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師教徒,盼她明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寶玉被架著往金榮家去的路上,黛玉在溫習堂的讀書可以用心神不寧來形容,心裏記掛著那塊寶玉。
今日衛恙教的是禮記中的玉藻篇,即使是隔著屏風,他也能感受到黛玉的心不在這學堂中,他不是古板的腐儒,見了這情形,將書放下,輕聲笑道,“今日屋外的玉蘭開了,想必花香怡人,動人心魄。”
黛玉一愣,看著麵前的書,馬上反應過來,臉上嬌羞紅暈浮現,慢慢站起身子,“先生,弟子知錯了。”
“何錯之有,人之春心,正在此時爾。古人未有錯悟,汝亦未錯也。”衛恙笑著揮手,示意黛玉坐下,無甚大事也。
“你既心不在此,再講下去也無用。可若就此放你歸去,是我白領賈家的銀錢了。”衛恙思慮間,同黛玉商討,“不如這樣,我與你講講閑話怡情,若是講完,再看時辰了事。”
“尊先生教誨。”黛玉複而起身應答。
“那好........”衛恙正準備講,卻又不知從何講起,屋內踱步間,突然看見堂外庭中正盛開的玉蘭樹,花大而豔,想到講什麽,“不如就順著方才的玉蘭講起。”
黛玉好奇起來,魏先生教書從來是從大處落腳,寬而博聞,閑聊中講花是少有的。
“若是我獨講,也沒趣,不如我講到一處,停下問你,看你能答否。庭前玉蘭非玉蘭,木蘭不是木蘭,這話講得是什麽?”衛恙笑問。
“此為仿古,屈原寫離騷,其中講''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都不是講木蘭,而是玉蘭。
先賢在前,後人效之,而木蘭改叫辛夷,唐詩寫辛夷,有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而寫玉蘭有白居易在《題令狐家木蘭花》中寫的:‘膩如玉指塗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從此時時春夢裏,應添一樹女郎花。’
到前代文人,玉蘭方稱玉蘭。”黛玉才思敏捷,引經據典答之。
衛恙根本沒有擔心黛玉答不上來,對這個學生的水平他是知道的,所以沒有讚賞也沒有停頓,繼續講,“屈原寫玉蘭,賦其高潔秉性,因其人、其賦而流傳於世,使得原本產於湘川山野之間的玉蘭花,開始散播開來,到了如今連京城也有此花了。
可自古以來這花是花,人是人。花不會說話,可人會,明代理學僵化、心學虛浮,前朝文人對玉蘭的讚賞沒有停止過。
有了這樣的需求,花匠們就想方設法地將玉蘭變為了家養花木,得到大量種植,到了前朝萬曆年間,達到鼎峰,文人騷客競相歌頌,可謂稱奇。”
講到這,衛恙不知是不是想起了前塵漫漫,別出一話,“玉兒,你可知到如今,前明的史書還未修完?”
黛玉應聲。
“本朝立國已有八十餘年,到如今還沒修完前朝的史書,可謂自漢以來聞所未聞。
你師祖........不是顧先生,我講的是從我這論的梨州先生,他在天下初定後受天佑帝邀請,上京修史,同當時的學問大家們,其實是定了大綱的,修史的原則也是講明了的。
可他們花費數年、精心編撰的初稿才傳出去,就引來大量的非議,理學門人還好,不過是細枝末節。要命的是當時的初代繕國公,他對師祖定下的初稿大罵不已,稱其為亡國挽書,不愧東林遺後,該死!
此言一出,師祖立時病倒,沒過多久就稱病乞還,晚年不複出仕,終老家鄉。
但這不是師祖受了繕國公的羞辱而憤然離京,事實上在江南時繕國公與顧黃二位大家禮待有加,有武臣衝撞他們、口出不遜,他秉公處置,不曾徇私。
之所以在此事上二人矛盾激烈,可謂源遠流長。”
衛恙轉身看向屏風後的林黛玉,溫言問道,“玉兒,你可知繕國公出身?”
黛玉啞然,八十年太近,不能看清。
“初代繕國公和太祖都曾是闖王手下將領,隻不過二人分屬不同。崇禎十七年闖王攻北京時,太祖率部囤居南陽,闖王身死後繕國公孤身投奔太祖,正是繕國公的諫言觸動太祖,讓他占得先機。
在天下混亂之際,傾盡全部,率本部南下同張獻忠的大西軍以及明軍激戰湖廣,先後占領襄陽、武昌,最後與張獻忠決戰於入川要衝荊州府,在那裏殺敗大西軍,斬殺張獻忠,西寧郡王先祖率殘部逃奔南明朝廷。
在這以後齊國公與西寧郡王先祖對峙武昌,襄陽侯守南陽、襄陽,太祖及繕國公等將入川定蜀,才有了如今的天下基業,這過程前後用時不過九個月,是兵貴神速的典範。
繕國公之所以對師祖修的史書極為不滿,是因為初稿中對明亡的總結都追溯到萬曆皇帝了,以至於作為武人典範、喜好戲曲傳奇小說的齊國公在朝堂上戲稱,若是明亡可追溯至萬曆,那幹嘛不直接寫明亡,亡於洪武?”
黛玉已經說不出話來,這是深居閨閣、隻讀書、識得家常的女兒家從未聽過的,也沒人講給她們聽。
“這話犯了大忌,隻不過犯錯的不是說出此話的齊國公,而是師祖。
繕國公更是直接當著滿朝文武講,天下不是一個崇禎皇帝可以毀掉的,他夠不夠資格做皇帝另說,可至少他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樹上,到死還是一個皇帝!而某些人食得明祿,報得清君,到頭始終為個官字。
繕國公口中的某些人正是師祖所不願談起的。當時寫玉蘭比較有名的吳偉業如今名聲不顯,士人不願談他。他的玉蘭詩是這樣寫的:
皎皎玉蘭花,不受緇塵垢。
紛紛桃李枝,用事能幾時。
我亦有幽怨,期君裝點之。
繕國公的言論傳回江南,他聽到後,當夜自盡而死,留下遺言:請曝屍荒野,以贖罪孽。
他自盡後,南北自盡而死之人不可勝數。罪魁禍首的錢謙益在江南百姓的謾罵中投湖自盡,可是死後人們卻把他的屍體從湖中打撈出來,丟在錢家家門前,說他不配死於此湖,髒了水,怕人喝了生出賤骨來。
而錢家人根本不敢領屍,我祖父說當時錢家門前至少有上萬人,隻怕大門一開,錢家就灰飛煙滅了。屍體就那樣曝在陽光下足足月餘,每日都有人在門前叫罵。
原因很簡單,錢謙益太有名。太祖複江南,在金陵城外接受江南官員的歸降,看到人群中的錢謙益,用手中馬鞭指了指秦淮河,問道,“此水涼乎?”
錢謙益當日脫去官服,閉門在家請罪。
而吳偉業與錢謙益以及另外一人曾被稱作‘江左三大家’,三人都做過明朝的官、也做過後金的官。
萬曆之後前明士人的詠物詩有多興盛,本朝的詠物詩就有多衰敗。”
衛恙講到這裏已經脫離了本意,不過是由情而生,感慨萬千。
“玉兒,你看為師我,講著講著脫了殼,又沉重起來了。
可是講到這裏,不為別的,人的本心最重要,傷春悲秋,憂人憂己是傷己而誤人。
你父親為你請蒙師、你璉二哥哥找我為你授學,不是對你有多高的期許,也不是要你為他們而活,而是你要為自己而活。
這世上沒有誰能庇護誰一輩子。
寶玉的事情我聽說了,這是一道坎,成敗都看他自己,你再是心憂掛念,也是徒勞。”
衛恙進京教書,賈璉為他在後街安排了一套小院子,後街的那些賈家人,再難聽的話都有,再八卦的事都傳。
住久了,他就發覺這賈府就是個四麵漏風的大窟窿,賈璉都未必補的上。
丘上野草,隨風隨火,不隨己。
今日衛恙教的是禮記中的玉藻篇,即使是隔著屏風,他也能感受到黛玉的心不在這學堂中,他不是古板的腐儒,見了這情形,將書放下,輕聲笑道,“今日屋外的玉蘭開了,想必花香怡人,動人心魄。”
黛玉一愣,看著麵前的書,馬上反應過來,臉上嬌羞紅暈浮現,慢慢站起身子,“先生,弟子知錯了。”
“何錯之有,人之春心,正在此時爾。古人未有錯悟,汝亦未錯也。”衛恙笑著揮手,示意黛玉坐下,無甚大事也。
“你既心不在此,再講下去也無用。可若就此放你歸去,是我白領賈家的銀錢了。”衛恙思慮間,同黛玉商討,“不如這樣,我與你講講閑話怡情,若是講完,再看時辰了事。”
“尊先生教誨。”黛玉複而起身應答。
“那好........”衛恙正準備講,卻又不知從何講起,屋內踱步間,突然看見堂外庭中正盛開的玉蘭樹,花大而豔,想到講什麽,“不如就順著方才的玉蘭講起。”
黛玉好奇起來,魏先生教書從來是從大處落腳,寬而博聞,閑聊中講花是少有的。
“若是我獨講,也沒趣,不如我講到一處,停下問你,看你能答否。庭前玉蘭非玉蘭,木蘭不是木蘭,這話講得是什麽?”衛恙笑問。
“此為仿古,屈原寫離騷,其中講''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都不是講木蘭,而是玉蘭。
先賢在前,後人效之,而木蘭改叫辛夷,唐詩寫辛夷,有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而寫玉蘭有白居易在《題令狐家木蘭花》中寫的:‘膩如玉指塗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從此時時春夢裏,應添一樹女郎花。’
到前代文人,玉蘭方稱玉蘭。”黛玉才思敏捷,引經據典答之。
衛恙根本沒有擔心黛玉答不上來,對這個學生的水平他是知道的,所以沒有讚賞也沒有停頓,繼續講,“屈原寫玉蘭,賦其高潔秉性,因其人、其賦而流傳於世,使得原本產於湘川山野之間的玉蘭花,開始散播開來,到了如今連京城也有此花了。
可自古以來這花是花,人是人。花不會說話,可人會,明代理學僵化、心學虛浮,前朝文人對玉蘭的讚賞沒有停止過。
有了這樣的需求,花匠們就想方設法地將玉蘭變為了家養花木,得到大量種植,到了前朝萬曆年間,達到鼎峰,文人騷客競相歌頌,可謂稱奇。”
講到這,衛恙不知是不是想起了前塵漫漫,別出一話,“玉兒,你可知到如今,前明的史書還未修完?”
黛玉應聲。
“本朝立國已有八十餘年,到如今還沒修完前朝的史書,可謂自漢以來聞所未聞。
你師祖........不是顧先生,我講的是從我這論的梨州先生,他在天下初定後受天佑帝邀請,上京修史,同當時的學問大家們,其實是定了大綱的,修史的原則也是講明了的。
可他們花費數年、精心編撰的初稿才傳出去,就引來大量的非議,理學門人還好,不過是細枝末節。要命的是當時的初代繕國公,他對師祖定下的初稿大罵不已,稱其為亡國挽書,不愧東林遺後,該死!
此言一出,師祖立時病倒,沒過多久就稱病乞還,晚年不複出仕,終老家鄉。
但這不是師祖受了繕國公的羞辱而憤然離京,事實上在江南時繕國公與顧黃二位大家禮待有加,有武臣衝撞他們、口出不遜,他秉公處置,不曾徇私。
之所以在此事上二人矛盾激烈,可謂源遠流長。”
衛恙轉身看向屏風後的林黛玉,溫言問道,“玉兒,你可知繕國公出身?”
黛玉啞然,八十年太近,不能看清。
“初代繕國公和太祖都曾是闖王手下將領,隻不過二人分屬不同。崇禎十七年闖王攻北京時,太祖率部囤居南陽,闖王身死後繕國公孤身投奔太祖,正是繕國公的諫言觸動太祖,讓他占得先機。
在天下混亂之際,傾盡全部,率本部南下同張獻忠的大西軍以及明軍激戰湖廣,先後占領襄陽、武昌,最後與張獻忠決戰於入川要衝荊州府,在那裏殺敗大西軍,斬殺張獻忠,西寧郡王先祖率殘部逃奔南明朝廷。
在這以後齊國公與西寧郡王先祖對峙武昌,襄陽侯守南陽、襄陽,太祖及繕國公等將入川定蜀,才有了如今的天下基業,這過程前後用時不過九個月,是兵貴神速的典範。
繕國公之所以對師祖修的史書極為不滿,是因為初稿中對明亡的總結都追溯到萬曆皇帝了,以至於作為武人典範、喜好戲曲傳奇小說的齊國公在朝堂上戲稱,若是明亡可追溯至萬曆,那幹嘛不直接寫明亡,亡於洪武?”
黛玉已經說不出話來,這是深居閨閣、隻讀書、識得家常的女兒家從未聽過的,也沒人講給她們聽。
“這話犯了大忌,隻不過犯錯的不是說出此話的齊國公,而是師祖。
繕國公更是直接當著滿朝文武講,天下不是一個崇禎皇帝可以毀掉的,他夠不夠資格做皇帝另說,可至少他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樹上,到死還是一個皇帝!而某些人食得明祿,報得清君,到頭始終為個官字。
繕國公口中的某些人正是師祖所不願談起的。當時寫玉蘭比較有名的吳偉業如今名聲不顯,士人不願談他。他的玉蘭詩是這樣寫的:
皎皎玉蘭花,不受緇塵垢。
紛紛桃李枝,用事能幾時。
我亦有幽怨,期君裝點之。
繕國公的言論傳回江南,他聽到後,當夜自盡而死,留下遺言:請曝屍荒野,以贖罪孽。
他自盡後,南北自盡而死之人不可勝數。罪魁禍首的錢謙益在江南百姓的謾罵中投湖自盡,可是死後人們卻把他的屍體從湖中打撈出來,丟在錢家家門前,說他不配死於此湖,髒了水,怕人喝了生出賤骨來。
而錢家人根本不敢領屍,我祖父說當時錢家門前至少有上萬人,隻怕大門一開,錢家就灰飛煙滅了。屍體就那樣曝在陽光下足足月餘,每日都有人在門前叫罵。
原因很簡單,錢謙益太有名。太祖複江南,在金陵城外接受江南官員的歸降,看到人群中的錢謙益,用手中馬鞭指了指秦淮河,問道,“此水涼乎?”
錢謙益當日脫去官服,閉門在家請罪。
而吳偉業與錢謙益以及另外一人曾被稱作‘江左三大家’,三人都做過明朝的官、也做過後金的官。
萬曆之後前明士人的詠物詩有多興盛,本朝的詠物詩就有多衰敗。”
衛恙講到這裏已經脫離了本意,不過是由情而生,感慨萬千。
“玉兒,你看為師我,講著講著脫了殼,又沉重起來了。
可是講到這裏,不為別的,人的本心最重要,傷春悲秋,憂人憂己是傷己而誤人。
你父親為你請蒙師、你璉二哥哥找我為你授學,不是對你有多高的期許,也不是要你為他們而活,而是你要為自己而活。
這世上沒有誰能庇護誰一輩子。
寶玉的事情我聽說了,這是一道坎,成敗都看他自己,你再是心憂掛念,也是徒勞。”
衛恙進京教書,賈璉為他在後街安排了一套小院子,後街的那些賈家人,再難聽的話都有,再八卦的事都傳。
住久了,他就發覺這賈府就是個四麵漏風的大窟窿,賈璉都未必補的上。
丘上野草,隨風隨火,不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