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很快就把禮物送完了。
“張公子,繼續,接著打擊清朝。”朱媺娖沒忘記正事。
“好吧,,,,反正有很多方麵可以盤點。”
【同為末代皇帝,為什麽明朝崇禎皇帝的名聲遠比清朝宣統皇帝好。】
乾隆皇帝絕望的看向天幕:“你沒完了是吧?”
【首先說崇禎皇帝,作為給予大明最後體麵的末代皇帝,你可以說他愚蠢,也可以說他好麵子,同樣可以說他優柔寡斷,甚至你可以把一切貶義詞安在他的頭上。】
【但你永遠不能說他沒有骨氣。】
洪武時空,朱元璋嗬嗬一笑:“優點是有骨氣,缺點是隻有骨氣。”
【而且明朝的滅亡準確來說不能都推給崇禎皇帝,明朝名亡崇禎,實亡萬曆。】
(說嘉靖就不準確了,嘉靖皇帝雖然也不靠譜,但是依舊沒萬曆抽象,嘉靖皇帝也可以說是大明小玄宗。)
永樂時空,朱棣眉頭一皺:“萬曆?”
此時,萬曆時空的人懵了,大明實際上是在他們這一朝亡的?
【回過頭再看清朝宣統皇帝。】
【按照常理來說,清朝的滅亡和宣統皇帝沒有任何關係,宣統皇帝退位時僅僅六歲。】
【如果宣統皇帝本本分分過日子,民國依舊會以外國君主的待遇看待宣統皇帝。】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止是華夏皇帝,還是蒙古的大汗,西藏的活佛。】
【如果處決清帝,華夏將隻會剩下漢地,草原和西藏將會用這個借口獨立。】
【為了保留那些地方,所以用優待條約換取清帝的聖旨,讓清帝下旨,蒙古和西藏和中原為一體,共同走向共和。】
曆代皇帝能明白這裏麵的彎彎繞。
“在不同地區用不同的身份嗎?”劉徹在思索這個方法的可行性:“朕其實也可以當單於的。”
【但五年後,清帝公然複辟,這引起了華夏百姓的不滿,最終這場複辟僅僅持續了十二天。】
【如果僅僅是如此,宣統皇帝的名聲還不至於那麽差,畢竟站在清朝的角度,複辟是正義的。】
【真正讓宣統皇帝名聲變臭的原因是清朝滅亡二十年後,宣統皇帝公開前往東北,當倭寇的傀儡,建立偽滿洲國。】
這無疑是觸動了十朝的神經。
“好啊,竟然這麽不要臉,當倭奴的傀儡,朕不把你們清朝趕盡殺絕,朕誓不為人。”
李世民也沒想到,區區倭奴,敢讓華夏皇帝當傀儡。
雖然李世民看不上清朝,但清朝畢竟也是後世認可的正統王朝。
倭寇這一手,無疑是對著華夏曆代皇帝貼臉開大。
朱棣愣了一下:“去,通知鄭和,朕說的活物,包括一草一木。”
鹹亨時空,李治揉了揉額頭:“真丟人。”
論打倭寇,華夏除了大明,大唐也是專業的。
【後世很多人罵宣統皇帝是漢奸,這個說法並不對,因為宣統皇帝不是漢人,就算如此,宣統皇帝背叛華夏是不爭的事實。】
【前有崇禎皇帝珠玉在前,宣統皇帝的名聲自然不會好。】
。。。。。朱元璋,朱棣,乃至朱見深已經不能正視珠玉了。
“張公子,你手下留情,誇人的詞不多了。”朱見深皺了皺眉頭,你說朱由檢有骨氣可以,但是你不能說他是珠玉吧。
【實際上,宣統皇帝有超越崇禎皇帝的機會。】
【宣統皇帝曾經前往倭寇國,麵見倭寇天皇,當時的宣統皇帝是攜帶佩刀的。】
【如果當時宣統皇帝拔刀砍向倭寇天皇,無論成功或者失敗,甚至砍不到倭寇天皇也一樣。】
【隻需要拔刀,說一句清可亡,華夏不可亡。】
【這樣的話,宣統皇帝,乃至整個清朝都會被高看一眼。】
【清烈帝的諡號跑不掉,宣統皇帝的一切過錯都會隨著拔刀的那一刻煙消雲散。】
【正如四川王劉湘,統治四川時,窮兵黷武,魚肉百姓,甚至收稅都收到了幾十年之後,整個四川的百姓就沒有不希望他死的。】
【但抗倭戰爭爆發後,他力排眾議,出川抗敵,之後在前線病逝,遺體回川,百姓迎接,而至今,他的陵墓依舊在武侯祠旁受百姓香火供奉,與諸葛丞相相伴。】
【倘若宣統皇帝真的拔刀,那宣統皇帝便是末代君主中最為出色的存在,清廷的滅亡和他沒關係,清廷複辟時,宣統皇帝也僅僅十二歲。】
【但這一切在宣統皇帝的懦弱中煙消雲散,他自己,包括清末的恥辱會一直記錄在曆史之中。】
隋末時空,楊廣對著天空大笑:“天幕仙人,你給了朕靈感。”
此時的楊廣身穿甲胄,看向城門的方向:“好侄兒,讓朕親自來會會你。”
天幕空間中,李麗質眉頭一皺:“張彥,楊廣要當殉國之君,怎麽辦?”
“不怎麽辦,他想殉國就讓他殉國唄,不就是為了一個身後名嘛,改變不了什麽,這是大勢所趨。”
“可是。。。。”李麗質不放心:“我阿耶他?”
朱媺娖一臉探究:“哎呀,現在想起孝順了,放心吧麗質,你當千古一帝的盤點是假的嗎?”
“楊廣殉不殉國對你大唐的建立沒有影響,隻不過是讓隋朝亡的更轟轟烈烈而已。”
“真的嗎?”李麗質不放心,看向張彥。
張彥點頭:“沒錯,改變不了什麽,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你皇帝殉不殉國影響不大,能過好日子就行。”
“那為什麽後世對殉國的評價那麽高?”李麗質不理解了。
“激發民族的血性,也可以說是政治的需要,同時也是激勵後世。”
張彥主打一個有耐心:“總之原因很多,但有一說一,殉國這個死法,確實是最高榮譽的死法。”
李麗質似懂非懂的點頭:“行吧,對大唐沒有影響就行。”
“好了,別想那麽多,想想吃什麽吧。”張彥有些餓了。
“吃火鍋。”李麗質對火鍋情有獨鍾,很喜歡那個味道和氛圍。
“行,我這就去準備。”
“張公子,繼續,接著打擊清朝。”朱媺娖沒忘記正事。
“好吧,,,,反正有很多方麵可以盤點。”
【同為末代皇帝,為什麽明朝崇禎皇帝的名聲遠比清朝宣統皇帝好。】
乾隆皇帝絕望的看向天幕:“你沒完了是吧?”
【首先說崇禎皇帝,作為給予大明最後體麵的末代皇帝,你可以說他愚蠢,也可以說他好麵子,同樣可以說他優柔寡斷,甚至你可以把一切貶義詞安在他的頭上。】
【但你永遠不能說他沒有骨氣。】
洪武時空,朱元璋嗬嗬一笑:“優點是有骨氣,缺點是隻有骨氣。”
【而且明朝的滅亡準確來說不能都推給崇禎皇帝,明朝名亡崇禎,實亡萬曆。】
(說嘉靖就不準確了,嘉靖皇帝雖然也不靠譜,但是依舊沒萬曆抽象,嘉靖皇帝也可以說是大明小玄宗。)
永樂時空,朱棣眉頭一皺:“萬曆?”
此時,萬曆時空的人懵了,大明實際上是在他們這一朝亡的?
【回過頭再看清朝宣統皇帝。】
【按照常理來說,清朝的滅亡和宣統皇帝沒有任何關係,宣統皇帝退位時僅僅六歲。】
【如果宣統皇帝本本分分過日子,民國依舊會以外國君主的待遇看待宣統皇帝。】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止是華夏皇帝,還是蒙古的大汗,西藏的活佛。】
【如果處決清帝,華夏將隻會剩下漢地,草原和西藏將會用這個借口獨立。】
【為了保留那些地方,所以用優待條約換取清帝的聖旨,讓清帝下旨,蒙古和西藏和中原為一體,共同走向共和。】
曆代皇帝能明白這裏麵的彎彎繞。
“在不同地區用不同的身份嗎?”劉徹在思索這個方法的可行性:“朕其實也可以當單於的。”
【但五年後,清帝公然複辟,這引起了華夏百姓的不滿,最終這場複辟僅僅持續了十二天。】
【如果僅僅是如此,宣統皇帝的名聲還不至於那麽差,畢竟站在清朝的角度,複辟是正義的。】
【真正讓宣統皇帝名聲變臭的原因是清朝滅亡二十年後,宣統皇帝公開前往東北,當倭寇的傀儡,建立偽滿洲國。】
這無疑是觸動了十朝的神經。
“好啊,竟然這麽不要臉,當倭奴的傀儡,朕不把你們清朝趕盡殺絕,朕誓不為人。”
李世民也沒想到,區區倭奴,敢讓華夏皇帝當傀儡。
雖然李世民看不上清朝,但清朝畢竟也是後世認可的正統王朝。
倭寇這一手,無疑是對著華夏曆代皇帝貼臉開大。
朱棣愣了一下:“去,通知鄭和,朕說的活物,包括一草一木。”
鹹亨時空,李治揉了揉額頭:“真丟人。”
論打倭寇,華夏除了大明,大唐也是專業的。
【後世很多人罵宣統皇帝是漢奸,這個說法並不對,因為宣統皇帝不是漢人,就算如此,宣統皇帝背叛華夏是不爭的事實。】
【前有崇禎皇帝珠玉在前,宣統皇帝的名聲自然不會好。】
。。。。。朱元璋,朱棣,乃至朱見深已經不能正視珠玉了。
“張公子,你手下留情,誇人的詞不多了。”朱見深皺了皺眉頭,你說朱由檢有骨氣可以,但是你不能說他是珠玉吧。
【實際上,宣統皇帝有超越崇禎皇帝的機會。】
【宣統皇帝曾經前往倭寇國,麵見倭寇天皇,當時的宣統皇帝是攜帶佩刀的。】
【如果當時宣統皇帝拔刀砍向倭寇天皇,無論成功或者失敗,甚至砍不到倭寇天皇也一樣。】
【隻需要拔刀,說一句清可亡,華夏不可亡。】
【這樣的話,宣統皇帝,乃至整個清朝都會被高看一眼。】
【清烈帝的諡號跑不掉,宣統皇帝的一切過錯都會隨著拔刀的那一刻煙消雲散。】
【正如四川王劉湘,統治四川時,窮兵黷武,魚肉百姓,甚至收稅都收到了幾十年之後,整個四川的百姓就沒有不希望他死的。】
【但抗倭戰爭爆發後,他力排眾議,出川抗敵,之後在前線病逝,遺體回川,百姓迎接,而至今,他的陵墓依舊在武侯祠旁受百姓香火供奉,與諸葛丞相相伴。】
【倘若宣統皇帝真的拔刀,那宣統皇帝便是末代君主中最為出色的存在,清廷的滅亡和他沒關係,清廷複辟時,宣統皇帝也僅僅十二歲。】
【但這一切在宣統皇帝的懦弱中煙消雲散,他自己,包括清末的恥辱會一直記錄在曆史之中。】
隋末時空,楊廣對著天空大笑:“天幕仙人,你給了朕靈感。”
此時的楊廣身穿甲胄,看向城門的方向:“好侄兒,讓朕親自來會會你。”
天幕空間中,李麗質眉頭一皺:“張彥,楊廣要當殉國之君,怎麽辦?”
“不怎麽辦,他想殉國就讓他殉國唄,不就是為了一個身後名嘛,改變不了什麽,這是大勢所趨。”
“可是。。。。”李麗質不放心:“我阿耶他?”
朱媺娖一臉探究:“哎呀,現在想起孝順了,放心吧麗質,你當千古一帝的盤點是假的嗎?”
“楊廣殉不殉國對你大唐的建立沒有影響,隻不過是讓隋朝亡的更轟轟烈烈而已。”
“真的嗎?”李麗質不放心,看向張彥。
張彥點頭:“沒錯,改變不了什麽,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你皇帝殉不殉國影響不大,能過好日子就行。”
“那為什麽後世對殉國的評價那麽高?”李麗質不理解了。
“激發民族的血性,也可以說是政治的需要,同時也是激勵後世。”
張彥主打一個有耐心:“總之原因很多,但有一說一,殉國這個死法,確實是最高榮譽的死法。”
李麗質似懂非懂的點頭:“行吧,對大唐沒有影響就行。”
“好了,別想那麽多,想想吃什麽吧。”張彥有些餓了。
“吃火鍋。”李麗質對火鍋情有獨鍾,很喜歡那個味道和氛圍。
“行,我這就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