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打破舊的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句話,賈璉已經忘記是從前世哪本教科書上第一次看到的了。
前明到如今的商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不是純粹的商人。
前明萬曆年間的進士謝肇淛寫了一本《五雜俎》,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明中葉以後徽商的富有響徹九州,以家資百萬而自豪——這是實指,而其中一位叫汪宗姬的富商,一次帶著姬妾出遊的時候遇到地方官,沒有及時避讓,導致之後陷入長期的訴訟官司中,而被迫破產。
同樣的,根據徽州府誌記載,當地有個吳氏家族非常富有,他們在正德年間靠鹽商的身份起家,到萬曆年間依舊不倒,期間從事慈善事業,資助貧寒學子,家裏也有人陸續取得官身,還給朝廷捐過三十萬兩的銀子。
到了天啟年間,家裏麵出了個奴仆,向一個貪婪而有權勢的官員狀告吳家侵吞公共山地——這是事實,吳家在前麵的介紹背景下占有了大量的黃山木料,然後吳家從徽州到天津、河南、杭州、揚州的生意都被官府沒收。
前明學者李贄是位離經叛道的人,有名到在教科書上留下姓名。他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貲,經風濤之險,受辱於關吏,忍詬於市易,辛勤萬狀,所挾者眾,所得者末。然必交結於卿大夫之門,然後可以收其利而遠其害。”
商人們受製於現實,一是向官員行賄立碑,以求庇護;二是培養家族子弟考學,求取功名;三是買官,以求有官身庇護;
但捐官的地位一直很低,上升途徑有限,直到太平天國迫使清廷大規模地賣官鬻爵,以補充財政,在這之後非正途出身官員比例徹底超過正途出身官員的比例。
以上種種隻為說明一件事,財富不決定社會地位,但儒家有教無類的科舉製度又提供了改變地位的途徑,最終商人迫於現實沉迷於此,本質上與地主無二異。
在商業上他們和小農很相像,自給自足。江南的絲綢商們一邊向上遊發展占據土地種桑獲得原材料,一邊大興作坊,產絲綢,然後又自己買船運貨到銷售地,交給他的下遊零售商,或是一部分貨放到自家的商鋪裏去賣,船閑暇時也可以去賺外快。
這樣的形式可以推廣到其它的商人群體,越大越如此。
所以河運價是不真實的。
這種商業形式決定了河船的整體噸位一直不大,大商人的生意自己有數,買一條千石大船跑七八個地方和買幾條百石船一條跑一個地方的成本他們算的很清楚。
而中小商人遠銷外地的貨量不用想也知道不會很大,加之時間、距離、目的地等各種因素,船商們腦子也沒秀逗,買條千石船,其結果不是為了貨物滿載而等上很長時間,就是經常船上隻有一半的貨就起錨揚帆,成本怎麽算都是虧的。
俞鶴倫很清楚這一點,他祖上是漕運衙門裏負責軍需運輸的低級軍官,他是因為年幼考中秀才而被濟城侯府當時的主人他嶽父看上,將幼女嫁給他的。
濟城侯府一路供他考舉人、考進士,吃穿不愁,隻求在功名上能有所成,他不負父親和嶽父的期許,考中了進士,在妻家的運作下回到漕運衙門任職。
但彼時彭城侯主導漕運衙門,其力求實務,認為四書五經的應試書和漕運的複雜實況完全合不來,在和他談過後,把他放到下麵曆苦磨性,了解下麵實情,別以後被下麵的官吏給糊弄了。
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他不知該怎麽看待彭城侯。
..........
“自有船隻的大商人在拋售船隻後,他們的貨物改為租賃托運,如果是一兩個人,沒什麽。可如果是上百人,那麽現在的船價就隻會一直跌下去!
到時候就不是三百石以下的小船會離開長途河運了!
五百石的河船都不一定能活下去!
現在的船商手裏的船等下去隻會是個死!”
俞鶴倫雖是說給侯景熙等人聽的,但目光一直盯著謝鱗,他在猜測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
“什麽意思?”牛繼宗側身看向俞鶴倫,滿臉不解,什麽叫五百石的河船也會死,船商又會死。
俞鶴倫瞥了同排三人的神色,無知就掛到臉上了,可當他轉頭看向對麵時,發現陳維周也不是太懂,疑惑地看著他。
他的不太確定稍稍占了上風。
“從江南運絲綢到北京,一個絲綢商手上的貨是很小,他自有的百石船隻就可以運了,可如果一大批絲綢商的貨要托運,這個時候從成本而言,八百石以上船才是較為合適的,千石船最好。
絲綢是如此,其它貨物也如此。
如此情形下去,五百石河船會取代原先三百石以下的船隻份額,而八百石以上的河船會取代原先五百石的船隻份額,依次類推,原本稀少的千石船會因為貨運的需求而快速增長。
行市上原有的船隻大多數會被消滅,因為現存的主流船隻多是三百至八百石,其中又以三百至五百石的船隻存量最多。”
俞鶴倫一邊講,腦子的東西越發清晰,所推的結果有些甚至是他之前沒想明白的。
他意識到海運的開啟隻是一個餌,船商們的自發套利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春秋社和他們相親的商人假裝站在了自有船隻的大商人一邊,他們的拋售在這過程中一直在推波助瀾。
想到這,俞鶴倫斷了話,看向謝鱗,麵上的怒氣不見,問起一件事,“江浙的造船廠你們是不是早聯係好,你們拋售船隻抽離資金,不止是為了海船的建造對吧?
你們是不是向江浙的造船廠下了千石船的訂單?”
牛繼宗、侯景熙幾人徹底懵了,先頭還在講五百石船隻的船價,現在轉頭又問起謝鱗他們是不是在買千石船,俞鶴倫在搞什麽?
但侯景熙才思敏捷,他將俞的話串起來,很快知道俞沒有講的是什麽:按現在的做法,買回五百石的船隻不是在虧錢,是在虧本,血本無歸的本。
五百石以下的船隻會全部從行市上消失掉,船價隻會跌穿成本價,往腳踝砍,運價會處於向下又向上的混沌中,但最終的結果會體現在船隻噸位變化上。
這是一場可以預見的大波瀾。窮苦百姓或許不會受影響,五百石和一千石有什麽區別,都是幹;可家境殷實的商人會有多少破產的,還有那些經營著土地又插手商業的地主?他們能免於此禍?
到時引起的天下震動,又豈止是一個小小的拋售可以解釋的。
.........
“璉二說的沒錯,人的想象力簡直不可思議,腦補能腦補的到這個地步,離譜而又真實。”
謝鱗同俞鶴倫的對視,毫不退讓,但對俞的話他並不讚同,相反是言語譏諷。
“俞世伯,你不是發昏了吧?
連老本行都忘了?一條三百石的船用料再好不過三百兩,可一條千石船的造價就是以上千兩計價了!
江浙造船廠的最低價格也要一千二百兩,我們拋售船隻所回籠的全部金額也不過十萬兩上下,既要造海船,還要造千石河船?
我們有那麽多錢嗎?
別時候,兩邊都沒弄成,光吃了灰!”
謝鱗的話讓俞鶴倫一愣,“難道他們沒向我想的方向做?不應該呀。
可謝二的話不無道理,海船的造價隻會更昂貴,即使是十萬兩也有限。”
如此想著,他又縮了回去,靠在椅背上,陰沉沉地說道,“就算你們起先沒這麽想,事實也是這麽走的。
如果你們繼續讓那些跟隨你們的商人把船拋出去,到時候是要死人的!”
但讓眾人出乎意料的是,接下來回話的不是謝鱗。
“俞大人,你如今知道了這些,接下來死的還是你們的人嗎?”戚建輝的聲音雄渾而又低沉,把話沉到所有人心裏去了,“怎麽?俞大人也關心起那些賤商來了,還是說想起自己的進士出身了,心憂那些家境殷實的文官同僚、同年?
怕到時事情不好看?”
此話一出,南北勳貴齊看俞,一屋一人獨顏色。
前明到如今的商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不是純粹的商人。
前明萬曆年間的進士謝肇淛寫了一本《五雜俎》,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明中葉以後徽商的富有響徹九州,以家資百萬而自豪——這是實指,而其中一位叫汪宗姬的富商,一次帶著姬妾出遊的時候遇到地方官,沒有及時避讓,導致之後陷入長期的訴訟官司中,而被迫破產。
同樣的,根據徽州府誌記載,當地有個吳氏家族非常富有,他們在正德年間靠鹽商的身份起家,到萬曆年間依舊不倒,期間從事慈善事業,資助貧寒學子,家裏也有人陸續取得官身,還給朝廷捐過三十萬兩的銀子。
到了天啟年間,家裏麵出了個奴仆,向一個貪婪而有權勢的官員狀告吳家侵吞公共山地——這是事實,吳家在前麵的介紹背景下占有了大量的黃山木料,然後吳家從徽州到天津、河南、杭州、揚州的生意都被官府沒收。
前明學者李贄是位離經叛道的人,有名到在教科書上留下姓名。他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貲,經風濤之險,受辱於關吏,忍詬於市易,辛勤萬狀,所挾者眾,所得者末。然必交結於卿大夫之門,然後可以收其利而遠其害。”
商人們受製於現實,一是向官員行賄立碑,以求庇護;二是培養家族子弟考學,求取功名;三是買官,以求有官身庇護;
但捐官的地位一直很低,上升途徑有限,直到太平天國迫使清廷大規模地賣官鬻爵,以補充財政,在這之後非正途出身官員比例徹底超過正途出身官員的比例。
以上種種隻為說明一件事,財富不決定社會地位,但儒家有教無類的科舉製度又提供了改變地位的途徑,最終商人迫於現實沉迷於此,本質上與地主無二異。
在商業上他們和小農很相像,自給自足。江南的絲綢商們一邊向上遊發展占據土地種桑獲得原材料,一邊大興作坊,產絲綢,然後又自己買船運貨到銷售地,交給他的下遊零售商,或是一部分貨放到自家的商鋪裏去賣,船閑暇時也可以去賺外快。
這樣的形式可以推廣到其它的商人群體,越大越如此。
所以河運價是不真實的。
這種商業形式決定了河船的整體噸位一直不大,大商人的生意自己有數,買一條千石大船跑七八個地方和買幾條百石船一條跑一個地方的成本他們算的很清楚。
而中小商人遠銷外地的貨量不用想也知道不會很大,加之時間、距離、目的地等各種因素,船商們腦子也沒秀逗,買條千石船,其結果不是為了貨物滿載而等上很長時間,就是經常船上隻有一半的貨就起錨揚帆,成本怎麽算都是虧的。
俞鶴倫很清楚這一點,他祖上是漕運衙門裏負責軍需運輸的低級軍官,他是因為年幼考中秀才而被濟城侯府當時的主人他嶽父看上,將幼女嫁給他的。
濟城侯府一路供他考舉人、考進士,吃穿不愁,隻求在功名上能有所成,他不負父親和嶽父的期許,考中了進士,在妻家的運作下回到漕運衙門任職。
但彼時彭城侯主導漕運衙門,其力求實務,認為四書五經的應試書和漕運的複雜實況完全合不來,在和他談過後,把他放到下麵曆苦磨性,了解下麵實情,別以後被下麵的官吏給糊弄了。
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他不知該怎麽看待彭城侯。
..........
“自有船隻的大商人在拋售船隻後,他們的貨物改為租賃托運,如果是一兩個人,沒什麽。可如果是上百人,那麽現在的船價就隻會一直跌下去!
到時候就不是三百石以下的小船會離開長途河運了!
五百石的河船都不一定能活下去!
現在的船商手裏的船等下去隻會是個死!”
俞鶴倫雖是說給侯景熙等人聽的,但目光一直盯著謝鱗,他在猜測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
“什麽意思?”牛繼宗側身看向俞鶴倫,滿臉不解,什麽叫五百石的河船也會死,船商又會死。
俞鶴倫瞥了同排三人的神色,無知就掛到臉上了,可當他轉頭看向對麵時,發現陳維周也不是太懂,疑惑地看著他。
他的不太確定稍稍占了上風。
“從江南運絲綢到北京,一個絲綢商手上的貨是很小,他自有的百石船隻就可以運了,可如果一大批絲綢商的貨要托運,這個時候從成本而言,八百石以上船才是較為合適的,千石船最好。
絲綢是如此,其它貨物也如此。
如此情形下去,五百石河船會取代原先三百石以下的船隻份額,而八百石以上的河船會取代原先五百石的船隻份額,依次類推,原本稀少的千石船會因為貨運的需求而快速增長。
行市上原有的船隻大多數會被消滅,因為現存的主流船隻多是三百至八百石,其中又以三百至五百石的船隻存量最多。”
俞鶴倫一邊講,腦子的東西越發清晰,所推的結果有些甚至是他之前沒想明白的。
他意識到海運的開啟隻是一個餌,船商們的自發套利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春秋社和他們相親的商人假裝站在了自有船隻的大商人一邊,他們的拋售在這過程中一直在推波助瀾。
想到這,俞鶴倫斷了話,看向謝鱗,麵上的怒氣不見,問起一件事,“江浙的造船廠你們是不是早聯係好,你們拋售船隻抽離資金,不止是為了海船的建造對吧?
你們是不是向江浙的造船廠下了千石船的訂單?”
牛繼宗、侯景熙幾人徹底懵了,先頭還在講五百石船隻的船價,現在轉頭又問起謝鱗他們是不是在買千石船,俞鶴倫在搞什麽?
但侯景熙才思敏捷,他將俞的話串起來,很快知道俞沒有講的是什麽:按現在的做法,買回五百石的船隻不是在虧錢,是在虧本,血本無歸的本。
五百石以下的船隻會全部從行市上消失掉,船價隻會跌穿成本價,往腳踝砍,運價會處於向下又向上的混沌中,但最終的結果會體現在船隻噸位變化上。
這是一場可以預見的大波瀾。窮苦百姓或許不會受影響,五百石和一千石有什麽區別,都是幹;可家境殷實的商人會有多少破產的,還有那些經營著土地又插手商業的地主?他們能免於此禍?
到時引起的天下震動,又豈止是一個小小的拋售可以解釋的。
.........
“璉二說的沒錯,人的想象力簡直不可思議,腦補能腦補的到這個地步,離譜而又真實。”
謝鱗同俞鶴倫的對視,毫不退讓,但對俞的話他並不讚同,相反是言語譏諷。
“俞世伯,你不是發昏了吧?
連老本行都忘了?一條三百石的船用料再好不過三百兩,可一條千石船的造價就是以上千兩計價了!
江浙造船廠的最低價格也要一千二百兩,我們拋售船隻所回籠的全部金額也不過十萬兩上下,既要造海船,還要造千石河船?
我們有那麽多錢嗎?
別時候,兩邊都沒弄成,光吃了灰!”
謝鱗的話讓俞鶴倫一愣,“難道他們沒向我想的方向做?不應該呀。
可謝二的話不無道理,海船的造價隻會更昂貴,即使是十萬兩也有限。”
如此想著,他又縮了回去,靠在椅背上,陰沉沉地說道,“就算你們起先沒這麽想,事實也是這麽走的。
如果你們繼續讓那些跟隨你們的商人把船拋出去,到時候是要死人的!”
但讓眾人出乎意料的是,接下來回話的不是謝鱗。
“俞大人,你如今知道了這些,接下來死的還是你們的人嗎?”戚建輝的聲音雄渾而又低沉,把話沉到所有人心裏去了,“怎麽?俞大人也關心起那些賤商來了,還是說想起自己的進士出身了,心憂那些家境殷實的文官同僚、同年?
怕到時事情不好看?”
此話一出,南北勳貴齊看俞,一屋一人獨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