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老鼠和貓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實在有點感慨,李文貴做夢能夢到真實的東西,實在讓人羨慕。
於是,陳景行在感慨之後又試探著問道:“那你有夢到過,這些瘟疫怎麽醫治麽?”
李文貴聽了,裝出回憶的樣子,回想了一下,然後才回答道:“鼠疫這個,好像沒有醫治的辦法,但是打擺子瘟疫這個,我想起來,好像古代名醫葛洪寫的一本書,叫什麽《肘後備急方》的,那裏麵有醫治的法子。”
鼠疫在後世當然是可以治的,但是在這古代,卻是沒辦法,因此,他索性就說沒有醫治的辦法。
至於他為什麽記得《肘後備急方》,是因為類似這些,隻要是寫穿越古代小說的,就是必查的資料,相當於是常識了,早已印象深刻。
陳景行一聽他這話,頓時又奇怪了,當即問道:“你這到底是哪裏看書看來的,還是真做夢夢到的?”
李文貴聽了,笑著說道:“我也分不清,反正就有這印象。”
陳景行聽到他這話,不由得笑道:“那我回頭查下看看,到底你說得這個對不對?”
說到這裏,他忽然皺眉了一下道:“不過我印象中,好像東晉名醫葛洪隻有修道的書,書鋪中並無他的醫書,這個還真有點難說,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你說得這本《肘後備急方》。”
聽到這話,李文貴不由得想了起來。如果說,有什麽書,隻要存在,就一定能找到的,那就隻有《永樂大典》了。
老祖宗傳下的知識,就在皇宮中收藏,發黴,最後被火給燒沒了,就實在太對不起老祖宗了!
不行,這個《永樂大典》,可一定要弄出來才好!
陳景行這邊,算是和李文貴閑聊了一會,然後回到了賑災的話題繼續,兩人商量著這事,補充著,最終有了完備的方案,於第二天一早,兩人一起去了裕王府,不管如何,都要和裕王稟告一下。
這時候,他們兩人的份量已經完全不同了。
不說陳景行了,就隻說李文貴,是府裏二十二個宮女內侍,還有護衛的師傅,更是裕王府的財神爺。
他們一去,裕王剛好有空,就親自迎接到會客的大殿說話。
畢竟陳景行年長,做出來的這份方案,是由陳景行拿著的。在寒暄之後,他就拿出了五頁紙張,最外麵是賑災籌劃書五個字,給裕王說道:“賢侄和我商量了下,決定在通州賑災,可以為王爺贏得名聲,這是我們兩人商量出來的做事法子,請王爺過目。”
邊上伺候的馮保一聽,連忙過去,轉呈給了裕王。
裕王其實不是特別關心,但這是老丈人和小舅子的好意,他還是拿起看了看,重點是看了下用了多少銀子,蜂窩煤作坊和書社還有多少銀子等等,感覺還成,便隨口稱讚了幾句,都是例行的客套話。
然後,他就關心地問李文貴道:“文貴,你既然過來了,不如就去多指導下他們寫故事如何?”
李文貴聽了,點頭道:“沒問題,不過我還要和伯父一起去書友會社看看情況,因此也待不了太長時間。”
裕王一聽,便連忙說道:“那我們就抓緊時間吧,我也過去聽聽,看他們寫得如何了?”
他這麽要求,陳景行和李文貴都沒法,隻能依了他,往教學的偏殿而去。
路上,李文貴記得一事,便對裕王說道:“姐夫,《永樂大典》中有沒有東晉名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我想查下裏麵是否有記錄打擺子瘟疫的法子?”
裕王聽到,便笑著說道:“隻要世上有這個書,那就一定能在《永樂大典》裏麵找到。”
李文貴聽了,立刻追問道:“那姐夫能不能幫忙查下,要是真有這記錄的話,南方多打擺子瘟疫,由姐夫公布出來,南方人都會感激姐夫的!”
“哦?”聽到這話,裕王想了下,似乎是有點猶豫,走了一段路之後,他才說道,“那我找機會,給父皇提下這事看看。”
李文貴能看出來,他明顯是有些畏懼嘉靖皇帝的,不是很想因為這個事情就去找嘉靖皇帝。
感覺,就有點像老鼠和貓的關係一樣!
這父子關係,還真不如自己家的好,雖然窮,但是親情卻是在的。
心中這麽想著,他也沒有逼裕王,就先去講課了。
裕王這邊,隻要不是涉及嘉靖皇帝的話題,明顯就話多,很有興趣。在李文貴講解他這些學生的大綱,特別是講一些人設之時,他都有興趣插個看法之類的。
能夠明顯聽出來,李文貴在這塊方麵非常專業,劈裏啪啦地一頓講,猶如當年龐統審案一樣,三下五除二,幾下就點評完了二十二個徒弟寫了一小半的大綱。
然後,李文貴便和陳景行也不去見裕王妃和李彩鳳,就告辭去書友會社了。
裕王送完他們時,一個內侍匆匆趕來稟告道:“王爺,太常寺卿高大人過來了。”
太常寺卿高大人,其實就是高拱,當了九年的翰林侍讀學士,就是給裕王當老師,這讓兩人的情誼頗為深厚。
裕王這邊,在高拱去當了太常寺卿之後,經常遇到事情比較難辦之後,都會派內侍去問高拱該怎麽做。
此時,他聽說高拱過來了,不由得很是高興,便立刻匆匆趕去會客大殿見高拱。
等裕王急匆匆到了會客大殿之後,他一進門,就看到高拱站在他的座位前,正在看什麽。
以往的時候,高拱偶爾過來裕王府,雖然不再是翰林侍講學士,但也會檢查下裕王的功課學業如何。
一看他這樣子,裕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
於是,他便連忙開口說道:“高師傅來前派人說下,孤也好親自去門口迎接!”
高拱聽到聲音,轉身看向裕王,先行了一禮,然後便立刻表情嚴肅地問裕王道:“殿下,這份《賑災籌劃書》,是何人所寫?”
裕王聽到這話,頓時一驚。
他沒想到,剛才高拱在看的,不是他平時的學業功課,而是看了陳景行和李文貴剛給他的那份東西。
於是,陳景行在感慨之後又試探著問道:“那你有夢到過,這些瘟疫怎麽醫治麽?”
李文貴聽了,裝出回憶的樣子,回想了一下,然後才回答道:“鼠疫這個,好像沒有醫治的辦法,但是打擺子瘟疫這個,我想起來,好像古代名醫葛洪寫的一本書,叫什麽《肘後備急方》的,那裏麵有醫治的法子。”
鼠疫在後世當然是可以治的,但是在這古代,卻是沒辦法,因此,他索性就說沒有醫治的辦法。
至於他為什麽記得《肘後備急方》,是因為類似這些,隻要是寫穿越古代小說的,就是必查的資料,相當於是常識了,早已印象深刻。
陳景行一聽他這話,頓時又奇怪了,當即問道:“你這到底是哪裏看書看來的,還是真做夢夢到的?”
李文貴聽了,笑著說道:“我也分不清,反正就有這印象。”
陳景行聽到他這話,不由得笑道:“那我回頭查下看看,到底你說得這個對不對?”
說到這裏,他忽然皺眉了一下道:“不過我印象中,好像東晉名醫葛洪隻有修道的書,書鋪中並無他的醫書,這個還真有點難說,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你說得這本《肘後備急方》。”
聽到這話,李文貴不由得想了起來。如果說,有什麽書,隻要存在,就一定能找到的,那就隻有《永樂大典》了。
老祖宗傳下的知識,就在皇宮中收藏,發黴,最後被火給燒沒了,就實在太對不起老祖宗了!
不行,這個《永樂大典》,可一定要弄出來才好!
陳景行這邊,算是和李文貴閑聊了一會,然後回到了賑災的話題繼續,兩人商量著這事,補充著,最終有了完備的方案,於第二天一早,兩人一起去了裕王府,不管如何,都要和裕王稟告一下。
這時候,他們兩人的份量已經完全不同了。
不說陳景行了,就隻說李文貴,是府裏二十二個宮女內侍,還有護衛的師傅,更是裕王府的財神爺。
他們一去,裕王剛好有空,就親自迎接到會客的大殿說話。
畢竟陳景行年長,做出來的這份方案,是由陳景行拿著的。在寒暄之後,他就拿出了五頁紙張,最外麵是賑災籌劃書五個字,給裕王說道:“賢侄和我商量了下,決定在通州賑災,可以為王爺贏得名聲,這是我們兩人商量出來的做事法子,請王爺過目。”
邊上伺候的馮保一聽,連忙過去,轉呈給了裕王。
裕王其實不是特別關心,但這是老丈人和小舅子的好意,他還是拿起看了看,重點是看了下用了多少銀子,蜂窩煤作坊和書社還有多少銀子等等,感覺還成,便隨口稱讚了幾句,都是例行的客套話。
然後,他就關心地問李文貴道:“文貴,你既然過來了,不如就去多指導下他們寫故事如何?”
李文貴聽了,點頭道:“沒問題,不過我還要和伯父一起去書友會社看看情況,因此也待不了太長時間。”
裕王一聽,便連忙說道:“那我們就抓緊時間吧,我也過去聽聽,看他們寫得如何了?”
他這麽要求,陳景行和李文貴都沒法,隻能依了他,往教學的偏殿而去。
路上,李文貴記得一事,便對裕王說道:“姐夫,《永樂大典》中有沒有東晉名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我想查下裏麵是否有記錄打擺子瘟疫的法子?”
裕王聽到,便笑著說道:“隻要世上有這個書,那就一定能在《永樂大典》裏麵找到。”
李文貴聽了,立刻追問道:“那姐夫能不能幫忙查下,要是真有這記錄的話,南方多打擺子瘟疫,由姐夫公布出來,南方人都會感激姐夫的!”
“哦?”聽到這話,裕王想了下,似乎是有點猶豫,走了一段路之後,他才說道,“那我找機會,給父皇提下這事看看。”
李文貴能看出來,他明顯是有些畏懼嘉靖皇帝的,不是很想因為這個事情就去找嘉靖皇帝。
感覺,就有點像老鼠和貓的關係一樣!
這父子關係,還真不如自己家的好,雖然窮,但是親情卻是在的。
心中這麽想著,他也沒有逼裕王,就先去講課了。
裕王這邊,隻要不是涉及嘉靖皇帝的話題,明顯就話多,很有興趣。在李文貴講解他這些學生的大綱,特別是講一些人設之時,他都有興趣插個看法之類的。
能夠明顯聽出來,李文貴在這塊方麵非常專業,劈裏啪啦地一頓講,猶如當年龐統審案一樣,三下五除二,幾下就點評完了二十二個徒弟寫了一小半的大綱。
然後,李文貴便和陳景行也不去見裕王妃和李彩鳳,就告辭去書友會社了。
裕王送完他們時,一個內侍匆匆趕來稟告道:“王爺,太常寺卿高大人過來了。”
太常寺卿高大人,其實就是高拱,當了九年的翰林侍讀學士,就是給裕王當老師,這讓兩人的情誼頗為深厚。
裕王這邊,在高拱去當了太常寺卿之後,經常遇到事情比較難辦之後,都會派內侍去問高拱該怎麽做。
此時,他聽說高拱過來了,不由得很是高興,便立刻匆匆趕去會客大殿見高拱。
等裕王急匆匆到了會客大殿之後,他一進門,就看到高拱站在他的座位前,正在看什麽。
以往的時候,高拱偶爾過來裕王府,雖然不再是翰林侍講學士,但也會檢查下裕王的功課學業如何。
一看他這樣子,裕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
於是,他便連忙開口說道:“高師傅來前派人說下,孤也好親自去門口迎接!”
高拱聽到聲音,轉身看向裕王,先行了一禮,然後便立刻表情嚴肅地問裕王道:“殿下,這份《賑災籌劃書》,是何人所寫?”
裕王聽到這話,頓時一驚。
他沒想到,剛才高拱在看的,不是他平時的學業功課,而是看了陳景行和李文貴剛給他的那份東西。