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義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嵇在這時徹底意識到賈璉要的是什麽,以及為什麽齊國公府會讓他來見這個年輕人。
賈璉講了這麽多,要的是大義,要的是天命和人心。
《周易》中講,“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皇帝代天而治民,所謂天命其實就是皇帝的心意;而自古“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民心與民意難以琢磨,複雜而多變,皇帝又離百姓太遠,所以有士人代民言事,所謂人心講的是士人之心。
賈璉這樣問,是說施行新政要順從天意,響應人心,要有合法性。
這自然無錯,李嵇也沒有惱,相反很欣賞這個世家子弟,但欣賞歸欣賞,對於這個問題,李嵇卻難以回答。
賈璉在講鹽鐵會議中講的很清楚,霍光改革政事,是武帝逝前有明詔諭下,所以其子昭帝支持改革這叫秉承父誌,不用落下“子改父之政”的不孝罵名。
可如今上皇退位時,詔書是由現任內閣首輔謝臏所擬。謝臏是江南士人出身,其人在嘉祥年間左右逢源、圓滑世故,所以能在內閣穩坐釣魚台十餘年之久,嘉祥38年彭城侯被罷職後,上皇下詔由謝臏接任首輔之職。
嘉祥四十一年春,上皇欲退位,詔書自然是由時任首輔謝臏所擬,其詔書最後一句是“子以繼誌述事兼善為孝,臣以將順匡救為忠。”
前一句寫了今上要承誌奉孝,結合前麵李嵇引用的詔書段落中講上皇有悔意,改革政事之心,留於後人,可以說是為陛下如今改革政事留下口子。
這是好事,但隻好了一半,另一半的問題是上皇沒死,沒死就無法蓋棺定論,若是新政稍有不慎,觸怒上皇,到時必然不會是陛下的錯,隻會是他們這些做臣子的沒幹好,傷了天家父子之情。
那時用誰的腦袋頂罪?所以這各中的分寸拿捏,要慎之又慎,難之又難。
後一句中的“將順匡救”出自《孝經》,原文講的是“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意思是說臣子侍奉君王,君王有美善,臣子要順之而行;君王有過惡,則要正而止之。
話是好話,可也規避了謝臏作為首輔應當承擔的責任,當初他李嵇之所以被迫辭官,與此有莫大關係。
講到這裏,新政施行的預備條件叫天命暗明,人心浮沉,大大地不利。
可不回答,新政等於無法在軍隊中找到支持者,那麽到時就會胎死腹中,這是心懷天下、抱負遠大、籌謀數年的李嵇無法接受的。
他光看賈璉背後謝鱗、韓奇二人的眼睛就知道,他接下來的回話將決定這件事情的成敗。
“陛下即位,謝臏請旨廣開言路,兼納四方,一改過去十年的政聲沉沉,銳意進取之氣,溢滿朝野。
去年陛下又下旨起複舊員,掃除冤情,還天下仁人誌士公道,使百姓喜得良父。
而新政事關天下千萬黎民,需多年籌備,廣采異言,緩緩而行,見事而處機變。
言路順而人心思,舊人複而百姓期,明君在位,良相尤存,此良機不可失也,失之無以言後人。”李嵇的話很耐人尋味。
第一句是內閣首輔謝臏雖世故,但卻廣開言路,寬鬆科道,為改革開辟了輿論之基。謝臏知天下必改革,雖無改革之勇氣,但有利於改革之舉,在新政中至少不是敵人。
第二句是陛下起複舊員,一是指明陛下不僅有改革之意,更有改革之舉;二是如今舊員起複,任職地方,必會支持新政,這是兩利。
第三句如果用賈璉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事緩則圓,用來應對來自上皇或其他諸多方麵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
第四句就是說利於施行新政的條件已經很多了,機不可失,不能放棄,必須幹。
總結前麵賈璉說的,全意是雖有不利,但有利因素這麽多,可以說如果錯過,那就再沒有這麽好的機會了。
“既然虞公如此說,不如講講你們準備如何改革?”
“曆來新政改革都以國家財政收支為核心,其結果無非開源節流兩項。
其主源有三,地稅、商稅、鹽稅,其中地稅和鹽稅十年來不斷下滑,鹽稅之急朝堂諸公早有明見,陛下遣林海任巡鹽禦史便是有意革除此患,去歲兩淮鹽稅增收三十萬兩,可見林海之功。以此觀之,不需多年,鹽稅逐年下降的趨勢就可徹底回轉,我們在此可以不談。
關鍵在於地稅,國朝初年,太祖與天佑帝為保天下、拯救華夏之民,依功授予兩朝將士大量免稅地、不納賦,一使上下一心,驅除韃虜,還華夏之文明,二使田畝有人可耕,不致荒蕪,時為善政。
然如今以不複國朝初年的人口凋敝,鄉野之中一家人多者,子嗣成年後多有無田可耕者,流竄四方,隱隱為禍,且南北多有隱匿土地、虛報稅畝者,致使地稅日減,此二者為改革地稅之兩大因。
而從節流講起,就不得不談到本朝第一大開支——軍費,曆年軍費開支占國庫收入的四成之多,而其中又以薊遼戰事之費最為奢費,即使已有多年太平,年耗依舊達四百萬兩之巨。
但薊遼乃是國之屏障,不可廢也。
所以我所要講的改革一是清查瞞報偷漏之地稅,追回地方欠款,均平富,安流民,二是在財政改善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支持薊遼前線,設法徹底解決同後金近百年的戰事,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從長遠角度實現財政結構的改善。
不知你們有何看法?”
什麽看法?陸預聽了李嵇的話,覺得他瘋了,今夜這話要是傳出去,不知有多少人家要殺了他。
他雖自認不學無術,可也知道李嵇口中所謂隱匿田畝,虛報稅畝的典故。
太祖征江南,為激勵軍中士氣,激發鬥誌,宣布江南凡有從附女真者,自此令下,改過為新者一律既往不咎,頑固不化者,不論出身,一律滅族,收其莊園田地。
此令一下,軍中士氣激奮,但在征江南途中卻使得戰事變得艱難無比,因為此令針對的是當時的江南士族,詔書中雖有可免罪者,但條件過於嚴苛,江南士族大多不符合那些條件。為保護手中土地財產,大力支持後金軍,最終還是後金內部出現問題,導致勝利的天秤倒向太祖。
此令自頒布後,其下幕僚謀士多有勸阻者,江南收複後,勸說之言更盛,說初定江南人心不穩,興大獄不利安民,且北虜尚存,當團結上下,一力北伐。
但太祖不允,強命諸軍按名單逐一抄家索人,收財貨,一時江南大小士族多有覆亡,死者一二萬,為奴者五六萬,俱為前朝顯貴中富之人。
所抄沒之田畝家財連帶奴仆按軍功盡賞授將士,大振軍心。
到天佑北伐時,又是效其父故事,是故南北田地多為開國將士所有,使其成為新的地主,穩固統治,而賞賜的田地根據軍功大小又有一部分是免稅田。
所謂隱匿田畝、虛報稅畝指的是這些軍功地主,賄賂勾結官吏,將自己應當繳稅的田劃入免稅田範疇,致使天下因繳稅之田地變少,國庫收入銳減。
陸預知道的這麽清楚,就是因為這麽幹的大頭多是他們這樣的世家勳貴,淮陽侯府也在其中。
李嵇找他們合作,居然讓割他們的肉,簡直了。於是陸預氣血衝腦,冒然開口,
“先生,你所說的改革之策雖利國家,但於我們,我未見其利。
地稅雖積弊已深,但滿朝勳貴都有參與,直追前朝宗室之患,若是動此,必有大害,前朝張江陵之禍尤可追憶,先生不可不察,守身以待天時不是更好。
且平定後金本是國策,齊國公府現在掌握遼東,戰事一起,所得之利本為我們所有。
不知先生覺得如何對我們有利,以至於我們會和你們合作呢?”
李嵇聞言看向陸預,對於這個世家公子早有所聞,隻是輕蔑一笑,“陸二公子到底年輕了,你們雖然執掌遼東,但那是上皇的安排。國朝之中,對此有異者,何止一二人,若是陛下一朝換將或是國朝財用不足,緩行戰事,你們豈不失利而損身?”
賈璉講了這麽多,要的是大義,要的是天命和人心。
《周易》中講,“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皇帝代天而治民,所謂天命其實就是皇帝的心意;而自古“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民心與民意難以琢磨,複雜而多變,皇帝又離百姓太遠,所以有士人代民言事,所謂人心講的是士人之心。
賈璉這樣問,是說施行新政要順從天意,響應人心,要有合法性。
這自然無錯,李嵇也沒有惱,相反很欣賞這個世家子弟,但欣賞歸欣賞,對於這個問題,李嵇卻難以回答。
賈璉在講鹽鐵會議中講的很清楚,霍光改革政事,是武帝逝前有明詔諭下,所以其子昭帝支持改革這叫秉承父誌,不用落下“子改父之政”的不孝罵名。
可如今上皇退位時,詔書是由現任內閣首輔謝臏所擬。謝臏是江南士人出身,其人在嘉祥年間左右逢源、圓滑世故,所以能在內閣穩坐釣魚台十餘年之久,嘉祥38年彭城侯被罷職後,上皇下詔由謝臏接任首輔之職。
嘉祥四十一年春,上皇欲退位,詔書自然是由時任首輔謝臏所擬,其詔書最後一句是“子以繼誌述事兼善為孝,臣以將順匡救為忠。”
前一句寫了今上要承誌奉孝,結合前麵李嵇引用的詔書段落中講上皇有悔意,改革政事之心,留於後人,可以說是為陛下如今改革政事留下口子。
這是好事,但隻好了一半,另一半的問題是上皇沒死,沒死就無法蓋棺定論,若是新政稍有不慎,觸怒上皇,到時必然不會是陛下的錯,隻會是他們這些做臣子的沒幹好,傷了天家父子之情。
那時用誰的腦袋頂罪?所以這各中的分寸拿捏,要慎之又慎,難之又難。
後一句中的“將順匡救”出自《孝經》,原文講的是“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意思是說臣子侍奉君王,君王有美善,臣子要順之而行;君王有過惡,則要正而止之。
話是好話,可也規避了謝臏作為首輔應當承擔的責任,當初他李嵇之所以被迫辭官,與此有莫大關係。
講到這裏,新政施行的預備條件叫天命暗明,人心浮沉,大大地不利。
可不回答,新政等於無法在軍隊中找到支持者,那麽到時就會胎死腹中,這是心懷天下、抱負遠大、籌謀數年的李嵇無法接受的。
他光看賈璉背後謝鱗、韓奇二人的眼睛就知道,他接下來的回話將決定這件事情的成敗。
“陛下即位,謝臏請旨廣開言路,兼納四方,一改過去十年的政聲沉沉,銳意進取之氣,溢滿朝野。
去年陛下又下旨起複舊員,掃除冤情,還天下仁人誌士公道,使百姓喜得良父。
而新政事關天下千萬黎民,需多年籌備,廣采異言,緩緩而行,見事而處機變。
言路順而人心思,舊人複而百姓期,明君在位,良相尤存,此良機不可失也,失之無以言後人。”李嵇的話很耐人尋味。
第一句是內閣首輔謝臏雖世故,但卻廣開言路,寬鬆科道,為改革開辟了輿論之基。謝臏知天下必改革,雖無改革之勇氣,但有利於改革之舉,在新政中至少不是敵人。
第二句是陛下起複舊員,一是指明陛下不僅有改革之意,更有改革之舉;二是如今舊員起複,任職地方,必會支持新政,這是兩利。
第三句如果用賈璉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事緩則圓,用來應對來自上皇或其他諸多方麵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
第四句就是說利於施行新政的條件已經很多了,機不可失,不能放棄,必須幹。
總結前麵賈璉說的,全意是雖有不利,但有利因素這麽多,可以說如果錯過,那就再沒有這麽好的機會了。
“既然虞公如此說,不如講講你們準備如何改革?”
“曆來新政改革都以國家財政收支為核心,其結果無非開源節流兩項。
其主源有三,地稅、商稅、鹽稅,其中地稅和鹽稅十年來不斷下滑,鹽稅之急朝堂諸公早有明見,陛下遣林海任巡鹽禦史便是有意革除此患,去歲兩淮鹽稅增收三十萬兩,可見林海之功。以此觀之,不需多年,鹽稅逐年下降的趨勢就可徹底回轉,我們在此可以不談。
關鍵在於地稅,國朝初年,太祖與天佑帝為保天下、拯救華夏之民,依功授予兩朝將士大量免稅地、不納賦,一使上下一心,驅除韃虜,還華夏之文明,二使田畝有人可耕,不致荒蕪,時為善政。
然如今以不複國朝初年的人口凋敝,鄉野之中一家人多者,子嗣成年後多有無田可耕者,流竄四方,隱隱為禍,且南北多有隱匿土地、虛報稅畝者,致使地稅日減,此二者為改革地稅之兩大因。
而從節流講起,就不得不談到本朝第一大開支——軍費,曆年軍費開支占國庫收入的四成之多,而其中又以薊遼戰事之費最為奢費,即使已有多年太平,年耗依舊達四百萬兩之巨。
但薊遼乃是國之屏障,不可廢也。
所以我所要講的改革一是清查瞞報偷漏之地稅,追回地方欠款,均平富,安流民,二是在財政改善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支持薊遼前線,設法徹底解決同後金近百年的戰事,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從長遠角度實現財政結構的改善。
不知你們有何看法?”
什麽看法?陸預聽了李嵇的話,覺得他瘋了,今夜這話要是傳出去,不知有多少人家要殺了他。
他雖自認不學無術,可也知道李嵇口中所謂隱匿田畝,虛報稅畝的典故。
太祖征江南,為激勵軍中士氣,激發鬥誌,宣布江南凡有從附女真者,自此令下,改過為新者一律既往不咎,頑固不化者,不論出身,一律滅族,收其莊園田地。
此令一下,軍中士氣激奮,但在征江南途中卻使得戰事變得艱難無比,因為此令針對的是當時的江南士族,詔書中雖有可免罪者,但條件過於嚴苛,江南士族大多不符合那些條件。為保護手中土地財產,大力支持後金軍,最終還是後金內部出現問題,導致勝利的天秤倒向太祖。
此令自頒布後,其下幕僚謀士多有勸阻者,江南收複後,勸說之言更盛,說初定江南人心不穩,興大獄不利安民,且北虜尚存,當團結上下,一力北伐。
但太祖不允,強命諸軍按名單逐一抄家索人,收財貨,一時江南大小士族多有覆亡,死者一二萬,為奴者五六萬,俱為前朝顯貴中富之人。
所抄沒之田畝家財連帶奴仆按軍功盡賞授將士,大振軍心。
到天佑北伐時,又是效其父故事,是故南北田地多為開國將士所有,使其成為新的地主,穩固統治,而賞賜的田地根據軍功大小又有一部分是免稅田。
所謂隱匿田畝、虛報稅畝指的是這些軍功地主,賄賂勾結官吏,將自己應當繳稅的田劃入免稅田範疇,致使天下因繳稅之田地變少,國庫收入銳減。
陸預知道的這麽清楚,就是因為這麽幹的大頭多是他們這樣的世家勳貴,淮陽侯府也在其中。
李嵇找他們合作,居然讓割他們的肉,簡直了。於是陸預氣血衝腦,冒然開口,
“先生,你所說的改革之策雖利國家,但於我們,我未見其利。
地稅雖積弊已深,但滿朝勳貴都有參與,直追前朝宗室之患,若是動此,必有大害,前朝張江陵之禍尤可追憶,先生不可不察,守身以待天時不是更好。
且平定後金本是國策,齊國公府現在掌握遼東,戰事一起,所得之利本為我們所有。
不知先生覺得如何對我們有利,以至於我們會和你們合作呢?”
李嵇聞言看向陸預,對於這個世家公子早有所聞,隻是輕蔑一笑,“陸二公子到底年輕了,你們雖然執掌遼東,但那是上皇的安排。國朝之中,對此有異者,何止一二人,若是陛下一朝換將或是國朝財用不足,緩行戰事,你們豈不失利而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