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最後一課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十八這天,衛恙抱著外裹白布的木盒,步入溫習堂。
黛玉如往常一樣早早在屏風後等候,先生和學生二人見禮後,衛恙的第一句話就出乎黛玉所料,“今天是我給你上的最後一次課了。”
黛玉驚訝不已,欲問而又止。
“不用驚訝,不用失落,人生的分別無時不在。”衛恙像是在自言自語,“還記得我給你上第一課時開頭問的那句話嗎?”
黛玉記得很清楚,禮記中的“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製也;報者,天下之利也。”,隨後魏先生就問禮義利,當時留給她的印象到今天也未散去。
“其實那個問題,算不得教學。”衛恙沒有等待黛玉的回答,他進京已近一年,之所以到現在還未離去,錯過京河修繕的功績,正在於賈璉的問題,那些話他思考了很久,但還是沒有答案。
到了現在,他不能等下去了,平定後金是他兒時就有的夢想,不是隻有武夫才會打仗,也不隻有武夫能保天下。
“我開頭問的,是講給你那位璉二哥哥聽的,但很可惜,我沒有說服他,或者準確點,我失敗了。
而我之後沒有再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於你而言,那些並無益處。
但今天我想把它補完,當然,不談我個人的理解。隻是講講先賢們是怎麽考慮問題的。
你知道我那個問題的問題嗎?”
黛玉遲疑片刻,答道:“未見仁也。”
衛恙很欣慰,“仁是聖人思想的核心,一切都是從這一點講起的。
守禮隻是實現仁的途徑,仁字很大。
論語中寫樊遲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答曰,愛人。
於是後來的賢者們就講仁者愛人。
仁是人性的核心,而“性情”是人性的具體體現,解釋仁,就繞不開“性情”,這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性,人之本,孟子講性善,有惻隱、羞惡、遲讓、是非;荀子講性惡,有好利、疾惡、好聲色。而情為人性之外化,情是合理的,但又講克製,“發乎情,止乎禮義”、“克己複禮為仁”。
這是一套對仁解釋的框架,可各家都有各自的理解。
理學家們強調,仁是一種道德德性,強調仁是天理之心,而愛是無私的。朱夫子講仁是未發之性,愛是已發之情,實現仁主要是通過對自身內心的修養和對天理的體察。
但這種思想在前朝滅亡後一度受到猛烈抨擊。
你父親師從的顧學講,“五品之論,莫不本於中心之仁愛”,仁是對他人的關愛,人同他人的交際應當建立在仁愛的基礎上。
同時又對治國的士大夫們的廉恥提出了新的要求,“行己有恥”、“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士大夫的廉恥同對百姓的關懷掛鉤,強調仁愛在社會中的實踐,要求士大夫的仁必須在關愛百姓生活的行動中體現。
“性發見乎情”,仁不僅要有對自身道德的修養,同時必須通過外在的具體行動、情感來實現。
而且還將仁愛同私情聯係在一起,“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認為私情是仁愛的必然體現。
而我們的祖師梨州先生在這一點的論述同顧相近,但更重視製度的問題,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的總綱領,這是對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進一步改造,為輕和為客,表述不同,意思大不相同。
同時對法的解釋也有了變化,主張三代以下無法,如今所謂法者,不過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一曰無法,法愈疏而亂愈不作,後人認為三代時的法律太過寬疏,但卻沒有認識到上層人士找不到可以貪圖的,下層人沒有什麽值得被厭惡的,社會安定;二曰非法,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之中,為滿足一家之欲而製定的嚴密複雜的法律,容易滋生腐敗和不公平,動亂時常發生。
而政務應當交由丞相為首的內閣官員決策、執行,認為明無善治,自高皇帝罷黜丞相開始。
但是師祖也知道官僚的自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自朝廷。提出學校不僅是養士教育之所,也應當是通過政治輿論監督朝堂官員的場所,與朝廷相背。三代以下學校降格為書院,因為朝廷不願有異,使學校與朝廷相反,所以毀之、蔑之,斥為偽學。
這些都講複雜了,也枯燥的很,醉心仕途的人不願意深思。
但也有有趣的講法,師祖講詩從性情出,詩歌也應當有個人的情感、社會的治亂現實。
聖人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玉兒,你知道唐人張籍的節婦吟嗎,背來聽聽。”
黛玉快速收斂神思,略一回想,慢慢唱到,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衛恙沒有讓黛玉解釋此詩的意思,女兒家不講的好,要不然寄居屋簷下,是非多已擾。
“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男子在明知女子有丈夫的情況下,還贈送了她明珠表明心意,女子明白他的感情並很感激,但告訴他你雖然很好,我也很感謝,可是我的丈夫也很好,我不能背棄他,我發誓與丈夫同生死。
這首詩的解釋有兩麵,一是從實情上講,這首詩的全題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張籍當時已經接受了別處節鎮的聘任,但李師道遣人送厚禮來聘請他,他不好拒絕,隻得以此詩賜謝李師道,詩中的妾就是他的自喻。
但現實遠沒有這麽簡單,當時李師道是鄆州大都督府長史,平盧軍及淄青節度副使,正使是棣王李審,正使是遙領,實際上控製淄青的其實就是李師道。
李師道一家都不平凡,其父其兄都曾是淄青節度使,一家都是雄踞地方的軍閥,他最終造反,被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所殺。
張籍寫此詩怕是不願為李家所用,但又畏懼李師道的權勢,以此避之。
若是從此講,其實沒有什麽特殊的,曆代戰亂之時都有此作。
可壞就壞在這詩的題目上——節婦二字。
第二個解釋就是從詩的內容上論的,張籍寫的是節婦,北宋初年文人姚鉉編的《唐文粹》也把這首詩編在“貞節”類目下,這說明唐宋人都認同一個女子是可以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感情的,隻要她不逾越禮教、背棄丈夫,就還算是個“節婦”。
《毛詩·大序》解釋“變風”之詩時寫:“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張籍筆下的這個女子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情感是發乎情,乃人之自然本性,但又沒有違反禮教,是止乎禮義。
從變風來講,這不算違背詩教。
當然我們得弄清楚什麽是詩教,聖人講,“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詩教是教導百姓的性格溫柔敦厚,怎麽教的呢?《國風》裏的詩都是“好色而不淫”,《小雅》裏的詩都是“怨悱而不亂”,不淫不亂,可以算的是溫柔敦厚了。
而國風的詩都是各地百姓的抒情詩,小雅是士大夫的諷喻詩,講詩都要講背後的意思。
溫柔敦厚好嗎?
當然好,可是這樣的人往往有個缺陷:愚,一味溫柔敦厚而不辨是非的老實人就是愚笨了,這是不符合聖人講的詩教的。
如果對於暴君的苛政都一味溫柔敦厚就是愚民了,連孟子都說:“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可見講詩不講愚是有違聖人初衷的。
今天我們罵理學家的古板、頑固、僵化,都可從這個愚字上講。
程朱以後的理學家是不講愚字的,閉口不談就是錯,更不用說對溫柔敦厚的改造和禁錮。
不淫不亂,從節婦吟上講,理學家要的不是不淫,而是連人之自然本性都不能有。
前朝末年的唐汝詢在他的唐詩解中寫道:“係珠於襦,心許之矣。以良人貴顯而不可背,是以卻之。然還珠之際,涕泣流連,悔恨無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同時期的賀貽孫在他的詩評末尾也寫“柔情相牽,展轉不絕,節婦之節,危矣哉。”
他們的貶意已經很明顯了,賀貽孫這個人還將漢樂府的《陌上桑》同此詩比較,認為羅敷之拒絕使君,態度嚴峻決絕,而在張籍此詩中,女主人公的態度太軟弱柔婉,這是不好。
詩評寫道,“忠臣節婦,鐵石心腸,用許多轉折不得,吾恐詩與題不稱也。”
這話措辭委婉,其實就是在說這個女子不能算做節婦!
這樣的詩教是不符合師祖以及開國初年學問大家們的意思的,師祖提倡的學校正在於培養具有治國才能又不愚、能明辨是非的人才,以補國政之失。
按理學家們的意思,這天下恐怕就剩愚民了,民何其愚也,士亦何其愚也,愚者不能守己。
不能有人之私情存在,自然就有天下之將亡!”
黛玉如往常一樣早早在屏風後等候,先生和學生二人見禮後,衛恙的第一句話就出乎黛玉所料,“今天是我給你上的最後一次課了。”
黛玉驚訝不已,欲問而又止。
“不用驚訝,不用失落,人生的分別無時不在。”衛恙像是在自言自語,“還記得我給你上第一課時開頭問的那句話嗎?”
黛玉記得很清楚,禮記中的“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製也;報者,天下之利也。”,隨後魏先生就問禮義利,當時留給她的印象到今天也未散去。
“其實那個問題,算不得教學。”衛恙沒有等待黛玉的回答,他進京已近一年,之所以到現在還未離去,錯過京河修繕的功績,正在於賈璉的問題,那些話他思考了很久,但還是沒有答案。
到了現在,他不能等下去了,平定後金是他兒時就有的夢想,不是隻有武夫才會打仗,也不隻有武夫能保天下。
“我開頭問的,是講給你那位璉二哥哥聽的,但很可惜,我沒有說服他,或者準確點,我失敗了。
而我之後沒有再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於你而言,那些並無益處。
但今天我想把它補完,當然,不談我個人的理解。隻是講講先賢們是怎麽考慮問題的。
你知道我那個問題的問題嗎?”
黛玉遲疑片刻,答道:“未見仁也。”
衛恙很欣慰,“仁是聖人思想的核心,一切都是從這一點講起的。
守禮隻是實現仁的途徑,仁字很大。
論語中寫樊遲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答曰,愛人。
於是後來的賢者們就講仁者愛人。
仁是人性的核心,而“性情”是人性的具體體現,解釋仁,就繞不開“性情”,這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性,人之本,孟子講性善,有惻隱、羞惡、遲讓、是非;荀子講性惡,有好利、疾惡、好聲色。而情為人性之外化,情是合理的,但又講克製,“發乎情,止乎禮義”、“克己複禮為仁”。
這是一套對仁解釋的框架,可各家都有各自的理解。
理學家們強調,仁是一種道德德性,強調仁是天理之心,而愛是無私的。朱夫子講仁是未發之性,愛是已發之情,實現仁主要是通過對自身內心的修養和對天理的體察。
但這種思想在前朝滅亡後一度受到猛烈抨擊。
你父親師從的顧學講,“五品之論,莫不本於中心之仁愛”,仁是對他人的關愛,人同他人的交際應當建立在仁愛的基礎上。
同時又對治國的士大夫們的廉恥提出了新的要求,“行己有恥”、“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士大夫的廉恥同對百姓的關懷掛鉤,強調仁愛在社會中的實踐,要求士大夫的仁必須在關愛百姓生活的行動中體現。
“性發見乎情”,仁不僅要有對自身道德的修養,同時必須通過外在的具體行動、情感來實現。
而且還將仁愛同私情聯係在一起,“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認為私情是仁愛的必然體現。
而我們的祖師梨州先生在這一點的論述同顧相近,但更重視製度的問題,提出“天下為公,君為客”的總綱領,這是對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進一步改造,為輕和為客,表述不同,意思大不相同。
同時對法的解釋也有了變化,主張三代以下無法,如今所謂法者,不過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一曰無法,法愈疏而亂愈不作,後人認為三代時的法律太過寬疏,但卻沒有認識到上層人士找不到可以貪圖的,下層人沒有什麽值得被厭惡的,社會安定;二曰非法,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之中,為滿足一家之欲而製定的嚴密複雜的法律,容易滋生腐敗和不公平,動亂時常發生。
而政務應當交由丞相為首的內閣官員決策、執行,認為明無善治,自高皇帝罷黜丞相開始。
但是師祖也知道官僚的自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自朝廷。提出學校不僅是養士教育之所,也應當是通過政治輿論監督朝堂官員的場所,與朝廷相背。三代以下學校降格為書院,因為朝廷不願有異,使學校與朝廷相反,所以毀之、蔑之,斥為偽學。
這些都講複雜了,也枯燥的很,醉心仕途的人不願意深思。
但也有有趣的講法,師祖講詩從性情出,詩歌也應當有個人的情感、社會的治亂現實。
聖人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玉兒,你知道唐人張籍的節婦吟嗎,背來聽聽。”
黛玉快速收斂神思,略一回想,慢慢唱到,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衛恙沒有讓黛玉解釋此詩的意思,女兒家不講的好,要不然寄居屋簷下,是非多已擾。
“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男子在明知女子有丈夫的情況下,還贈送了她明珠表明心意,女子明白他的感情並很感激,但告訴他你雖然很好,我也很感謝,可是我的丈夫也很好,我不能背棄他,我發誓與丈夫同生死。
這首詩的解釋有兩麵,一是從實情上講,這首詩的全題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張籍當時已經接受了別處節鎮的聘任,但李師道遣人送厚禮來聘請他,他不好拒絕,隻得以此詩賜謝李師道,詩中的妾就是他的自喻。
但現實遠沒有這麽簡單,當時李師道是鄆州大都督府長史,平盧軍及淄青節度副使,正使是棣王李審,正使是遙領,實際上控製淄青的其實就是李師道。
李師道一家都不平凡,其父其兄都曾是淄青節度使,一家都是雄踞地方的軍閥,他最終造反,被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所殺。
張籍寫此詩怕是不願為李家所用,但又畏懼李師道的權勢,以此避之。
若是從此講,其實沒有什麽特殊的,曆代戰亂之時都有此作。
可壞就壞在這詩的題目上——節婦二字。
第二個解釋就是從詩的內容上論的,張籍寫的是節婦,北宋初年文人姚鉉編的《唐文粹》也把這首詩編在“貞節”類目下,這說明唐宋人都認同一個女子是可以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感情的,隻要她不逾越禮教、背棄丈夫,就還算是個“節婦”。
《毛詩·大序》解釋“變風”之詩時寫:“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張籍筆下的這個女子接受另一個男子的情感是發乎情,乃人之自然本性,但又沒有違反禮教,是止乎禮義。
從變風來講,這不算違背詩教。
當然我們得弄清楚什麽是詩教,聖人講,“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詩教是教導百姓的性格溫柔敦厚,怎麽教的呢?《國風》裏的詩都是“好色而不淫”,《小雅》裏的詩都是“怨悱而不亂”,不淫不亂,可以算的是溫柔敦厚了。
而國風的詩都是各地百姓的抒情詩,小雅是士大夫的諷喻詩,講詩都要講背後的意思。
溫柔敦厚好嗎?
當然好,可是這樣的人往往有個缺陷:愚,一味溫柔敦厚而不辨是非的老實人就是愚笨了,這是不符合聖人講的詩教的。
如果對於暴君的苛政都一味溫柔敦厚就是愚民了,連孟子都說:“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可見講詩不講愚是有違聖人初衷的。
今天我們罵理學家的古板、頑固、僵化,都可從這個愚字上講。
程朱以後的理學家是不講愚字的,閉口不談就是錯,更不用說對溫柔敦厚的改造和禁錮。
不淫不亂,從節婦吟上講,理學家要的不是不淫,而是連人之自然本性都不能有。
前朝末年的唐汝詢在他的唐詩解中寫道:“係珠於襦,心許之矣。以良人貴顯而不可背,是以卻之。然還珠之際,涕泣流連,悔恨無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同時期的賀貽孫在他的詩評末尾也寫“柔情相牽,展轉不絕,節婦之節,危矣哉。”
他們的貶意已經很明顯了,賀貽孫這個人還將漢樂府的《陌上桑》同此詩比較,認為羅敷之拒絕使君,態度嚴峻決絕,而在張籍此詩中,女主人公的態度太軟弱柔婉,這是不好。
詩評寫道,“忠臣節婦,鐵石心腸,用許多轉折不得,吾恐詩與題不稱也。”
這話措辭委婉,其實就是在說這個女子不能算做節婦!
這樣的詩教是不符合師祖以及開國初年學問大家們的意思的,師祖提倡的學校正在於培養具有治國才能又不愚、能明辨是非的人才,以補國政之失。
按理學家們的意思,這天下恐怕就剩愚民了,民何其愚也,士亦何其愚也,愚者不能守己。
不能有人之私情存在,自然就有天下之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