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彥的勸說下,朱元璋才沒搶這個時空朱棣的地圖。
朱棣鬆了一口氣,隻要他的寶貝還在就行。
回到天幕空間後,李麗質用小天幕觀察洪武時空的事,沒別的意思,就是想看朱棣挨揍。
張彥則是繼續編輯視頻。
洪武時空,朱棣讓人帶著永樂大典來了,好給朱元璋一個參考。
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看著朱棣:“老四啊,你這是幹嘛呀。”
“爹,兒子知錯了,兒子隻是想讓人把地圖臨摹下來,所以才給爹送了一份假的,現在兒子抄完了,特來奉上真品。”
當看到地圖後,朱元璋的火氣噌噌的往上冒:“咱剛從建文時空回來。”
這可把朱棣驚呆了,隨後什麽也不管了:“爺爺!奶奶!娘!救命啊!”
朱棣拔腿就跑,根本不帶猶豫的。
天幕空間中,張彥搖了搖頭:“何必呢。”
隨後張彥把編輯好的視頻發了出去。
【朱棣和朱允炆誰更適合當皇帝。】
“當然是朕!朕是千古一帝!”正在逃跑的朱棣還不忘對天吼一嗓子,絲毫沒有注意到朱元璋已經不追了。
對於朱元璋來說,什麽時候揍朱棣都可以,但是天幕視頻不能錯過。
【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後世的論壇上,一定會被人罵沒腦子,並且為朱棣鳴不平。人家朱棣僅僅隻是起兵造了個反而已,還不至於淪落到要和朱允炆對比的程度。】
原建文時空,朱棣黑著一張臉:“張公子,朕是順位繼承!你親眼所見的!”
徐皇後趕緊安撫朱棣:“這是原本的曆史,你看看就好。”
在野外逃亡的朱允炆癱坐在原地:“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朕廣施仁政,朕沒錯!朕沒錯!”
【首先,朱允炆如果執掌大明,下西洋這件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朱允炆的改革是對內的,從登基廢藩王就可以看出,他相信隻有內部穩定,大明才能千秋萬代。】
“難道不是這樣嗎?天幕仙人!你說啊!難道不對嗎?”朱允炆宛若癲狂。
【所以下西洋這種耗費人力物力的事絕對不會發生,但是他卻看不到遠洋帶來的財富,目光短淺。】
【縱觀建文帝治國,就依靠那幾個大聰明,什麽方孝孺,齊泰,黃子澄。】
此時的方孝孺和在詔獄中的齊泰,黃子澄一頭問號,大聰明?
【就這幾個貨色,在處理國家事件中特別缺乏靈活性和實用性。】
。。。。建文三傻就算再傻也知道,這是罵他們呢。
【建文三傻特別強調以德治為本。】
這下曆代百姓都不理解了,這有什麽錯?
【他們的目標是把朱允炆培養成漢文帝那樣的仁君典範,但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漢文帝是仁君不假,但漢文帝絕對不是那種單純的仁君,在大是大非麵前,漢文帝有自己狠辣的一麵,單純的仁君對國家的危害甚至比昏君暴君還大。】
曆代百姓震驚了,怎麽這麽矛盾呢?
【而且不止如此,如果按照朱允炆的政策,大明甚至會成為宋朝那種與士大夫共治的局麵。】
“什麽!這個蠢貨!”宋朝那種模式,朱元璋絕對無法接受。
宋朝士大夫破防了:“這有什麽不對的!”
【因為朱允炆的改革除了廢藩以外,就隻剩下文官製度的改革和修改《大明律》了。】
朱元璋感覺一陣頭暈目眩,作為製度的製定者,他自然知道製定這套製度的原因:“咱真是瞎了眼了!”
正在景泰時空監國的朱標臉色一黑:“看來打的還不夠。”
(別說朱標仁慈,因為有朱元璋在,才顯得朱標仁慈。朱標就是有文化的朱元璋。)
【這裏麵對大明影響最大的就是文官製度。】
【在明初,武將的地位一直比文官高,文官不能封公侯,這是寫在《大明律》中的,除了李善長以外,文官沒有一個封公爵和侯爵的。】
【大明初年的六公二十八侯基本都是武將。】
【不止是爵位,就連官職上,武將都比文官高。】
【當時文官最高品階是正二品,而管理軍事的五軍都督府是正一品。】
【但是朱允炆繼位後,文官最高品階成了正一品,除此之外,大明的地方文官和翰林院權力也得到了提升。】
【說白了大明整個朝堂都向著文治一路狂奔。】
【其中,方孝孺是個迂腐的複古狂,試圖把大明的製度改造成周朝那樣的。】
嬴政感覺眼前一黑:“這樣的人隻適合教書。”
【如果真按照朱允炆的路線走下去,大明將會變成第二個大宋,重文輕武。】
此時的孔子也感覺到了不對:“明太祖是驅除韃虜建立大明的,那些蠻夷一定不甘心,如果按照朱允炆的設想,會出大事的。”
【但是朱允炆搞的這些甚至還不如宋朝搞的好。】
【宋朝地方分權牽製做的非常好,宋朝重文輕武,但是宋朝不會無腦信任文官。朱允炆則不同。】
朱元璋又感覺頭疼了,再次感歎自己眼瞎。
【如果朱允炆繼續執政,大明的行政架構會變的更加精細嚴謹,但是這種變化會讓大明的防禦體係變的脆弱不堪。】
【而且朱允炆不是朱棣,朱允炆絕對不會把國都遷到邊境,所以大明的防禦體係會進一步削弱。】
【與士大夫共治加上防禦體係的脆弱,北方的遊牧民族會更容易南下。】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會幹什麽,所有人心知肚明。】
原建文時空的百姓大驚失色,這才反應過來,原來那所謂的改製竟然會引發這麽嚴重的後果。
【最重要的一點,朱允炆和他的幾個大聰明是屬於理想主義者。】
“又一個新稱呼?”李世民不解:“什麽是理想主義者?”
貞觀群臣集體搖頭,表示不理解。
【朱允炆如果繼續在位,會繼續實施仁政,會修改律法中苛刻的刑罰。】
????曆代百姓又是一頭問號,這應該也沒錯吧。
【但那些苛刻的律法恰恰是官員頭上的刀,時刻警告官員要遵紀守法,不要搜刮民脂民膏。】
底層百姓恍然大悟,也對,就憑他們的身份,一些大罪他們都沒機會觸犯。
【而且朱允炆也會繼續減少賦稅,重農興學,裁減官吏數量。】
“朕減少賦稅有什麽錯!”朱允炆崩潰了,到現在為止,天幕好像就沒誇他的好,一次次推翻他的政策。
百姓也不明白,減少賦稅有什麽錯?
【這種政策有一些確實利國利民,但是這其中卻有很大的隱患。】
【首先是官吏數量,各地的官吏數量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數量是差不多正好的。如果官吏不足,隻能依靠地方士紳管理。】
【士紳管理如果持續下去的話,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情況會重現。】
楊堅,李淵和李世民臉一黑,世家門閥絕對是他們的心中刺。
原建文時空的百姓渾身冰涼,東晉十六國可是吃人的,而且東晉十六國可是仙人點名要終結的時代。
而且現在也是這麽幹的。
十朝的百姓感觸最深,反應也最大,因為他們聽傷兵和從東晉十六國來的人說了,那個時空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人命如草芥展現的淋漓盡致,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希望。
【還有就是不斷減輕賦稅,減少賦稅是對的,但是要把持一個度,賦稅的減少會讓朝廷收入減少。】
【收入減少會直接影響日常的賑災和軍餉。】
【如果大明遭遇大規模的外部入侵,如果出現缺糧缺餉,軍隊會一觸即潰,軍隊潰敗後,大明百姓會經曆什麽?】
【因為賦稅減少而省下的財富會被外部敵人劫掠一空,甚至會丟掉性命。】
處在邊疆的百姓感觸最深,因為他們都經曆過。
【而在後世,因為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賦稅的大頭不再是農稅,所以才可以肆無忌憚的免除農稅,甚至還可以反哺農業。】
天下的商人淚流滿麵,他們以前太苦了,現在好了,天幕給他們正名了。
就是不理解工業是什麽,工匠嗎?
【總而言之,朱允炆的理想主義會動搖大明國本。】
【理想主義對於大明,曆朝曆代乃至後世來說都有極大的危害。】
【朱棣這種現實主義者才是最合適的。】
李世民寫下了‘理想主義者’五個大字,他不懂這是什麽意思,但是他可以問啊。
其他時空的皇帝也一樣,這所謂理想主義的危害連強悍的後世都承受不住,必須警惕。
【帝王評價榜。】
曆朝曆代的人來了精神,又來了一個新榜。
朱允炆同樣抬頭,他的心態已經崩了,但是他還想看看他在天幕仙人眼中是什麽存在。
【建文帝朱允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明君,也不算嚴格的昏君,同樣不算是暴君。】
【綜合評價,一個讀書讀傻了的蠢孩子。】
朱允炆的道心破碎了,直接被氣暈了。
“陛下!陛下!”朱允炆的侍衛還是挺忠心的,奮力搶救朱允炆。
“沒錯,就是一個蠢孩子!”原建文時空的朱棣對這個評價很認同。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隨後繼續追朱棣。
朱棣鬆了一口氣,隻要他的寶貝還在就行。
回到天幕空間後,李麗質用小天幕觀察洪武時空的事,沒別的意思,就是想看朱棣挨揍。
張彥則是繼續編輯視頻。
洪武時空,朱棣讓人帶著永樂大典來了,好給朱元璋一個參考。
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看著朱棣:“老四啊,你這是幹嘛呀。”
“爹,兒子知錯了,兒子隻是想讓人把地圖臨摹下來,所以才給爹送了一份假的,現在兒子抄完了,特來奉上真品。”
當看到地圖後,朱元璋的火氣噌噌的往上冒:“咱剛從建文時空回來。”
這可把朱棣驚呆了,隨後什麽也不管了:“爺爺!奶奶!娘!救命啊!”
朱棣拔腿就跑,根本不帶猶豫的。
天幕空間中,張彥搖了搖頭:“何必呢。”
隨後張彥把編輯好的視頻發了出去。
【朱棣和朱允炆誰更適合當皇帝。】
“當然是朕!朕是千古一帝!”正在逃跑的朱棣還不忘對天吼一嗓子,絲毫沒有注意到朱元璋已經不追了。
對於朱元璋來說,什麽時候揍朱棣都可以,但是天幕視頻不能錯過。
【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後世的論壇上,一定會被人罵沒腦子,並且為朱棣鳴不平。人家朱棣僅僅隻是起兵造了個反而已,還不至於淪落到要和朱允炆對比的程度。】
原建文時空,朱棣黑著一張臉:“張公子,朕是順位繼承!你親眼所見的!”
徐皇後趕緊安撫朱棣:“這是原本的曆史,你看看就好。”
在野外逃亡的朱允炆癱坐在原地:“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朕廣施仁政,朕沒錯!朕沒錯!”
【首先,朱允炆如果執掌大明,下西洋這件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朱允炆的改革是對內的,從登基廢藩王就可以看出,他相信隻有內部穩定,大明才能千秋萬代。】
“難道不是這樣嗎?天幕仙人!你說啊!難道不對嗎?”朱允炆宛若癲狂。
【所以下西洋這種耗費人力物力的事絕對不會發生,但是他卻看不到遠洋帶來的財富,目光短淺。】
【縱觀建文帝治國,就依靠那幾個大聰明,什麽方孝孺,齊泰,黃子澄。】
此時的方孝孺和在詔獄中的齊泰,黃子澄一頭問號,大聰明?
【就這幾個貨色,在處理國家事件中特別缺乏靈活性和實用性。】
。。。。建文三傻就算再傻也知道,這是罵他們呢。
【建文三傻特別強調以德治為本。】
這下曆代百姓都不理解了,這有什麽錯?
【他們的目標是把朱允炆培養成漢文帝那樣的仁君典範,但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漢文帝是仁君不假,但漢文帝絕對不是那種單純的仁君,在大是大非麵前,漢文帝有自己狠辣的一麵,單純的仁君對國家的危害甚至比昏君暴君還大。】
曆代百姓震驚了,怎麽這麽矛盾呢?
【而且不止如此,如果按照朱允炆的政策,大明甚至會成為宋朝那種與士大夫共治的局麵。】
“什麽!這個蠢貨!”宋朝那種模式,朱元璋絕對無法接受。
宋朝士大夫破防了:“這有什麽不對的!”
【因為朱允炆的改革除了廢藩以外,就隻剩下文官製度的改革和修改《大明律》了。】
朱元璋感覺一陣頭暈目眩,作為製度的製定者,他自然知道製定這套製度的原因:“咱真是瞎了眼了!”
正在景泰時空監國的朱標臉色一黑:“看來打的還不夠。”
(別說朱標仁慈,因為有朱元璋在,才顯得朱標仁慈。朱標就是有文化的朱元璋。)
【這裏麵對大明影響最大的就是文官製度。】
【在明初,武將的地位一直比文官高,文官不能封公侯,這是寫在《大明律》中的,除了李善長以外,文官沒有一個封公爵和侯爵的。】
【大明初年的六公二十八侯基本都是武將。】
【不止是爵位,就連官職上,武將都比文官高。】
【當時文官最高品階是正二品,而管理軍事的五軍都督府是正一品。】
【但是朱允炆繼位後,文官最高品階成了正一品,除此之外,大明的地方文官和翰林院權力也得到了提升。】
【說白了大明整個朝堂都向著文治一路狂奔。】
【其中,方孝孺是個迂腐的複古狂,試圖把大明的製度改造成周朝那樣的。】
嬴政感覺眼前一黑:“這樣的人隻適合教書。”
【如果真按照朱允炆的路線走下去,大明將會變成第二個大宋,重文輕武。】
此時的孔子也感覺到了不對:“明太祖是驅除韃虜建立大明的,那些蠻夷一定不甘心,如果按照朱允炆的設想,會出大事的。”
【但是朱允炆搞的這些甚至還不如宋朝搞的好。】
【宋朝地方分權牽製做的非常好,宋朝重文輕武,但是宋朝不會無腦信任文官。朱允炆則不同。】
朱元璋又感覺頭疼了,再次感歎自己眼瞎。
【如果朱允炆繼續執政,大明的行政架構會變的更加精細嚴謹,但是這種變化會讓大明的防禦體係變的脆弱不堪。】
【而且朱允炆不是朱棣,朱允炆絕對不會把國都遷到邊境,所以大明的防禦體係會進一步削弱。】
【與士大夫共治加上防禦體係的脆弱,北方的遊牧民族會更容易南下。】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會幹什麽,所有人心知肚明。】
原建文時空的百姓大驚失色,這才反應過來,原來那所謂的改製竟然會引發這麽嚴重的後果。
【最重要的一點,朱允炆和他的幾個大聰明是屬於理想主義者。】
“又一個新稱呼?”李世民不解:“什麽是理想主義者?”
貞觀群臣集體搖頭,表示不理解。
【朱允炆如果繼續在位,會繼續實施仁政,會修改律法中苛刻的刑罰。】
????曆代百姓又是一頭問號,這應該也沒錯吧。
【但那些苛刻的律法恰恰是官員頭上的刀,時刻警告官員要遵紀守法,不要搜刮民脂民膏。】
底層百姓恍然大悟,也對,就憑他們的身份,一些大罪他們都沒機會觸犯。
【而且朱允炆也會繼續減少賦稅,重農興學,裁減官吏數量。】
“朕減少賦稅有什麽錯!”朱允炆崩潰了,到現在為止,天幕好像就沒誇他的好,一次次推翻他的政策。
百姓也不明白,減少賦稅有什麽錯?
【這種政策有一些確實利國利民,但是這其中卻有很大的隱患。】
【首先是官吏數量,各地的官吏數量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數量是差不多正好的。如果官吏不足,隻能依靠地方士紳管理。】
【士紳管理如果持續下去的話,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情況會重現。】
楊堅,李淵和李世民臉一黑,世家門閥絕對是他們的心中刺。
原建文時空的百姓渾身冰涼,東晉十六國可是吃人的,而且東晉十六國可是仙人點名要終結的時代。
而且現在也是這麽幹的。
十朝的百姓感觸最深,反應也最大,因為他們聽傷兵和從東晉十六國來的人說了,那個時空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人命如草芥展現的淋漓盡致,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希望。
【還有就是不斷減輕賦稅,減少賦稅是對的,但是要把持一個度,賦稅的減少會讓朝廷收入減少。】
【收入減少會直接影響日常的賑災和軍餉。】
【如果大明遭遇大規模的外部入侵,如果出現缺糧缺餉,軍隊會一觸即潰,軍隊潰敗後,大明百姓會經曆什麽?】
【因為賦稅減少而省下的財富會被外部敵人劫掠一空,甚至會丟掉性命。】
處在邊疆的百姓感觸最深,因為他們都經曆過。
【而在後世,因為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賦稅的大頭不再是農稅,所以才可以肆無忌憚的免除農稅,甚至還可以反哺農業。】
天下的商人淚流滿麵,他們以前太苦了,現在好了,天幕給他們正名了。
就是不理解工業是什麽,工匠嗎?
【總而言之,朱允炆的理想主義會動搖大明國本。】
【理想主義對於大明,曆朝曆代乃至後世來說都有極大的危害。】
【朱棣這種現實主義者才是最合適的。】
李世民寫下了‘理想主義者’五個大字,他不懂這是什麽意思,但是他可以問啊。
其他時空的皇帝也一樣,這所謂理想主義的危害連強悍的後世都承受不住,必須警惕。
【帝王評價榜。】
曆朝曆代的人來了精神,又來了一個新榜。
朱允炆同樣抬頭,他的心態已經崩了,但是他還想看看他在天幕仙人眼中是什麽存在。
【建文帝朱允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明君,也不算嚴格的昏君,同樣不算是暴君。】
【綜合評價,一個讀書讀傻了的蠢孩子。】
朱允炆的道心破碎了,直接被氣暈了。
“陛下!陛下!”朱允炆的侍衛還是挺忠心的,奮力搶救朱允炆。
“沒錯,就是一個蠢孩子!”原建文時空的朱棣對這個評價很認同。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隨後繼續追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