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到底怎麽打算的,李福壽哈哈大笑之後沒有解釋,李拴柱元帥也不好追著問,隻能懷著疑惑離開了大明宮,返回公爵府邸。


    這事兒並非李福壽賣關子,而是八字沒一撇呢,現在咋說?


    北美戰爭之後


    除了米國本土獨立的十個州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領土問題,這其中包括美西戰爭中占領的古巴,波多黎各,海外飛地阿拉斯加州,部分太平洋群島主權,巴拿馬運河工程等等,都屬於和平條約中未盡事宜。


    當然了,還有新墨西哥地區問題。


    這其中每一個都不是小問題,足以引發戰爭,想要米國輕易的退步非常難。


    戰敗後,米國之所以承認各州獨立,是因為那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事實,在麵臨國破家亡的殘酷現實麵前,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


    但應該看到,米國畢竟不是腐朽落後的奧匈帝國和大清,在涉及領土主權和戰略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不會輕易讓步。


    上述問題每一個都不同,要有針對性的一個一個去解決。


    在巴拿馬運河問題上


    大洋帝國在軍事占領該地區之後,已經全麵接手美方運河公司權益,將通過贖買的方式完成所有權交接,這一工作已經在推進中。


    當初米國以4000萬美元的代價,從法國人手上拿到運河的全部所有權和運營權,如今帝國皇家基金將以4500萬美元的代價,從米國人手上拿下巴拿馬運河, 並且完成後續的繼續開掘工作。


    為何以私人公司的名義取得巴拿馬運河所有權和運營權?


    其實在當今世界上已經有先例,法國人當初就是以法國運河公司的名義, 拿到了巴拿馬運河的權益, 而這家公司就是私人股份公司, 自負盈虧,獨立運營。。


    這樣的好處是減少運河問題的國際敏感度, 公開且平等的對待世界各國船舶,隻要正常繳納費用就可以通過,不存在刻意刁難之說。


    當然了, 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


    戰爭演變到如今的地步,米國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南美洲的重大影響力,失去了對中美洲的掌控力,雖然心中不情不願,但依然得拱手交出巴拿馬運河的權益。


    但並不代表, 米國在其他問題上的讓步。


    比如在古巴問題上米國人就堅決不肯放手, 通過國際斡旋, 近期形成了新的方案;


    那就是以英國和大洋帝國為首牽頭,有米國、法國、德國、意大利, 西班牙共同參與的各國共治方案, 扶持一個能代表各方利益的當地政府, 古巴問題實行國際共管。


    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插一手, 發展貿易和滲透影響力,但是要遵守遊戲規則, 不能幹預當地政府自主決策的能力, 不能推行排他性的歧視政策等等。


    而在波多黎各問題上,大洋帝國和英國選擇了退讓, 默認米國在該地區的特殊利益, 承認其屬於米國的勢力範圍。


    而在美屬太平洋島嶼問題上,大洋帝國準備拿出一筆錢,不超過2000萬美元,將這些島嶼全都購買下來,這其中就包括中途島, 薩摩亞群島等等。


    這屬於勝利者的權益之一, 米國在強壓之下也不得不同意。


    如今的阿拉斯加屬於國際托管,暫時還沒有談到最後的地位歸屬,目前也不是解決阿拉斯加問題的好時機, 需要等一等再說。


    比如說;


    日美兩國因為新墨西哥地區爆發戰爭,米國迫切需要大洋帝國束手旁觀,那麽就要在其他一些重要問題上作出大的讓步, 以換取大洋帝國的默契配合。


    這就是世界列強的權益,什麽都不做就可以把大筆好處收入囊中。


    新墨西哥地區畢竟是北美本土,在米國人的心目中可比阿拉斯加重要多了,到了必須壯士斷腕的時候,相信會做出取舍。


    在李福壽的戰略規劃中,今後數十年戰略競爭重點目標都是對準米國,不斷的削弱其地區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爭奪世界市場,限製其政治和軍事能力,掠奪其氣運,是大洋帝國重要的戰略目標。


    北美之戰開了個好頭,今後要再接再厲。


    截止1908年


    米國在經濟領域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其經濟騰飛肇始於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又適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在1865--1908年的43年裏,米國工業產值增加了八倍之多。


    到了1894年,也是甲午戰爭的這一年,米國的製造業產值已經是英國的兩倍,等於歐洲各國總和的一半。


    此後,米國工業繼續闊步發展,到了1908年戰爭前夕,米國的工業總產量已經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相當於英、德、法、洋四國的總和。


    而這正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發動戰爭的充足底氣,他看到了米國海軍艦隊22艘戰列艦的強大陣容,看到了大洋帝國11艘戰列艦實力。


    從紙麵上看,米國擁有兩倍的絕對優勢。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唯一算漏了的是戰鬥力,米國陸海兩軍高層指揮官拉垮的能力,成為戰爭中影響勝負的重要因素。


    米國海軍犯了與俄國人一樣的重大失誤,那就是跨洋遠征、逐次投入兵力,然後被大洋帝國皇家海軍好整以睱的一口一口吞下,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等到大洋帝國遠征軍登陸西海岸,以米國聯邦軍孱弱的能力,根本無法負擔起數以十萬計大兵團作戰的指揮和調度能力,更遑論與帝國遠征軍正麵交鋒,於是一敗再敗,輸得一塌糊塗。


    在整場戰爭中,米國強大的經濟和工業能力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就被打的丟盔棄甲,投子認輸。


    所以說,米國的強大戰爭能力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就被一巴掌燜熄火了,這場戰爭輸的非常冤枉。


    以戰前米國的各項經濟指標而言,都居於世界前列。


    1908年,米國的生鐵產量為2646萬噸,鋼產量2880萬噸,煤產量4.2億多噸,石油產量2億桶,全部位居世界首位。


    上述生產能力在戰爭中遭受重創,1910年的產量幾乎攔腰甚至隻有原本三分之一,尤其是在石油產量上,加利福尼亞共和國一家就占據1.1億桶,占據米國原本石油產量的一半還多。


    加上戰爭影響,讓米國1910年的石油產量急劇萎縮到3500萬桶的水平,隻是戰前的六分之一。


    與此同時


    大洋帝國皇家基金大力投資鋼鐵和煤礦生產,促成了1910年度生鐵產量1400萬噸,鋼產量2000萬噸,石油產量1.4億桶的巨大躍升,在石油產量上已經超過米國躍居世界第一。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大洋帝國是世界汽車工業的發源地,到1908年汽車產量已經上升到57萬輛,汽車保有量方麵,1908年大洋常國擁有119萬輛私家車,米國擁有66萬輛,而英、法、德、意、加拿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私家車加起來才32萬輛,連大洋帝國的三分之一都沒到。


    正是依托著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造船業和設備製造業比翼齊飛,大洋帝國的鋼鐵工業產量有八成以上都用於自身經濟發展,發展勢頭比德國更加強勁。


    客觀的說,這是掠奪了米國的氣運。


    在五大湖地區拆解的數千家工廠豐富並完善了大洋帝國總共41項大工業門類,同時令北方聯邦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生產的工業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往歐洲市場,填補了五大湖地區的產量空白,並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下一步,1911年初,大洋帝國內閣將進行換屆選舉。


    以致公黨新黨魁張立為首的保皇黨力量,在新一屆選舉中占據了優勢,若是不出意外,將取代已經執政兩屆的現內閣,成為帝國皇帝李福壽新的有力臂助。


    這一切,都在李福壽的掌控中。


    從1911年起,由於北美戰爭帶來的巨額戰爭賠償充斥國庫,財政空前的富裕,大洋帝國將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基建工程,範圍涵蓋城市建設,公路,鐵路,橋梁,碼頭,水壩,農田水利設施等等,預計總投資將高達15億金洋,為期5年。


    與此同時


    以皇家基金為首的大型機構將在國內工業領域進行大手筆投資,力爭通過3~5年的時間,將鋼鐵,煤炭,橡膠,有機化工,機械產業的產量增加2~3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相關領域大規模的投資,將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進一步提升帝國工業化指數,強化工業生產能力,帶動經濟發展更上一個新水平。


    從1911年到1916年


    這5年將成為帝國大興土木建設的黃金時期,每年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投入基建中迅速轉化為國力,將會極大加強帝國實力,以應對世紀初的變局。


    從目前來看


    米國工業經濟在戰爭中遭受嚴重摧殘,短時間內無法恢複到戰前水平,由於背負著重債,帶著鐐銬跳舞,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大量市場被大洋帝國企業占據。


    即便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期爆發,米國由於生產能力的限製。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大量訂單流向大洋帝國,痛失經濟迅速恢複的好局。


    由於背負著巨額戰爭賠償,米國經濟被插上了一根管子日夜不停失血,在未來可以預期的10至20年內,始終處於嚴重虛弱狀態,國家氣運大量流失,這才是李福壽願意看到的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澳洲風雲187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葡萄無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葡萄無牙並收藏澳洲風雲187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