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比帝王大十歲的貴妃16
快穿生子:美人妖精她福孕滿滿 作者:蒲金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帝梁恪查明白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隻覺得周太後不好好享福,插手後宮之事,實在有點過分了。
於是,便派人去周太後宮中送了一份禮-周太後侄子欺辱良家婦女的罪證,然後讓人傳了一句話:母親年紀大了,無聊的話可以去黃覺寺為大盛祈福。
周太後收到東西後,好脾氣的她怒不可遏,大聲說道:“皇帝真是個好兒子,居然敢拿周家欺辱哀家,是覺得哀家老了,就無法管控他嗎?讓哀家去祈福,不是變相的軟禁哀家,真是氣煞哀家!”
劉嬤嬤連忙勸解道:“太後您消消氣,皇上可能不是故意的,一定是有人向他吹了耳旁風。”
周太後聽了這話,立刻明白劉嬤嬤是什麽意思,“你是說珍容華?”
劉嬤嬤低著頭說道:“是,太後。昨晚皇上可是宿在了珍容華那裏,想必她知道了您插手了吳常在侍寢一事,心懷怨恨,就向皇上告狀了。”
周太後哼了一聲,“好個珍容華,哀家倒要看看,你如何厲害!”
劉嬤嬤不敢說話,她不可能讓周太後和皇帝作對,皇帝不是周太後的親生兒子,現在隻是礙於禮法,麵上敬著周太後,隻要周太後不作死,一輩子穩當到老。
可是,經過昨晚一事,她發現吳常在不行呀,爭不過珍容華,第一回合就輸了。
原本周太後喜歡吳常在,她順水推舟送吳常在一程,如果吳常在能得寵,周太後他們自然跟著沾光。
可現在吳常在廢了,她們的生命、待遇都在皇帝的手上,自然不能勸著周太後和皇帝作對,劉嬤嬤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可是,周太後的怒氣需要有人承受,隻能推到珍容華這個低位的人頭上,這樣自己才可以免於一災。
如果周太後一直發怒,她也要跟著遭殃。權衡利弊,劉嬤嬤就把這個鍋扣在了珍容華頭上。
虞媚兒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背上了黑鍋,周太後和吳常在都將她作為敵人,一場沒有硝煙的後宮爭鬥即將拉開帷幕。
*
宣和元年一月,山東河南一帶傳來好消息:工部尚書高芳帶領百姓們完成了第一條水渠的挖掘,引黃河之水灌溉農田,百姓們得了工錢,幹勁十足,正在準備第二條水渠的修建。
宣和元年二月,監察禦史張延庭傳來奏折:救濟糧已經運到了河南開封,中間貪汙糧食的人全部被直接處死,臣聯合城中富戶設立賑災棚,煮粥救民。城中富戶深感皇帝仁愛,特捐款捐物捐衣,爭相救濟災民。
張延庭將募捐之人的名單、金額、衣物記錄在冊呈給皇帝,請求皇帝允許自己為捐款之人立碑著名。
青壯年男子在城外修建房子,官府提供他們兩餐;女子則將捐獻的麻布做成衣服,由官府統一發放,官府管她們一餐。
老人孩子則是有力出力,撿柴火、小石頭,做些輕活,去官府那裏換取一個窩窩頭。
生病的人被集中在臨時的草屋裏看病、休養,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恢複。
宣和元年三月,張延庭去了山東濟南,仿照開封的賑災模式,對山東百姓進行救援。
皇帝看到每月傳來的奏折,甚是欣喜,立刻準了張延庭的請求。
張延庭收到批準的消息,立刻在各個城外立了萬民碑,裏麵寫了捐獻者的人名,密密麻麻,路過的人,都會駐足觀看,讓人心生溫暖。
百姓們得了實惠,富戶們得了名聲,家裏的孩子以後考科舉,也會增加一層籌碼。
科舉者不能光成績好,還需要名聲好,家風清正,如果家風不正者,沒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宣和元年四月,兵部尚書陳傳旭悄悄的組建了一支禁衛軍,人員由錦衣衛、神機營、京衛軍中挑選出精銳組成,直接受命於皇帝。
這支禁衛軍秘密在太行山裏麵訓練,日常供給走特殊途徑,由皇帝心腹每日送到太行山。
朝堂上,自從陳尚書被皇帝嫌棄後,親皇一派的人開始遠離他,李閣老主動拉攏陳尚書。
就這樣陳尚書成了李閣老的人,清流看不起他,言官們攻擊他,張延庭特地傳書信罵陳尚書與虎謀皮,不忠不義。
陳尚書四麵受敵,這樣的局麵是李閣老喜歡的,陳尚書越被人罵,李閣老越信任他。
宣和元年六月,北方下了一場雨,緩解了北方旱災。黃河水患已經解決,水利工程依舊修建。
宣和元年八月,大盛朝內患基本解決,百姓們的生活按部就班的趨於正常。
朝堂上,李閣老一派請皇帝立後,開新秀,被皇帝直接拒絕。
一連三次早朝,越來越多的人請求皇帝立後,皇帝龍顏大怒,怒斥他們插手皇帝家事。
宣和元年九月,周太後和李閣老聯手,國子監學生紛紛跪於金鑾殿外,請求皇帝立後,不吃不喝三天,朝堂亂成一團。
眼看就要生亂,如果皇帝依舊堅持己見,怕帝位危矣。
皇帝生母孫太後出言勸誡皇帝:“恪兒,立後是國之大事,怠慢不得。娘知道你想把後位留給珍容華,可是現在形勢逼人,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你要盡快作出決定呀。”
“兒呀,娘知道你被臣子逼迫,心裏難受,可是皇帝擁有了權利,就要盡到責任,你可不能任性。娘相信珍容華識大體,一定明白你的處境。”
“你是要做明君的人,不要因為感情耽誤祖宗基業,咱們要學會變通,皇後立了可以再廢,帝位隻有一次呀。”
“你還年輕,覺得誓言很重要。恪兒,娘想告訴你,做事的過程不重要,隻要最後的結果是履行誓言即可。”
......
孫太後苦口婆心的勸了梁恪半天,皇帝抿著嘴不說話,他還有少年意氣,有著對愛人的忠貞,一時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第二天,虞媚兒跪到了乾清宮門外,請求皇帝立後,以國事為重。
她跪了兩個時辰,便暈倒了,皇帝慌忙出來,抱著她進了乾清宮。
於是,便派人去周太後宮中送了一份禮-周太後侄子欺辱良家婦女的罪證,然後讓人傳了一句話:母親年紀大了,無聊的話可以去黃覺寺為大盛祈福。
周太後收到東西後,好脾氣的她怒不可遏,大聲說道:“皇帝真是個好兒子,居然敢拿周家欺辱哀家,是覺得哀家老了,就無法管控他嗎?讓哀家去祈福,不是變相的軟禁哀家,真是氣煞哀家!”
劉嬤嬤連忙勸解道:“太後您消消氣,皇上可能不是故意的,一定是有人向他吹了耳旁風。”
周太後聽了這話,立刻明白劉嬤嬤是什麽意思,“你是說珍容華?”
劉嬤嬤低著頭說道:“是,太後。昨晚皇上可是宿在了珍容華那裏,想必她知道了您插手了吳常在侍寢一事,心懷怨恨,就向皇上告狀了。”
周太後哼了一聲,“好個珍容華,哀家倒要看看,你如何厲害!”
劉嬤嬤不敢說話,她不可能讓周太後和皇帝作對,皇帝不是周太後的親生兒子,現在隻是礙於禮法,麵上敬著周太後,隻要周太後不作死,一輩子穩當到老。
可是,經過昨晚一事,她發現吳常在不行呀,爭不過珍容華,第一回合就輸了。
原本周太後喜歡吳常在,她順水推舟送吳常在一程,如果吳常在能得寵,周太後他們自然跟著沾光。
可現在吳常在廢了,她們的生命、待遇都在皇帝的手上,自然不能勸著周太後和皇帝作對,劉嬤嬤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可是,周太後的怒氣需要有人承受,隻能推到珍容華這個低位的人頭上,這樣自己才可以免於一災。
如果周太後一直發怒,她也要跟著遭殃。權衡利弊,劉嬤嬤就把這個鍋扣在了珍容華頭上。
虞媚兒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背上了黑鍋,周太後和吳常在都將她作為敵人,一場沒有硝煙的後宮爭鬥即將拉開帷幕。
*
宣和元年一月,山東河南一帶傳來好消息:工部尚書高芳帶領百姓們完成了第一條水渠的挖掘,引黃河之水灌溉農田,百姓們得了工錢,幹勁十足,正在準備第二條水渠的修建。
宣和元年二月,監察禦史張延庭傳來奏折:救濟糧已經運到了河南開封,中間貪汙糧食的人全部被直接處死,臣聯合城中富戶設立賑災棚,煮粥救民。城中富戶深感皇帝仁愛,特捐款捐物捐衣,爭相救濟災民。
張延庭將募捐之人的名單、金額、衣物記錄在冊呈給皇帝,請求皇帝允許自己為捐款之人立碑著名。
青壯年男子在城外修建房子,官府提供他們兩餐;女子則將捐獻的麻布做成衣服,由官府統一發放,官府管她們一餐。
老人孩子則是有力出力,撿柴火、小石頭,做些輕活,去官府那裏換取一個窩窩頭。
生病的人被集中在臨時的草屋裏看病、休養,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恢複。
宣和元年三月,張延庭去了山東濟南,仿照開封的賑災模式,對山東百姓進行救援。
皇帝看到每月傳來的奏折,甚是欣喜,立刻準了張延庭的請求。
張延庭收到批準的消息,立刻在各個城外立了萬民碑,裏麵寫了捐獻者的人名,密密麻麻,路過的人,都會駐足觀看,讓人心生溫暖。
百姓們得了實惠,富戶們得了名聲,家裏的孩子以後考科舉,也會增加一層籌碼。
科舉者不能光成績好,還需要名聲好,家風清正,如果家風不正者,沒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宣和元年四月,兵部尚書陳傳旭悄悄的組建了一支禁衛軍,人員由錦衣衛、神機營、京衛軍中挑選出精銳組成,直接受命於皇帝。
這支禁衛軍秘密在太行山裏麵訓練,日常供給走特殊途徑,由皇帝心腹每日送到太行山。
朝堂上,自從陳尚書被皇帝嫌棄後,親皇一派的人開始遠離他,李閣老主動拉攏陳尚書。
就這樣陳尚書成了李閣老的人,清流看不起他,言官們攻擊他,張延庭特地傳書信罵陳尚書與虎謀皮,不忠不義。
陳尚書四麵受敵,這樣的局麵是李閣老喜歡的,陳尚書越被人罵,李閣老越信任他。
宣和元年六月,北方下了一場雨,緩解了北方旱災。黃河水患已經解決,水利工程依舊修建。
宣和元年八月,大盛朝內患基本解決,百姓們的生活按部就班的趨於正常。
朝堂上,李閣老一派請皇帝立後,開新秀,被皇帝直接拒絕。
一連三次早朝,越來越多的人請求皇帝立後,皇帝龍顏大怒,怒斥他們插手皇帝家事。
宣和元年九月,周太後和李閣老聯手,國子監學生紛紛跪於金鑾殿外,請求皇帝立後,不吃不喝三天,朝堂亂成一團。
眼看就要生亂,如果皇帝依舊堅持己見,怕帝位危矣。
皇帝生母孫太後出言勸誡皇帝:“恪兒,立後是國之大事,怠慢不得。娘知道你想把後位留給珍容華,可是現在形勢逼人,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你要盡快作出決定呀。”
“兒呀,娘知道你被臣子逼迫,心裏難受,可是皇帝擁有了權利,就要盡到責任,你可不能任性。娘相信珍容華識大體,一定明白你的處境。”
“你是要做明君的人,不要因為感情耽誤祖宗基業,咱們要學會變通,皇後立了可以再廢,帝位隻有一次呀。”
“你還年輕,覺得誓言很重要。恪兒,娘想告訴你,做事的過程不重要,隻要最後的結果是履行誓言即可。”
......
孫太後苦口婆心的勸了梁恪半天,皇帝抿著嘴不說話,他還有少年意氣,有著對愛人的忠貞,一時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第二天,虞媚兒跪到了乾清宮門外,請求皇帝立後,以國事為重。
她跪了兩個時辰,便暈倒了,皇帝慌忙出來,抱著她進了乾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