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十萬大軍齊心協力
大秦:我融合獸魂後無敵了 作者:普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易風占領該地之後,隨即從府庫中找出了韓國的城池分布圖,帶著地圖和兵隊繼續前行,僅留有兩千秦軍在此堅守。這張韓國的布局圖無疑令後續的攻擊更加輕鬆自如。
同時他根據地圖,已構想出一套明確策略:先是攻打某個城,然後是另一座城,接著是下一座,甚至整個行軍路線都已經規劃完畢。近年來,韓國被秦國一步步蠶食,剩下的城堡數量已是極少,即使加上首都新鄭,在韓國境內剩下的也不足二十個城鎮。
此時,一位信使急匆匆進入位於首城新鄭的韓王國宮廷向 ** 匯報說: “大王, 不好啦!秦 ** 殺過來了。”
當時韓國國君正在與大臣們商討國策,見到這位被派遣來報的關隘士兵匆忙報告此消息, 倚在座上的韓國 ** 及群臣皆被嚇得立刻站了起來,神情惶恐不安。顯然,他們沒有預計到這個時候秦國會對他們韓國下手發動戰爭。
”這…… 這該如何是好呢?” 韓王急切望向諸位朝臣提問。“大王啊,我們應當速速派遣特使赴秦京請求停止戰爭”,有人建議。
另一名官員立即反駁說:“但或許秦軍已有充分準備;何不一邊遣使去秦京請和談,另一邊也派遣特使往楚魏齊等國,乞援軍協助?”
眾人紛紛說道,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韓國肯定無法與強大的秦國抗衡。即使連比他們強大數倍的趙國也被秦所滅,何況是韓國這微不足道的小國家呢?
因此,他們隻剩下兩個選擇,一是向秦國請求停戰,二是請求魏國、楚國和齊國的支持。
前者可能並不現實,然而後者中,魏國與楚國會答應,而是否齊國會支持就不得而知了。
尤其是在趙國被秦征服之後,魏國及楚國無疑會感到來自秦的壓力和威嚇。
這種唇亡齒寒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於是,朝臣們迅速達成了決定,一邊派出使者去鹹陽尋求和解的機會;另一方麵請求援助於魏國、楚國,乃至齊國。
很快,在韓國君臣們的磋商之下,出訪各邦的使團人選就已決定了。
就在這個當口,“大王不好,不好了。位於我國東側接近秦之邊疆城市已被秦軍占領。”一名士兵匆匆忙忙趕來對韓王匯報。
「怎麽會這樣?這怎麽可能?」韓王及其大臣聽後,心中頓感震驚不已。
才剛剛得知邊境關口遭受突襲的消息,居然轉瞬之間一座重要城鎮也被秦所攻克,這一切顯得過於迅速。
\"秦國的主將何人?\"此時此刻韓王眉目間凝結愁雲問道。
「回告王上,此將是手提巨錘的那個將軍!」
「是那個家夥?!」 韓王和他的眾臣聞言皆驚。
自從完全殲滅龐媛的大部隊並且吞並整個趙以後,易風的名字已經在大地上人人皆知,他的戰績也是廣泛為人津津樂道。每一場戰役中的擊殺數目,都是對剩下諸國的一個巨大威脅。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易風的攻勢速率,他在很短時間內占領七十個以上的趙城市,這在任何時代看來都沒有可以匹敵的人選。
如今得知秦國的將領竟是那位可怕的易風,韓王和他麾下的臣子們都露出更加沉重的表情。他們能否等到魏、楚兩國的增援仍充滿不確定因素。
“大王,是不是該從其餘的地方將我方的軍隊撤到王都?”立刻便有人提議。
「的確,王上應抽調全國所有區域、以及各個城市內的兵員回到王都堅守住腳跟,並且期待友邦的援軍。」其它的大臣也隨之表示讚同,彎腰躬首。
此外他們還提議把國內各城市的糧食一同運抵都城。得知此次秦領軍將領正是易風後,他們毅然地放棄所有外地城鎮的守衛,並準備集中韓國的所有軍事力量來守護這個都城——新鄭。
他們都非常清楚,麵對易風的攻勢,其他城池幾乎難以守住,與其坐等被秦軍逐個擊破,不如把所有兵力集中一處。
新鄭城不僅城牆堅固高大,更有護城河的保護。如果集結韓|國全部兵力於此,或許還能多堅持一段時間,等待魏國和楚國的援軍到來。
“啟稟大王,大王,不好了!秦軍又攻陷了我們的另一座城池。”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士兵急匆匆前來匯報。
聽聞此訊,韓王和其他大臣們的臉色再度變得凝重起來。
時間如此短暫,他們已經接連失去了兩個重要城池,這樣下去的話,整個韓|國恐怕支撐不了多久。
“傳令下去,寡人命各地守將即刻帶領守軍及城中的所有糧草迅速返回首都馳援。”在這個緊要關頭,韓王不敢再遲疑,立刻下達指令。
五天後,易風率大軍到達了韓|國境內距離新鄭最近的一座城池,將其占領。
至此,除了新鄭城以外,韓|國境內的其餘所有城池已盡數落入秦軍手中。易風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進展如此神速。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韓王命令各地守軍帶著部隊與糧食返回首都所致。開始攻打之初,城牆上仍有駐防軍隊抵抗。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易風的軍隊不斷遇上了那些正從其他城鎮撤向新鄭城的援軍和押運糧草的隊伍。自然,這些敵對軍隊一旦遇上就被殲滅,糧草也歸了易風的部隊。
盡管他得知了韓王計劃的核心內容,易風仍舊依照既定方案進行行動:首先攻取韓國內部各城,在最終圍困韓王所駐守的新鄭城。然而,因為韓王下達召回的命令,易風無需逐一攻城,幾乎每到一處都能不攻自取。
每次占領一處之後,他都留下了兩千兵馬鎮守該城,並且自己和剩下的主力軍隊並未停歇,而是繼續前進前往下一站。
因此,易風才能如此之快奪取所有城池(除去都城新鄭)。占領這個距離新鄭最近的城市後,易風讓部隊在此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就再次集結軍隊,朝著新鄭前進。
大約一個小時的行軍後,易風帶著十萬大軍出現在新鄭城牆之下。
“大事不妙啊,秦軍兵臨城下!”隨著易風和他的軍隊出現於城牆外圍地帶,一些士兵立即衝入王宮裏,向韓王報告這一緊急狀況。
聽到消息,韓王及其臣子無不震驚恐懼,即使他們在都城裏聚集了整整二十萬大軍、占據著城牆與護城河的優勢資源;但是麵對秦軍僅有的十萬兵馬依然感到了極度不安。
主要是因為易風的威名太大了,以至於讓他們都感到畏懼。
“走,我們去城牆上看看。”韓王麵色慘白地說著,隨即帶領群臣朝城牆走去。
很快,韓王及群臣登上了城牆,居高臨下地俯視著城牆外的秦軍。
城牆之下,最前麵的易風也遠遠眺望著新鄭城的城池和護城河,還有城牆上那密密麻麻的弓箭手和韓軍士兵,他的眉頭微蹙。
“看來韓軍早已有所防備,這新鄭城難以輕易拿下。”易風不由得在心中感歎。
就在易風暗自感慨之際,城牆上發生了一件讓他都感到驚訝的事情——韓軍居然將自己城門口的吊橋焚燒了。
“ ** ,韓軍也太狠了,連自己都不放一馬。”易風看到這一幕後忍不住咒罵起來。
韓軍燒掉了城門口的吊橋,幾乎斷絕了自己的退路。顯然,韓軍決定死守新鄭城了。
這使得易風的眉頭皺得更緊。冬季已經到來,再過幾天就可能下雪,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攻克新鄭城,他們隻能撤退。
現在吊橋已被毀掉,城內韓軍的數量又是他們的兩倍多,加上無數的弓箭手和數十台巨弩,還有堅固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這是一個幾乎無法 ** 的困局。
“全軍後撤一裏,紮營。”易風繼續下令。
當韓王和群臣看到易風帶領的秦軍撤退時,還以為對方是在畏難而逃。
毀掉吊橋是韓王下達的命令,因為他害怕易風像突破邯鄲城一樣,獨自一人持盾衝刺到新鄭城下,然後砸開城門,放下吊橋,使秦軍攻進城內。
吊橋被焚毀後,就算秦軍製造長梯,在城牆上的韓軍也可拋擲巨石摧毀它們。
而且,韓王和群臣在城門口布設了天羅地網,一旦易風進城,就確保他再也出不去。
因為在每個城門附近都有多台巨弩與弓箭手準備著,其矢鏃上皆塗抹了烈性 ** ,碰到就致死。
這一次他們就不信易風能夠活著。
韓王和群臣再一次仔細檢查完城牆防禦後,加之吊橋也已經被焚燒殆盡,他們都認為防禦已萬無一失。
易風等部隊安排好營寨之後,立即命令軍隊砍伐樹木製作攻城梯,並準備一些木板,等到時在護城河上鋪設簡易通道以便進攻城牆。
他並不甘心就這麽輕易放棄,決定再嚐試一番。
在十萬大軍齊心協力的工作下,短短一天時間,秦軍就製成了兩千架長梯以及數千塊木板。
入冬後天色格外昏暗且夜晚更加漆黑一片,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
然而,在易風看來,此刻正是他們最佳的進攻時機,因為城外一片黑暗,城牆上防守的韓軍根本無法看清外界的情況。
吊橋被焚毀後,城內與外界徹底隔離,即便想要派出士兵出城查看也無計可施。
待天完全黑透後,易風悄悄帶領十萬人馬繞到新城牆的東部。此前,易風的軍隊一直駐紮在南麵的城牆外。
之所以沒有從南麵發動攻擊,是因為那裏的韓軍清楚秦國大軍就在城牆之外,因而那裏防禦尤其嚴密,任何動靜都可能引發警覺。
相比之下,東方城牆上的守軍認為秦國主力駐紮在南部城牆外,就算要發起突襲,對方也很可能選擇最近的南部城牆,不大可能會大費周折來到東麵。
因此,東麵城牆上的韓軍放鬆了許多,根本沒料到易風會選擇夜間突襲這裏。
同時他根據地圖,已構想出一套明確策略:先是攻打某個城,然後是另一座城,接著是下一座,甚至整個行軍路線都已經規劃完畢。近年來,韓國被秦國一步步蠶食,剩下的城堡數量已是極少,即使加上首都新鄭,在韓國境內剩下的也不足二十個城鎮。
此時,一位信使急匆匆進入位於首城新鄭的韓王國宮廷向 ** 匯報說: “大王, 不好啦!秦 ** 殺過來了。”
當時韓國國君正在與大臣們商討國策,見到這位被派遣來報的關隘士兵匆忙報告此消息, 倚在座上的韓國 ** 及群臣皆被嚇得立刻站了起來,神情惶恐不安。顯然,他們沒有預計到這個時候秦國會對他們韓國下手發動戰爭。
”這…… 這該如何是好呢?” 韓王急切望向諸位朝臣提問。“大王啊,我們應當速速派遣特使赴秦京請求停止戰爭”,有人建議。
另一名官員立即反駁說:“但或許秦軍已有充分準備;何不一邊遣使去秦京請和談,另一邊也派遣特使往楚魏齊等國,乞援軍協助?”
眾人紛紛說道,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韓國肯定無法與強大的秦國抗衡。即使連比他們強大數倍的趙國也被秦所滅,何況是韓國這微不足道的小國家呢?
因此,他們隻剩下兩個選擇,一是向秦國請求停戰,二是請求魏國、楚國和齊國的支持。
前者可能並不現實,然而後者中,魏國與楚國會答應,而是否齊國會支持就不得而知了。
尤其是在趙國被秦征服之後,魏國及楚國無疑會感到來自秦的壓力和威嚇。
這種唇亡齒寒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於是,朝臣們迅速達成了決定,一邊派出使者去鹹陽尋求和解的機會;另一方麵請求援助於魏國、楚國,乃至齊國。
很快,在韓國君臣們的磋商之下,出訪各邦的使團人選就已決定了。
就在這個當口,“大王不好,不好了。位於我國東側接近秦之邊疆城市已被秦軍占領。”一名士兵匆匆忙忙趕來對韓王匯報。
「怎麽會這樣?這怎麽可能?」韓王及其大臣聽後,心中頓感震驚不已。
才剛剛得知邊境關口遭受突襲的消息,居然轉瞬之間一座重要城鎮也被秦所攻克,這一切顯得過於迅速。
\"秦國的主將何人?\"此時此刻韓王眉目間凝結愁雲問道。
「回告王上,此將是手提巨錘的那個將軍!」
「是那個家夥?!」 韓王和他的眾臣聞言皆驚。
自從完全殲滅龐媛的大部隊並且吞並整個趙以後,易風的名字已經在大地上人人皆知,他的戰績也是廣泛為人津津樂道。每一場戰役中的擊殺數目,都是對剩下諸國的一個巨大威脅。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易風的攻勢速率,他在很短時間內占領七十個以上的趙城市,這在任何時代看來都沒有可以匹敵的人選。
如今得知秦國的將領竟是那位可怕的易風,韓王和他麾下的臣子們都露出更加沉重的表情。他們能否等到魏、楚兩國的增援仍充滿不確定因素。
“大王,是不是該從其餘的地方將我方的軍隊撤到王都?”立刻便有人提議。
「的確,王上應抽調全國所有區域、以及各個城市內的兵員回到王都堅守住腳跟,並且期待友邦的援軍。」其它的大臣也隨之表示讚同,彎腰躬首。
此外他們還提議把國內各城市的糧食一同運抵都城。得知此次秦領軍將領正是易風後,他們毅然地放棄所有外地城鎮的守衛,並準備集中韓國的所有軍事力量來守護這個都城——新鄭。
他們都非常清楚,麵對易風的攻勢,其他城池幾乎難以守住,與其坐等被秦軍逐個擊破,不如把所有兵力集中一處。
新鄭城不僅城牆堅固高大,更有護城河的保護。如果集結韓|國全部兵力於此,或許還能多堅持一段時間,等待魏國和楚國的援軍到來。
“啟稟大王,大王,不好了!秦軍又攻陷了我們的另一座城池。”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士兵急匆匆前來匯報。
聽聞此訊,韓王和其他大臣們的臉色再度變得凝重起來。
時間如此短暫,他們已經接連失去了兩個重要城池,這樣下去的話,整個韓|國恐怕支撐不了多久。
“傳令下去,寡人命各地守將即刻帶領守軍及城中的所有糧草迅速返回首都馳援。”在這個緊要關頭,韓王不敢再遲疑,立刻下達指令。
五天後,易風率大軍到達了韓|國境內距離新鄭最近的一座城池,將其占領。
至此,除了新鄭城以外,韓|國境內的其餘所有城池已盡數落入秦軍手中。易風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進展如此神速。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韓王命令各地守軍帶著部隊與糧食返回首都所致。開始攻打之初,城牆上仍有駐防軍隊抵抗。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易風的軍隊不斷遇上了那些正從其他城鎮撤向新鄭城的援軍和押運糧草的隊伍。自然,這些敵對軍隊一旦遇上就被殲滅,糧草也歸了易風的部隊。
盡管他得知了韓王計劃的核心內容,易風仍舊依照既定方案進行行動:首先攻取韓國內部各城,在最終圍困韓王所駐守的新鄭城。然而,因為韓王下達召回的命令,易風無需逐一攻城,幾乎每到一處都能不攻自取。
每次占領一處之後,他都留下了兩千兵馬鎮守該城,並且自己和剩下的主力軍隊並未停歇,而是繼續前進前往下一站。
因此,易風才能如此之快奪取所有城池(除去都城新鄭)。占領這個距離新鄭最近的城市後,易風讓部隊在此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就再次集結軍隊,朝著新鄭前進。
大約一個小時的行軍後,易風帶著十萬大軍出現在新鄭城牆之下。
“大事不妙啊,秦軍兵臨城下!”隨著易風和他的軍隊出現於城牆外圍地帶,一些士兵立即衝入王宮裏,向韓王報告這一緊急狀況。
聽到消息,韓王及其臣子無不震驚恐懼,即使他們在都城裏聚集了整整二十萬大軍、占據著城牆與護城河的優勢資源;但是麵對秦軍僅有的十萬兵馬依然感到了極度不安。
主要是因為易風的威名太大了,以至於讓他們都感到畏懼。
“走,我們去城牆上看看。”韓王麵色慘白地說著,隨即帶領群臣朝城牆走去。
很快,韓王及群臣登上了城牆,居高臨下地俯視著城牆外的秦軍。
城牆之下,最前麵的易風也遠遠眺望著新鄭城的城池和護城河,還有城牆上那密密麻麻的弓箭手和韓軍士兵,他的眉頭微蹙。
“看來韓軍早已有所防備,這新鄭城難以輕易拿下。”易風不由得在心中感歎。
就在易風暗自感慨之際,城牆上發生了一件讓他都感到驚訝的事情——韓軍居然將自己城門口的吊橋焚燒了。
“ ** ,韓軍也太狠了,連自己都不放一馬。”易風看到這一幕後忍不住咒罵起來。
韓軍燒掉了城門口的吊橋,幾乎斷絕了自己的退路。顯然,韓軍決定死守新鄭城了。
這使得易風的眉頭皺得更緊。冬季已經到來,再過幾天就可能下雪,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攻克新鄭城,他們隻能撤退。
現在吊橋已被毀掉,城內韓軍的數量又是他們的兩倍多,加上無數的弓箭手和數十台巨弩,還有堅固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這是一個幾乎無法 ** 的困局。
“全軍後撤一裏,紮營。”易風繼續下令。
當韓王和群臣看到易風帶領的秦軍撤退時,還以為對方是在畏難而逃。
毀掉吊橋是韓王下達的命令,因為他害怕易風像突破邯鄲城一樣,獨自一人持盾衝刺到新鄭城下,然後砸開城門,放下吊橋,使秦軍攻進城內。
吊橋被焚毀後,就算秦軍製造長梯,在城牆上的韓軍也可拋擲巨石摧毀它們。
而且,韓王和群臣在城門口布設了天羅地網,一旦易風進城,就確保他再也出不去。
因為在每個城門附近都有多台巨弩與弓箭手準備著,其矢鏃上皆塗抹了烈性 ** ,碰到就致死。
這一次他們就不信易風能夠活著。
韓王和群臣再一次仔細檢查完城牆防禦後,加之吊橋也已經被焚燒殆盡,他們都認為防禦已萬無一失。
易風等部隊安排好營寨之後,立即命令軍隊砍伐樹木製作攻城梯,並準備一些木板,等到時在護城河上鋪設簡易通道以便進攻城牆。
他並不甘心就這麽輕易放棄,決定再嚐試一番。
在十萬大軍齊心協力的工作下,短短一天時間,秦軍就製成了兩千架長梯以及數千塊木板。
入冬後天色格外昏暗且夜晚更加漆黑一片,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
然而,在易風看來,此刻正是他們最佳的進攻時機,因為城外一片黑暗,城牆上防守的韓軍根本無法看清外界的情況。
吊橋被焚毀後,城內與外界徹底隔離,即便想要派出士兵出城查看也無計可施。
待天完全黑透後,易風悄悄帶領十萬人馬繞到新城牆的東部。此前,易風的軍隊一直駐紮在南麵的城牆外。
之所以沒有從南麵發動攻擊,是因為那裏的韓軍清楚秦國大軍就在城牆之外,因而那裏防禦尤其嚴密,任何動靜都可能引發警覺。
相比之下,東方城牆上的守軍認為秦國主力駐紮在南部城牆外,就算要發起突襲,對方也很可能選擇最近的南部城牆,不大可能會大費周折來到東麵。
因此,東麵城牆上的韓軍放鬆了許多,根本沒料到易風會選擇夜間突襲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