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進退失據間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衛恙知道,他當然可以說賈璉所說的是汙蔑、是造謠。但君子論跡不論心,京河修繕和遼東戰事客觀上會帶來什麽結果,這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而這樣的結果是不是賈璉所說的那麽下流呢?
衛恙無法回答,京河修繕案在被彭城侯徹底搞垮後,嘉祥36年的科舉考試,主考官變成了李軻,而入選的進士大多為南北經世學派的人。
這不是科舉舞弊,而是南北都投入了自己門下十餘年裏最傑出的弟子,他衛恙和潘鬆就是這群人中的例子。
當時或許不明白,現在衛恙已經反應過來了,特別是聽了賈璉的話後,再回憶一下他此番上京前師門的現狀,就門下弟子資質而言,較之他們當年確實有了退步,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他不認為他所信奉的經世之學比理學差,相反他認為理學早就應該掃進故紙堆裏了。
可現在賈璉提出這個疑問後,他很快想到了原因,但這個原因他無法回答,甚至他不願意去相信。
就在他的思考間,等的不耐煩的賈璉一聲嗬斥叫他清醒過來,“衛宣義,你想清楚沒有,我這可不是供人閑談的茶樓。”
糾結再三,思慮反複後,閉著眼,打著顫說道,“是因為,是因為士紳們........”
“是你媽個頭!是是是......”賈璉聽到了那三個字,就知道這家夥還是個人,也就不為難他了。
有些話他說可以,衛恙說不行,不然這個家夥一不小心心死了,那今天他就虧大了。
在賈璉給這個家夥灌迷魂湯之前,得理清楚,為嘛經世學派的行為是下流方法。
對於注重入世治世的儒家思想來講,不論其具體的學派、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什麽,都是從兩方麵實現的:在朝為臣,在野為學。
《孟子·萬章下》中講“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雖然最後一句寫“謂庶人”,但前兩句明晃晃地寫著一個大字,“臣”。
朝野朝野,在朝,在野,兩相輔佐,方成其就。
通過諸項政績的加持,擴大經世學派在朝官員的數量不是不可以,但相應的其在野也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以供選拔,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不然其結果必然是慘烈的。
在不能保證有充足的後備人才做過渡的情況下,大舉進攻,那麽京河、遼河哪條河都能淹死這幫會水的,這些政績的加持最後都會演化為其奔向末路的催化劑。
很簡單,社會結構(我是指人的社會啊)都是金字塔式的,一品官有幾個?數都數的出來;可九品官就多了,你怕是要打算盤。
一波升官潮之後,做了高官的如果在中下官員中沒有思想上的同道後輩做支持,那麽他們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用不了多久就會塵歸塵、土歸土。
而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就會在中下官員中扶持自己的人。
但請注意,這個時候提拔親信的標準就從思想上的同道下降為具備地域色彩的鄉黨、擁有父子師徒關係的親緣。
親緣、地域、思想三個不同的層次決定了你能團結到多少人,同時也會告訴所有人,你的結黨是為了大公,還是為了大私。
曆史上使用鄉黨和親緣成功的例子不可勝數,失敗的也不能計算,漢高祖、明太祖就是最有名的成功人士,但問題是人家是創業集團,你又不是。
作為一個活在太平之世,但黨爭一度激烈的文臣,這個幹法的前車之鑒之一——嚴氏父子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名聲最臭的。
到了這一步,通常會有多種結果,最壞的——嚴氏父子,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消失了;比較壞的——在思想上退讓一步,退到理學家的門裏,物質上可能還會消失,但在名聲上會好一點。
但無論何種結果,對於懷有理想、抱負的人,比如麵前這位,都是死亡,本質上毫無差別。
所以賈璉說,他們的做法是下流中的下流,下棋中的臭子。
因為本質上他們的做法就是預料到了悲觀的未來而選擇風險極高、危害極大的賭博。
而且現狀對於他們來說也很糟糕,如果在二十年前修京河、現在平後金,還可以延續足夠長的時間來想辦法,而且在前兩件事上占盡先機的經世學派還可以在新政上再努力一把,盡最大程度吸引年輕士人投身他們的思想中。
現在?現在等於爆一把大的,然後去死,短暫而瘋狂,沒有絢麗可言。
這是進亦失,退亦失。
但為什麽他們不能在思想上吸引年輕士人呢?
“你們想過為什麽你們會失去對年輕士人的吸引力的嗎?
普天之下的士人絕大多數出身地主,他們的家裏都是在鄉間擁有土地的,最差的也是自耕農。
他們偏向理學,而不偏向你們,隻能是因為你們兩家思想之間的差別。而你們同理學最大的差別,就在義利觀上,其餘差別隻是義利的鋪墊。
義利二字,天下國家之大義是經曆過明末後天下人都沒意見的,那就是說,是利字的問題了。
而當今的世人一談利,就想到財,一談財,就想到商。
而你們恰恰是重視、合理化商業貿易的,其中顧學最突出、最直接。
好了,講到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麽地主討厭商業貿易?”
衛恙抬起他死寂般的麵龐,以往地清秀書生氣、治學先生氣都消失了,即使是這樣,他還是提氣問道,“你有何見?”
“你們儒家為什麽強調士農工商四個階層?
孟子講“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簡而言之,勞心的統治勞力的,士農工商中士是毫無疑問的勞心者,農是勞力者,工商為次,所受的歧視也最重。
這句話裏麵有個字是很有意思的,我問你,“食”字是什麽意思。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寫,食,一米也,也就是供人填腹的穀物,再拓展開,就是食物。
講到這,直譯就是說士是吃,或者用個非常惡劣的詞來形容,叫占有農民的產出,而農民是勞力者,他所產之物,都是經過他的辛苦勞動從地裏來的,對嗎?
你們講利,商業貿易的利是從哪來的?何謂貿易,直白點,一手貨,一手錢,錢貨易也。
這其中的貨從何而來?舉個具體的例子,就拿你的家鄉江南來說,江南的紡織作坊數量一日勝過一日,所織之物中,絲綢都是蠶絲織的,要多織絲綢就多養蠶,要蠶就要多種桑樹,以前桑樹是農民在田邊種點,現在田裏全是種的桑樹。
天下的土地是有定數的,用來種了桑就不能種稻,前朝俗語“蘇湖熟,天下足”到了本朝就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換而言之,工商者多吃一口,士就少吃一口;士少吃一口,就是地主少吃了一口。
當然這裏麵有些更複雜的情況沒講,但簡單來講就是這樣了。
所以你們主張工商之利,簡直就是在刨士人們的墳,他們能支持你們就是忘了祖宗十八代的王八羔子。
當然我沒說你。”
賈璉知道這套說辭是有問題的,是有瑕疵的,但沒有瑕疵他也不會講給他人聽,一開口就跟外人掏心窩子,就怕別人以為賈璉是詐騙。
衛恙無法回答,京河修繕案在被彭城侯徹底搞垮後,嘉祥36年的科舉考試,主考官變成了李軻,而入選的進士大多為南北經世學派的人。
這不是科舉舞弊,而是南北都投入了自己門下十餘年裏最傑出的弟子,他衛恙和潘鬆就是這群人中的例子。
當時或許不明白,現在衛恙已經反應過來了,特別是聽了賈璉的話後,再回憶一下他此番上京前師門的現狀,就門下弟子資質而言,較之他們當年確實有了退步,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他不認為他所信奉的經世之學比理學差,相反他認為理學早就應該掃進故紙堆裏了。
可現在賈璉提出這個疑問後,他很快想到了原因,但這個原因他無法回答,甚至他不願意去相信。
就在他的思考間,等的不耐煩的賈璉一聲嗬斥叫他清醒過來,“衛宣義,你想清楚沒有,我這可不是供人閑談的茶樓。”
糾結再三,思慮反複後,閉著眼,打著顫說道,“是因為,是因為士紳們........”
“是你媽個頭!是是是......”賈璉聽到了那三個字,就知道這家夥還是個人,也就不為難他了。
有些話他說可以,衛恙說不行,不然這個家夥一不小心心死了,那今天他就虧大了。
在賈璉給這個家夥灌迷魂湯之前,得理清楚,為嘛經世學派的行為是下流方法。
對於注重入世治世的儒家思想來講,不論其具體的學派、個人的思想主張是什麽,都是從兩方麵實現的:在朝為臣,在野為學。
《孟子·萬章下》中講“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雖然最後一句寫“謂庶人”,但前兩句明晃晃地寫著一個大字,“臣”。
朝野朝野,在朝,在野,兩相輔佐,方成其就。
通過諸項政績的加持,擴大經世學派在朝官員的數量不是不可以,但相應的其在野也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以供選拔,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不然其結果必然是慘烈的。
在不能保證有充足的後備人才做過渡的情況下,大舉進攻,那麽京河、遼河哪條河都能淹死這幫會水的,這些政績的加持最後都會演化為其奔向末路的催化劑。
很簡單,社會結構(我是指人的社會啊)都是金字塔式的,一品官有幾個?數都數的出來;可九品官就多了,你怕是要打算盤。
一波升官潮之後,做了高官的如果在中下官員中沒有思想上的同道後輩做支持,那麽他們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用不了多久就會塵歸塵、土歸土。
而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就會在中下官員中扶持自己的人。
但請注意,這個時候提拔親信的標準就從思想上的同道下降為具備地域色彩的鄉黨、擁有父子師徒關係的親緣。
親緣、地域、思想三個不同的層次決定了你能團結到多少人,同時也會告訴所有人,你的結黨是為了大公,還是為了大私。
曆史上使用鄉黨和親緣成功的例子不可勝數,失敗的也不能計算,漢高祖、明太祖就是最有名的成功人士,但問題是人家是創業集團,你又不是。
作為一個活在太平之世,但黨爭一度激烈的文臣,這個幹法的前車之鑒之一——嚴氏父子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名聲最臭的。
到了這一步,通常會有多種結果,最壞的——嚴氏父子,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消失了;比較壞的——在思想上退讓一步,退到理學家的門裏,物質上可能還會消失,但在名聲上會好一點。
但無論何種結果,對於懷有理想、抱負的人,比如麵前這位,都是死亡,本質上毫無差別。
所以賈璉說,他們的做法是下流中的下流,下棋中的臭子。
因為本質上他們的做法就是預料到了悲觀的未來而選擇風險極高、危害極大的賭博。
而且現狀對於他們來說也很糟糕,如果在二十年前修京河、現在平後金,還可以延續足夠長的時間來想辦法,而且在前兩件事上占盡先機的經世學派還可以在新政上再努力一把,盡最大程度吸引年輕士人投身他們的思想中。
現在?現在等於爆一把大的,然後去死,短暫而瘋狂,沒有絢麗可言。
這是進亦失,退亦失。
但為什麽他們不能在思想上吸引年輕士人呢?
“你們想過為什麽你們會失去對年輕士人的吸引力的嗎?
普天之下的士人絕大多數出身地主,他們的家裏都是在鄉間擁有土地的,最差的也是自耕農。
他們偏向理學,而不偏向你們,隻能是因為你們兩家思想之間的差別。而你們同理學最大的差別,就在義利觀上,其餘差別隻是義利的鋪墊。
義利二字,天下國家之大義是經曆過明末後天下人都沒意見的,那就是說,是利字的問題了。
而當今的世人一談利,就想到財,一談財,就想到商。
而你們恰恰是重視、合理化商業貿易的,其中顧學最突出、最直接。
好了,講到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麽地主討厭商業貿易?”
衛恙抬起他死寂般的麵龐,以往地清秀書生氣、治學先生氣都消失了,即使是這樣,他還是提氣問道,“你有何見?”
“你們儒家為什麽強調士農工商四個階層?
孟子講“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簡而言之,勞心的統治勞力的,士農工商中士是毫無疑問的勞心者,農是勞力者,工商為次,所受的歧視也最重。
這句話裏麵有個字是很有意思的,我問你,“食”字是什麽意思。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寫,食,一米也,也就是供人填腹的穀物,再拓展開,就是食物。
講到這,直譯就是說士是吃,或者用個非常惡劣的詞來形容,叫占有農民的產出,而農民是勞力者,他所產之物,都是經過他的辛苦勞動從地裏來的,對嗎?
你們講利,商業貿易的利是從哪來的?何謂貿易,直白點,一手貨,一手錢,錢貨易也。
這其中的貨從何而來?舉個具體的例子,就拿你的家鄉江南來說,江南的紡織作坊數量一日勝過一日,所織之物中,絲綢都是蠶絲織的,要多織絲綢就多養蠶,要蠶就要多種桑樹,以前桑樹是農民在田邊種點,現在田裏全是種的桑樹。
天下的土地是有定數的,用來種了桑就不能種稻,前朝俗語“蘇湖熟,天下足”到了本朝就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換而言之,工商者多吃一口,士就少吃一口;士少吃一口,就是地主少吃了一口。
當然這裏麵有些更複雜的情況沒講,但簡單來講就是這樣了。
所以你們主張工商之利,簡直就是在刨士人們的墳,他們能支持你們就是忘了祖宗十八代的王八羔子。
當然我沒說你。”
賈璉知道這套說辭是有問題的,是有瑕疵的,但沒有瑕疵他也不會講給他人聽,一開口就跟外人掏心窩子,就怕別人以為賈璉是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