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瘋子在這裏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皇自嘉祥二十五年後,就一直在不斷補充步軍營和薊遼軍鎮的大炮和火槍,軍造監的火爐一日都沒停過,就是耽誤了修黃河的銀子也沒少了軍需采購的一兩銀子。
而薊遼軍鎮的兵員更是從嘉祥三十年的九萬漲到十三萬。其中野戰部隊的人數從一萬漲到了兩萬四,為了這多出來的一萬四千人,薊遼一年的軍費就漲了六十來萬,而一直喊苦哭窮的戶部堂官們,從沒在這事上哼過一聲。
不得不說,上皇雖然在奪嫡一事上攪得朝廷混亂不堪,但正經事從未誤過,而東征滅金這一戰也從未放棄過,不過他已經老了,決意將這件功績留給新帝來立威了。
從上皇的軍備供給上看,主力部隊應當是薊遼鎮和步軍營,可能還要加上驍騎營和察哈爾馬隊的部分騎兵。這些部隊中的重重之中是久經沙場考驗的,熟悉後金部隊戰鬥力的薊遼軍鎮。
我們的關鍵就是拿到薊遼總督這個位置,當時有資格競爭這個位置隻有陳伯父、牛繼宗、我的那位妻家叔叔。
陳伯父的優點很明顯,隨父征戰遼東多年,嘉祥二十二年的那場敗仗他全程參與,陳家在薊遼的根基深,當時薊遼軍鎮裏的各部將官,在二十二年時都還隻是中下階武官,陳伯父在當年和他們中的大多數並肩作戰過,有交情,這麽多年也沒斷過聯係。
但缺點同樣突出,根基深是好事也是壞事,上皇在陳家遠離遼東的那些年,借著補充兵員,摻了不少水,安插了一批親上皇的人,這裏麵就有元從係的人。而且齊國公府沉寂多年,陳伯父在京一直做著清水衙門的閑差,與當時就擔任樞密院副使的牛繼清在地位和實權上相差太大。
而牛繼宗,他是個效忠皇帝的,當年參加過北討喀爾喀蒙古、西征準格爾的戰事,經驗豐富,年歲比陳伯父大些,在九邊除薊遼以外的諸鎮都有人望。如果是上皇去世,陛下繼位用兵薊遼選他的概率很大。
至於王子騰......他也就是官位高了些,擔任薊遼總督這個官是沒問題的,打仗?他一路從侍衛到禁軍校尉再到京營統領、節度使,是個徹徹底底的官僚,離了官位,他連個兵都指揮不動。
這三個人裏,按正常的路走下去,陛下大概率會選牛繼清。隻要上皇死了,效忠皇帝的他就會轉頭效忠皇帝,至於義忠親王,不過是個死人,他靠向死人,也是受皇命所為,皇帝怎麽能說他做的錯呢。
更不用說今上是位政治能力拉滿的人,在他眼裏,隻要能為國家做事,聽他的吩咐,過往是可以討論討論的,有功勞有過錯,都好,使功不如使過,這個道理今上明白的很。
那怎麽辦呢,最後我們決定要陛下用不了牛繼宗就可以了。
可要怎麽做到呢,很簡單,他不是純粹地效忠皇帝嗎,那我們就給他弄兩個皇帝,讓他被動地效忠其中一個。當然啦,所謂的其中一個隻能是上皇。
我們給上皇演一場馬嵬驛兵變,讓他做唐明皇,我們做陳玄禮。
說來上皇和唐玄宗很像了,少年登基,一展抱負,用兵四方,八方稱臣,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壽命還都很長,對兒子也狠。
在風雨飄搖的嘉祥四十年給上皇來上這麽一場,如果他用強,那麽他的統治就會迎來結束,十一橋建了有些年頭了,到時的他就是想做唐明皇也不能夠了。
但這是雙輸,是最壞的結果,我們賭的是作為一個雄主,一位明君,麵對拆屋子的舉動時,在動亂的大背景下會心平氣地坐下來和我們好好談談,折個中嘛。
中國人曆來是喜歡折中的。
這是一場冒險,更為重要的是在嘉祥四十年的春三月,這場冒險性質的投機成功了,三月春獵,五月那位真成了死人,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上皇退了位,但心還有,為了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將元從係和京營的控製權徹底轉交給今上,或許他會握著它,直到死。
我們取得了這個先機。
當然過程描述地有些粗了,但是有些事宜粗不宜細。
我隻最後再講一點,你思考思考。
一場動亂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因果,也必有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動亂發生的時候,場內的人習慣性地先思考誰是受益人,因為一方麵過去已成既定事實,而人隻能往前走,另一方麵這場動亂中誰是最大的受益人誰就最有可能是這場動亂的發起者。
但有時候一場動亂的實施者和發起者是截然不同的,借他人之手達成自己之目的,是上上伐謀。
這場冒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偽裝成實施者,利用場內人的猜疑鏈......哈哈哈,也可以說是人心,將我們同那個最大受益人聯係在一起。
隻要有人這樣想,有一個就會有千千萬萬個,然後在群體的潛意識中形成共識。
這就是人心,不會宣之於口的認知。”
看著正對著火盆的賈璉,平靜地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是的,一個故事,永遠不會有人承認,他們這麽幹過。
出了這個屋子,就隻能是故事了。
陸預又想起初見賈璉的場景和哥哥對他說的話,一個人坐在一群人身邊。
沒有任何一刻的描述能比此時更為具體了,一個策劃了可能和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比肩的陰謀的人,活生生站在了他麵前。
史書上所描述的陰詭謀士,或許都遜色許多,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比起流血來更讓人不寒而栗,在這一刻皇帝也隻是他手中的棋子。
陸預雖然懶了些,但聽完這段故事也能回答自己前頭提出的問題了。
完整的皇權和相權從開國以來就沒有存在過,太祖是團結多方勢力而創建的本朝。
嘉祥帝二十二年的東征本質上就是為了完成進入治天下的階段,回收被勳貴占據的皇權部分,如果沒有意外,那場戰事將是勳貴集團最後的輝煌,可惜沒有如果。
戰事的失敗導致原本可以通過滅金奪取巨額利益換取時間,用時間換取和平過渡的方式失敗了。
向外索取利益的途徑失敗導致了原本處於同一戰線的雙方走向對立,上皇決定通過消滅繕國公這位武勳領頭人的方式收回權力。
但由於打倒了繕國公,作為皇權意識的兩個組成部分,皇帝和太子也走向了對立,因為皇帝打擊繕國公的行為極大損害了太子的威信,激起了其他皇子對於皇位的野心。
於是皇帝隻能接著幹掉太子,到了這一步,皇帝隻需要重新確立一個太子就可以讓事件回到原軌了。但不知出於什麽目的,皇帝拒絕了彭城侯為首的朝野推舉的忠獻親王,這徹底讓事件走向了不可控的方向。
而皇帝的政治信譽也在這次以及上次保齡侯身死的兩次事件中徹底破產。
走上不歸路的以彭城侯為首的利益團體開始了和皇帝的多年鬥法,多方勢力牽涉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政局陷入近十年的混亂鬥爭中,在其中的今上和忠獻親王都顯得不重要了。
等到彭城侯身死,按照事件的原本走向,權力將會在繼承大統的今上手中實現完整性。
而勳貴集團在經過多年的內鬥,領袖和中堅力量都損失殆盡,家族式的培養機製無法再培養出合格的後備力量,今上和士人集團收回權力的過程隻會更順利。
但他們,不,是我們,利用權力交接過程中出現的短暫混沌,用一場半示威半政變的冒險投機創造了一個機會,一個我們可以重新把命運暫時掌握在手中的機會。
但這樣做難道沒有後患嗎?
凡事都是有代價的,有一利必有一患,這點道理是他過世了的父親教給他的為數不多的東西了。
注:為感謝所有書友給予的支持與催更,加更一章。
而薊遼軍鎮的兵員更是從嘉祥三十年的九萬漲到十三萬。其中野戰部隊的人數從一萬漲到了兩萬四,為了這多出來的一萬四千人,薊遼一年的軍費就漲了六十來萬,而一直喊苦哭窮的戶部堂官們,從沒在這事上哼過一聲。
不得不說,上皇雖然在奪嫡一事上攪得朝廷混亂不堪,但正經事從未誤過,而東征滅金這一戰也從未放棄過,不過他已經老了,決意將這件功績留給新帝來立威了。
從上皇的軍備供給上看,主力部隊應當是薊遼鎮和步軍營,可能還要加上驍騎營和察哈爾馬隊的部分騎兵。這些部隊中的重重之中是久經沙場考驗的,熟悉後金部隊戰鬥力的薊遼軍鎮。
我們的關鍵就是拿到薊遼總督這個位置,當時有資格競爭這個位置隻有陳伯父、牛繼宗、我的那位妻家叔叔。
陳伯父的優點很明顯,隨父征戰遼東多年,嘉祥二十二年的那場敗仗他全程參與,陳家在薊遼的根基深,當時薊遼軍鎮裏的各部將官,在二十二年時都還隻是中下階武官,陳伯父在當年和他們中的大多數並肩作戰過,有交情,這麽多年也沒斷過聯係。
但缺點同樣突出,根基深是好事也是壞事,上皇在陳家遠離遼東的那些年,借著補充兵員,摻了不少水,安插了一批親上皇的人,這裏麵就有元從係的人。而且齊國公府沉寂多年,陳伯父在京一直做著清水衙門的閑差,與當時就擔任樞密院副使的牛繼清在地位和實權上相差太大。
而牛繼宗,他是個效忠皇帝的,當年參加過北討喀爾喀蒙古、西征準格爾的戰事,經驗豐富,年歲比陳伯父大些,在九邊除薊遼以外的諸鎮都有人望。如果是上皇去世,陛下繼位用兵薊遼選他的概率很大。
至於王子騰......他也就是官位高了些,擔任薊遼總督這個官是沒問題的,打仗?他一路從侍衛到禁軍校尉再到京營統領、節度使,是個徹徹底底的官僚,離了官位,他連個兵都指揮不動。
這三個人裏,按正常的路走下去,陛下大概率會選牛繼清。隻要上皇死了,效忠皇帝的他就會轉頭效忠皇帝,至於義忠親王,不過是個死人,他靠向死人,也是受皇命所為,皇帝怎麽能說他做的錯呢。
更不用說今上是位政治能力拉滿的人,在他眼裏,隻要能為國家做事,聽他的吩咐,過往是可以討論討論的,有功勞有過錯,都好,使功不如使過,這個道理今上明白的很。
那怎麽辦呢,最後我們決定要陛下用不了牛繼宗就可以了。
可要怎麽做到呢,很簡單,他不是純粹地效忠皇帝嗎,那我們就給他弄兩個皇帝,讓他被動地效忠其中一個。當然啦,所謂的其中一個隻能是上皇。
我們給上皇演一場馬嵬驛兵變,讓他做唐明皇,我們做陳玄禮。
說來上皇和唐玄宗很像了,少年登基,一展抱負,用兵四方,八方稱臣,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壽命還都很長,對兒子也狠。
在風雨飄搖的嘉祥四十年給上皇來上這麽一場,如果他用強,那麽他的統治就會迎來結束,十一橋建了有些年頭了,到時的他就是想做唐明皇也不能夠了。
但這是雙輸,是最壞的結果,我們賭的是作為一個雄主,一位明君,麵對拆屋子的舉動時,在動亂的大背景下會心平氣地坐下來和我們好好談談,折個中嘛。
中國人曆來是喜歡折中的。
這是一場冒險,更為重要的是在嘉祥四十年的春三月,這場冒險性質的投機成功了,三月春獵,五月那位真成了死人,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上皇退了位,但心還有,為了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將元從係和京營的控製權徹底轉交給今上,或許他會握著它,直到死。
我們取得了這個先機。
當然過程描述地有些粗了,但是有些事宜粗不宜細。
我隻最後再講一點,你思考思考。
一場動亂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因果,也必有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動亂發生的時候,場內的人習慣性地先思考誰是受益人,因為一方麵過去已成既定事實,而人隻能往前走,另一方麵這場動亂中誰是最大的受益人誰就最有可能是這場動亂的發起者。
但有時候一場動亂的實施者和發起者是截然不同的,借他人之手達成自己之目的,是上上伐謀。
這場冒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偽裝成實施者,利用場內人的猜疑鏈......哈哈哈,也可以說是人心,將我們同那個最大受益人聯係在一起。
隻要有人這樣想,有一個就會有千千萬萬個,然後在群體的潛意識中形成共識。
這就是人心,不會宣之於口的認知。”
看著正對著火盆的賈璉,平靜地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是的,一個故事,永遠不會有人承認,他們這麽幹過。
出了這個屋子,就隻能是故事了。
陸預又想起初見賈璉的場景和哥哥對他說的話,一個人坐在一群人身邊。
沒有任何一刻的描述能比此時更為具體了,一個策劃了可能和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比肩的陰謀的人,活生生站在了他麵前。
史書上所描述的陰詭謀士,或許都遜色許多,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比起流血來更讓人不寒而栗,在這一刻皇帝也隻是他手中的棋子。
陸預雖然懶了些,但聽完這段故事也能回答自己前頭提出的問題了。
完整的皇權和相權從開國以來就沒有存在過,太祖是團結多方勢力而創建的本朝。
嘉祥帝二十二年的東征本質上就是為了完成進入治天下的階段,回收被勳貴占據的皇權部分,如果沒有意外,那場戰事將是勳貴集團最後的輝煌,可惜沒有如果。
戰事的失敗導致原本可以通過滅金奪取巨額利益換取時間,用時間換取和平過渡的方式失敗了。
向外索取利益的途徑失敗導致了原本處於同一戰線的雙方走向對立,上皇決定通過消滅繕國公這位武勳領頭人的方式收回權力。
但由於打倒了繕國公,作為皇權意識的兩個組成部分,皇帝和太子也走向了對立,因為皇帝打擊繕國公的行為極大損害了太子的威信,激起了其他皇子對於皇位的野心。
於是皇帝隻能接著幹掉太子,到了這一步,皇帝隻需要重新確立一個太子就可以讓事件回到原軌了。但不知出於什麽目的,皇帝拒絕了彭城侯為首的朝野推舉的忠獻親王,這徹底讓事件走向了不可控的方向。
而皇帝的政治信譽也在這次以及上次保齡侯身死的兩次事件中徹底破產。
走上不歸路的以彭城侯為首的利益團體開始了和皇帝的多年鬥法,多方勢力牽涉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政局陷入近十年的混亂鬥爭中,在其中的今上和忠獻親王都顯得不重要了。
等到彭城侯身死,按照事件的原本走向,權力將會在繼承大統的今上手中實現完整性。
而勳貴集團在經過多年的內鬥,領袖和中堅力量都損失殆盡,家族式的培養機製無法再培養出合格的後備力量,今上和士人集團收回權力的過程隻會更順利。
但他們,不,是我們,利用權力交接過程中出現的短暫混沌,用一場半示威半政變的冒險投機創造了一個機會,一個我們可以重新把命運暫時掌握在手中的機會。
但這樣做難道沒有後患嗎?
凡事都是有代價的,有一利必有一患,這點道理是他過世了的父親教給他的為數不多的東西了。
注:為感謝所有書友給予的支持與催更,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