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分歧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坐在武臣群裏頭末尾的謝鱗對於顧岑的出場並沒有什麽格外的關注,這場辯論到俞鶴倫提出辯公私而定是非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那對老夫婦的兒子是蠢、還是被設計已經無關緊要,眾人的目光已經被吸引到公私的定論上。
而勳貴們、或者準確一點,春秋社的人提出這樣一場辯論的目的,不在於攪渾這潭水,而在於謝鱗眼光所及的五個人,他們其中一個人的反映是最重要的。
而殿中央的俞鶴倫看到顧岑出場,知道漕運係的責任已經推脫掉了,下麵該進行第二場對於春秋社中某個人更重要的表演了。
俞鶴倫雖然沒有了心理負擔,但精神卻更為緊張,他身後坐著所有的勳貴武臣,就像韓恪方才的反應一樣,當他的話代表了一個群體的時候,即使身居高位,說的話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他之所以願意充當馬前卒在於一個承諾,這場辯論的真正目的同樣與他息息相關。
他們要搞清楚:誰是可以合作的朋友、誰是天然的敵人。
他腦海中翻過如此多思緒,麵上卻是按計劃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之所以講公私,是因為我們在朝的人都是公私難分之人。你們說海運開通利國利民,是天下之大公,可海運開通所存在的害卻是清晰可見,漕船閑置、南北河運量減少,衝擊船價、衝擊運價。
我們漕運勳貴、官吏世代從事河運,幾代家業積累,手上握有的河船數量不知多少,恐有上千艘,不拋掉,就是放任自己虧掉數萬兩銀子,敗盡家業,我等如何去見泉下列祖列宗?
顧岑!”
“閣老,卑職在。”顧岑聽俞鶴倫點到他,恭敬應答。
“我問你,趨利避害是不是人生而有之之欲?”
顧岑聽到俞鶴倫的問,早有預料,心裏略作猶豫後遵從家學本心,朗聲答道:“昔年亭林先生有言''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趨利避害如草木向陽,本是乾坤生養萬物的樞機——江南蠶婦繅絲求利,養得半城織機轟鳴;晉商避塞外刀兵之害,反開出萬裏茶路。
私欲若能用禮義作堤壩,引向溝渠,便是''合私成公''的活水。怕隻怕有人假天理滅人欲,自己卻把漕糧往別院地窖裏搬。”
此話一出,顧岑背後多人點頭稱讚,李軻也露出讚許的表情。
俞鶴倫對於顧岑比喻裏的明諷沒有介意,而是繼續往下講:“你說的很好,你說私欲要拘於禮義之內,趨利避害也要有度,那我問你,我們拋船是否違度?”
顧岑猶豫再三亦未敢作答。
“那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俞鶴倫指尖重重叩在鎏金憑幾上,聲如裂帛,眼光掃過所有文官,最後回到韓恪的身上,韓恪也感受到了,變得緊張起來,“船是船商的資產,如果你們不確定拋船的行為是否過度、逾越禮義。那土地呢?當今天下,田地是一等一的財富之源,王船山《噩夢》有言''地非王者所得私,天地之間有民而地宜養民''。太祖定江南,均分土地於官民軍士,到天佑帝平定天下,江南百姓尚有薄田,可根據嘉祥三十五年的土地清查結果,江南三府七成膏腴盡歸官紳''義田'',洞庭糧商借常平倉之名行圍積之實!
這究竟是''藏地於民''還是''藏地於官''?
還有,如果拋船的行為不能被確定,那囤積土地的行為怎麽確定是否符合禮義?
韓恪!你能給我解答一下嗎?”
殿角銅漏忽地卡住滴水,滿朝朱紫俱被這番船山絕學鎮住。韓恪衣袖已被冷汗浸透,他突然意識到,今日辯的不隻是出售船隻,而是在動搖天下田製的根基。
他已經後悔坐在這裏了,俞鶴倫問他,他卻根本不敢答。
他雖是理學門人,可對經世學派的理論分野流派還是清楚的。俞鶴倫講的王船山的《噩夢》,其實就是提出“土地民有論”,否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土地私有是“天地之固然”,這有利於士紳,但“土地民有論”的針對對象在這朝堂上是萬萬不能講出來的。裏頭那句\"民自謀生,而君不與焉\"的驚雷之語,放到前明就是要把洪武皇帝的“魚鱗圖冊”撕個粉碎。
後一句提到的“義田”更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韓恪常久思慮之後,對著禦階長揖及地,\"閣老博古通今,下官佩服。然則朱子《戊申封事》早有明訓:''田製之弊在人心不在法度''。.......\"
“韓德維,今日不論田製,隻說度的問題,度的衡量是用人心還是用法製?”
韓恪說的一半,就被俞鶴倫粗暴的打斷,對於俞鶴倫的反問,他難以講下去。
而身處文官群中的衛恙若有所思,現在的問題從議河運到議公私再到議人心之性與法製,一層推一層,這些問題從明亡議到如今,都還沒有定論。
太祖到天佑帝忙著光複天下,嘉祥帝忙著在國力鼎盛時期拓展疆土,消滅後患。
到了隆興帝,士人集團在之前有過兩次關於儒家思想統一的大辯論,都在嘉祥帝時期,一是嘉祥初年方苞等理學門人同經世學派的幾位領袖,但當時辯論的幾位都已是暮年白鬢,言論較天佑年間並無新意;二是嘉祥末年李嵇在國子監講學挑起的同胡之問的大辯論,但這場辯論被卷入奪嫡之爭,原本的初心都被大勢裹狹,化為黨爭的工具,在現今士人中,地位非常低。
辯論的雙方如今都在中樞任職,這意味著大辯論還會發生,但大家原先的估計是在大勢穩定之後也就是遼東平定之後。
如今勳貴借河運挑起事端,使得原本齊心協力的士人群體在這個問題麵前顯露出分歧,他隻要看看左右的同僚,就知道理學同實學的分歧之大,敵對之意是何其盛了。
韓恪對俞鶴倫的問題不是不可以答,但他很清楚韓恪的回答隻會引發大戰,在遼東之前消耗士人內部力量,使得勳貴團體在遼東之戰中居於主導地位,並在之後士人的大目標新政中居於劣勢地位。
韓恪擔不起這個製造分裂的罵名。
而俞鶴倫的話,第一句借王船山的土地民有論將河船產權和土地產權置於同一天平之下,第二句直指士人群體對河船買賣與土地兼並的態度不同,第三句以義田變質做切入點直指禮法問題,第四句引用梨州先生的藏天下於天下,將地置換成天下,直指政治的合法性。
那一句都可以要人命。
而勳貴們、或者準確一點,春秋社的人提出這樣一場辯論的目的,不在於攪渾這潭水,而在於謝鱗眼光所及的五個人,他們其中一個人的反映是最重要的。
而殿中央的俞鶴倫看到顧岑出場,知道漕運係的責任已經推脫掉了,下麵該進行第二場對於春秋社中某個人更重要的表演了。
俞鶴倫雖然沒有了心理負擔,但精神卻更為緊張,他身後坐著所有的勳貴武臣,就像韓恪方才的反應一樣,當他的話代表了一個群體的時候,即使身居高位,說的話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他之所以願意充當馬前卒在於一個承諾,這場辯論的真正目的同樣與他息息相關。
他們要搞清楚:誰是可以合作的朋友、誰是天然的敵人。
他腦海中翻過如此多思緒,麵上卻是按計劃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之所以講公私,是因為我們在朝的人都是公私難分之人。你們說海運開通利國利民,是天下之大公,可海運開通所存在的害卻是清晰可見,漕船閑置、南北河運量減少,衝擊船價、衝擊運價。
我們漕運勳貴、官吏世代從事河運,幾代家業積累,手上握有的河船數量不知多少,恐有上千艘,不拋掉,就是放任自己虧掉數萬兩銀子,敗盡家業,我等如何去見泉下列祖列宗?
顧岑!”
“閣老,卑職在。”顧岑聽俞鶴倫點到他,恭敬應答。
“我問你,趨利避害是不是人生而有之之欲?”
顧岑聽到俞鶴倫的問,早有預料,心裏略作猶豫後遵從家學本心,朗聲答道:“昔年亭林先生有言''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趨利避害如草木向陽,本是乾坤生養萬物的樞機——江南蠶婦繅絲求利,養得半城織機轟鳴;晉商避塞外刀兵之害,反開出萬裏茶路。
私欲若能用禮義作堤壩,引向溝渠,便是''合私成公''的活水。怕隻怕有人假天理滅人欲,自己卻把漕糧往別院地窖裏搬。”
此話一出,顧岑背後多人點頭稱讚,李軻也露出讚許的表情。
俞鶴倫對於顧岑比喻裏的明諷沒有介意,而是繼續往下講:“你說的很好,你說私欲要拘於禮義之內,趨利避害也要有度,那我問你,我們拋船是否違度?”
顧岑猶豫再三亦未敢作答。
“那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俞鶴倫指尖重重叩在鎏金憑幾上,聲如裂帛,眼光掃過所有文官,最後回到韓恪的身上,韓恪也感受到了,變得緊張起來,“船是船商的資產,如果你們不確定拋船的行為是否過度、逾越禮義。那土地呢?當今天下,田地是一等一的財富之源,王船山《噩夢》有言''地非王者所得私,天地之間有民而地宜養民''。太祖定江南,均分土地於官民軍士,到天佑帝平定天下,江南百姓尚有薄田,可根據嘉祥三十五年的土地清查結果,江南三府七成膏腴盡歸官紳''義田'',洞庭糧商借常平倉之名行圍積之實!
這究竟是''藏地於民''還是''藏地於官''?
還有,如果拋船的行為不能被確定,那囤積土地的行為怎麽確定是否符合禮義?
韓恪!你能給我解答一下嗎?”
殿角銅漏忽地卡住滴水,滿朝朱紫俱被這番船山絕學鎮住。韓恪衣袖已被冷汗浸透,他突然意識到,今日辯的不隻是出售船隻,而是在動搖天下田製的根基。
他已經後悔坐在這裏了,俞鶴倫問他,他卻根本不敢答。
他雖是理學門人,可對經世學派的理論分野流派還是清楚的。俞鶴倫講的王船山的《噩夢》,其實就是提出“土地民有論”,否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土地私有是“天地之固然”,這有利於士紳,但“土地民有論”的針對對象在這朝堂上是萬萬不能講出來的。裏頭那句\"民自謀生,而君不與焉\"的驚雷之語,放到前明就是要把洪武皇帝的“魚鱗圖冊”撕個粉碎。
後一句提到的“義田”更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韓恪常久思慮之後,對著禦階長揖及地,\"閣老博古通今,下官佩服。然則朱子《戊申封事》早有明訓:''田製之弊在人心不在法度''。.......\"
“韓德維,今日不論田製,隻說度的問題,度的衡量是用人心還是用法製?”
韓恪說的一半,就被俞鶴倫粗暴的打斷,對於俞鶴倫的反問,他難以講下去。
而身處文官群中的衛恙若有所思,現在的問題從議河運到議公私再到議人心之性與法製,一層推一層,這些問題從明亡議到如今,都還沒有定論。
太祖到天佑帝忙著光複天下,嘉祥帝忙著在國力鼎盛時期拓展疆土,消滅後患。
到了隆興帝,士人集團在之前有過兩次關於儒家思想統一的大辯論,都在嘉祥帝時期,一是嘉祥初年方苞等理學門人同經世學派的幾位領袖,但當時辯論的幾位都已是暮年白鬢,言論較天佑年間並無新意;二是嘉祥末年李嵇在國子監講學挑起的同胡之問的大辯論,但這場辯論被卷入奪嫡之爭,原本的初心都被大勢裹狹,化為黨爭的工具,在現今士人中,地位非常低。
辯論的雙方如今都在中樞任職,這意味著大辯論還會發生,但大家原先的估計是在大勢穩定之後也就是遼東平定之後。
如今勳貴借河運挑起事端,使得原本齊心協力的士人群體在這個問題麵前顯露出分歧,他隻要看看左右的同僚,就知道理學同實學的分歧之大,敵對之意是何其盛了。
韓恪對俞鶴倫的問題不是不可以答,但他很清楚韓恪的回答隻會引發大戰,在遼東之前消耗士人內部力量,使得勳貴團體在遼東之戰中居於主導地位,並在之後士人的大目標新政中居於劣勢地位。
韓恪擔不起這個製造分裂的罵名。
而俞鶴倫的話,第一句借王船山的土地民有論將河船產權和土地產權置於同一天平之下,第二句直指士人群體對河船買賣與土地兼並的態度不同,第三句以義田變質做切入點直指禮法問題,第四句引用梨州先生的藏天下於天下,將地置換成天下,直指政治的合法性。
那一句都可以要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