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afl工會
重生美利堅:開局化身加州坐地戶 作者:暗夜孤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泰人深知,在美利堅的政治體係中,“選票即權力”。
隨著由泰移民數量的增長,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隨之增強。
然而,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族裔群體,單純依賴人口增長來擴大影響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俄裔由泰人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了工會。
工會不僅僅是勞工爭取權益的組織,它更是一個能夠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力量。
在關鍵時刻,工會成員的選票可以決定誰將成為下一任美利堅總統。
因此,掌控工會意味著掌握了重要的政治籌碼。
這解釋了為什麽每年選舉期間,總統候選人都會拜訪工會領導人,尋求他們的支持。
19世紀末期,美利堅最大的工會是“勞工騎士團”(knights ofbor),其領導人特倫斯·鮑德利(terence v. powderly)雖然名義上代表工人利益,但在實踐中,他更傾向於通過與資本家媾和,而非真心替的工友們謀過福利。
當工人待遇出現問題時,他總是主張和資本家們協商解決問題,而協商著協商著,就變成了給自己謀福利。
待一切談妥後,便阻止工人們參加大罷工,“兄弟們,我看人老板們也不容易,咱退一步算了”。
嘴上稱兄道弟,可身上宛如維多利亞時代爵士的服飾已經告訴工友們咱是兩個世界的人了。
這種態度也逐漸失去了底層工人的信任和支持,最終導致了“勞工騎士團”的衰落。
特別是在1886年芝加哥暴動之後,騎士團徹底被工人拋棄,分崩離析。
也是在這個背景下,俄裔由泰移民山姆·岡珀斯(samuel gompers)看到了機會。
他趁機挑唆工人另立門戶,強調集體談判和實際成果,如提高工資、改善工作條件等。
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工人的支持,組建為了流傳至今的美利堅勞工聯合會,也就是afl。
曆史證明,由泰人岡珀斯更懂得如何奪權;
而他們想要的,不止是勞工組織的指揮權,而是整個美利堅的控製權。
集體談判、罷工示威、靜坐遊行……
1919年,在岡珀斯和afl的領導下,40多萬工人同時走上街頭,共同抗議美利堅資本家的剝削。
這次罷工不僅打擊了美利堅本土資本家的利益,也增強了由泰人在勞工運動中的影響力。
通過爭取更好的待遇,岡珀斯及其追隨者鞏固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既打壓了對手,又把掌握住了投票人。
與此同時,由泰女性也在組織自己的勞工力量。
1909年11月,一場被稱為“兩萬人起義”的女性罷工爆發,這是美利堅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女性罷工之一。
組織這次罷工的是23歲的由泰移民克拉拉·萊蒙斯(ra lemlich),她要求漲薪20%,每周隻工作52小時,並要求工廠主支付加班費。
這場罷工聲勢浩大,高達80%的成員來自由泰移民。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鬧劇,摩根家族的安妮·摩根也參與了。
克拉拉的倡導不僅僅局限於勞工權利,還包括女性的投票權。
1920年,美利堅憲法第十九修正案正式通過,賦予婦女無差別選舉權。
這一成就標誌著由泰女性在爭取平等權利方麵取得了重要勝利,也為由泰財閥在美利堅政壇增加了新的影響力。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泰與盎撒的權力結構開始逆轉。
如果說德裔由泰人的崛起依賴自我偽裝獲得美利堅社會的認可,那麽俄裔由泰人的崛起,就是依賴工人運動獲得龐大選票。
在激進的對抗下,由泰人工會的規模越來越大,組織能力越來越強。
尤其是在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新政時期,afl的成員人數一度超過了400萬。
到了鼎盛時期,afl及其後來與產業工會聯合會(cio)合並後的afl-cio,成員規模甚至超過了1000萬。
afl不僅成為了全美最大的勞工組織之一,還擁有了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羅斯福政府認識到勞工組織的重要性,在1936年和1940年的連任選舉中,獲得了來自勞工組織的關鍵支持,這幫助他成為美美利堅曆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
作為回報,羅斯福推動了一係列有利於工人的立法,如《國家工業複興法案》(nira)和《國家勞工關係法案》(nlra,也稱為瓦格納法案),這些法案進一步增強了工會的權利和影響力。
而在由泰立場上,羅斯福也積極伸出援手。
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將由泰人排除在外,隻能為他們提供一係列政府職位。
到了1944年,美利堅政府更是成立戰爭難民委員會,將救助德國由泰人列為阿美的頭等大事。
此外,在以澀獵建國的關鍵談判中,羅斯福政府也給予了支持。
從奧斯卡擔任勞工部長開始,越來越多的由泰人進入了政府內閣,這些無不反映了由泰人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再過十數年,到了克林頓時期,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重權職位都已被由泰人壟斷。
“影響美國經濟的隻有兩百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卻隻是六七個由泰人。”
羅斯福一邊感歎美國經濟被由泰財閥綁架,一邊又不得不和他們合作。
羅斯福家族的另一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有類似的感受。
其在由泰財閥的威脅利誘下,不得不以由泰銀行家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的設想來建立日後控製美利堅乃至全球經濟的中央銀行,也就是後來的美聯儲。
而當年籌建美聯儲的七巨頭,實際上代表了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沃伯格家族以及在背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事實上,“美聯儲”,也從來不是什麽正規的國家機構。
嚴格來說,這是一家屬於大財閥們的私營中央銀行。
美聯儲主席一職基本上都被由泰人壟斷,所有決策也是由理事會全權管理,就算是美利堅總統來了,也隻能提個名。
前番與亨利在拍賣會鬧不愉快的艾斯納家族,就屬於俄裔由泰媒體大佬。
而草根新貴的拉裏·埃利森,則十分想要朝大部隊靠攏,以獲取更多的公司訂單。
其在畫展結束不久,就公開在媒體麵前大放厥詞;
說亨利種族歧視,不尊重少數族裔,試圖挑起公眾對亨利的負麵情緒,以此來打壓亨利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聲譽。
亨利對此也發起初步反擊,命令手下律師對其發起了強力訴訟。
隻是因為當時忙於處理與洛克菲勒的紛爭,所以還未來得及進行後續動作。
“恩,你心裏有底就好。
不過,作為你的叔叔,我還是希望你不要樹敵過多。
由泰佬可是出了名的難纏。
隨著由泰移民數量的增長,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隨之增強。
然而,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族裔群體,單純依賴人口增長來擴大影響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俄裔由泰人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了工會。
工會不僅僅是勞工爭取權益的組織,它更是一個能夠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力量。
在關鍵時刻,工會成員的選票可以決定誰將成為下一任美利堅總統。
因此,掌控工會意味著掌握了重要的政治籌碼。
這解釋了為什麽每年選舉期間,總統候選人都會拜訪工會領導人,尋求他們的支持。
19世紀末期,美利堅最大的工會是“勞工騎士團”(knights ofbor),其領導人特倫斯·鮑德利(terence v. powderly)雖然名義上代表工人利益,但在實踐中,他更傾向於通過與資本家媾和,而非真心替的工友們謀過福利。
當工人待遇出現問題時,他總是主張和資本家們協商解決問題,而協商著協商著,就變成了給自己謀福利。
待一切談妥後,便阻止工人們參加大罷工,“兄弟們,我看人老板們也不容易,咱退一步算了”。
嘴上稱兄道弟,可身上宛如維多利亞時代爵士的服飾已經告訴工友們咱是兩個世界的人了。
這種態度也逐漸失去了底層工人的信任和支持,最終導致了“勞工騎士團”的衰落。
特別是在1886年芝加哥暴動之後,騎士團徹底被工人拋棄,分崩離析。
也是在這個背景下,俄裔由泰移民山姆·岡珀斯(samuel gompers)看到了機會。
他趁機挑唆工人另立門戶,強調集體談判和實際成果,如提高工資、改善工作條件等。
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工人的支持,組建為了流傳至今的美利堅勞工聯合會,也就是afl。
曆史證明,由泰人岡珀斯更懂得如何奪權;
而他們想要的,不止是勞工組織的指揮權,而是整個美利堅的控製權。
集體談判、罷工示威、靜坐遊行……
1919年,在岡珀斯和afl的領導下,40多萬工人同時走上街頭,共同抗議美利堅資本家的剝削。
這次罷工不僅打擊了美利堅本土資本家的利益,也增強了由泰人在勞工運動中的影響力。
通過爭取更好的待遇,岡珀斯及其追隨者鞏固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既打壓了對手,又把掌握住了投票人。
與此同時,由泰女性也在組織自己的勞工力量。
1909年11月,一場被稱為“兩萬人起義”的女性罷工爆發,這是美利堅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女性罷工之一。
組織這次罷工的是23歲的由泰移民克拉拉·萊蒙斯(ra lemlich),她要求漲薪20%,每周隻工作52小時,並要求工廠主支付加班費。
這場罷工聲勢浩大,高達80%的成員來自由泰移民。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鬧劇,摩根家族的安妮·摩根也參與了。
克拉拉的倡導不僅僅局限於勞工權利,還包括女性的投票權。
1920年,美利堅憲法第十九修正案正式通過,賦予婦女無差別選舉權。
這一成就標誌著由泰女性在爭取平等權利方麵取得了重要勝利,也為由泰財閥在美利堅政壇增加了新的影響力。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泰與盎撒的權力結構開始逆轉。
如果說德裔由泰人的崛起依賴自我偽裝獲得美利堅社會的認可,那麽俄裔由泰人的崛起,就是依賴工人運動獲得龐大選票。
在激進的對抗下,由泰人工會的規模越來越大,組織能力越來越強。
尤其是在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新政時期,afl的成員人數一度超過了400萬。
到了鼎盛時期,afl及其後來與產業工會聯合會(cio)合並後的afl-cio,成員規模甚至超過了1000萬。
afl不僅成為了全美最大的勞工組織之一,還擁有了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羅斯福政府認識到勞工組織的重要性,在1936年和1940年的連任選舉中,獲得了來自勞工組織的關鍵支持,這幫助他成為美美利堅曆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
作為回報,羅斯福推動了一係列有利於工人的立法,如《國家工業複興法案》(nira)和《國家勞工關係法案》(nlra,也稱為瓦格納法案),這些法案進一步增強了工會的權利和影響力。
而在由泰立場上,羅斯福也積極伸出援手。
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將由泰人排除在外,隻能為他們提供一係列政府職位。
到了1944年,美利堅政府更是成立戰爭難民委員會,將救助德國由泰人列為阿美的頭等大事。
此外,在以澀獵建國的關鍵談判中,羅斯福政府也給予了支持。
從奧斯卡擔任勞工部長開始,越來越多的由泰人進入了政府內閣,這些無不反映了由泰人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再過十數年,到了克林頓時期,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重權職位都已被由泰人壟斷。
“影響美國經濟的隻有兩百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卻隻是六七個由泰人。”
羅斯福一邊感歎美國經濟被由泰財閥綁架,一邊又不得不和他們合作。
羅斯福家族的另一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有類似的感受。
其在由泰財閥的威脅利誘下,不得不以由泰銀行家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的設想來建立日後控製美利堅乃至全球經濟的中央銀行,也就是後來的美聯儲。
而當年籌建美聯儲的七巨頭,實際上代表了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沃伯格家族以及在背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事實上,“美聯儲”,也從來不是什麽正規的國家機構。
嚴格來說,這是一家屬於大財閥們的私營中央銀行。
美聯儲主席一職基本上都被由泰人壟斷,所有決策也是由理事會全權管理,就算是美利堅總統來了,也隻能提個名。
前番與亨利在拍賣會鬧不愉快的艾斯納家族,就屬於俄裔由泰媒體大佬。
而草根新貴的拉裏·埃利森,則十分想要朝大部隊靠攏,以獲取更多的公司訂單。
其在畫展結束不久,就公開在媒體麵前大放厥詞;
說亨利種族歧視,不尊重少數族裔,試圖挑起公眾對亨利的負麵情緒,以此來打壓亨利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聲譽。
亨利對此也發起初步反擊,命令手下律師對其發起了強力訴訟。
隻是因為當時忙於處理與洛克菲勒的紛爭,所以還未來得及進行後續動作。
“恩,你心裏有底就好。
不過,作為你的叔叔,我還是希望你不要樹敵過多。
由泰佬可是出了名的難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