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老為官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屋內踱步的李軻突然停下來,看著眼前的李嵇,那封平遼策的折子就放在他麵前的桌案之上,他們二人現在聚在政事堂,就是為了商量接下來的對策。
“你現在怎麽想?”
而李嵇對於老朋友的躁動視而不見,他知道他被將軍了。
這份折子是早上送到內閣的,到現在幾個時辰了,他不看也能複述折子裏的內容了。他在上任首輔之前,對於遼東戰事結束後的安排是有預想和規劃的,但現在都化為泡影了,他老了,顧慮的也太多,到底比不過這位專心致誌於遼東戰事的陳總督所考慮的周全。
周全呀,戰前、戰時、戰後一盤棋,牽一發而動全身,關鍵是蛋糕分的好,各部衙門都得到了利益,興官學、劃省建府、開源節流、遼河運輸這一樁樁一件件不都稱了站在台下的禮部、吏部、戶部、漕運總督衙門的心了?
要官得官、求財得財,還有比這更好的?
如今站在台上的他們被架住了,搞不好他的任期就成了勳貴們的舞台。
見李軻有些不耐煩了,一口心氣也卸了,無力地說道,“還能怎麽想,隻能認了,技不如人,輸了不丟人。”
李軻愣住許久,最後氣憤地回到座位上,越想越氣,用拳狠捶了一下身旁的桌子,麵紅怒吼,“欺人太甚,這哪是合作!簡直是拿我們當提線木偶,陳瑞文有一點誠意嗎?
這麽大的方略,事先沒和我們商量,就拿出來,要我們硬著頭皮反對嗎?
欺負我們心善呀。”
李嵇瞧了桌上被打翻的茶,流了一桌的涼水,灰心地收過視線,原先上台前還壯誌勃勃,可一上台,就遭了一悶棍,想起之前對聯係晉商暗中從史家手上收地的操作還有些得意,可如今看來人家可能就沒看上小小的京河修繕。
按他原本的計劃,是先修河,修河的錢準備挪用一筆軍費,然後同陳瑞文們談判,商議從哪裏挪,他準備給軍方什麽補償,最後是仗如何打,糧草軍需如何來,要打到什麽地步才算結束。
至於戰後的安排,他根本不準備和陳瑞文商議,最多戰事結束後拉上他同內閣諸臣商議一下。
一步一步來,穩妥些。
可如今陳瑞文的這份奏書,叫這一切都破滅了。對於朝野而言,打仗是肯定的了,可怎麽打,打的同時朝堂還要保持原有運轉,打完後利益怎麽分配,這都是問題,要各方磋商著來。
現在的問題是比起經過長時間的朝堂扯皮後還可能是一地雞毛的未來,陳瑞文直接劃出了道,他把他的方案公之於眾,誰讚成?誰反對?
讚成不需要理由,理由都在奏書裏,反對才需要理由!
反對的同時還要拿出一套和這個差不多的策略來,要不然你拿什麽打擂台。
他們雙方爭奪的是這場戰事的主導權,他們這方是工部、兵部,對麵是樞密院為核心的勳貴,他們的方案不是用來說服百姓的,也不是用來說服皇帝的,皇帝隻需要一個答案。
方案是用來說服在台下的其他各方勢力的,讓他們支持自己,誰收買了台下的大多數,誰就贏了。而陳瑞文的方案他隻有敬佩二字,利國利民利己利他,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都在這份奏書裏了。
他自認拿不出這麽完美的方案,按照這份方案來,失敗的可能性很小,而盛世就在眼前,沒人會傻到站在大勢麵前擋臂擋車,當曆史的罪人。
所以他早前就已經有了決斷,妥協是唯一的辦法。
但妥協歸妥協,有些事情要搞清楚,畢竟路還很長,沒走到最後,誰知道會是誰贏。
“現在我想清楚了一點。”李嵇重拾心氣,腦中浮現出那個雨夜裏一個人年輕的麵龐,“陳瑞文是通過春秋社這個會社同各方聯係的,當初我們認為春秋社的少年公子們隻是一群被擺到台前,吸引注意力的幌子。
可如今看來通過春秋社,即使他遠離京城,對京城局勢的掌握也沒有絲毫影響。而春秋社中最核心的就是結拜三人中留在京城的賈璉,於陛下、於我們而言,成也賈敗也賈,或許當初陛下不該選擇留他在京城。”
李軻明白李嵇話裏的意思,最初大家對春秋社的看法是,這是勳貴們向上皇隱晦地表達不滿,沒有自己直接上場,當然他們也通過早年少年們的意氣而為實現了暗中串聯和武力準備。
盡管最後的結果和事情的實質是一樣的,但站到台前的是一幫沒有爵位官職的少年,而不是具體的哪些武臣,這是給上皇留了餘地,這才有了今天。
而今上登基後將十三人都收入宮中充作侍衛的目的是多麵的,隨後又將人都升官外放,隻留五個在京城又是一種表態。
而賈璉作為核心成員之所以留在京城是一種不得已。
“今時不同往日,王子騰已經離京,辦法是有的,但得隱晦點。”李軻若有所思,念叨著,“對了,宣義已經來京,見我時說換了身份,進了賈府教書,我們可以把他叫來,問問意見。”
“這是一條路子,可以問問宣義有什麽發現。”李嵇捋著自己蒼白的胡須,點頭讚同,“還有一事,需要安排人去查,陳瑞文奏本裏的措施中有一個關鍵,從江南到遼東的近海運輸線,所謂的造船用於水師作戰都是一時的,我懷疑他們的這些措施不止限於遼東戰事,或者說他們在背後準備好了應對戰後新政推行的方法。”
李軻反問,“從哪裏查?”
“從江南查起,特別是福建商人,另外我們也要注意一下閩籍官員的動向,搭建近海運輸線更像是開海的前兆。
還有以甄家為首的皇商對這件事的反應,我看這幫家夥腦袋都快讓銅錢給染鏽了,隻有下半身在思考了。”
.........
同一時間,與政事堂相對而鄰的樞密院內,又有一番談話。
早先樞密使石秉泰和副使牛繼宗回到衙門,坐到石秉泰辦公的屋子,還沒歇上一刻。
牛繼宗就叫來隨從,“去把謝鱗給我找來,現在,立刻,馬上!”
“是”
喝著茶的功夫,穿著戎服自帶英武之氣的謝鱗進來了,進門後,依次向二位行了禮,最後將目光對向牛繼宗,“不知世伯招我來有何事?”
“平遼策你們有什麽說法嗎?”牛繼宗很清楚謝鱗是個什麽人,話也很直接。
“世伯想問哪個方麵的?”
“打完遼東,你們準備怎麽辦?”牛繼宗很幹脆。
“不明白世伯在講什麽。”
“不要裝傻!如果不是璉二那個滑頭去了漠南三部,我就不找你,找他了。”牛繼宗把茶一擱,攤開講,“後金平定之後,陳瑞文就會因功升遷,到時京都就隻有一個位置可以讓他坐了,我說的不夠清楚嗎?”
謝鱗笑而不答,牛繼宗的意思是到時他們的利益怎麽辦,這個問題他可回答不了。
“從你們遞上來的平遼策看,戰事最晚會在隆興八年夏初開啟,今年先讓李首輔用預備花在軍需上如今節約出來的錢修完京河,明年朝廷開始全力投入各項準備中,戰事的結束時間不會超過隆興九年冬初,對不對?”牛繼宗說完看著謝鱗,見他還是不答,緩緩說道,“時間這麽緊,你們把握就這麽大嗎?”
謝鱗不懂牛繼清在想什麽,如果我們失敗,他不應該樂意之至嗎?
“我們可以把從九邊的軍需中擠一部分給薊遼,我想你明白是什麽意思?”牛繼宗暗示謝鱗,“回去好好想想,給我們一個結果。”
謝鱗行禮,退出房間,隻剩下屋內的兩人。
“他們會同意嗎,我想他們對這些早有準備,不會讓步了。”
“不管答不答應,都得試試,大不了價碼再開高點,遼東一定要摻和進去。
誰叫陳瑞文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牛繼宗端起茶,吹了吹熱氣,小泯一口。
“你現在怎麽想?”
而李嵇對於老朋友的躁動視而不見,他知道他被將軍了。
這份折子是早上送到內閣的,到現在幾個時辰了,他不看也能複述折子裏的內容了。他在上任首輔之前,對於遼東戰事結束後的安排是有預想和規劃的,但現在都化為泡影了,他老了,顧慮的也太多,到底比不過這位專心致誌於遼東戰事的陳總督所考慮的周全。
周全呀,戰前、戰時、戰後一盤棋,牽一發而動全身,關鍵是蛋糕分的好,各部衙門都得到了利益,興官學、劃省建府、開源節流、遼河運輸這一樁樁一件件不都稱了站在台下的禮部、吏部、戶部、漕運總督衙門的心了?
要官得官、求財得財,還有比這更好的?
如今站在台上的他們被架住了,搞不好他的任期就成了勳貴們的舞台。
見李軻有些不耐煩了,一口心氣也卸了,無力地說道,“還能怎麽想,隻能認了,技不如人,輸了不丟人。”
李軻愣住許久,最後氣憤地回到座位上,越想越氣,用拳狠捶了一下身旁的桌子,麵紅怒吼,“欺人太甚,這哪是合作!簡直是拿我們當提線木偶,陳瑞文有一點誠意嗎?
這麽大的方略,事先沒和我們商量,就拿出來,要我們硬著頭皮反對嗎?
欺負我們心善呀。”
李嵇瞧了桌上被打翻的茶,流了一桌的涼水,灰心地收過視線,原先上台前還壯誌勃勃,可一上台,就遭了一悶棍,想起之前對聯係晉商暗中從史家手上收地的操作還有些得意,可如今看來人家可能就沒看上小小的京河修繕。
按他原本的計劃,是先修河,修河的錢準備挪用一筆軍費,然後同陳瑞文們談判,商議從哪裏挪,他準備給軍方什麽補償,最後是仗如何打,糧草軍需如何來,要打到什麽地步才算結束。
至於戰後的安排,他根本不準備和陳瑞文商議,最多戰事結束後拉上他同內閣諸臣商議一下。
一步一步來,穩妥些。
可如今陳瑞文的這份奏書,叫這一切都破滅了。對於朝野而言,打仗是肯定的了,可怎麽打,打的同時朝堂還要保持原有運轉,打完後利益怎麽分配,這都是問題,要各方磋商著來。
現在的問題是比起經過長時間的朝堂扯皮後還可能是一地雞毛的未來,陳瑞文直接劃出了道,他把他的方案公之於眾,誰讚成?誰反對?
讚成不需要理由,理由都在奏書裏,反對才需要理由!
反對的同時還要拿出一套和這個差不多的策略來,要不然你拿什麽打擂台。
他們雙方爭奪的是這場戰事的主導權,他們這方是工部、兵部,對麵是樞密院為核心的勳貴,他們的方案不是用來說服百姓的,也不是用來說服皇帝的,皇帝隻需要一個答案。
方案是用來說服在台下的其他各方勢力的,讓他們支持自己,誰收買了台下的大多數,誰就贏了。而陳瑞文的方案他隻有敬佩二字,利國利民利己利他,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都在這份奏書裏了。
他自認拿不出這麽完美的方案,按照這份方案來,失敗的可能性很小,而盛世就在眼前,沒人會傻到站在大勢麵前擋臂擋車,當曆史的罪人。
所以他早前就已經有了決斷,妥協是唯一的辦法。
但妥協歸妥協,有些事情要搞清楚,畢竟路還很長,沒走到最後,誰知道會是誰贏。
“現在我想清楚了一點。”李嵇重拾心氣,腦中浮現出那個雨夜裏一個人年輕的麵龐,“陳瑞文是通過春秋社這個會社同各方聯係的,當初我們認為春秋社的少年公子們隻是一群被擺到台前,吸引注意力的幌子。
可如今看來通過春秋社,即使他遠離京城,對京城局勢的掌握也沒有絲毫影響。而春秋社中最核心的就是結拜三人中留在京城的賈璉,於陛下、於我們而言,成也賈敗也賈,或許當初陛下不該選擇留他在京城。”
李軻明白李嵇話裏的意思,最初大家對春秋社的看法是,這是勳貴們向上皇隱晦地表達不滿,沒有自己直接上場,當然他們也通過早年少年們的意氣而為實現了暗中串聯和武力準備。
盡管最後的結果和事情的實質是一樣的,但站到台前的是一幫沒有爵位官職的少年,而不是具體的哪些武臣,這是給上皇留了餘地,這才有了今天。
而今上登基後將十三人都收入宮中充作侍衛的目的是多麵的,隨後又將人都升官外放,隻留五個在京城又是一種表態。
而賈璉作為核心成員之所以留在京城是一種不得已。
“今時不同往日,王子騰已經離京,辦法是有的,但得隱晦點。”李軻若有所思,念叨著,“對了,宣義已經來京,見我時說換了身份,進了賈府教書,我們可以把他叫來,問問意見。”
“這是一條路子,可以問問宣義有什麽發現。”李嵇捋著自己蒼白的胡須,點頭讚同,“還有一事,需要安排人去查,陳瑞文奏本裏的措施中有一個關鍵,從江南到遼東的近海運輸線,所謂的造船用於水師作戰都是一時的,我懷疑他們的這些措施不止限於遼東戰事,或者說他們在背後準備好了應對戰後新政推行的方法。”
李軻反問,“從哪裏查?”
“從江南查起,特別是福建商人,另外我們也要注意一下閩籍官員的動向,搭建近海運輸線更像是開海的前兆。
還有以甄家為首的皇商對這件事的反應,我看這幫家夥腦袋都快讓銅錢給染鏽了,隻有下半身在思考了。”
.........
同一時間,與政事堂相對而鄰的樞密院內,又有一番談話。
早先樞密使石秉泰和副使牛繼宗回到衙門,坐到石秉泰辦公的屋子,還沒歇上一刻。
牛繼宗就叫來隨從,“去把謝鱗給我找來,現在,立刻,馬上!”
“是”
喝著茶的功夫,穿著戎服自帶英武之氣的謝鱗進來了,進門後,依次向二位行了禮,最後將目光對向牛繼宗,“不知世伯招我來有何事?”
“平遼策你們有什麽說法嗎?”牛繼宗很清楚謝鱗是個什麽人,話也很直接。
“世伯想問哪個方麵的?”
“打完遼東,你們準備怎麽辦?”牛繼宗很幹脆。
“不明白世伯在講什麽。”
“不要裝傻!如果不是璉二那個滑頭去了漠南三部,我就不找你,找他了。”牛繼宗把茶一擱,攤開講,“後金平定之後,陳瑞文就會因功升遷,到時京都就隻有一個位置可以讓他坐了,我說的不夠清楚嗎?”
謝鱗笑而不答,牛繼宗的意思是到時他們的利益怎麽辦,這個問題他可回答不了。
“從你們遞上來的平遼策看,戰事最晚會在隆興八年夏初開啟,今年先讓李首輔用預備花在軍需上如今節約出來的錢修完京河,明年朝廷開始全力投入各項準備中,戰事的結束時間不會超過隆興九年冬初,對不對?”牛繼宗說完看著謝鱗,見他還是不答,緩緩說道,“時間這麽緊,你們把握就這麽大嗎?”
謝鱗不懂牛繼清在想什麽,如果我們失敗,他不應該樂意之至嗎?
“我們可以把從九邊的軍需中擠一部分給薊遼,我想你明白是什麽意思?”牛繼宗暗示謝鱗,“回去好好想想,給我們一個結果。”
謝鱗行禮,退出房間,隻剩下屋內的兩人。
“他們會同意嗎,我想他們對這些早有準備,不會讓步了。”
“不管答不答應,都得試試,大不了價碼再開高點,遼東一定要摻和進去。
誰叫陳瑞文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牛繼宗端起茶,吹了吹熱氣,小泯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