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很快就到了成化時空:“史官,把今上實錄給咱拿來。”(是不是今上實錄沒查到。)
史官神情一滯:“太祖皇帝,這不合適。”
“嗯?咱就是想看,你敢阻攔?你們是不是要學大明後世的那些人啊?”
史官擦了擦汗,朱元璋來的太快了,他們根本來不及修改。
“重八,皇帝不能看史書,你不用難為他。”
史官鬆了一口氣,還要看高皇後啊。
“你把史書拿來,我看。”
馬皇後一句話就把史官幹懵了。
“皇後娘娘?這?”
馬皇後冷笑:“皇帝不能看史書,這是曆代的規矩,不過曆代可沒有人規定皇後不能看史書的。”
一旁的朱見深被驚的目瞪口呆,原來還可以這樣的。學到了。
朱元璋摸了摸腰間的劍:“你還在等什麽?趕緊去。”
朱元璋的到來,注定要在成化時空掀起腥風血雨。
另一邊,因為張彥在躲皇帝,閑著沒事幹,順手剪輯了一個視頻。
【明太祖為什麽要立朱允炆,而不是立朱棣。】
洪武時空的百姓也想知道,畢竟還有那二十年的風調雨順呢。
【因為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第二穩的皇太子朱標去世時,朱棣根本就不是長子。】
(明朝最穩的太子是朱厚照,人家是獨子。)
朱元璋眉頭一皺:“什麽叫第二穩?”
朱元璋很奇怪,他可從來沒想過廢太子,就算是曝光了朱棣的功績也一樣。
【洪武二十五年,在朱棣前麵的還有兩個兄長,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按照明朝的宗法,怎麽輪都輪不到朱棣。】
【如果真的選擇朱棣,以後靖難的就不是一個藩王了。】
【但偏偏在朱標去世後,這個處在第一順位上的秦王朱樉是一個長的是人但內心不是人的擬人生物。】
朱元璋和馬皇後對視一眼。
“重八,看來地方官員給皇家留麵子了。”
朱元璋陰沉著一張臉:“咱看看他幹了什麽,能被張公子罵不是人。”
在朱元璋的印象中,張彥雖然嘴上不留情,但卻是實事求是,像這種直接開罵的情況,根本沒有。
【在明太祖的設想中,太子朱標以後繼承皇位,其他的兒子都分封到全國各地。】
【以明太祖這種水平的皇帝,實在想象不出來能有差勁到打不過藩王的皇帝。】
原建文時空,朱允炆再一次被紮心了。
【被明太祖寄予厚望的朱樉就藩後,就把明太祖交代的事全忘了朱樉就藩時,秦王府已經修繕完畢了。】
【可是朱樉依舊大興土木,當地軍人百姓幾乎成了秦王府的建築工。】
(在朱元璋心裏,朱標肯定是第一,第二是朱樉,朱樉就藩的地方是西安,西安當時是朱元璋的備選城市,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任命朱樉為宗人令,朱元璋的想法就是朱標繼位後,朱樉幫著朱標管理宗室。)
【明太祖知道後,直接寫信罵朱樉不是人。】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去世,藩王進京奔喪。】
【朱樉回京後就被明太祖罵了一頓,在京城時要多乖有多乖。】
朱元璋摸了摸腰帶:“妹子,這裏的事要快點解決,咱挺忙的。”
“行。”馬皇後知道輕重,老二那個孩子必須好好的教訓。
【但回到封地後,朱樉就原形畢露了,在封地到處搜刮錢財,致使當地軍民賣兒賣女。但朱樉怕明太祖知道這些事,所以派人在路上劫殺告狀的人。】
“這個畜牲!妹子,你在這幫見深,咱回去拿帶釘子的鞭子。”
朱見深愣在了原地:“天祖爺爺,您剛才罵的什麽?”
馬皇後拽了拽朱見深:“你少說話,你天祖爺爺屬狗的,見誰咬誰。”
“哦。”朱見深聞言閉嘴了,這裏麵沒他的事,不摻和了。
洪武時空,朱樉可就慌了,他能想到朱元璋會怎麽收拾他,來自老父親支配的恐懼再次彌漫在朱樉心頭。
【就這樣,明太祖就一直以為朱樉改正了。】
【在王府中,朱樉也是以殘暴出名,不止是毆打王府奴仆,還動不動的割人家的舌頭。】
【當這些事被明太祖知道後,明太祖認為是朱樉的妻子教壞了朱樉,所以就賜死了秦王側妃,原因是朱樉的正妃不受朱樉待見。】
【但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出在明太祖和太子朱標身上。】
此時的朱元璋和朱標都一頭問號,出在他們身上?
【明太祖打擊貪官是曆史上出了名的狠,但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另一套標準,太子朱標也是一樣。】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朱標前往朱樉的封地考察,適不適合遷都,順便看看朱樉到底幹了什麽。】
【可是當朱標回到南京後,卻把朱樉的罪行隱瞞了,還幫朱樉說好話。】
此時正在幫朱見深的馬皇後生氣了:“看來應該讓標兒長點記性了。”
朱樉驚喜的看著天幕:“大哥!真是好大哥,大哥,這次也要幫幫我啊。”
【洪武二十五年,朱樉回到封地,同年,朱標病逝,這個時候,第一繼承人是朱樉。】
【這個太子之位怎麽給都給不到朱棣頭上。】
【相對於朱樉,朱允炆雖然傻了點,蠢了點,但朱允炆是個人。】
朱允炆氣的喘著粗氣:“我謝謝你!”
【洪武二十八年,西北叛亂,朱樉奉命平叛,朱樉打仗打的沒什麽問題,但是朱樉卻抓了幾百個幼童,並且全部閹割。】
【這一下西北是徹底翻天了。】
【明太祖知道後,就下令將朱樉押解到京城,但是聖旨還沒到,朱樉就死了,被三個老婦人毒死了。】
朱樉傻眼了,怒視著下方的仆人。
【可以說朱樉完全是咎由自取,朱樉有個愛好,就是把人綁在樹上,用火燒。】
【朱樉死後,明太祖甚至不願意給朱樉一個像樣的葬禮。】
【觀爾之為,古所未有,論以公法,罪不容誅。】
【也可以說明太祖和朱標的放縱,造就了朱樉的死。】
朱標沉默了:“於謙,真的是這樣嗎?”
於謙點頭:“太子殿下,確實有你和太祖的關係。”
朱標歎了口氣:“本宮知道了。”
【如果說其他人的身後名不好,有可能是後人篡改,但朱樉的記載絕對是真,因為記錄朱樉暴行的是明太祖本人。】
史官神情一滯:“太祖皇帝,這不合適。”
“嗯?咱就是想看,你敢阻攔?你們是不是要學大明後世的那些人啊?”
史官擦了擦汗,朱元璋來的太快了,他們根本來不及修改。
“重八,皇帝不能看史書,你不用難為他。”
史官鬆了一口氣,還要看高皇後啊。
“你把史書拿來,我看。”
馬皇後一句話就把史官幹懵了。
“皇後娘娘?這?”
馬皇後冷笑:“皇帝不能看史書,這是曆代的規矩,不過曆代可沒有人規定皇後不能看史書的。”
一旁的朱見深被驚的目瞪口呆,原來還可以這樣的。學到了。
朱元璋摸了摸腰間的劍:“你還在等什麽?趕緊去。”
朱元璋的到來,注定要在成化時空掀起腥風血雨。
另一邊,因為張彥在躲皇帝,閑著沒事幹,順手剪輯了一個視頻。
【明太祖為什麽要立朱允炆,而不是立朱棣。】
洪武時空的百姓也想知道,畢竟還有那二十年的風調雨順呢。
【因為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第二穩的皇太子朱標去世時,朱棣根本就不是長子。】
(明朝最穩的太子是朱厚照,人家是獨子。)
朱元璋眉頭一皺:“什麽叫第二穩?”
朱元璋很奇怪,他可從來沒想過廢太子,就算是曝光了朱棣的功績也一樣。
【洪武二十五年,在朱棣前麵的還有兩個兄長,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按照明朝的宗法,怎麽輪都輪不到朱棣。】
【如果真的選擇朱棣,以後靖難的就不是一個藩王了。】
【但偏偏在朱標去世後,這個處在第一順位上的秦王朱樉是一個長的是人但內心不是人的擬人生物。】
朱元璋和馬皇後對視一眼。
“重八,看來地方官員給皇家留麵子了。”
朱元璋陰沉著一張臉:“咱看看他幹了什麽,能被張公子罵不是人。”
在朱元璋的印象中,張彥雖然嘴上不留情,但卻是實事求是,像這種直接開罵的情況,根本沒有。
【在明太祖的設想中,太子朱標以後繼承皇位,其他的兒子都分封到全國各地。】
【以明太祖這種水平的皇帝,實在想象不出來能有差勁到打不過藩王的皇帝。】
原建文時空,朱允炆再一次被紮心了。
【被明太祖寄予厚望的朱樉就藩後,就把明太祖交代的事全忘了朱樉就藩時,秦王府已經修繕完畢了。】
【可是朱樉依舊大興土木,當地軍人百姓幾乎成了秦王府的建築工。】
(在朱元璋心裏,朱標肯定是第一,第二是朱樉,朱樉就藩的地方是西安,西安當時是朱元璋的備選城市,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任命朱樉為宗人令,朱元璋的想法就是朱標繼位後,朱樉幫著朱標管理宗室。)
【明太祖知道後,直接寫信罵朱樉不是人。】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去世,藩王進京奔喪。】
【朱樉回京後就被明太祖罵了一頓,在京城時要多乖有多乖。】
朱元璋摸了摸腰帶:“妹子,這裏的事要快點解決,咱挺忙的。”
“行。”馬皇後知道輕重,老二那個孩子必須好好的教訓。
【但回到封地後,朱樉就原形畢露了,在封地到處搜刮錢財,致使當地軍民賣兒賣女。但朱樉怕明太祖知道這些事,所以派人在路上劫殺告狀的人。】
“這個畜牲!妹子,你在這幫見深,咱回去拿帶釘子的鞭子。”
朱見深愣在了原地:“天祖爺爺,您剛才罵的什麽?”
馬皇後拽了拽朱見深:“你少說話,你天祖爺爺屬狗的,見誰咬誰。”
“哦。”朱見深聞言閉嘴了,這裏麵沒他的事,不摻和了。
洪武時空,朱樉可就慌了,他能想到朱元璋會怎麽收拾他,來自老父親支配的恐懼再次彌漫在朱樉心頭。
【就這樣,明太祖就一直以為朱樉改正了。】
【在王府中,朱樉也是以殘暴出名,不止是毆打王府奴仆,還動不動的割人家的舌頭。】
【當這些事被明太祖知道後,明太祖認為是朱樉的妻子教壞了朱樉,所以就賜死了秦王側妃,原因是朱樉的正妃不受朱樉待見。】
【但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出在明太祖和太子朱標身上。】
此時的朱元璋和朱標都一頭問號,出在他們身上?
【明太祖打擊貪官是曆史上出了名的狠,但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另一套標準,太子朱標也是一樣。】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朱標前往朱樉的封地考察,適不適合遷都,順便看看朱樉到底幹了什麽。】
【可是當朱標回到南京後,卻把朱樉的罪行隱瞞了,還幫朱樉說好話。】
此時正在幫朱見深的馬皇後生氣了:“看來應該讓標兒長點記性了。”
朱樉驚喜的看著天幕:“大哥!真是好大哥,大哥,這次也要幫幫我啊。”
【洪武二十五年,朱樉回到封地,同年,朱標病逝,這個時候,第一繼承人是朱樉。】
【這個太子之位怎麽給都給不到朱棣頭上。】
【相對於朱樉,朱允炆雖然傻了點,蠢了點,但朱允炆是個人。】
朱允炆氣的喘著粗氣:“我謝謝你!”
【洪武二十八年,西北叛亂,朱樉奉命平叛,朱樉打仗打的沒什麽問題,但是朱樉卻抓了幾百個幼童,並且全部閹割。】
【這一下西北是徹底翻天了。】
【明太祖知道後,就下令將朱樉押解到京城,但是聖旨還沒到,朱樉就死了,被三個老婦人毒死了。】
朱樉傻眼了,怒視著下方的仆人。
【可以說朱樉完全是咎由自取,朱樉有個愛好,就是把人綁在樹上,用火燒。】
【朱樉死後,明太祖甚至不願意給朱樉一個像樣的葬禮。】
【觀爾之為,古所未有,論以公法,罪不容誅。】
【也可以說明太祖和朱標的放縱,造就了朱樉的死。】
朱標沉默了:“於謙,真的是這樣嗎?”
於謙點頭:“太子殿下,確實有你和太祖的關係。”
朱標歎了口氣:“本宮知道了。”
【如果說其他人的身後名不好,有可能是後人篡改,但朱樉的記載絕對是真,因為記錄朱樉暴行的是明太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