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這就去。”
在離開的時候張彥把這次的視頻發了出去。
【華夏古代的使臣有多狂。】
劉恒愣了一下:“有匈奴使臣狂嗎?”
劉恒還記得匈奴使臣在大漢的張狂。
【華夏古代使臣最狂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漢,唐,明。】
劉恒愣了一下,隨後也反應過來了,強漢嘛,應該是從孫子那個時代,漢使開始狂的。
【軍事力量是外交的基礎,這句話在古代體現的更加明顯。】
【相對於漢唐明的使臣,後世華夏的外交官都顯得那麽文質彬彬。】
劉徹,李世民還有朱棣眉毛一挑,終於有超越後世的地方了。
【首先是大明使臣,其代表人物便是鄭和。】
(鄭和雖然帶著軍隊,但鄭和的確是大明的外交官,帶著兩萬多萬軍隊和兩百艘船搞外交,鄭和是獨一份,這也很大明。)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回族人,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並賜名三保太監,世稱三寶太監。】
建文時空,朱棣差點氣死:“朕是太宗!朕是太宗!”
一旁的燕王妃愣住了:“你這就稱朕了?”
因為天幕,如今的燕軍基本碰不到抵抗,反而一路上有不少明軍倒戈,甚至還有百姓帶著糧食來勞軍的。
所以朱棣幹脆帶著全家人出征,省的登基時麻煩。
“咳咳,口誤,朕是奉天靖難,清君側。”
。。。。燕王妃已經不想搭理朱棣了,都一口一個朕了,還說清君側呢。
“你別說清君側了,天下誰不知道清君側是什麽意思啊。”
朱棣不解:“什麽意思?”
“清理君王,之後自己坐在身側的龍椅上。”
朱棣被逗笑了:“皇後,你這解釋,真實在。”
現在的建文時空,天下百姓都知道朱棣就是想打進南京登基稱帝的,不過普通百姓卻表現的很期待,他們才不管龍椅上坐的是誰。
百姓隻在乎誰能讓他們過好日子。
既然朱棣能讓他們過好日子,那他們自然會擁護朱棣。
隻不過朱棣還要臉,最多也就和家人說說登基後怎麽做,對外依舊是用奉天靖難清君側的旗號。
“爹,注意嘴臉。”因為有燕王妃在,朱高熾有膽子內涵朱棣。
“唉,朕也想鎮守邊疆啊,可是朕手裏有七十萬大軍啊,這讓朕如何是好。”
燕王妃沒眼看了:“你都當爺爺了,正經一點。”
【鄭和在永樂三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先後六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這也是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在第三次下西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對鄭和船隊表現出了敵意。】
【鄭和察覺後離開該國。但是返回途中,亞烈苦奈兒竟然設伏襲擊鄭和。?】
【這次襲擊惹惱了鄭和,番邦小國竟然襲擊天朝上國,如果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去,鄭和就沒臉見人了。】
【隨即,鄭和帶著兩千精銳突襲錫蘭山國王城。】
【一戰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錫蘭山國軍隊見國王被擒,紛紛投降。】
始皇時空,嬴政表示不理解:“你這錫,,,錫什麽國為了什麽?不挨打受不了是吧?”
原諒始皇帝記不住番邦小國的名字。
朱元璋眉頭一皺:“給咱去找,看看咱的洪武朝有沒有這個馬和。”
【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蘇門答臘國發生政變。】
【鄭和本不想管這種事,但叛軍領袖蘇幹剌率數萬人攻打鄭和的船隊。】
【這就是給臉不要了。】
【隨後蘇幹剌喜提大明單程旅遊,在大明京師被處決。】
永樂時空的朱棣眉頭一皺:“哦,想起來了,也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奪權就奪權唄,非要惹朕的水師。”
原諒朱棣健忘,這種小事,朱棣自然不可能記得那麽清楚。
【接下來是大唐使臣,其代表人物便是王玄策。】
剛剛回到貞觀時空的李世民眉頭一皺:“怎麽還沒找到王玄策啊?”
【貞觀十五年,摩揭陀國國王屍羅迭多派出的使臣跟隨玄奘法師來大唐上表,表達了其想朝見大唐皇帝的願望。】
【李世民收到來信很高興,因為,隋煬帝曾派裴矩聯絡過西域各國,但是始終沒到過天竺,但是在大唐,玄奘法師取經之事彌補了這個遺憾。】
【於是李世民下令梁懷璥跟隨摩揭陀國使臣回訪。】
【隨後的幾年,兩國繼續交流,屍羅迭多十分恭敬,每次都前往郊外迎接大唐使臣,並把詔書舉過頭頂,頂禮膜拜。】
【而且屍羅迭多多次派遣使臣朝拜大唐。】
三個時空的李世民皆是一頭問號,不明白王玄策為什麽要滅了這個國家。
【時間來到貞觀二十二年,意外發生了。】
【這一年,王玄策作為正使,受命與副使蔣師仁出使摩揭陀國。】
【屍羅迭多死了,摩揭陀國發生了叛亂,阿羅那順篡位自立為王。】
【本著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的原則,阿羅那順洗劫了大唐使團。】
西漢文帝時空,劉恒扶額:“這家夥難道就不知道李世民的厲害嗎?他這個時候都滅了多少國家了。”
【王玄策帶著蔣師仁趁著夜色逃離,在屍羅迭多親信的幫助下離開了摩揭坨國。】
【但是王玄策要臉,他是大唐的使臣,他寧可死,也不願意灰溜溜的回到大唐。】
【本著你不讓好過我就滅了你的原則,王玄策向吐蕃借了一千二百名精兵,又向泥婆羅借了七千名騎兵。】
【在李世民不知道的情況下殺了回去。】
李世民眉頭一皺:“八千兵馬嗎?看來這是個小國,如果大唐出手,最多三千就夠了。”
【而此時的阿羅那順還認為大唐不過是遠處偏安一隅的小國家而已,還能打過來?】
此時的李世民一頭問號:“小國家?哈哈哈,觀音婢,大唐是小國家。”
一旁的長孫皇後無奈的笑了笑:“嗯,確實有一點小。”
【最終,阿羅那順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價,】
【僅僅三天,王玄策和蔣師仁帶兵斬殺三千多人,還有萬餘人跳河溺斃了。】
【阿羅那順見打不過,慌忙跑路,途中又收集潰兵回來複仇。】
“用潰兵?怎麽想的?”劉徹已經懷疑人生了,這個世界上有那麽蠢的人嗎?
【結果阿羅那順來的時候好好的,結果回不去了,直接被俘虜了。】
“不奇怪。”嬴政表示理解。
【阿羅那順的妻子和兒子也是妙人,又組織了一支軍隊跑到乾陀衛江邊,試圖阻攔王玄策和蔣師仁。】
【想法很美好,現實也很美好,至少阿羅那順一家可以一起去看看盛世大唐。】
貞觀時空的李世民一頭問號:“別,朕嫌丟人。”
【因為王玄策的神勇,周邊國家紛紛表示臣服,並且獻上貢品。】
【不過王玄策回到大唐後,李世民僅僅給了他一個朝散大夫的五品散官。】
【天地良心,不是李世民摳門,而是這個時期的大唐太強了,滅一個小國家,真的不值得驕傲。】
【為了遏製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也是約束自身的力量,避免濫用軍事優勢,大唐立法規定,沒有皇帝的聖旨,不得隨意滅國。】
【大唐也是華夏唯一一個立法不能隨意滅國的朝代。】
唐朝以前的朝代都傻了,知道大唐強,但是沒想到強到這一步。
劉恒嫉妒的臉都紅了:“李世民,如果再次見到,你不借將,朕和你絕交!”
在離開的時候張彥把這次的視頻發了出去。
【華夏古代的使臣有多狂。】
劉恒愣了一下:“有匈奴使臣狂嗎?”
劉恒還記得匈奴使臣在大漢的張狂。
【華夏古代使臣最狂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漢,唐,明。】
劉恒愣了一下,隨後也反應過來了,強漢嘛,應該是從孫子那個時代,漢使開始狂的。
【軍事力量是外交的基礎,這句話在古代體現的更加明顯。】
【相對於漢唐明的使臣,後世華夏的外交官都顯得那麽文質彬彬。】
劉徹,李世民還有朱棣眉毛一挑,終於有超越後世的地方了。
【首先是大明使臣,其代表人物便是鄭和。】
(鄭和雖然帶著軍隊,但鄭和的確是大明的外交官,帶著兩萬多萬軍隊和兩百艘船搞外交,鄭和是獨一份,這也很大明。)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回族人,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並賜名三保太監,世稱三寶太監。】
建文時空,朱棣差點氣死:“朕是太宗!朕是太宗!”
一旁的燕王妃愣住了:“你這就稱朕了?”
因為天幕,如今的燕軍基本碰不到抵抗,反而一路上有不少明軍倒戈,甚至還有百姓帶著糧食來勞軍的。
所以朱棣幹脆帶著全家人出征,省的登基時麻煩。
“咳咳,口誤,朕是奉天靖難,清君側。”
。。。。燕王妃已經不想搭理朱棣了,都一口一個朕了,還說清君側呢。
“你別說清君側了,天下誰不知道清君側是什麽意思啊。”
朱棣不解:“什麽意思?”
“清理君王,之後自己坐在身側的龍椅上。”
朱棣被逗笑了:“皇後,你這解釋,真實在。”
現在的建文時空,天下百姓都知道朱棣就是想打進南京登基稱帝的,不過普通百姓卻表現的很期待,他們才不管龍椅上坐的是誰。
百姓隻在乎誰能讓他們過好日子。
既然朱棣能讓他們過好日子,那他們自然會擁護朱棣。
隻不過朱棣還要臉,最多也就和家人說說登基後怎麽做,對外依舊是用奉天靖難清君側的旗號。
“爹,注意嘴臉。”因為有燕王妃在,朱高熾有膽子內涵朱棣。
“唉,朕也想鎮守邊疆啊,可是朕手裏有七十萬大軍啊,這讓朕如何是好。”
燕王妃沒眼看了:“你都當爺爺了,正經一點。”
【鄭和在永樂三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先後六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這也是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在第三次下西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對鄭和船隊表現出了敵意。】
【鄭和察覺後離開該國。但是返回途中,亞烈苦奈兒竟然設伏襲擊鄭和。?】
【這次襲擊惹惱了鄭和,番邦小國竟然襲擊天朝上國,如果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去,鄭和就沒臉見人了。】
【隨即,鄭和帶著兩千精銳突襲錫蘭山國王城。】
【一戰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錫蘭山國軍隊見國王被擒,紛紛投降。】
始皇時空,嬴政表示不理解:“你這錫,,,錫什麽國為了什麽?不挨打受不了是吧?”
原諒始皇帝記不住番邦小國的名字。
朱元璋眉頭一皺:“給咱去找,看看咱的洪武朝有沒有這個馬和。”
【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蘇門答臘國發生政變。】
【鄭和本不想管這種事,但叛軍領袖蘇幹剌率數萬人攻打鄭和的船隊。】
【這就是給臉不要了。】
【隨後蘇幹剌喜提大明單程旅遊,在大明京師被處決。】
永樂時空的朱棣眉頭一皺:“哦,想起來了,也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奪權就奪權唄,非要惹朕的水師。”
原諒朱棣健忘,這種小事,朱棣自然不可能記得那麽清楚。
【接下來是大唐使臣,其代表人物便是王玄策。】
剛剛回到貞觀時空的李世民眉頭一皺:“怎麽還沒找到王玄策啊?”
【貞觀十五年,摩揭陀國國王屍羅迭多派出的使臣跟隨玄奘法師來大唐上表,表達了其想朝見大唐皇帝的願望。】
【李世民收到來信很高興,因為,隋煬帝曾派裴矩聯絡過西域各國,但是始終沒到過天竺,但是在大唐,玄奘法師取經之事彌補了這個遺憾。】
【於是李世民下令梁懷璥跟隨摩揭陀國使臣回訪。】
【隨後的幾年,兩國繼續交流,屍羅迭多十分恭敬,每次都前往郊外迎接大唐使臣,並把詔書舉過頭頂,頂禮膜拜。】
【而且屍羅迭多多次派遣使臣朝拜大唐。】
三個時空的李世民皆是一頭問號,不明白王玄策為什麽要滅了這個國家。
【時間來到貞觀二十二年,意外發生了。】
【這一年,王玄策作為正使,受命與副使蔣師仁出使摩揭陀國。】
【屍羅迭多死了,摩揭陀國發生了叛亂,阿羅那順篡位自立為王。】
【本著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的原則,阿羅那順洗劫了大唐使團。】
西漢文帝時空,劉恒扶額:“這家夥難道就不知道李世民的厲害嗎?他這個時候都滅了多少國家了。”
【王玄策帶著蔣師仁趁著夜色逃離,在屍羅迭多親信的幫助下離開了摩揭坨國。】
【但是王玄策要臉,他是大唐的使臣,他寧可死,也不願意灰溜溜的回到大唐。】
【本著你不讓好過我就滅了你的原則,王玄策向吐蕃借了一千二百名精兵,又向泥婆羅借了七千名騎兵。】
【在李世民不知道的情況下殺了回去。】
李世民眉頭一皺:“八千兵馬嗎?看來這是個小國,如果大唐出手,最多三千就夠了。”
【而此時的阿羅那順還認為大唐不過是遠處偏安一隅的小國家而已,還能打過來?】
此時的李世民一頭問號:“小國家?哈哈哈,觀音婢,大唐是小國家。”
一旁的長孫皇後無奈的笑了笑:“嗯,確實有一點小。”
【最終,阿羅那順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價,】
【僅僅三天,王玄策和蔣師仁帶兵斬殺三千多人,還有萬餘人跳河溺斃了。】
【阿羅那順見打不過,慌忙跑路,途中又收集潰兵回來複仇。】
“用潰兵?怎麽想的?”劉徹已經懷疑人生了,這個世界上有那麽蠢的人嗎?
【結果阿羅那順來的時候好好的,結果回不去了,直接被俘虜了。】
“不奇怪。”嬴政表示理解。
【阿羅那順的妻子和兒子也是妙人,又組織了一支軍隊跑到乾陀衛江邊,試圖阻攔王玄策和蔣師仁。】
【想法很美好,現實也很美好,至少阿羅那順一家可以一起去看看盛世大唐。】
貞觀時空的李世民一頭問號:“別,朕嫌丟人。”
【因為王玄策的神勇,周邊國家紛紛表示臣服,並且獻上貢品。】
【不過王玄策回到大唐後,李世民僅僅給了他一個朝散大夫的五品散官。】
【天地良心,不是李世民摳門,而是這個時期的大唐太強了,滅一個小國家,真的不值得驕傲。】
【為了遏製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也是約束自身的力量,避免濫用軍事優勢,大唐立法規定,沒有皇帝的聖旨,不得隨意滅國。】
【大唐也是華夏唯一一個立法不能隨意滅國的朝代。】
唐朝以前的朝代都傻了,知道大唐強,但是沒想到強到這一步。
劉恒嫉妒的臉都紅了:“李世民,如果再次見到,你不借將,朕和你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