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先機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預,我問你,如果沒有我們嘉祥四十年的那場冒險,朝局會往哪個方向走?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們當時認定,最後繼承大統的一定是今上。
原因我說的很清楚了,除元從係以外的所有勳貴重臣都是不希望義忠親王複立的,即使是上皇的親信也是不認同他繼承大統的。
那麽這就意味上皇複立義忠親王的舉動傷害了朝局中的大多數,甚至包括多年來都支持他的親信,在風雨飄搖的嘉祥四十年,這樣的舉動隻會讓他的統治更加不穩固。
可上皇是個何等聰明的人物,怎麽會犯這樣的錯誤?在我看來,我們這位上皇把帝王家的製衡術學得有十分了,用保齡侯打倒繕國公、義忠親王打擊保齡侯、忠獻親王攻擊義忠親王、今上製衡忠獻親王,到了這時把義忠親王放出來,對上今上,平衡朝局,穩固他的統治。
所以如果把義忠親王放出府去,不過是和今上再打上幾年擂台而已。事實上聰明人在忠獻親王黨倒台時就應該知道繼承大統的會是今上了。
而這場擂台賽持續的時間將會取決於我們這位上皇的壽命。
這是一場結果明了的鬥爭,在嘉祥三十九年末或許有人看不明白,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人都會知道勝利的天秤倒向了今上。
可這對於那時的我們而言,並不重要,並不那麽重要。
前麵說了,作為勳貴的我們,由於建朝以來的各種原因,侵占了皇帝和士大夫們的權力,而在儒家理論建構下的國家秩序是不允許我們這麽幹的,我們應當也隻能是皇帝的附庸,一時的得利終不能長久,這是所謂的人定不能勝天,而這一切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
事實上,從繕國公倒台到當時,長期內耗去追求一張三十年期飯票的行為導致勳貴集團的力量下降了很多,很多勳貴家裏都出現了無人維係的狀況,用不要多少年,隨著勳貴集團整體勢力的衰落,其所在鼎盛時期所占據的權力與資源都將被皇帝、士人、新貴瓜分掉,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以勳貴集團內部成規模的抄家滅族為下場來收尾的。
因為勳貴集團在這樣的圍剿下所能保留的政治權力和資源是不可能供養的了這麽多家勳貴的,那麽等待我們的將是留強去弱的淘汰賽。
陸預,現在我問你,在當時的勳貴集團中誰是弱者,誰是強者?”
若說剛才是惡心,現在的陸預卻沒來由地感受到一股寒氣在心中聚集,難以呼吸。
賈璉所說的弱者不言而喻,他不認為賈璉說錯了,整個事件的推理過程他是認同的,但就是認同才讓他感到說不出話來的痛,一個家庭的衰敗是可以感受出來的,從最簡單的吃穿用度上,這個從來都不是難題。
但能講清為什麽會衰敗,並在當時就預言了他們未來十餘年生命的結果,這才是最讓他無以言表的地方。
渾渾噩噩地活著未必是好的,但清醒地活著、清醒地在漫長的歲月中等待已知的命運,在一天天中等待審判的降臨,即使是想象,也已經無法讓他接受了。在這一刻,他沒來由地心疼起了他遠在川西的哥哥,那時的他隻有十四五歲而已,美好的生命畫卷還未展開,但在知道這些的時候就已經結束。
沒有一個少年會接受並期待這樣已知的結果。
“我們是失意人,也正是嘉祥後二十年鬥爭中落得下風的弱者,如果不趁著我們有機會改變的時候去努力,再晚些也難擋大勢傾頹了,隻有安靜地等死。
可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哪裏?
話又要回到前頭了,我先前說君王施行德政有兩個責任,一是化民,二是保民。
兩個責任中前者完全被士大夫的執政理論所占據,像我們勳貴家裏但凡有心為官做宰、造福百姓的就都入儒家的甕了。
而後者的所包含的範圍很大,其中的一部分:禦敵於外,平亂於內,就是我們這些武將勳貴的事了。
從這裏看我們好像是在國家秩序中找到位置了,但別忘了我先前說的另外一部分,這個國家在儒家理想中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最好是垂拱而治、無為而治。
治天下才是這個國家的主旋律,平天下是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平天下是為了最終達成治天下的目的,而平天下的我們的使命是短暫而悲哀的。
明初施耐庵寫的小說水滸傳中有一句寫的深得我心,用在這裏也恰當,“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縱觀曆朝曆代,我們勳貴集團的強盛都與平天下的過程息息相關。我們在平天下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利益,但隨著天下平定,我們的利益就會緩慢的流失,最終消散在曆史的塵埃中。
有人會說,那就不要天下平定呀,這樣我們就可以長長久久地保有利益。
但問題在於,天下平定是民心所向,戰爭的持續隻會導致各種加稅,演變為民亂而威脅皇帝的統治,強如漢武帝也得下罪己詔,承認自己多年的窮兵黷武是不對的,要改!
而且你不平,有的是人願意平,中下階武官中不知道有多少希望通過戰爭來實現升官發財的。
從這裏講,天下平定是必然,秦漢以來的曆代王朝都是這麽做的,隻有宋朝例外,但它是通過放棄對幽燕、河煌等地百姓的統治宣稱來實現國家統治的延續的。
但是這是有弊病的,人講一口氣,國家也一樣,宋朝雖然對外屢有戰事,偶有斬獲,但大的趨勢是不變的,就像蘇洵六國論中提到的,“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西夏的做大和對河煌地區以及百姓的放棄就是明證,而宋朝對傳統華夏疆域統治的放棄,或許有各種原因,比如遊牧民族冶煉工藝的提升啊,等等這些理由。
但這都不能成為它放棄對華夏文明主導權的理由,從這個角度講,宋朝隻是一個割據政權,算不得是個王朝,要不是遼夏都不是漢人政權,它早該亡了,畢竟遼地的漢民不算漢人嗎?
當然也正因為遼夏是異族政權,宋朝的士大夫集團才沒動力消滅他們。
從宋朝的例子看,它是在天下還未平定時,就過早進入了治天下的過程。而治天下的階段,即使是國有外患,隻要不危及統治,國家上下對穩定的追求也會壓倒對消滅外患的需求。
講著講著扯遠了,話講的這其實已經很明白了,現在或者說在嘉祥四十年,這個國家已經半隻腳跨進了治天下的階段,或者說早該進入治天下的階段了,如果不是嘉祥二十二年東征後金失敗。
對於滅金,這是必須進行的戰爭。
不僅從國家安定、皇帝集權的角度講是必須的,對於士大夫們而言也是必須的。
宋明兩朝由於遼東女真崛起導致的滅亡對儒學理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打擊,士大夫們如果不消滅這個外患,那就無法解釋為什麽由士大夫支撐的、施行王道的華夏王朝會兩次敗給了不識文明的蠻夷,最終導致了亡天下這一毀滅性的災難。
當然,他們也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但隻要消滅掉後金,將女真人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抹除掉,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
不管他們怎麽想,對於我們而言,士大夫的支持是必要的,畢竟國家機器掌握在他們手中,打仗是要花錢的,花大錢的。
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改變的機會在哪了,我們比其他人更早的看到這個機會,這是一場必然進行的戰爭,相比於那些還在思考皇位歸屬的人而言,這個機會就變成了先機。
那麽下一個問題是,怎麽把這個先機抓在手中。”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們當時認定,最後繼承大統的一定是今上。
原因我說的很清楚了,除元從係以外的所有勳貴重臣都是不希望義忠親王複立的,即使是上皇的親信也是不認同他繼承大統的。
那麽這就意味上皇複立義忠親王的舉動傷害了朝局中的大多數,甚至包括多年來都支持他的親信,在風雨飄搖的嘉祥四十年,這樣的舉動隻會讓他的統治更加不穩固。
可上皇是個何等聰明的人物,怎麽會犯這樣的錯誤?在我看來,我們這位上皇把帝王家的製衡術學得有十分了,用保齡侯打倒繕國公、義忠親王打擊保齡侯、忠獻親王攻擊義忠親王、今上製衡忠獻親王,到了這時把義忠親王放出來,對上今上,平衡朝局,穩固他的統治。
所以如果把義忠親王放出府去,不過是和今上再打上幾年擂台而已。事實上聰明人在忠獻親王黨倒台時就應該知道繼承大統的會是今上了。
而這場擂台賽持續的時間將會取決於我們這位上皇的壽命。
這是一場結果明了的鬥爭,在嘉祥三十九年末或許有人看不明白,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人都會知道勝利的天秤倒向了今上。
可這對於那時的我們而言,並不重要,並不那麽重要。
前麵說了,作為勳貴的我們,由於建朝以來的各種原因,侵占了皇帝和士大夫們的權力,而在儒家理論建構下的國家秩序是不允許我們這麽幹的,我們應當也隻能是皇帝的附庸,一時的得利終不能長久,這是所謂的人定不能勝天,而這一切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
事實上,從繕國公倒台到當時,長期內耗去追求一張三十年期飯票的行為導致勳貴集團的力量下降了很多,很多勳貴家裏都出現了無人維係的狀況,用不要多少年,隨著勳貴集團整體勢力的衰落,其所在鼎盛時期所占據的權力與資源都將被皇帝、士人、新貴瓜分掉,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以勳貴集團內部成規模的抄家滅族為下場來收尾的。
因為勳貴集團在這樣的圍剿下所能保留的政治權力和資源是不可能供養的了這麽多家勳貴的,那麽等待我們的將是留強去弱的淘汰賽。
陸預,現在我問你,在當時的勳貴集團中誰是弱者,誰是強者?”
若說剛才是惡心,現在的陸預卻沒來由地感受到一股寒氣在心中聚集,難以呼吸。
賈璉所說的弱者不言而喻,他不認為賈璉說錯了,整個事件的推理過程他是認同的,但就是認同才讓他感到說不出話來的痛,一個家庭的衰敗是可以感受出來的,從最簡單的吃穿用度上,這個從來都不是難題。
但能講清為什麽會衰敗,並在當時就預言了他們未來十餘年生命的結果,這才是最讓他無以言表的地方。
渾渾噩噩地活著未必是好的,但清醒地活著、清醒地在漫長的歲月中等待已知的命運,在一天天中等待審判的降臨,即使是想象,也已經無法讓他接受了。在這一刻,他沒來由地心疼起了他遠在川西的哥哥,那時的他隻有十四五歲而已,美好的生命畫卷還未展開,但在知道這些的時候就已經結束。
沒有一個少年會接受並期待這樣已知的結果。
“我們是失意人,也正是嘉祥後二十年鬥爭中落得下風的弱者,如果不趁著我們有機會改變的時候去努力,再晚些也難擋大勢傾頹了,隻有安靜地等死。
可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哪裏?
話又要回到前頭了,我先前說君王施行德政有兩個責任,一是化民,二是保民。
兩個責任中前者完全被士大夫的執政理論所占據,像我們勳貴家裏但凡有心為官做宰、造福百姓的就都入儒家的甕了。
而後者的所包含的範圍很大,其中的一部分:禦敵於外,平亂於內,就是我們這些武將勳貴的事了。
從這裏看我們好像是在國家秩序中找到位置了,但別忘了我先前說的另外一部分,這個國家在儒家理想中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最好是垂拱而治、無為而治。
治天下才是這個國家的主旋律,平天下是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平天下是為了最終達成治天下的目的,而平天下的我們的使命是短暫而悲哀的。
明初施耐庵寫的小說水滸傳中有一句寫的深得我心,用在這裏也恰當,“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縱觀曆朝曆代,我們勳貴集團的強盛都與平天下的過程息息相關。我們在平天下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利益,但隨著天下平定,我們的利益就會緩慢的流失,最終消散在曆史的塵埃中。
有人會說,那就不要天下平定呀,這樣我們就可以長長久久地保有利益。
但問題在於,天下平定是民心所向,戰爭的持續隻會導致各種加稅,演變為民亂而威脅皇帝的統治,強如漢武帝也得下罪己詔,承認自己多年的窮兵黷武是不對的,要改!
而且你不平,有的是人願意平,中下階武官中不知道有多少希望通過戰爭來實現升官發財的。
從這裏講,天下平定是必然,秦漢以來的曆代王朝都是這麽做的,隻有宋朝例外,但它是通過放棄對幽燕、河煌等地百姓的統治宣稱來實現國家統治的延續的。
但是這是有弊病的,人講一口氣,國家也一樣,宋朝雖然對外屢有戰事,偶有斬獲,但大的趨勢是不變的,就像蘇洵六國論中提到的,“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西夏的做大和對河煌地區以及百姓的放棄就是明證,而宋朝對傳統華夏疆域統治的放棄,或許有各種原因,比如遊牧民族冶煉工藝的提升啊,等等這些理由。
但這都不能成為它放棄對華夏文明主導權的理由,從這個角度講,宋朝隻是一個割據政權,算不得是個王朝,要不是遼夏都不是漢人政權,它早該亡了,畢竟遼地的漢民不算漢人嗎?
當然也正因為遼夏是異族政權,宋朝的士大夫集團才沒動力消滅他們。
從宋朝的例子看,它是在天下還未平定時,就過早進入了治天下的過程。而治天下的階段,即使是國有外患,隻要不危及統治,國家上下對穩定的追求也會壓倒對消滅外患的需求。
講著講著扯遠了,話講的這其實已經很明白了,現在或者說在嘉祥四十年,這個國家已經半隻腳跨進了治天下的階段,或者說早該進入治天下的階段了,如果不是嘉祥二十二年東征後金失敗。
對於滅金,這是必須進行的戰爭。
不僅從國家安定、皇帝集權的角度講是必須的,對於士大夫們而言也是必須的。
宋明兩朝由於遼東女真崛起導致的滅亡對儒學理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打擊,士大夫們如果不消滅這個外患,那就無法解釋為什麽由士大夫支撐的、施行王道的華夏王朝會兩次敗給了不識文明的蠻夷,最終導致了亡天下這一毀滅性的災難。
當然,他們也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但隻要消滅掉後金,將女真人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抹除掉,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
不管他們怎麽想,對於我們而言,士大夫的支持是必要的,畢竟國家機器掌握在他們手中,打仗是要花錢的,花大錢的。
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改變的機會在哪了,我們比其他人更早的看到這個機會,這是一場必然進行的戰爭,相比於那些還在思考皇位歸屬的人而言,這個機會就變成了先機。
那麽下一個問題是,怎麽把這個先機抓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