40餘萬,部分進入弗吉尼亞共和國長期休整,部分留在巴拿馬州,部分退役安置在北美總督府轄下4州之地。
返回本土的不足20萬,皆是百戰老兵和軍中骨幹精銳,尤其以軍官和職業軍士階層為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爭前已經成家立業,有了兒女牽掛,並不留戀外麵的風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