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個特別愛笑的人,她笑起來的時候眼睛會彎成月牙狀,臉頰上還會浮現出兩個深深的大酒窩,露出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特別是那兩顆漂亮的大門牙,旁邊還有兩顆小巧玲瓏的小虎牙,雖然小但卻顯得格外可愛!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即便過去了很多年,記憶中的媽媽依然是那個笑容滿麵、和藹可親的樣子。
媽媽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如瀑布般垂在她的後背,她經常將其燙卷後梳理成一個精致的馬尾辮,顯得十分漂亮。盡管身材略顯豐滿,但並不顯肥胖,反而給人一種喜慶、富足和友善的感覺。
家中珍藏著一張《花為媒》的唱片,每當媽媽休息時,她總會一邊播放這張唱片,一邊愉快地做家務。在我的印象中,媽媽做飯的風格較為豪放,她做的饅頭個頭超大,猶如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而且還常常開花,像極了娃娃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有時因為沒有掌握好小蘇打或麵堿的用量,導致饅頭表麵出現斑駁的花臉兒現象。不過,無論饅頭的外觀如何,它們的味道都非常棒。此外,媽媽燉的大骨頭燉酸菜粉條也是我心中難以磨滅的美味回憶,那濃鬱的香氣至今仍縈繞在我的鼻尖,令人回味無窮。
每一頓美味佳肴都彌漫著評劇的韻味,宛如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舞動,令人陶醉其中。如今回想起來,那些美好的時光宛如璀璨的星辰,在記憶的天空中閃耀,真是令人向往啊!
後來,生活慢慢好起來,餐桌上又有了評劇味兒的豬肉燉粉條!排骨燉豆角!最神奇的是一個肘子的幾種吃法!
一個豬肘子,最好是豬前腿兒。先用火燎豬腿上的毛,用清水洗,用刀把豬皮刮刮。如此幾遍洗幹淨了。在評劇聲中,用家裏的大白鍋,稍微煮一下,拿出來,把豬腿再刮刮洗洗幹淨。在豬腿上順著拉一刀,這時候不容易拉太大。在鍋裏換清水,放豬腿在鍋裏慢火煮,煮一會兒,再拿出來豬腿順著拉開處,再拉一刀。放鍋裏煮。待豬腿煮到可以剔下骨頭時候,把豬腿肉完整的剔下來。豬骨頭放鍋裏繼續煮。這時候加酸菜,那時候的豬真肥呀!還很香味兒十足!剔下來的豬腿肉,切成大片,放炒鍋裏用麵醬等佐料翻炒。然後用一個最大號的大碗,把炒好的豬肘子肉盛出來,加上豬肉老湯,這個肉湯是放酸菜之前的肉湯。在大鍋裏放個簾子。下麵燉酸菜,上麵蒸豬肘子肉。這時候用文火慢慢的燉著,蒸著。豬肘子在經過這些工序以後,激發出的香味兒妙不可言!
屋子裏傳來了評劇的聲音,婉轉悠揚,令人陶醉其中。而從廚房裏飄散出來的陣陣肉香味兒更是誘人至極,仿佛能把人帶入一個美味的世界裏去。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的情景。那時,媽媽總是會給我們做一道特別的菜肴——豬肘子。每一次做這道菜時,媽媽都會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講述起她的老家,那個美麗的河北保定府。她說,這道豬肘子是她們家族的傳統美食,承載著家鄉的味道和情感。如今想來,當時笑容滿麵的媽媽是否也是因為思念家鄉才如此呢?或許她心中正默默地懷念著故鄉的親人和熟悉的風景。而如今,我們也常常在回憶中微笑著想念她,感受那份深深的親情。
清婉有時候會做一個夢:帶著這道菜,回到了媽媽的故鄉。
那是一個寧靜的小鄉村,四周環繞著青山綠水,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她走進村子,感受著清新的空氣和熟悉的氛圍,仿佛置身於一個世外桃源。村民們熱情地歡迎她,他們的笑容中透露出樸實和真誠,猶如春風拂麵般溫暖。
在媽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漫步,她仿佛能看到媽媽小時候的身影,那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在這片土地上盡情地奔跑嬉戲。她來到了媽媽的故居,那是一座古老而溫馨的房子,猶如一個慈祥的老人,靜靜地守候著這片土地。她走進廚房,準備為大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猶如一隻勤勞的蜜蜂,忙碌而快樂。
她熟練地準備食材,按照媽媽教給她的方法烹飪豬肘子。在烹飪的過程中,她仿佛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媽媽的溫暖和關懷圍繞著她,猶如冬日裏的暖陽,溫暖而舒適。
當夜幕降臨,她邀請了村裏的人們一起分享這頓晚餐。大家圍坐在桌旁,品嚐著她做的豬肘子,那味道猶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每個人的心底。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對這道菜肴讚不絕口,猶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在這個夜晚,她和村民們分享了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曆和對故鄉的熱愛。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對媽媽的故事充滿了敬意,猶如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但這個夢總是清晰而夢幻,猶如一陣清風,輕輕地拂過她的心頭……
媽媽平時最喜歡唱評劇,但她唱的,不是《花為媒》是《劉巧兒》。
那些唱詞,清婉現在還記得呢!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裏頭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但願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 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爭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呀。
來在了橋下邊我用目觀看哪,河邊的綠草配著大紅花呀。 河裏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樹上的鳥兒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著小筐兒忙把橋上啊,合作社交線再領棉花……
媽媽的老家有大片大片的棉花兒田,那是一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土地,就像被陽光灑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據說,當棉花盛開時,花朵兒是五顏六色的,像五彩的雲霞,很是美麗。
棉花在成熟時候,結成的棉花朵如同一朵朵白雲般潔白,輕盈地舞動在田間,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柔軟的棉被。然而,這片美麗的棉花地裏也隱藏著一些讓人畏懼的生物——蛇。它們如同幽靈一般,靜靜地潛伏在草叢間,偶爾會在人們不經意間出現,引起一陣恐慌。
采摘棉花是一項極為艱苦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和耐心。農民們彎著腰,如同雕塑一般,用雙手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棉桃摘下,放入袋子裏。這一彎腰就是一整天,從早到晚,不停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每一顆棉花都飽含著他們辛勤的汗水,每一袋棉花都是他們勞動成果的體現。
而在河北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戲曲形式——評劇。它以其悠揚的唱腔、生動的表演和深刻的劇情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媽媽在老家的時候,想必聽過許多精彩的評劇演出。她或許曾在戲台下,被演員們精湛的演技所打動,如同被春風拂過;或許曾在鄉村的小路上,哼唱過那些經典的曲調,如同百靈鳥在歌唱。評劇成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陪伴她度過了無數個美好的時光。
那台爸爸組裝的落地式,隻要媽媽休息,就會唱著評劇。很好聽……
媽媽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如瀑布般垂在她的後背,她經常將其燙卷後梳理成一個精致的馬尾辮,顯得十分漂亮。盡管身材略顯豐滿,但並不顯肥胖,反而給人一種喜慶、富足和友善的感覺。
家中珍藏著一張《花為媒》的唱片,每當媽媽休息時,她總會一邊播放這張唱片,一邊愉快地做家務。在我的印象中,媽媽做飯的風格較為豪放,她做的饅頭個頭超大,猶如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而且還常常開花,像極了娃娃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有時因為沒有掌握好小蘇打或麵堿的用量,導致饅頭表麵出現斑駁的花臉兒現象。不過,無論饅頭的外觀如何,它們的味道都非常棒。此外,媽媽燉的大骨頭燉酸菜粉條也是我心中難以磨滅的美味回憶,那濃鬱的香氣至今仍縈繞在我的鼻尖,令人回味無窮。
每一頓美味佳肴都彌漫著評劇的韻味,宛如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舞動,令人陶醉其中。如今回想起來,那些美好的時光宛如璀璨的星辰,在記憶的天空中閃耀,真是令人向往啊!
後來,生活慢慢好起來,餐桌上又有了評劇味兒的豬肉燉粉條!排骨燉豆角!最神奇的是一個肘子的幾種吃法!
一個豬肘子,最好是豬前腿兒。先用火燎豬腿上的毛,用清水洗,用刀把豬皮刮刮。如此幾遍洗幹淨了。在評劇聲中,用家裏的大白鍋,稍微煮一下,拿出來,把豬腿再刮刮洗洗幹淨。在豬腿上順著拉一刀,這時候不容易拉太大。在鍋裏換清水,放豬腿在鍋裏慢火煮,煮一會兒,再拿出來豬腿順著拉開處,再拉一刀。放鍋裏煮。待豬腿煮到可以剔下骨頭時候,把豬腿肉完整的剔下來。豬骨頭放鍋裏繼續煮。這時候加酸菜,那時候的豬真肥呀!還很香味兒十足!剔下來的豬腿肉,切成大片,放炒鍋裏用麵醬等佐料翻炒。然後用一個最大號的大碗,把炒好的豬肘子肉盛出來,加上豬肉老湯,這個肉湯是放酸菜之前的肉湯。在大鍋裏放個簾子。下麵燉酸菜,上麵蒸豬肘子肉。這時候用文火慢慢的燉著,蒸著。豬肘子在經過這些工序以後,激發出的香味兒妙不可言!
屋子裏傳來了評劇的聲音,婉轉悠揚,令人陶醉其中。而從廚房裏飄散出來的陣陣肉香味兒更是誘人至極,仿佛能把人帶入一個美味的世界裏去。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的情景。那時,媽媽總是會給我們做一道特別的菜肴——豬肘子。每一次做這道菜時,媽媽都會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講述起她的老家,那個美麗的河北保定府。她說,這道豬肘子是她們家族的傳統美食,承載著家鄉的味道和情感。如今想來,當時笑容滿麵的媽媽是否也是因為思念家鄉才如此呢?或許她心中正默默地懷念著故鄉的親人和熟悉的風景。而如今,我們也常常在回憶中微笑著想念她,感受那份深深的親情。
清婉有時候會做一個夢:帶著這道菜,回到了媽媽的故鄉。
那是一個寧靜的小鄉村,四周環繞著青山綠水,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她走進村子,感受著清新的空氣和熟悉的氛圍,仿佛置身於一個世外桃源。村民們熱情地歡迎她,他們的笑容中透露出樸實和真誠,猶如春風拂麵般溫暖。
在媽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漫步,她仿佛能看到媽媽小時候的身影,那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在這片土地上盡情地奔跑嬉戲。她來到了媽媽的故居,那是一座古老而溫馨的房子,猶如一個慈祥的老人,靜靜地守候著這片土地。她走進廚房,準備為大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猶如一隻勤勞的蜜蜂,忙碌而快樂。
她熟練地準備食材,按照媽媽教給她的方法烹飪豬肘子。在烹飪的過程中,她仿佛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媽媽的溫暖和關懷圍繞著她,猶如冬日裏的暖陽,溫暖而舒適。
當夜幕降臨,她邀請了村裏的人們一起分享這頓晚餐。大家圍坐在桌旁,品嚐著她做的豬肘子,那味道猶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每個人的心底。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對這道菜肴讚不絕口,猶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在這個夜晚,她和村民們分享了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曆和對故鄉的熱愛。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對媽媽的故事充滿了敬意,猶如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但這個夢總是清晰而夢幻,猶如一陣清風,輕輕地拂過她的心頭……
媽媽平時最喜歡唱評劇,但她唱的,不是《花為媒》是《劉巧兒》。
那些唱詞,清婉現在還記得呢!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裏頭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但願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 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爭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呀。
來在了橋下邊我用目觀看哪,河邊的綠草配著大紅花呀。 河裏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樹上的鳥兒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著小筐兒忙把橋上啊,合作社交線再領棉花……
媽媽的老家有大片大片的棉花兒田,那是一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土地,就像被陽光灑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據說,當棉花盛開時,花朵兒是五顏六色的,像五彩的雲霞,很是美麗。
棉花在成熟時候,結成的棉花朵如同一朵朵白雲般潔白,輕盈地舞動在田間,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柔軟的棉被。然而,這片美麗的棉花地裏也隱藏著一些讓人畏懼的生物——蛇。它們如同幽靈一般,靜靜地潛伏在草叢間,偶爾會在人們不經意間出現,引起一陣恐慌。
采摘棉花是一項極為艱苦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和耐心。農民們彎著腰,如同雕塑一般,用雙手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棉桃摘下,放入袋子裏。這一彎腰就是一整天,從早到晚,不停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每一顆棉花都飽含著他們辛勤的汗水,每一袋棉花都是他們勞動成果的體現。
而在河北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戲曲形式——評劇。它以其悠揚的唱腔、生動的表演和深刻的劇情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媽媽在老家的時候,想必聽過許多精彩的評劇演出。她或許曾在戲台下,被演員們精湛的演技所打動,如同被春風拂過;或許曾在鄉村的小路上,哼唱過那些經典的曲調,如同百靈鳥在歌唱。評劇成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陪伴她度過了無數個美好的時光。
那台爸爸組裝的落地式,隻要媽媽休息,就會唱著評劇。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