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一條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清婉長大了,大多時候她都住在自己家裏。
那是一個家屬區,是一片整齊的平房。沿著路有很多整齊的房子,一排是十戶人家。過一個小路,又有十家。再往裏走,還有與這些房子垂直的房子,那些房子和廠區的牆是平行的。
多年後的某夜,清婉的爺爺去世了。她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爺爺和她說他住的地方可大了,有一個大院子。夢裏,她在橫房靠近公公廁附近。清婉隨爺爺走進院子,那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院子,但卻很黑。爺爺讓清婉去,說很好。清婉在院裏了正想往屋裏進,那屋子在夢裏很黑很黑。忽然想起爺爺已經過世啦!她說:“不去,走了,爺爺都過世了,我才不去。”這個夢很清晰。
後來的日子,清婉閉上眼就會想起,爺爺在冬天穿著黑色棉衣棉褲,在爺爺家路口等清婉放學,那身黑色棉衣仿佛是爺爺的保護色,將他融入了周圍的環境中,而爺爺那雙眼,緊緊盯著路上,主要看路上是不是有狗!每每想起來,清婉鼻子會酸,臉上卻帶著笑!
爺爺做飯很有一套。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艱苦。那時的清婉還在上小學,離爺爺家很近。由於交通不便,有時清婉會選擇住在爺爺家裏。爺爺經常給她做掛麵,但清婉卻對掛麵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厭惡。因為她覺得掛麵有一種怪怪的酸味。然而,年幼的清婉並不知道,在那個年代,掛麵是一種珍貴而稀罕的食物,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輕易享用的美食。盡管清婉不喜歡吃掛麵,但她卻對爺爺做的大米粥情有獨鍾。爺爺每次煮粥時,總是獨具匠心地掌握火候。他不會將米煮得過於熟透,以免影響口感。相反,他會在大米開始伸展身體、變得柔軟時,恰到好處地將鍋從火上取下,然後放置一旁,讓米飯慢慢地自然熟透。這樣煮出的米粥最為美味可口。米湯香氣撲鼻,米粒也軟糯香甜。究竟是那個時代的大米品質上乘,還是爺爺的烹飪技藝精湛絕倫呢?或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記憶中的爺爺總是充滿了生活智慧和趣味,他不僅能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比如,爺爺會在爐子裏烤地瓜、烤土豆等美食。此外,還有紅棗和山楂這些食物,雖然數量不多,但爺爺總能巧妙地利用它們,比如將它們放在爐蓋子上烘烤一下然後泡成水來喝。
爺爺是位非常有文化的老人。他在解放前就從師範學校畢業了,學習的是曆史專業,甚至還掌握了英語這門外語。不過據他自己所說,他所學的英語帶有濃厚的倫敦土話口音。
我曾聽聞,爺爺年輕時的照片相當帥氣。那時的他身著一套潔白的西裝,頭戴一頂優雅的禮帽,手中握著一根精致的文明棍,整個人顯得風度翩翩。而站在他身旁的奶奶則身穿一襲美麗的旗袍,同樣光彩照人。那段時間裏,爺爺在青島任教,而我的三姑正是在那裏出生的,她的小名叫做“小嫚兒”。據說,三姑年輕時容貌出眾,美若天仙。然而,她的性格卻十分剛強,讓人印象深刻。爺爺經常說:女人應柔順勝剛強。小時候聽大人說起爺爺說的這句話,不甚明白。後來越長大,越發現,太剛易折,柔能克剛,這不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做人的一個妙法呢!
爺爺經常說的一句詩:斑竹一段千滴淚!每次說這句詩,都會說起他當年讀書時候的同學,也就是他第一位夫人,清婉的大姑媽媽,很有文化!清婉的奶奶是純正舊式老人,沒有文化,但是從老了時候的麵相看,年輕時候一定很美!每次聽爺爺說起那位早就故去的大奶奶,清婉都會奇怪!感覺那位沒見過幾次的大姑和奶奶長得太像啦!以至於,小時候感覺是不是爺爺老了,記性不好,說錯了呢!不知道,爺爺和其他的孫男娣女說不說,但是,清婉每次聽爺爺說起,都感覺,爺爺很難受,但是因為年紀小,不知道應該說啥,就隻是默默的聽。
後來的日子裏,清婉聽聞大姑的母親因難產而離世。爺爺擔心大姑受繼母虐待,便決定不再續弦。他帶著大姑四處輾轉,從南方到北方,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照顧年幼的大姑。直到大姑長到十幾歲時,爺爺才迎娶了奶奶。
大姑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因為她自幼失去了生母。然而,她同時也擁有一個深愛著她的父親,這使得她成為了一個幸運兒。大姑的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又罹患了老年癡呆症。但令人欣慰的是,她有一個身為老年癡呆症專家的兒子,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顧她。盡管大姑後來患病,但有一個能夠專注於治療她病情的兒子陪伴身邊,或許她仍然感到幸福。
爺爺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丹青高手,他的畫作精妙絕倫,尤其是他畫的墨竹和山水,簡直可以說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每次看到爺爺作畫時專注的神情,我都不禁為之傾倒。聽奶奶說,爺爺除了繪畫之外,還精通吹簫呢!那悠揚的簫聲仿佛能穿越時空,將人們帶回到古代那些充滿詩意的日子裏。那個時代的文人雅士,或許就是這樣多才多藝的吧!他們以筆墨抒發情感,用音樂陶冶情操,追求著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這種生活方式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爺爺在空閑的時候喜歡在房屋對麵的空地上種植一些玉米,當玉米成熟時,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他帶著新鮮的青玉米送到家裏來。
爺爺奶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最初主要依靠清婉的父親,那位年僅 27 早就已經成為八級模型師的父親賺錢養活全家。後來,清婉的叔叔也加入了供養家庭的行列,他是一名早期的火車司機。他們共同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和姑姑們的責任。
姑姑們有的從大專畢業,有的從中專畢業,有的則讀完高中。其中,二姑雖然不知道她具體是什麽學曆,但至少也是個識字的人。在那個全國大多數普通家庭都缺乏教育資源的年代裏,這樣的家庭狀況實在令人讚歎不已。兒子們努力工作養家糊口,而女兒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並明理懂事。這種家庭教育觀念和培養方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並不多見,可見爺爺的遠見卓識。
總的來說,這個家庭展現出了一種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盡管麵臨經濟困難,但家庭成員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追求著更好的未來。這不僅體現了家庭的溫暖與團結,更反映出那個時代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奮鬥精神。
清婉時常會想,如果大姑沒有生病,那她一定會像爺爺一樣,成為一個充滿才情的人。她會繼承爺爺的衣缽,畫出美麗的畫作,吹出動人的簫聲。
每當想到這裏,清婉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惋惜之情。但她也明白,人生總是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哪個人能萬事皆好呢?!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要麵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有些人會被這些困難打倒,而有些人則會選擇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前行。清婉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她決定不再抱怨生活中的不公,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現狀。
生,是真實的,認真的活!
那是一個家屬區,是一片整齊的平房。沿著路有很多整齊的房子,一排是十戶人家。過一個小路,又有十家。再往裏走,還有與這些房子垂直的房子,那些房子和廠區的牆是平行的。
多年後的某夜,清婉的爺爺去世了。她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爺爺和她說他住的地方可大了,有一個大院子。夢裏,她在橫房靠近公公廁附近。清婉隨爺爺走進院子,那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院子,但卻很黑。爺爺讓清婉去,說很好。清婉在院裏了正想往屋裏進,那屋子在夢裏很黑很黑。忽然想起爺爺已經過世啦!她說:“不去,走了,爺爺都過世了,我才不去。”這個夢很清晰。
後來的日子,清婉閉上眼就會想起,爺爺在冬天穿著黑色棉衣棉褲,在爺爺家路口等清婉放學,那身黑色棉衣仿佛是爺爺的保護色,將他融入了周圍的環境中,而爺爺那雙眼,緊緊盯著路上,主要看路上是不是有狗!每每想起來,清婉鼻子會酸,臉上卻帶著笑!
爺爺做飯很有一套。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艱苦。那時的清婉還在上小學,離爺爺家很近。由於交通不便,有時清婉會選擇住在爺爺家裏。爺爺經常給她做掛麵,但清婉卻對掛麵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厭惡。因為她覺得掛麵有一種怪怪的酸味。然而,年幼的清婉並不知道,在那個年代,掛麵是一種珍貴而稀罕的食物,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輕易享用的美食。盡管清婉不喜歡吃掛麵,但她卻對爺爺做的大米粥情有獨鍾。爺爺每次煮粥時,總是獨具匠心地掌握火候。他不會將米煮得過於熟透,以免影響口感。相反,他會在大米開始伸展身體、變得柔軟時,恰到好處地將鍋從火上取下,然後放置一旁,讓米飯慢慢地自然熟透。這樣煮出的米粥最為美味可口。米湯香氣撲鼻,米粒也軟糯香甜。究竟是那個時代的大米品質上乘,還是爺爺的烹飪技藝精湛絕倫呢?或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記憶中的爺爺總是充滿了生活智慧和趣味,他不僅能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比如,爺爺會在爐子裏烤地瓜、烤土豆等美食。此外,還有紅棗和山楂這些食物,雖然數量不多,但爺爺總能巧妙地利用它們,比如將它們放在爐蓋子上烘烤一下然後泡成水來喝。
爺爺是位非常有文化的老人。他在解放前就從師範學校畢業了,學習的是曆史專業,甚至還掌握了英語這門外語。不過據他自己所說,他所學的英語帶有濃厚的倫敦土話口音。
我曾聽聞,爺爺年輕時的照片相當帥氣。那時的他身著一套潔白的西裝,頭戴一頂優雅的禮帽,手中握著一根精致的文明棍,整個人顯得風度翩翩。而站在他身旁的奶奶則身穿一襲美麗的旗袍,同樣光彩照人。那段時間裏,爺爺在青島任教,而我的三姑正是在那裏出生的,她的小名叫做“小嫚兒”。據說,三姑年輕時容貌出眾,美若天仙。然而,她的性格卻十分剛強,讓人印象深刻。爺爺經常說:女人應柔順勝剛強。小時候聽大人說起爺爺說的這句話,不甚明白。後來越長大,越發現,太剛易折,柔能克剛,這不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做人的一個妙法呢!
爺爺經常說的一句詩:斑竹一段千滴淚!每次說這句詩,都會說起他當年讀書時候的同學,也就是他第一位夫人,清婉的大姑媽媽,很有文化!清婉的奶奶是純正舊式老人,沒有文化,但是從老了時候的麵相看,年輕時候一定很美!每次聽爺爺說起那位早就故去的大奶奶,清婉都會奇怪!感覺那位沒見過幾次的大姑和奶奶長得太像啦!以至於,小時候感覺是不是爺爺老了,記性不好,說錯了呢!不知道,爺爺和其他的孫男娣女說不說,但是,清婉每次聽爺爺說起,都感覺,爺爺很難受,但是因為年紀小,不知道應該說啥,就隻是默默的聽。
後來的日子裏,清婉聽聞大姑的母親因難產而離世。爺爺擔心大姑受繼母虐待,便決定不再續弦。他帶著大姑四處輾轉,從南方到北方,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照顧年幼的大姑。直到大姑長到十幾歲時,爺爺才迎娶了奶奶。
大姑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因為她自幼失去了生母。然而,她同時也擁有一個深愛著她的父親,這使得她成為了一個幸運兒。大姑的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又罹患了老年癡呆症。但令人欣慰的是,她有一個身為老年癡呆症專家的兒子,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顧她。盡管大姑後來患病,但有一個能夠專注於治療她病情的兒子陪伴身邊,或許她仍然感到幸福。
爺爺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丹青高手,他的畫作精妙絕倫,尤其是他畫的墨竹和山水,簡直可以說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每次看到爺爺作畫時專注的神情,我都不禁為之傾倒。聽奶奶說,爺爺除了繪畫之外,還精通吹簫呢!那悠揚的簫聲仿佛能穿越時空,將人們帶回到古代那些充滿詩意的日子裏。那個時代的文人雅士,或許就是這樣多才多藝的吧!他們以筆墨抒發情感,用音樂陶冶情操,追求著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這種生活方式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爺爺在空閑的時候喜歡在房屋對麵的空地上種植一些玉米,當玉米成熟時,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他帶著新鮮的青玉米送到家裏來。
爺爺奶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最初主要依靠清婉的父親,那位年僅 27 早就已經成為八級模型師的父親賺錢養活全家。後來,清婉的叔叔也加入了供養家庭的行列,他是一名早期的火車司機。他們共同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和姑姑們的責任。
姑姑們有的從大專畢業,有的從中專畢業,有的則讀完高中。其中,二姑雖然不知道她具體是什麽學曆,但至少也是個識字的人。在那個全國大多數普通家庭都缺乏教育資源的年代裏,這樣的家庭狀況實在令人讚歎不已。兒子們努力工作養家糊口,而女兒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並明理懂事。這種家庭教育觀念和培養方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並不多見,可見爺爺的遠見卓識。
總的來說,這個家庭展現出了一種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盡管麵臨經濟困難,但家庭成員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追求著更好的未來。這不僅體現了家庭的溫暖與團結,更反映出那個時代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奮鬥精神。
清婉時常會想,如果大姑沒有生病,那她一定會像爺爺一樣,成為一個充滿才情的人。她會繼承爺爺的衣缽,畫出美麗的畫作,吹出動人的簫聲。
每當想到這裏,清婉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惋惜之情。但她也明白,人生總是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哪個人能萬事皆好呢?!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要麵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有些人會被這些困難打倒,而有些人則會選擇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前行。清婉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她決定不再抱怨生活中的不公,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現狀。
生,是真實的,認真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