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會試進場
女穿男後,靠讀書為家族改換門楣 作者:小肉丸子超級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會試每三年一次,通常在三月舉行,此時京城正值春季,這也是“春闈”這一詞的由來。
會試在京城貢院舉行,由禮部主持。
參加會試的考生主要是各省的舉人,即通過鄉試並獲得舉人功名的人。
會試的科目和內容與鄉試類似,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
但會試難度更高,要求更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時候的政治,敏感度和才學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會試的考題由皇帝親自審定,以確保公平和權威,當然,會試的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任命也是皇帝拍板兒。
畢竟會試之後就是殿試,能過了會試的基本就預定了進士的功名。
到了殿試,除非你在大殿上罵皇帝,或者在大殿上公然脫了褲子拉屎,隻要文章裏不犯忌諱,基本都會順利成為一名進士或者同進士。
會試分三場進行,和鄉試一樣,也是曆時九天,每三天一場。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第二場考策問,第三場考詩賦。
每場考試結束後,試卷由考官密封編號,再由另一批考官閱卷,以確保盡可能地杜絕徇私舞弊。
其實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幾個人敢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整活兒的,除非他比皇帝大。
但皇太後不幹政,也不會將手從後宮伸到前朝,給自己親兒子找不痛快。
沒錯,現在大周的皇帝和太後是親母子,沒有什麽庶皇子養在嫡母膝下的狗血劇情。
畢竟,現在的大周皇帝趙雍是開國皇帝,在當皇帝之前隻是個普普通通的商戶之子。
太後當初是下嫁,畢竟歐陽家出了不少讀書人,士農工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也是大周皇帝趙雍上台後,商戶之子才有了參加科考的機會,當然,也不是所有商戶都行。
對於家財數量,和具體從事哪方麵的生意也有要求。
隻不過蔣小七他們家屬於地主鄉紳,真是沒做過什麽生意,家裏的鋪子隻做出租,沒有參與過實際的經營。
雖然家財不止萬貫,地主就是地主,沒經商就是沒經商。
家裏出了舉人後,就是耕讀之家,徹徹底底的“農”,清流到底。
現在是允許,誰知道政策什麽時候就變了?所以蔣家沒人想著經商。
還是謹慎沒大錯,他們家就算不是徹徹底底的“無產階級”,那也絕對不是“商人階級”、“大資本家”階級!
咳咳,扯遠了。
接著說會試。
相信經常看科舉文話本子的朋友們都知道,會試第一名是會元、第二名稱亞元。
那麽第三名呢?
很少有人提到第三,其實第三名就是叫“三元”的,不是三元牛奶那個三元!
但是此“三元”和“連中三元”的三元有時會被混淆,所以漸漸地,很多人就隻提會元、亞元,漸漸忽視了第三名的“三元”。
第三名之後通過會試的都稱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殿試。
會試的錄取比例同樣很低,全國的舉人需要在這九天爭奪為數不多的貢生坑位。
會試是每三年才舉辦一次全國性質的考試,每次能出三百個貢生,平均到一年就一百。
雖然鄉試也是三年一屆,可是鄉試是以省府為單位的,大周有大大小小十幾個省府。
這十幾個省府每三年都會新增幾千舉人,三年又三年,積攢下來,大周舉人數量已經過萬。
拋去那些年紀太大的,無心繼續科考的,還有覺得自己學問火候不到的沒來京城。
能來京城參加會試的,沒有一萬,也有九千了,這都一屆屆鄉試的積攢下來的。
這些人裏麵有些也不是頭一回進京了,這一點,看他們輕車熟路的找到了三年前租住的小院就知道。
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二進宮”甚至“三進宮”了,這也很正常。
要不怎麽會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呢?
意思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都是很不容易的,是“少進士”。
像蔣地主這樣,年近花甲的老者也不是沒有。
考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沒有登頂最高峰,總是有遺憾的吧。
隻不過在舉人的數量隻增不減的情況下,會試的競爭也隻會越發激烈。
從二月進入三月,蔣家的氣氛也從緊張逐漸變得輕鬆。
這是蔣小七有意而為,一根弦繃得緊了,總會有斷的時候。
該放鬆的時候得適當放鬆才是,何況自家還是“五根弦”。
薛栩也在征詢了薛夫人的前提下,又包袱款款地住回了蔣家。
對此,蔣家人自然是歡迎的,非常時期嘛,大家還是在一起踏實。
因為都不是外人,蔣小七也就沒那麽多顧忌,最後給五人使用了一次健腦丸。
當然,還是五人每人分五分之一,這次是包在了餃子裏。
還是蔣小七親自製作,親眼看著幾人將每人五個的水餃全部吃下肚兒才滿意地收了碗筷。
李海生和蔣曦月就差迎娶這一步了,薛栩也準備會試之後就進行下聘這個環節。
蔣小七看著自己的附屬係統從四個變成五個,嘴角有點壓不住了。
他可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一切都是雙方自願,長輩之命,媒妁之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直裝死的係統這個時候也來拍馬屁:“宿主真是英明神武,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潑天的富貴這不就要找上宿主大人您了嗎?作為您忠實的盟友,統子也不能吝嗇。
這裏有會試必不可少的考場考場套餐,免費送給宿主,也算統子對五位考生的前期投資!”
蔣小七閉著眼躺在床上,在自己的自習空間查看係統白送的筆墨套盒。
有了前幾次係統提供東西的經驗,雖不能說這是極品,但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就算不能如他那柄無憂筆那麽厲害,也一定不是書坊那裏買來的大路貨能比的。
試了一下,果然,這筆觸簡直——縱享絲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五套筆墨也算是一點助力了。
睜開眼,五套筆墨果然就直接放進了玲瓏空間,蔣小七將東西全部取出,直奔書房。
三月初八,會試進場。
蔣家、薛家、董家、李家都沒有準備馬車,畢竟自家距離貢院也就二裏地。
大家溜溜達達就走過來了,還不會有“堵馬車”的風險。
隻不過在會試進場這天,蔣小七看到了一個令他、令蔣家意想不到的人。
這人怎麽會參加會試?!
會試在京城貢院舉行,由禮部主持。
參加會試的考生主要是各省的舉人,即通過鄉試並獲得舉人功名的人。
會試的科目和內容與鄉試類似,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
但會試難度更高,要求更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時候的政治,敏感度和才學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會試的考題由皇帝親自審定,以確保公平和權威,當然,會試的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任命也是皇帝拍板兒。
畢竟會試之後就是殿試,能過了會試的基本就預定了進士的功名。
到了殿試,除非你在大殿上罵皇帝,或者在大殿上公然脫了褲子拉屎,隻要文章裏不犯忌諱,基本都會順利成為一名進士或者同進士。
會試分三場進行,和鄉試一樣,也是曆時九天,每三天一場。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第二場考策問,第三場考詩賦。
每場考試結束後,試卷由考官密封編號,再由另一批考官閱卷,以確保盡可能地杜絕徇私舞弊。
其實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幾個人敢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整活兒的,除非他比皇帝大。
但皇太後不幹政,也不會將手從後宮伸到前朝,給自己親兒子找不痛快。
沒錯,現在大周的皇帝和太後是親母子,沒有什麽庶皇子養在嫡母膝下的狗血劇情。
畢竟,現在的大周皇帝趙雍是開國皇帝,在當皇帝之前隻是個普普通通的商戶之子。
太後當初是下嫁,畢竟歐陽家出了不少讀書人,士農工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也是大周皇帝趙雍上台後,商戶之子才有了參加科考的機會,當然,也不是所有商戶都行。
對於家財數量,和具體從事哪方麵的生意也有要求。
隻不過蔣小七他們家屬於地主鄉紳,真是沒做過什麽生意,家裏的鋪子隻做出租,沒有參與過實際的經營。
雖然家財不止萬貫,地主就是地主,沒經商就是沒經商。
家裏出了舉人後,就是耕讀之家,徹徹底底的“農”,清流到底。
現在是允許,誰知道政策什麽時候就變了?所以蔣家沒人想著經商。
還是謹慎沒大錯,他們家就算不是徹徹底底的“無產階級”,那也絕對不是“商人階級”、“大資本家”階級!
咳咳,扯遠了。
接著說會試。
相信經常看科舉文話本子的朋友們都知道,會試第一名是會元、第二名稱亞元。
那麽第三名呢?
很少有人提到第三,其實第三名就是叫“三元”的,不是三元牛奶那個三元!
但是此“三元”和“連中三元”的三元有時會被混淆,所以漸漸地,很多人就隻提會元、亞元,漸漸忽視了第三名的“三元”。
第三名之後通過會試的都稱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殿試。
會試的錄取比例同樣很低,全國的舉人需要在這九天爭奪為數不多的貢生坑位。
會試是每三年才舉辦一次全國性質的考試,每次能出三百個貢生,平均到一年就一百。
雖然鄉試也是三年一屆,可是鄉試是以省府為單位的,大周有大大小小十幾個省府。
這十幾個省府每三年都會新增幾千舉人,三年又三年,積攢下來,大周舉人數量已經過萬。
拋去那些年紀太大的,無心繼續科考的,還有覺得自己學問火候不到的沒來京城。
能來京城參加會試的,沒有一萬,也有九千了,這都一屆屆鄉試的積攢下來的。
這些人裏麵有些也不是頭一回進京了,這一點,看他們輕車熟路的找到了三年前租住的小院就知道。
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二進宮”甚至“三進宮”了,這也很正常。
要不怎麽會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呢?
意思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都是很不容易的,是“少進士”。
像蔣地主這樣,年近花甲的老者也不是沒有。
考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沒有登頂最高峰,總是有遺憾的吧。
隻不過在舉人的數量隻增不減的情況下,會試的競爭也隻會越發激烈。
從二月進入三月,蔣家的氣氛也從緊張逐漸變得輕鬆。
這是蔣小七有意而為,一根弦繃得緊了,總會有斷的時候。
該放鬆的時候得適當放鬆才是,何況自家還是“五根弦”。
薛栩也在征詢了薛夫人的前提下,又包袱款款地住回了蔣家。
對此,蔣家人自然是歡迎的,非常時期嘛,大家還是在一起踏實。
因為都不是外人,蔣小七也就沒那麽多顧忌,最後給五人使用了一次健腦丸。
當然,還是五人每人分五分之一,這次是包在了餃子裏。
還是蔣小七親自製作,親眼看著幾人將每人五個的水餃全部吃下肚兒才滿意地收了碗筷。
李海生和蔣曦月就差迎娶這一步了,薛栩也準備會試之後就進行下聘這個環節。
蔣小七看著自己的附屬係統從四個變成五個,嘴角有點壓不住了。
他可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一切都是雙方自願,長輩之命,媒妁之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直裝死的係統這個時候也來拍馬屁:“宿主真是英明神武,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潑天的富貴這不就要找上宿主大人您了嗎?作為您忠實的盟友,統子也不能吝嗇。
這裏有會試必不可少的考場考場套餐,免費送給宿主,也算統子對五位考生的前期投資!”
蔣小七閉著眼躺在床上,在自己的自習空間查看係統白送的筆墨套盒。
有了前幾次係統提供東西的經驗,雖不能說這是極品,但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就算不能如他那柄無憂筆那麽厲害,也一定不是書坊那裏買來的大路貨能比的。
試了一下,果然,這筆觸簡直——縱享絲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五套筆墨也算是一點助力了。
睜開眼,五套筆墨果然就直接放進了玲瓏空間,蔣小七將東西全部取出,直奔書房。
三月初八,會試進場。
蔣家、薛家、董家、李家都沒有準備馬車,畢竟自家距離貢院也就二裏地。
大家溜溜達達就走過來了,還不會有“堵馬車”的風險。
隻不過在會試進場這天,蔣小七看到了一個令他、令蔣家意想不到的人。
這人怎麽會參加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