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天我們講的是唐高宗永徽年間的一戶大人家,沈家。


    沈家祖上是據說是南朝宋將領沈慶之,曾和太原王氏有過聯姻,可見其家族背景雄厚。


    傳到唐朝這代沈家家主名叫沈段霖、字三寒,取自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暗示了自己欲以一身武藝戍邊報國之心。段霖意預著他是沈家的一段甘霖,因為在他們沈家每二十年隻出生一個男丁,那這個男丁就是當代家主。他父親期望他能效仿祖上以武震天下,以力效朝廷。但是他在六歲的時候就背著他爹把四書五經看了個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歲時,參加了地方上舉行的對聯比賽,博得了頭彩名震江南。二十歲參加三年一屆按察司的鄉試高中貢生,也就是舉人,殿試時和另外二個人一起當朝麵聖。高宗體態軒昂、端坐如山,對著身邊的公公說:“傳進士”


    “傳進士”


    三個人走進號稱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文武將軍各立兩旁,一臉端莊肅穆。高宗發問:


    “殿下者何人?”


    “長安廖家,廖仁生。”


    “江南沈家,沈段霖。”


    “邊關皇甫家,皇甫盛急。”


    三人報上姓名,高宗出題不斷,三人各有對答,一番辯答,二人大汗淋漓,唯有段霖氣定神閑。最後高宗問了一個問題,正是今年科舉筆試的最後一題:“此木成柴山山出?”


    數百名考生並無一人能答上,那皇甫、廖仁生二人也沒有想出好的下聯,隻能胡寫一通,此間皇帝問起,俱不敢答,而這道題,沈段霖他根本就沒有寫。高宗略顯焦急起來,高聲問道:“沈愛卿,這題隻有你沒有寫,這是為何?”


    “啟稟陛下,此句是乃是絕句,千古奇句。世間能出此題者,定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豈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回答上來的。”


    高宗十分受用,心裏暗喜:此題乃我所出,那我豈不是文曲星了,正自竊喜。


    “但是,”沈段霖話鋒一轉, “未必就沒有下聯。”


    “那沈愛卿有何高見。” 高宗不屑的問。


    “此木成柴山山出,因火為煙夕夕多。”


    此話一出,整個朝堂大為震驚,一片嘩然。這真乃絕對。


    一時間談霏玉屑四起。高宗也是大驚,如此工整又意境十足,不由得心中十分佩服,自己絞盡腦汁才想出了這上一句根本就沒有想出下一句。卻又不舍得丟麵子震怒道:


    “聒噪,這對雖公正,卻也不是正規答案。”


    有些個眼明心亮的大臣隨即附和道:“此對堆詞砌藻,非是正確答案。”


    最後,廖仁生高中進士,皇甫高中榜眼,段霖則拿了個探花,三人各自散去。


    “接下來,該移步練武場,看看今年的武狀元了。”說完高宗大步走下龍椅,走出保和殿。攜著眾人走向練武場,來到練武場,忽地回頭見沈段霖也跟了過來不解的問:“怎麽探花也跟過來了?”


    “回稟陛下:這文探花也是三位武狀元之一啊!”


    “竟有如此奇事,一人同時通過文、武兩試。”


    武狀元入場,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這時高宗手下的一員武將,上前言道:“陛下,臣願與這三位武狀元一起出演一場好戲供陛下一樂。”此人姓童名散,京城人都稱大臂神將,一身高超武藝,十分神勇。善使一把九刎障刀,長三尺重五十斤,與其說是刀更像是一把隻開一邊刃的劍。


    “善,準。”


    童散走進練武場,先耍了一段花刀,引得眾人連連喝彩。隨即那兩個武狀元也著了甲胄提了兩把橫刀上場,唯有段霖立在場邊不動。那二人與童散交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餘者觀之,皆膽戰心驚、不敢上前,段霖依舊立在邊上。高宗恐二虎相鬥必有一傷,隨即叫停三人。


    問那段霖:“沈愛卿為何不上啊?”


    “陛下,這裏的兵器都不趁手,臣自備有兵器。另外我們三人圍攻童將軍,勝之不武啊!”


    “小子,你好生猖狂,爾等三人一擁而上未必是本將軍對手。”那童散大叫道。


    “朕準你用自己的兵器,上來演示一番如何?”


    李唐家自李淵一脈,便以馬背治天下,所以極度重武抑文,有完全服從自己的武將,做皇帝的自可高枕無憂,高宗對這種人十分看重,有本事的人向來高傲,若是這沈段霖真有實力,收做守宮人豈不是美事。


    沒過一會,一柄一丈多長的鋼槍便送到段霖手中,三個小太監才勉強抬動。眾人一看,此槍槍頭波光粼粼,恰似一汪清水。槍身泛著金光,槍纓卻安在槍尾處不知是何用處。此槍乃是趙子龍趙將軍所鑄造,使昆山之鐵熔煉,摻入精鋼、黃金混鑄而成,鑄造出來槍長兩丈六尺三寸,重六十三斤,用了兩倍的量,才打出這凡人難使的神兵。恐怕世上也隻有天生神力的西楚霸王項羽方才使動。工匠正欲回爐重造,趙雲攔下他們:


    “此槍雖比例失調奇重無比,卻實是一件神兵,毀之可惜。依我之見一劈兩半。”


    上半部分留在 家中托付父母見物思人,後世傳為丈八點鋼槍;下半部分 重新打造槍頭,後世傳為龍膽亮銀槍


    段霖嗬退其餘二人和童散在練武場擺開架勢,一個使唐橫刀,一個使點鋼槍二人一場好鬥,鬥得天昏地暗,兵刃交加不分勝負。段霖一個上步紮槍被童散一個右橫擊劍撥開,直接一個上步下劈,段霖收回長槍使出了個長槍短握之法,擋住了這一招;童散見勢變線左右雲抹,段霖左擋右架;撥開刀刃一個六合槍法-霸王點頭。此招勢大力沉,童散自知不能以力碰力,反轉轉刀鋒以刀麵迎擊輔以左手手臂支撐接下了這一槍;童散向上一推,借機附身下潛使出了玉女劍法-玉帶攔腰,險些劃中段霖下頜,段霖退步下劈槍堪堪躲開了這凶險一擊,又及時反擊;童散一個蘇秦背劍用刀麵接住,即使如此還是震得他虎口生疼、後背發麻;後手收槍接一個白馬反蹄踢向童散,後者趕忙起身躲開這一腳,連連後撤待站穩時,段霖一個羅家槍法-十式斷門槍已經紮到麵前;


    一紮眉篡二紮手,三紮肩頭四紮肘。


    五紮前胸六紮膝,七紮怪蟒穿襠走。


    八紮金雞亂點頭,九紮銀蛇刺咽喉。


    十紮回身敵難走,神鬼難躲斷門槍。


    紮紮直逼童散麵門,童散慌忙格擋狼狽不堪不斷後撤,隻得兵行險招向上一撥刀,就地翻滾攻擊段霖下三路青萍劍法-回馬插花刺向段霖膝蓋,段霖一個後撤撥開刀鋒扭頭就走。童散不知是段霖賣給他的破綻,提刀便追。段霖一手羅家槍法-回馬標槍正戳中童散左肩的衣襟,段霖這手回馬標槍本已經留情,不然這招就是絕殺。哪知這童散氣急敗壞,拔出槍頭提刀狠刺。段霖偏頭閃過,後撤步抽出長槍,將童散引到箭靶邊上。此時的童散已經紅了眼了,他不能容忍自己輸給新晉武狀元,更不能容忍一個毛頭小子對自己手下留情。段霖見時機合適攥著槍纓奮力一拔,從中空的槍身中拔出一根竹弓,那槍纓就是弓弦。一組裝變成了一張硬弓據說有二十石的分量,又從槍身中抽出一根極細的三棱鋼箭,手中長槍前手鬆開,後手一鬆一招白蛇吐信直直射出,童散緊忙後撤;段霖把槍往地上一紮,一腳踢出正式高家槍法-鴻門槍;童散橫劍擋下,段霖早已抄弓在手,彎弓搭箭一箭射下了童散將軍頭戴的翠玉朝天冠,那箭射去童散頭上的翠玉冠,直直的紮在童散身後的箭靶上,正中靶心。圍觀之人盡皆稱讚不已,真乃神將也。高宗觀畢龍顏大悅,當即命人傳話於二位勇士,言:“朕有數十年沒有見到如此精彩絕倫的武藝,二位都是神勇之人,朕今日願為二位擂鼓助威,請二位再來一場如何?”


    皇帝發話了,自然是不得不從,當即擺開架勢。高宗撇開眾人走上鼓台“奏,秦王破陣樂。”


    大唐天子金口玉言,親自擂鼓助威,宮中樂師舞女也趕忙來到現場,古琴,琵琶,古箏,箜篌,笛,蘆笙,排簫,瑟,樂懸十二架,三十六台穆王鍾也就是編鍾。一時間琴瑟和鳴,鑼鼓喧天。現場的氣氛迎來了最高潮。


    二人也上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按耐不住手癢心更癢。段霖是要在皇帝與眾人麵前顯露本事,童散是要在眾人麵前挽回麵子。二人目的不同,卻是目標相同——擊倒對方。


    高宗一聲鼓響,二人齊上前開始出招,段霖武器偏長,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


    一招“崩槍式”長槍後發先至,“進步紮槍”、“左橫劈槍”、“探海屠龍”、“力劈華山”、“白蛇出洞”、“霸王點頭”;


    童散見狀也不示弱架起橫刀,“左橫擊劍”、“架劍格擋”、“潛龍吸水”、“上橫擋劍”、“左雲抹劍”、“後仰抹劍”。


    又是數十回合不分勝負,段霖長槍反握、變槍為棍“弓步蓋打”、“仆步雲掃棍”、“弓步雲掃棍”、“羅漢挑棍”、“背身戳槍”、“回身掃棍”,看的高宗瞠目結舌;


    那童散也是不遑多讓,“鷂子翻身”、“玉女穿梭”、“進步下劈”、“太公垂釣”、“撩劍式”、“劈劍式”、“斬劍式”。且說這段霖武藝高強,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


    那童散也非等閑之輩,其重慈乃是初唐東勝神州地榆縣的縣令袁守城之妻是也,這袁守城是何許人也。年輕時,十九歲便擔任地榆縣縣令,後唐太宗將連同地榆縣在內的三個縣省一同送給西方願為唐子,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的突厥王子那屠叁。以安撫唐朝征戰突厥時陣亡的三萬突厥士兵。那袁守城本就是一方小官,現在縣歸別人了自己自是革職隻得進京,好在自己手中還有本祖傳下來的《易經》原本。隻得在京城擺攤算命為生,哪曾想到所作所為皆是泄露天機之舉,害的涇河水族近乎絕跡,涇河龍王身首異處。當時隻為贏下賭約卻不曾想,此番行徑早已泄露天機。雖然說:“算不盡芸芸眾生卑賤命,乃如何命中注定難逆改。”


    可就算如此,那大道之中蘊含的天機哪輪到人間的凡夫俗子來參透的。涇河龍王死後袁守城也大感大事不妙,當天夜裏就撕毀《易經》棄卦遠遊,後定居於白雲山修了一座白雲觀,潛心修身養性、休養生息,於涇河龍王喪命的一輪後的同一年同一月同一日裏,在那白雲山白雲觀的大殿之上坐化了,這一飲一啄、造化如此、莫非前定。


    那童散小時候父母早亡隻得跟著重慈少時也居住在白雲觀,跟著袁守城學了十載身好劍法。袁守城走後沒過幾年他重慈也因為年事已高、駕鶴西去了。正值太宗北伐,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日益強大,屢屢來犯我國北方邊城,童散報名參軍,憑著一身武藝很快就在軍營裏打出一片天。


    二十二歲便將拜驃騎將軍,賜“破竹侯”一稱,為的是誇獎他帶兵勢如破竹。


    貞觀十二年


    太宗率八千騎,長刃騎兵欲從狼胥山繞道鮮卑人的陣地後方,行至一段溝壑之中,沒想到敵人早已埋伏在此。一時間亂石、滾木如同雨點般落下 ,砸的鐵騎潰不成軍、一哄而散。太宗也被追至一處斷崖,出發時帶的八千鐵騎也所剩無幾。零零星星也就剩五、六百人,敵方大部隊殺到,誓要生擒太宗。這時忽聽敵軍後隊打亂,原來是童散帶領手下殺來,太宗也重整軍隊,殺了回去,鮮卑大隊一看腹背受敵一時間陣腳大亂。童散右臂連中四箭卻依舊勇猛無比,亂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隻憑左臂斬殺鮮卑首領,勇冠三軍鮮卑、匈奴人稱“煞赫羅”也就是漢文中“大臂神”之意,後來傳入京城流傳至今。此戰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唐朝與匈奴、鮮卑等外邦番國奠定了三十年的和平。


    最後礙於童散的麵子,隻得給了段霖一個武探花。


    酉時,高宗傳喚沈段霖,十分欣賞他的身手和文采當即封了他個正三品的正宮侍郎,巡視皇宮以內的範圍,看似是保鏢實則是為了閑時與他吟詩作對,討教武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嫏嬛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岱輿忘歸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岱輿忘歸人並收藏嫏嬛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