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升學宴
穿到七零:帶著母親進城了 作者:三斤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今天真是太高興了,我們要擺慶功宴”李冬梅拍著大腿高興地大聲宣布道,她需要讓更多的人和她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啥慶功宴,那是升學宴。”陳秀琨笑眯眯地糾正道。
“哎呀,不管叫什麽,就是把親戚還有相熟的鄰居同事都叫來高興高興。”李冬梅並不在意這些說法,她高興怎麽說就怎麽說。
他們家這兩年日子真是越過越順利啊,她覺得值得慶祝。
“我同意,到時候我來做飯。”陳秀娘應承道,雖然她已經沒啥親戚了,但是她在廠子食堂還是有幾個要好的工友的。
“我也同意。”一直保持沉默沒機會說話的陳家玉一聽到要做好吃的,生怕把她落下,急忙大聲舉手說道。
“哈哈哈哈哈”大家聽到她的話都大笑出聲。
陳家幾個大人決定把升學宴的時間安排在八天後的休息日,一方麵通知親戚朋友需要時間,另一方麵準備這麽多人的飯菜也要時間,既然辦升學宴就要辦的風光,飯菜自然要準備的好一些,這年頭一下子買那麽多肉,肉票可不得湊湊嗎,還得多排幾次才能買到。
接下來的兩三天,縣裏又來人了,分別是縣裏和市裏教育部門的領導,除了誇讚了蘇晚晚一番,還分別給了獎金,縣裏的是八十塊,市裏的一百塊。
要不是誌願已經報過了,相信陳家還會更熱鬧,京市的兩所大學肯定要來搶人了。
是的,蘇晚晚的誌願已經報過了,她報的華清大學的經濟,相對於這個年代熱門的中文、哲學,經濟還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
陳秀琨聽了外甥女報的專業後有心勸導下,但是蘇晚晚豈是那麽容易改變心思的,她是知道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勢的。
她四年後畢業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她想著盡量這四年可以學有所成,她也為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盡一份力量。
但是如果最後沒有這方麵的天賦,沒有學好,就不去給國家添麻煩了,憑著四年學到的一點知識加上自己掌握的先機,把自己的生活給混好了。
陳家良報的是京都師範大學,中文專業,很熱門,但是他的分數高,錄取應該不是問題。
這些天因為升學宴的事情可把陳家幾個大人忙活壞了,忙著換肉票,忙著排隊買肉。
蘇晚晚看不下去了,借口路上碰見了賣肉不要票的,把自己‘小倉庫’的豬肉倒騰了十來斤出來,這讓陳秀娘又驚又怕,告誡女兒以後不要一個人進行黑市交易。
自此最大的問題,升學宴的豬肉解決了,蘇晚晚拿回來的十多斤肉加上陳家幾個大人排隊買來的,辦一次風光的宴席綽綽有餘。
升學宴這天,陳家在院子裏放了六張大桌子,陳家幾個大人的同事就占了一半,剩下的就是李冬梅的娘家親戚,還有陳家鄉下的幾個叔伯以及附近幾個要好的鄰居。
人員到齊的時候熱鬧極了,尤其是孩子們跑來竄去的,讓原本寬敞的院子看起來都狹窄了不少。
當然,今天沈峰兄弟也來了,和蘇晚晚他們坐了一桌。
“小川,別不好意思,想吃什麽就自己夾,要是夠不到就讓你哥幫你。”蘇晚晚看著有些拘謹的沈川說道。
“知道了,晚晚姐姐。”沈川乖巧地回道,晚晚姐姐是他哥讓他改的稱呼。
“小琨子,我今天真是高興,咱爺倆得喝一個,你是咱們陳家村第一個大學生,現在又教出了兩個大學生,還都是去首都的大學,真是厲害”陳秀琨這桌上一個十分精神的老大爺舉著酒杯樂嗬嗬地說道。
“四伯伯,都是孩子們自己努力的。”陳秀琨溫和地笑著和桌上的老大爺碰杯。
“那也是你們供出來的,咱們村裏除了咱們陳家還沒有其他家出過大學生呢。”老大爺堅持道,還是當年小琨兒他爹娘有眼光,讓孩子上學,這不一代接一代,都要讀大學了,不用像他們一樣,地裏刨食。
“是啊,咱們村上過高中的孩子都沒有幾個,都是上過幾年小學認了幾個字就回家掙工分了。”老大爺的兒子感歎道。
“嗯,回去可把家裏幾個小崽子看好了,讓他們好好讀書,將來也像他琨伯伯,還有兩個堂哥堂姐一樣上大城市讀書。”老大爺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本來家裏最大的那個孩子初中畢業後就打算下地掙工分,過幾年結婚生子了,但是這次來城裏,讓他改變了想法。
雖然上學讓家裏少了個勞動力,還要付學費,但是困難是暫時的,家裏苦一陣子沒什麽,不能苦了下一代的一輩子。
“四伯伯,您說得對,孩子們還是要讀書的,即使不上大學,讀書也是有許多用處的,日後如果家裏因為孩子讀書有什麽困難的來找我,我幫著想辦法。”陳秀琨聽了老人的一番話,很有感觸。
農家人供養孩子讀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就像當初他的爹娘,為了供他讀書日子過得十分艱苦。所以在聽到老人的話後,他忍不住說出了幫助的話。
“好好好,我替孩子們謝謝他們琨叔兒。”老大爺激動地說道,他也不是那麽沒譜的人,不會隨意來找人家幫忙,不過事關孩子們的未來,有個承諾也是好的。
女方這桌,李冬梅和陳秀娘陪著陳家老家的親戚坐著。
“冬梅,你家小良得有二十多歲了吧?”一個滿臉風霜的中年女人問道。
“嗯,過完年就二十一了。”李冬梅大大咧咧地邊吃飯邊回道。
“哎呦,大小夥子了,這個年紀結婚早的孩子都有了,小良有對象了不?”中年女人有些激動地問道。
“別提了,之前也給他介紹過,他光顧著工作和學習了,都沒見。”李冬梅今年上半年就一直想張羅兒子的親事,不過孩子都以工作忙沒時間拒絕了,再後來他要高考,她就沒再提過了。
“我娘家嫂子家的閨女,十八了,紡織廠辦公室上班,鐵飯碗,介紹給你家小良怎麽樣?”中年女兒牽起了紅線,大學生多搶手了,她想到了自己的侄女,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心裏打算起了小算盤。
“啥慶功宴,那是升學宴。”陳秀琨笑眯眯地糾正道。
“哎呀,不管叫什麽,就是把親戚還有相熟的鄰居同事都叫來高興高興。”李冬梅並不在意這些說法,她高興怎麽說就怎麽說。
他們家這兩年日子真是越過越順利啊,她覺得值得慶祝。
“我同意,到時候我來做飯。”陳秀娘應承道,雖然她已經沒啥親戚了,但是她在廠子食堂還是有幾個要好的工友的。
“我也同意。”一直保持沉默沒機會說話的陳家玉一聽到要做好吃的,生怕把她落下,急忙大聲舉手說道。
“哈哈哈哈哈”大家聽到她的話都大笑出聲。
陳家幾個大人決定把升學宴的時間安排在八天後的休息日,一方麵通知親戚朋友需要時間,另一方麵準備這麽多人的飯菜也要時間,既然辦升學宴就要辦的風光,飯菜自然要準備的好一些,這年頭一下子買那麽多肉,肉票可不得湊湊嗎,還得多排幾次才能買到。
接下來的兩三天,縣裏又來人了,分別是縣裏和市裏教育部門的領導,除了誇讚了蘇晚晚一番,還分別給了獎金,縣裏的是八十塊,市裏的一百塊。
要不是誌願已經報過了,相信陳家還會更熱鬧,京市的兩所大學肯定要來搶人了。
是的,蘇晚晚的誌願已經報過了,她報的華清大學的經濟,相對於這個年代熱門的中文、哲學,經濟還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
陳秀琨聽了外甥女報的專業後有心勸導下,但是蘇晚晚豈是那麽容易改變心思的,她是知道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勢的。
她四年後畢業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她想著盡量這四年可以學有所成,她也為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盡一份力量。
但是如果最後沒有這方麵的天賦,沒有學好,就不去給國家添麻煩了,憑著四年學到的一點知識加上自己掌握的先機,把自己的生活給混好了。
陳家良報的是京都師範大學,中文專業,很熱門,但是他的分數高,錄取應該不是問題。
這些天因為升學宴的事情可把陳家幾個大人忙活壞了,忙著換肉票,忙著排隊買肉。
蘇晚晚看不下去了,借口路上碰見了賣肉不要票的,把自己‘小倉庫’的豬肉倒騰了十來斤出來,這讓陳秀娘又驚又怕,告誡女兒以後不要一個人進行黑市交易。
自此最大的問題,升學宴的豬肉解決了,蘇晚晚拿回來的十多斤肉加上陳家幾個大人排隊買來的,辦一次風光的宴席綽綽有餘。
升學宴這天,陳家在院子裏放了六張大桌子,陳家幾個大人的同事就占了一半,剩下的就是李冬梅的娘家親戚,還有陳家鄉下的幾個叔伯以及附近幾個要好的鄰居。
人員到齊的時候熱鬧極了,尤其是孩子們跑來竄去的,讓原本寬敞的院子看起來都狹窄了不少。
當然,今天沈峰兄弟也來了,和蘇晚晚他們坐了一桌。
“小川,別不好意思,想吃什麽就自己夾,要是夠不到就讓你哥幫你。”蘇晚晚看著有些拘謹的沈川說道。
“知道了,晚晚姐姐。”沈川乖巧地回道,晚晚姐姐是他哥讓他改的稱呼。
“小琨子,我今天真是高興,咱爺倆得喝一個,你是咱們陳家村第一個大學生,現在又教出了兩個大學生,還都是去首都的大學,真是厲害”陳秀琨這桌上一個十分精神的老大爺舉著酒杯樂嗬嗬地說道。
“四伯伯,都是孩子們自己努力的。”陳秀琨溫和地笑著和桌上的老大爺碰杯。
“那也是你們供出來的,咱們村裏除了咱們陳家還沒有其他家出過大學生呢。”老大爺堅持道,還是當年小琨兒他爹娘有眼光,讓孩子上學,這不一代接一代,都要讀大學了,不用像他們一樣,地裏刨食。
“是啊,咱們村上過高中的孩子都沒有幾個,都是上過幾年小學認了幾個字就回家掙工分了。”老大爺的兒子感歎道。
“嗯,回去可把家裏幾個小崽子看好了,讓他們好好讀書,將來也像他琨伯伯,還有兩個堂哥堂姐一樣上大城市讀書。”老大爺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本來家裏最大的那個孩子初中畢業後就打算下地掙工分,過幾年結婚生子了,但是這次來城裏,讓他改變了想法。
雖然上學讓家裏少了個勞動力,還要付學費,但是困難是暫時的,家裏苦一陣子沒什麽,不能苦了下一代的一輩子。
“四伯伯,您說得對,孩子們還是要讀書的,即使不上大學,讀書也是有許多用處的,日後如果家裏因為孩子讀書有什麽困難的來找我,我幫著想辦法。”陳秀琨聽了老人的一番話,很有感觸。
農家人供養孩子讀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就像當初他的爹娘,為了供他讀書日子過得十分艱苦。所以在聽到老人的話後,他忍不住說出了幫助的話。
“好好好,我替孩子們謝謝他們琨叔兒。”老大爺激動地說道,他也不是那麽沒譜的人,不會隨意來找人家幫忙,不過事關孩子們的未來,有個承諾也是好的。
女方這桌,李冬梅和陳秀娘陪著陳家老家的親戚坐著。
“冬梅,你家小良得有二十多歲了吧?”一個滿臉風霜的中年女人問道。
“嗯,過完年就二十一了。”李冬梅大大咧咧地邊吃飯邊回道。
“哎呦,大小夥子了,這個年紀結婚早的孩子都有了,小良有對象了不?”中年女人有些激動地問道。
“別提了,之前也給他介紹過,他光顧著工作和學習了,都沒見。”李冬梅今年上半年就一直想張羅兒子的親事,不過孩子都以工作忙沒時間拒絕了,再後來他要高考,她就沒再提過了。
“我娘家嫂子家的閨女,十八了,紡織廠辦公室上班,鐵飯碗,介紹給你家小良怎麽樣?”中年女兒牽起了紅線,大學生多搶手了,她想到了自己的侄女,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心裏打算起了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