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尼克緊提名的四位大法官中有三位投票支持交出錄音帶,一人因利益衝突回避,沒有一人偏袒尼克緊。


    在憲法規定的三權分立體係中,國會作為首要權力機構的地位不容侵犯。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在7月27日至30日期間通過了三項彈劾條款:妨礙司法公正、濫用權力以及蔑視國會。


    到了8月5日,當白宮交出的錄音帶顯示出在1972年6月23日,即火門事件發生後的第五天,尼克緊與其幕僚討論如何指令聯邦調查局(fbi)阻止對火門事件的調查時,證據確鑿地表明尼克緊從一開始就在策劃掩蓋真相,妨礙司法公正。


    證據證明,1972年6月17日那次被警方當場抓獲的非法入侵行動,是尼克緊團隊第三次試圖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設備,前兩次的嚐試由於技術問題未能成功。


    最終到了1974年8月7日,麵對日益嚴峻的局麵,三位共和黨的重量級人物——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巴裏·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參議院少數黨領袖休·斯科特(hugh scott)以及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約翰·羅茲(john rhodes)共同前往白宮,向尼克緊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他已經失去了國會共和黨議員的支持。


    當時,眾議院由242名民主黨議員、192名共和黨議員和1名其他黨派成員組成;


    參議院則是56名民主黨議員、42名共和黨議員和2名其他黨派成員。


    三位共和黨領袖透露,至少有117名共和黨眾議員支持對尼克緊進行彈劾,而在參議院中,至少有27名共和黨參議員準備支持對其定罪。


    意識到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尼克緊在8月8日宣布辭職,並於次日中午登上直升機,告別白宮,結束了他在總統職位上的任期。


    前世的亨利對火門事件的看法,與外界報道大致相同。


    他也認為尼克緊的下台,是因利益熏心所導致的。


    但是,隨著亨利的重生愈久,也逐漸接觸到了更多的內部信息!


    原來,這場震驚全球的事件,實際上隻是東部財團不願被壓製,趁機發起的一場反擊戰而已。


    自二戰期開始,聯邦政府就開始向西部注入巨額資金,總計金額高達700億美元左右。


    並將,其中400多億美元用於建設工廠、軍事基地及城市改造。


    加州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國防工業促進了這裏的經濟增長,加速了工業化的步伐。


    諸如西雅圖的波音工廠,以及南加州的道格拉斯、洛克希德等公司,就在航空工業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自1945年後就快速激增,到1960年人口就由3200萬增至4500萬。


    加利福尼亞州因此後來居上,順利超越了紐約成為全美人口最多的州。


    這一變化也重塑了美利堅的經濟版圖,導致傳統的東北部和中西部老工業州開始相對衰落。


    而加州所代表的南部與德州的西部新興財團則迅速崛起,與東部傳統財團形成製衡之勢。


    曾經顯赫一時的庫恩-洛布財團(現代十大財團之前美利堅八大財團的一員)更是式微成了地方性財團。


    阿油也寄生國民城市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轉型為獨立的第一花旗財團。


    至此,戰前主宰經濟命脈的八大財團,曆經變遷,演化為十大財團。


    1968年,這十大財團所擁有的總資產就占據了美利堅gdp的六成以上;


    至1974年,這一比例更攀升至八成之巨。


    (盡管以華爾街為中心的東部財團相對實力有所下降,但它們的絕對影響力依然穩固。


    摩根財團與洛克菲勒財團的資產規模甚至超過了其他八個財團的總和,華爾街依舊在美利堅的經濟乃至政治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種壟斷財團實力的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華盛頓政府的構成。


    從戰後初期直至1950年代初,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的影響力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哈裏·s·杜魯窗的當選,便是摩根財團政治勢力的體現。


    隨後的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則被視為摩根與洛克菲勒之間妥協的結果。


    到了約翰·f·肯尼迪時代,盡管他自己隸屬於波士頓財團,但他的當選同樣也反映了洛克菲勒財團力量的增長。


    然而,自林登·b·約翰遜總統執政以來,南部和西部等地新興財團的影響開始愈發顯著。


    從1964年起,曆任總統如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鬆、吉米·卡特,大多數出生於西部或南部,或者是宣稱自己是西部或南部的居民。


    唯一的例外是傑拉爾德·福特,他也出身於中西部財團,並且是在火門事件後作為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的,不屬於當選總統。


    進入197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率的下降,消費市場需求增長放緩,資本主義的盈利空間受到了極大的壓縮,資本集團間的內部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在這種背景下,各大財團不僅要麵對國內外市場的挑戰,還要處理內部利益分配的問題,這些變化進一步推動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形態的演變。


    西部財團、南部財團聯合中西部財團對抗東部財團的現象開始顯現。


    例如,理查德·尼克鬆(出身於加利福尼亞財團),在其任內的華盛頓政府人事安排和政策製定上,越來越多地考慮到西部財團以及中西部、南部財團的利益。


    1972年,美利堅國防部的軍事訂單顯示,加利福尼亞州獲得的訂單額居第一位,占全國總額的18.7%,而西部和南部四個主要州(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佛羅裏達、華盛頓)合計獲得了33%的訂單,相比之下,東部六個州(紐約、馬薩諸塞、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僅占29%。


    加利福尼亞財團旗下的洛克希德公司在尼克鬆總統任期內順利成為了美利堅國防部最大的軍火供應商。


    麵對這種局麵,東部財團自然不會甘心被壓製。


    美利堅政壇因此出現了嚴重的權力鬥爭。


    \"火門事件\"就是東部財團製造、引導的反擊關鍵點。


    其依仗深厚底蘊,再度奪回了美利堅的主導權。


    洛克菲勒財團的領袖納爾遜·洛克菲勒被提名擔任副總統,同時,洛克菲勒的謀士亨利·基辛格再次連任了國務卿一職。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美利堅:開局化身加州坐地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暗夜孤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暗夜孤燈並收藏重生美利堅:開局化身加州坐地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