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後
隨同李福壽一起視察的軍政高官少了許多,陸軍高官都留在了八寶壟基地,舉行高層戰略戰術研討會,研討坦克等兵器在當今時代陸軍戰略中的地位,編組和應用戰術,研討科技改革方向,研討係列底盤應用等等重大問題。
內政部高官在參觀完三寶壟生化實驗室之後,大都留在當地作進一步調研,相關事宜高度機密,不宜外傳。
所以,跟隨李福壽來到頭寶壟基地的隨員隻有十幾人,主要是內政部,政情局和皇室秘書處高層,都是涉密級別很高的官員。
頭寶壟基地距離八寶壟基地已經有317公裏,這裏位於蜿蜒山脈的起始端,繼續向前行進數公裏就進入廣闊的戈壁灘,再往前方深入就是一片沙漠。
位於塔斯馬尼亞州腹心部位的戈壁沙漠地區麵積並不大,約有數百平方公裏,隻能算是一座小型沙漠,恰恰就在頭寶壟基地前方不遠處。
這一段從沙漠戈壁一直延伸到臨海鎮的綿延山脈,從頭寶壟,二寶壟,三寶壟一直到九寶壟,總共長達370多公裏,坐落著很多秘密基地。
頭寶壟基地裏建設兩條跑道,呈“=”型狀,中間有輔路相連接,還有一座高高的指揮塔台,通過旗語發布命令,是飛行器試驗的主要設施之一。
進入山區約10多公裏,能夠看見一個處於山間盆地的小鎮,隻有800多居民,鎮中心有一個300多米長的十字街,周圍建設有碩大的廠房與一個小型火力發電廠。
小鎮上到了夜晚燈光通明,隨處可見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員,這裏就是研發專用航空發動機和飛行器的秘密基地,小鎮居民的平均學曆之高,冠絕帝國。
這裏現在有5項高度機密的研發項目;第一是飛機,第二是4缸航空活塞發動機,第3是6缸V型大馬力航空活塞發動機,第四是無線測距儀,第五是雷達。
這幾個前沿性的科技項目,都是李福壽親自圈定立項的重大研發工程,飛機自然不用說了,無線測距儀和雷達都是今後的大殺器,其作用絲毫不遜色於坦克,將會為軍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革。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J·C·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並設想據此原理建造出一台機器,實現對天氣和物體的探測。
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
不過,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深入研究下去,一來是因為資金所限,二來是因為精力條件所限。
赫茲當時僅僅是一所大學的物理教授,簡陋的實驗條件驗證了自己的理論,並沒有政府或者大學科研撥款,難以進行後續的深入研究。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更何況他在1894年就因為中毒去世,死時年僅37歲,後續研究便沒有下文了。
事關電磁波的深入研究,這可是最頂級的前沿科技領域,需要當今世界頂級的科研設備和大量科研人員協助實驗,並且要投入海量的金錢才可能看到成果,而這僅僅是可能。
當前科技人員對電磁波的研究,還處於加深認識的初期階段,依據電磁波的原理進行多種科學實驗,要探尋一條可行性研發之路。
此前,根據赫茲的電磁學理論,頭寶壟基地科技人員設計了電磁波發生器和接收器,最新進行的一組試驗證明,電磁波可以被阻斷、反射和接受,赫茲理論被證實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試驗中;
電磁波發生器發出的一束電波,順利的被接收器接收,當兩者中間出現物體阻礙時,電磁波中斷。
當阻礙的物體是鋼鐵或者其他物質時,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漫反射現象。
這證明了雷達的工作原理可行性,下一步就是深入了解電磁波特性,研製適應電磁波的電子元器件,形成完整的工作體製,最後才能研發出具體的機器。
科技前沿的探索,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5個項目中,唯一能夠快速看到成果的有可能就是無線測距儀。
這是因為,帝國擁有特斯拉教授這樣無線電領域的大咖級科學家,隻要投入部分精力,解決這一尖端科技難題可能性很大。
可惜,如今特斯拉教授身上壓著繁重的科研任務,要同時指導二十幾個涉及交流電遠程傳輸,交換,並網,分流的科研項目,以及大型整流器,逆變器,十多種型號功率的交流發電機研製工作,還要解決國內國外交流電網建設中的難題,實在是分不開身。
無線電測距儀主要用途體現在海戰中,精確測量對方艦艇的距離和相對速度,直接關係到炮火命中率和毀傷效果,這是一項能夠改變時代的關鍵技術。
在19世紀末
無線電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各國先後出現了重大發明,推動無線電技術迅速成熟並走入商用,已經具備了相當雄厚的技術基礎。
1873年蘇格蘭人J.C.麥克斯韋爾提出了電磁場理論,他第一個設計了無線電收信和發信裝置,文章刊登在1898年一月在倫敦發行的《模型工程師和業餘電工》雜誌上。
19世紀末
大洋王國世界通訊公司已經用大功率龐大天線,實現了跨太平洋無線電傳輸,並且在商用領域得到長足發展,相關無線電發射和接收塔一一落成,迅速編織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無線電收發網絡。
與此同時
1897年,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在輸掉了相關專利官司後,改變技術路線用大功率天線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並且成立了馬可尼通信公司,試圖在無線電市場上分一杯羹。
無線電技術應用是對電磁現象的深入發掘,擺在李福壽麵前的黑科技就是無線電測距儀,如果能比原來曆史上提前數10年研發出來,將會實現彎道超越,真正確立大洋帝國海上強國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無線電測距技術若能夠實現突破,其意義不亞於火箭飛彈,具有改變海洋爭霸局勢的關鍵性作用。
在大艦巨炮時代中
普遍應用的是光學基準測距儀,一般來說儀器越大越精準,大都會級戰列艦上應用的光學測距儀高度超過10米,屬於測量比較精準的光學儀器了。
光學測距儀主要瞄準敵方戰艦突出部位,例如煙囪和司令塔,以此為基準進行測距,從合像測距儀讀取的距離數據,是根據敵方艦首渦流判斷的敵艦航速,都非常的“不精確”,隻能得到“近似值”。
這樣的“近似值”輸入後,在人多手雜的火控台上,誤差被不斷累積,最後炮彈發射通過長達數十秒的飛行後,誤差被放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所以現代海戰強調火力密集度和覆蓋,在多輪炮火射擊後不斷修正,才有可能打出“跨射”或“近矢彈”,這就意味著射擊數據正確,命中敵艦隻是時間問題還有一點點運氣。
作為世界海洋霸主,英國極端重視戰艦觀瞄設備的研製,根據李福壽得到的內部機密消息顯示;
英國皇家海軍投入巨資秘密研製了電力傳導儀器,並且即將獲得成功。
它能用電力指揮和控製炮塔轉動,控製室將設在前主桅信號塔之上。目標的探測數據由FQ-2光學測距儀獲得。進一步數據計算後,得到的便是敵艦目標航向、航速的變化數據,最通過電傳導輸入威格士射距鍾,引導戰艦主炮發射。
這是電氣化技術在戰艦中最新的應用,屬於頂級機密科技。
李福壽能夠得到的機密消息就是英國方麵大概的技術路線應用,而沒有具體的技術細節,德國人同樣在這方麵花費巨資進行秘密研究,力求實現反超。
正因為這樣,讓李福壽看到了彎道超越的機會。
龐大的鐵甲戰列艦並不可怕,大口徑火炮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樣的戰艦能夠打出精準的炮彈,這絕對是敵人的噩夢。
英國和德國人的技術路線走岔了,他們試圖用現代電氣化技術改造機械技術,骨子裏實質上還是依賴機械技術,雖然能夠提高射擊精準度,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
李福壽的設想是掀桌子,若能提前發明數十年後才出現的無線測距儀,對敵艦目標進行持續不間斷的測量,就能得到敵艦精確的航向、航速信息。
剩下的事兒就簡單了,調動主炮猛轟就是了。
後世很簡單的一項無線電科技,在當今世界卻是顛覆性的尖端黑科技,足以改變世界麵貌和很多國家的命運。
很多時候,並不是當今時代無法孕育出後世出現的科技,而隻是因為時代目光局限,沒有想到這樣的應用領域,無線電測距是如此,雷達技術也同樣如此。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需求。
飛機沒有對國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脅,發明雷達有啥用?
難道,僅僅是用來監控天空中的鳥類嗎?
隨同李福壽一起視察的軍政高官少了許多,陸軍高官都留在了八寶壟基地,舉行高層戰略戰術研討會,研討坦克等兵器在當今時代陸軍戰略中的地位,編組和應用戰術,研討科技改革方向,研討係列底盤應用等等重大問題。
內政部高官在參觀完三寶壟生化實驗室之後,大都留在當地作進一步調研,相關事宜高度機密,不宜外傳。
所以,跟隨李福壽來到頭寶壟基地的隨員隻有十幾人,主要是內政部,政情局和皇室秘書處高層,都是涉密級別很高的官員。
頭寶壟基地距離八寶壟基地已經有317公裏,這裏位於蜿蜒山脈的起始端,繼續向前行進數公裏就進入廣闊的戈壁灘,再往前方深入就是一片沙漠。
位於塔斯馬尼亞州腹心部位的戈壁沙漠地區麵積並不大,約有數百平方公裏,隻能算是一座小型沙漠,恰恰就在頭寶壟基地前方不遠處。
這一段從沙漠戈壁一直延伸到臨海鎮的綿延山脈,從頭寶壟,二寶壟,三寶壟一直到九寶壟,總共長達370多公裏,坐落著很多秘密基地。
頭寶壟基地裏建設兩條跑道,呈“=”型狀,中間有輔路相連接,還有一座高高的指揮塔台,通過旗語發布命令,是飛行器試驗的主要設施之一。
進入山區約10多公裏,能夠看見一個處於山間盆地的小鎮,隻有800多居民,鎮中心有一個300多米長的十字街,周圍建設有碩大的廠房與一個小型火力發電廠。
小鎮上到了夜晚燈光通明,隨處可見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員,這裏就是研發專用航空發動機和飛行器的秘密基地,小鎮居民的平均學曆之高,冠絕帝國。
這裏現在有5項高度機密的研發項目;第一是飛機,第二是4缸航空活塞發動機,第3是6缸V型大馬力航空活塞發動機,第四是無線測距儀,第五是雷達。
這幾個前沿性的科技項目,都是李福壽親自圈定立項的重大研發工程,飛機自然不用說了,無線測距儀和雷達都是今後的大殺器,其作用絲毫不遜色於坦克,將會為軍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革。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J·C·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並設想據此原理建造出一台機器,實現對天氣和物體的探測。
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
不過,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深入研究下去,一來是因為資金所限,二來是因為精力條件所限。
赫茲當時僅僅是一所大學的物理教授,簡陋的實驗條件驗證了自己的理論,並沒有政府或者大學科研撥款,難以進行後續的深入研究。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更何況他在1894年就因為中毒去世,死時年僅37歲,後續研究便沒有下文了。
事關電磁波的深入研究,這可是最頂級的前沿科技領域,需要當今世界頂級的科研設備和大量科研人員協助實驗,並且要投入海量的金錢才可能看到成果,而這僅僅是可能。
當前科技人員對電磁波的研究,還處於加深認識的初期階段,依據電磁波的原理進行多種科學實驗,要探尋一條可行性研發之路。
此前,根據赫茲的電磁學理論,頭寶壟基地科技人員設計了電磁波發生器和接收器,最新進行的一組試驗證明,電磁波可以被阻斷、反射和接受,赫茲理論被證實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試驗中;
電磁波發生器發出的一束電波,順利的被接收器接收,當兩者中間出現物體阻礙時,電磁波中斷。
當阻礙的物體是鋼鐵或者其他物質時,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漫反射現象。
這證明了雷達的工作原理可行性,下一步就是深入了解電磁波特性,研製適應電磁波的電子元器件,形成完整的工作體製,最後才能研發出具體的機器。
科技前沿的探索,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5個項目中,唯一能夠快速看到成果的有可能就是無線測距儀。
這是因為,帝國擁有特斯拉教授這樣無線電領域的大咖級科學家,隻要投入部分精力,解決這一尖端科技難題可能性很大。
可惜,如今特斯拉教授身上壓著繁重的科研任務,要同時指導二十幾個涉及交流電遠程傳輸,交換,並網,分流的科研項目,以及大型整流器,逆變器,十多種型號功率的交流發電機研製工作,還要解決國內國外交流電網建設中的難題,實在是分不開身。
無線電測距儀主要用途體現在海戰中,精確測量對方艦艇的距離和相對速度,直接關係到炮火命中率和毀傷效果,這是一項能夠改變時代的關鍵技術。
在19世紀末
無線電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各國先後出現了重大發明,推動無線電技術迅速成熟並走入商用,已經具備了相當雄厚的技術基礎。
1873年蘇格蘭人J.C.麥克斯韋爾提出了電磁場理論,他第一個設計了無線電收信和發信裝置,文章刊登在1898年一月在倫敦發行的《模型工程師和業餘電工》雜誌上。
19世紀末
大洋王國世界通訊公司已經用大功率龐大天線,實現了跨太平洋無線電傳輸,並且在商用領域得到長足發展,相關無線電發射和接收塔一一落成,迅速編織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無線電收發網絡。
與此同時
1897年,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在輸掉了相關專利官司後,改變技術路線用大功率天線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並且成立了馬可尼通信公司,試圖在無線電市場上分一杯羹。
無線電技術應用是對電磁現象的深入發掘,擺在李福壽麵前的黑科技就是無線電測距儀,如果能比原來曆史上提前數10年研發出來,將會實現彎道超越,真正確立大洋帝國海上強國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無線電測距技術若能夠實現突破,其意義不亞於火箭飛彈,具有改變海洋爭霸局勢的關鍵性作用。
在大艦巨炮時代中
普遍應用的是光學基準測距儀,一般來說儀器越大越精準,大都會級戰列艦上應用的光學測距儀高度超過10米,屬於測量比較精準的光學儀器了。
光學測距儀主要瞄準敵方戰艦突出部位,例如煙囪和司令塔,以此為基準進行測距,從合像測距儀讀取的距離數據,是根據敵方艦首渦流判斷的敵艦航速,都非常的“不精確”,隻能得到“近似值”。
這樣的“近似值”輸入後,在人多手雜的火控台上,誤差被不斷累積,最後炮彈發射通過長達數十秒的飛行後,誤差被放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所以現代海戰強調火力密集度和覆蓋,在多輪炮火射擊後不斷修正,才有可能打出“跨射”或“近矢彈”,這就意味著射擊數據正確,命中敵艦隻是時間問題還有一點點運氣。
作為世界海洋霸主,英國極端重視戰艦觀瞄設備的研製,根據李福壽得到的內部機密消息顯示;
英國皇家海軍投入巨資秘密研製了電力傳導儀器,並且即將獲得成功。
它能用電力指揮和控製炮塔轉動,控製室將設在前主桅信號塔之上。目標的探測數據由FQ-2光學測距儀獲得。進一步數據計算後,得到的便是敵艦目標航向、航速的變化數據,最通過電傳導輸入威格士射距鍾,引導戰艦主炮發射。
這是電氣化技術在戰艦中最新的應用,屬於頂級機密科技。
李福壽能夠得到的機密消息就是英國方麵大概的技術路線應用,而沒有具體的技術細節,德國人同樣在這方麵花費巨資進行秘密研究,力求實現反超。
正因為這樣,讓李福壽看到了彎道超越的機會。
龐大的鐵甲戰列艦並不可怕,大口徑火炮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樣的戰艦能夠打出精準的炮彈,這絕對是敵人的噩夢。
英國和德國人的技術路線走岔了,他們試圖用現代電氣化技術改造機械技術,骨子裏實質上還是依賴機械技術,雖然能夠提高射擊精準度,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
李福壽的設想是掀桌子,若能提前發明數十年後才出現的無線測距儀,對敵艦目標進行持續不間斷的測量,就能得到敵艦精確的航向、航速信息。
剩下的事兒就簡單了,調動主炮猛轟就是了。
後世很簡單的一項無線電科技,在當今世界卻是顛覆性的尖端黑科技,足以改變世界麵貌和很多國家的命運。
很多時候,並不是當今時代無法孕育出後世出現的科技,而隻是因為時代目光局限,沒有想到這樣的應用領域,無線電測距是如此,雷達技術也同樣如此。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需求。
飛機沒有對國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脅,發明雷達有啥用?
難道,僅僅是用來監控天空中的鳥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